七億元的創業啟示

Social Networking

無名小站可能以七億台幣(USD$21m)賣給Yahoo!奇摩,真的宣布了。報導認為「高達」七億,也許有人說「僅僅」七億,有歡喜有憂愁,有悵然有解脫,唯一沒有爭議的事實是,Yahoo!奇摩現在控制了全台灣每月總瀏覽頁數已佔百大網站總瀏覽頁數的近三分之二,而台灣剩下的前一百大網站聯合加總起來的瀏覽頁數僅達新Yahoo!奇摩的不到60%。總之,七億就是最後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數字,主要是看接下來無名小站的幾位年輕有為的創辦人以黃金單身漢身份出現在電視螢幕上,對網路未來趨勢侃侃而談,或許可以重新啟動台灣網站創業風氣,為這整個軟體產業帶來幸福與希望。

難得藉最新的新聞來開題,因為,對我弟與我而言「七億」剛好是一個蠻有感覺的數字。

回到幾年前,在服務近三年的矽谷軟體公司的最後一天上班日,記得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我站在辦公室內舒適落地大窗前,窗外有白鷺鷥和一片清淨湖水,三兩名工程師緩緩踱步經過,等待中午一頓豐盛午餐,這是我最興奮的一天,因為我終於即將離開這安逸的工作環境,趁未回台北前用光身邊積蓄全力一搏創業。這一天,我和來自印度事、韓國、中國大陸的工程師同事一一握手道別,他們個個滿臉堆著笑容,充滿感情的說:「good job」、「catch you up later」、「keep in touch」,但我心裡在滴咕,哎,除了幾個要好同事外,跟剩下這些人根本不可能永遠保持聯絡(keep in touch)。我們生命中,要嘛就是好朋友,要嘛就是陌生人,像這些「半生不熟」的曾經在生命某點交錯的舊同事、舊鄰居,未來我們縱使會記得他們,卻再也沒有聯絡的管道,很有可能搬家、換電話,也沒有理由突而其然的「say hi」。當時我們已開始知道「六度分隔理論」並以LinkedinOrkut來拓展交友圈從126人到12600人,其實我們自己從生出來到現在認識過的身邊人,肯定就已經超過12600人,而且這些人由於曾經認識,肯定比陌生的12600人還要有合作價值!

所以,我弟弟和我在2003年推出了「KeepInTouch.com」(化名),主要的目的是要提出一場人際革命,讓我們每個人的交友圈可以從身邊的朋友拓展到所有曾經認識過的人,而這些曾經認識過的人,我們可用網路的某種「non-intrusive」的方式與他們保持某種無感覺的連絡,不會怪怪,不會羞羞,也不會煩煩。我們把它列入開發清單,在上一個點子遇瓶頸告終後,立刻投入資源開始製作「KeepInTouch.com」。

當時我們發現,有個網站叫做Bebo.com的小網站,也在做「Keep in touch with Friends」,雖然它如此小小破破的,我們仍視它為最大競爭者,不過也因為它在歐洲,我們覺得還OK。後來我與弟弟意見有些不同,他認為應該做一些CIM(Conta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的附加功能,專注在青少年市場;我則認為不必囉嗦只要做單一的「KeepInTouch」功能,專注在上班族及需要人脈者即可,總之後來大眾反應不佳,也就不了了之。

過了一年,我弟弟再次無意間再回到Bebo站上看,發現一件事,它,竟然改頭換面了,變得長得就像MySpaceFriendsterYahoo!360Hi5,開始轉型做當時的年輕社群交友網站的「紅海市場」,當時我和弟的反應是:「哼。雞蛋碰石頭,這時候才做社群交友,太慢了?」

再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赫然發現,Bebo竟然開始上新聞了,包括Bebo會員數已爆增至56百萬人,總瀏覽頁面數達到10億頁次,成為當年成長最迅速的純社群網站之一。就在同一時間,社群網站市場突然爆發出一連串的購併風潮,首先是MySpace以近6億美元賣給NewsCorp,接著是FaceBook竟然拒絕了7億美元的併購要求,然後,出現了Bebo的消息,有人出價5.5億美元180億台幣)要買Bebo,而這個offer竟然被Bebo給拒絕了。

180億台幣?」頭都昏了。

這些5 ~7億美元對我們來說特別有感覺,因為Bebo其實是由一個30幾歲的男子和老婆與弟弟一起創辦的,和我與我弟共同創辦的情形有點類似,所以這180億的機會,我們難道一點都沒有看到嗎?唔,或許其實是有跡象的。據我弟弟回憶,當年我們推出了「KeepInTouch.com」,雖然沒有幾隻使用者,但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網友跑進來留言,男女皆有,他們都以為這裡是個交友網站,但當年我們當這些網友是跑錯地方,也覺得社群交友是個紅海戰場,因此不予特別回應。

或許,Bebo也看到一樣的情形,但他們回應了,把原來那個超級有創意的「Keep in touch」的點子拔掉,直接去擁抱最寬廣的社群交友市場,短短二年內就看到了美麗的煙火,從「零」到「億」。

我弟的結論就是,創業家往往有一種無可救藥的「創意潔癖」,刻意避開紅海戰場,做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並且堅持初衷的傻傻做下去;有時候,這樣確實是成功之道(說不定「KeepInTouch.com」二年後也會有7億身價),但也有時候這樣就錯過了一些大市場大機會。這是許多創業家,尤其做內容的、藝術作品的創業家所常常犯的毛病,事實上,最熱門的市場或許沒有想像中這麼窄,現在開始追逐潮流或許沒有想像中這麼遲,有時候,應該適當的在正確的時間點抄襲潮流,就能隨流而上,加入「七億美元俱樂部」。

又說回來無名小站的七億台幣,相較當年把七億美金往外推的FaceBookBebo,無名小站不是在美國,所以它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人生還有三十年以上,現在無名的幾位創辦人個個都身懷絕技以及對網路市場的瞭解,他們接下來肯定有機會可以像Paypal的這些人一樣,分頭去各創新網站;而賈伯伯也有了track record可在有錢人社群中好好的搞個更完整的網站創投基金,嘩,雖然Yahoo!奇摩更加獨大,但21世紀的網站創業史才剛剛開始。

34 comments

  1. 無名小站被台灣雅虎併購,個人認為不是件好事,畢竟又要變成台灣雅虎獨霸台灣市場(文中也有提到),不過這樣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有錢就可以換去Hinet機房)

    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

    不是很想讓他一直獨霸下去,台灣真的沒有網路人了嘛?

  2. 第一買下第二,這種荒繆的事情只有在台灣畸形的網路產業才會發生,雖然這是一樁十分合情合理的買賣,但是現金在前、理想可變,挑戰YAHOO的事情還是交給大人們去做吧

    任何事情都是CYCLE,YAHOO拍賣收費的影響,並不會像人們所說跑去PC HOME,而是讓拍賣開始走下坡,一樣的,無名賣給YAHOO,染上了更濃的銅臭味,會使得BLOG開始走下坡嗎? 我倒真的希望會,如果YAHOO笨到不綁約留人,則買賣王->eBay->Monday故事再現,創下台灣史上第二支創業部隊,簡志宇+賈文中的組合可以重來一次,但是若是無名真的想去大陸,那就太天真了

  3. 如果Yahoo知道,買下無名的背後,還要負責收一堆白金會員優先認股和付費會員使用上的爭議,它還會不會評估要買下無名呢?

    (這是一個現在身為無名付費會員所看到的第一個問題)

  4. Yahoo什麼時後開始會買毫無技術可言且負面評價高於正面評價的公司了?
    若真買下來我只會為Yahoo決策者感到憂心!

  5. 無名小站值7億…

    無名小站要被Yahoo!奇摩 以七億併購的流言傳開了。當然, 全篇最具新聞性的部份還是那段被新聞 Filter Bookmarklet 給標示出來的「據氏一族」,其他的部份大多是從檔案庫把無名小站的背景資…..

  6. 可能台面下有好幾家都想要跟無名談生意, 但是談不攏, 丟出這個震撼彈讓這些有意跟無名談的人更加的緊張, 這樣無名的價碼也比較漂亮.

  7. 與其討論無名這個消息是否是煙霧,到底是誰放出這個消息到市場,又是什麼目的。我個人對於 Mr.6 所提的創意潔痞卻更有感觸。

    我自己曾經與朋友合夥創業,而且身邊也有很多 .com 創業家。我發現創意潔痞真的是創業家很大的一個困擾。通常越會創業的人都越堅持自己的理想跟見解,而對於市場反應不敏感。

    這是創業者得以成功的點,卻也是 80% 創業者會失敗的地方。

    與各位未來都有可能創業者共勉之。


    行話 (Business Talk)
    最專業的中文行銷部落格
    http://blog.yam.com/miula

  8. 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七億很可能是記者看到瀏覽這個網站的朋友所洩漏出來的?所以幾億實在不是一件值得信靠的事情啊~

  9. 這則消息如果是真的,我想它對網路創業者應該是一個正面的激勵。
    誰也不知道我們身陷在網路的那一股洪流之中,總是有人浮了上來才讓我們瞭解原來這裡就是那裡。
    看一看無名目前全世界第27位的排名
    請按這裡
    這告訴我們,不管你使用了什麼技術,經營著什麼樣的網站,只要你有辦法創造流量,你就是王。

  10. 流量真的就能帶來錢潮嗎?這可能是一個大問題。再來是,計算流量的工具 Alexa 到底準不準? 大家這麼相信 Alexa的排名,到底是因為它夠準,還是沒有別的指標可以參考?

  11. 流量就是人潮,有人潮就有商機,有商機就會有人投資,有人投資就會有錢潮,熱錢要往哪個方向流動要看人潮夠不夠熱商機夠不夠多。如果人潮來了,你卻撈不到錢,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大問題。應該說是經營機制上出了問題,就好像遊覽車把觀光客載到你家門口,而你卻不知道要賣什麼。
    如果您瞭解網路上資料封包的傳遞跟運作方式,我想Alexa提供的數據到底準不準跟大家相不相信應該不是一個問題,至於數據可不可以作弊,我認為那是另一個『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議題 ^^"
    個人以為雅虎『花點小錢』就把未來的潛在對手幹掉是非常正確又明智的作法,想當初Google創辦人找上Yahoo要把『搜尋技術』賤賣給雅虎而被屏棄於門外的慘痛教訓,回首來時路,我認為今天雅虎要買的並不是無名的技術,而是….

    『無名,我要讓你來不及長大!』^^"

  12. 流量說真是很古老的說法了…
    免費遊樂園人潮再多也賺不到錢的。
    Alexa要做假太容易了,
    只要一班六十個同學都裝Alexa Toolbar,
    並不停的上特定網站,
    保證能擠進前1000。
    比ARO更容易做假。

    現在看Alexa的排名只是看經營者有沒有用心的去"做假",
    有心經營的網站就會去做…
    排名差的就是連造假都賴的去做了

  13. 看看歷年來被 yahoo 併購的公司下場
    geocities — 當時最大的免費空間網站, 併購之後荒廢至今, 任其自生自滅
    kimo — 當時最大的國內網站, 併購之後所有服務都被雅虎取代, 殘留的家族服務荒廢多年不再改版
    kelkoo — 歐洲當時最大比價網站, 併購之後到現在還是老樣子
    flickr — 併購之後到現在還是老樣子
    del.icio.us — 併購之後到現在還是老樣子

    所以雅虎如果買無名, 理由大概是
    1. 怕無名越做越大侵蝕掉廣告市場
    2. 怕無名被其它大廠買走, 變成後患

    雅虎如果買下無名, 無名只有兩種下場
    1. 荒廢, 任其自生自滅
    2. 被消滅, 併入雅虎部落格

    我覺得價錢如果便宜合理, 雅虎沒理由不會買, 之所以現在還無消息, 可能是無名在觀望其他公司的出價, 或者不想便宜賣掉

    無名如果選擇不賣的話, 雖然他的流量高, 但是比起 pchome 的多角化經營, 光只有廣告營收還是不夠. 無名很快會遇到瓶頸, 他們必須要儘早增資或者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 雖然無名還有領先優勢, 不過這種優勢不會一直都存在, 對手很快就會趕上來.

  14. […] 七億元的創業啟示 – 「創業家往往有一種無可救藥的「創意潔癖」,刻意避開紅海戰場,做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並且堅持初衷的傻傻做下去;有時候,這樣確實是成功之道(說不定「KeepInTouch.com」二年後也會有7億身價),但也有時候這樣就錯過了一些大市場大機會。」 […]

  15. […] 網路創業家有好幾種類型。回顧2005年間Joshua Schachter將del.icio.us賣給Yahoo一案,很多人都會說Josh賣得實在太早,雖然兩造並未透露買價,但OM預測大約在1000萬~1500萬美元之間,另有人指出在4000萬美元左右,這是在del.icio.us仍只有一點點創投資金的時候,對創投而言估值只要上1000萬美元就是在一年內實現三倍以上的回收,創投若當它是投資組合其中之一是很ok了,但若以創業家的角路來看,參考同時期另外一堆人將MySpace系列網站估值定在5~9億美元之譜,還有最近傳出的雅虎將以10億美元買下Facebook,以及目前Digg高達2億美元的估值來看,del.icio.us的結果或許讓其他旁觀的創業家有點失望。 […]

  16. […] 分析完這一堆數字,或許有些人腦裡只有三個字(加一個問號):「泡、沫、化?」這點,只要沒有上市櫃吸取無知散戶的動作,它就不叫泡沫化。創投的 錢,各位大可不必為它們擔心太多,風險基金就是這樣玩的,這些投資高手不是笨蛋,他們自有盤算,一個案子平均600萬美元來看,只要投100個案子出現兩 三個YouTube、Facebook、Skype,高價買給有意者,就全部回收了,至於有意者如Google、Yahoo!、News Corp、HP等著準備當冤大頭?No,他們買的不是新獲利來源,而是競爭優勢、新功能、流量、忠誠會員、甚至是創業家的「人」,儘管不會直接挹注EPS,但間接效益大得無以倫比,而且「不買它」而被競爭對手買走所造成的風險遠比「買它」還高,所以YouTube值了16.5億美元,無名小站值了7億台幣。更何況,創投往往不必投到這麼多案子,其他小型的出場動作多的是機會。Web 2.0這東西我們沒抓到沒關係,假如連Web 2.0的這種「創投投創業家,大公司吃小公司」的創投、創業家、大公司三者循環的「價值創造鏈」都沒有學到,那我們的未來真的堪虞。 […]

  17. […] 另外,HowStuffWorks还教了我们一件事。并购不一定是最优雅的出场方式,但有些「璞玉」,明明有些潜在资源,碍于无法获利,大众亦不像太阳能、奈米科技这种愿意砸钱给他们烧,确实就需要有眼光的企业来买下,来彰显这些价值。我依然希望台湾在2007年会发生至少一件并购案,让2006年的Yahoo!奇摩以七亿元并无名小站的热情可以再来一次,不过现在已经十月,大概是没希望了。没错,我们本来就不能保证台湾的前五名网络公司,愿意像美国四大天王GAMY那样拚命的买公司、买未来,不过,从HowStuffWorks并购案,我们可以期待,其他产业开始看网络,尤其是「电视台」。电视台是有钱的,以美国来看,BBC买了旅游圣经Lonely Planet线上内容,CBS也买了八卦网站Dotspotter,而今天的主角Discovery Channel本身也买了Treehugger.com。从这些案子,我们都可以一窥「电视台到底想要买什么」,我想,台湾的电视台与海外电视台,彼此之间不会差太多,这里的电视台为数颇众,而「长尾」这块是网络人的武器,是电视台摸不到的;别让「长尾信息」它随「时间」给冲淡,把非时效的长尾,有朝一日,小网站也会有80亿台币的价值。 […]

  18. Those pointers additionally worked like a great way to fully grasp that other people have the identical dream just as my personal own to grasp great deal more in respect of this matter.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