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效應:創新已不是主流,「去驚喜」才是大流行


蘋果的市值已超過IBM,營收即將挑戰HP,利潤已是戴爾的幾倍,它正快速的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中。這個月Apple更將推出觸控式平板電腦「iSlate」,出貨1000萬台。美國網路界之前已有TechCrunch原本要做的CrunchPad(現在叫JooJoo)打低價雲端路線,對於創業家而言,iPhone的東西變成iSlate、這些平板機的出現,意義是帶來各方面的改變,最大的改變就在:網站設計、軟體設計即將…「蘋果化」。

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但什麼是蘋果化?

有人說它代表忠誠客戶的培養,有人說它是科技流行化,有人說是高超的行銷,更多人說,「蘋果化」在教我們「介面設計」的重要性,尤其是人機介面,重點是,蘋果真的在「設計」嗎?

這周末GigaOm推出一篇文章,提到一些關於設計的看法。作者看了一部叫《Objectified》的片子,此片是關於我們周邊物件怎麽設計的紀錄片,其中引述常有驚人之作的3C產品Braun的設計師的話,他說,「在他的經驗裡,當你的網站設計得非常簡單好用,使用者就會『正向回應』(react positively)。」

不過,到底怎麼設計得非常簡單好用?它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念──

他說,好的設計,就是「完全不要給客戶任何驚喜」。它認為,我們應該「去驚喜化」!許多設計都是強調要給客戶一個「Wow」、一個大驚喜,,但GigaOm引述一位設計大師說,應該給使用者一種「當然,應該這樣」的感覺,那感覺是使用者「連想都不用想」,畢竟,驚喜也算是一種「想」,一「想」,就完了。使用者應該想都不用想,直接操作完成。

那麼,是多麼不該給驚喜呢?該影片重點在訪問蘋果知名ID設計資深副總裁Jonathan Ive,他表示,蘋果設計的原則是,他們會好好研究這個產品的材質,以及使用者實際使用到底是怎麼和手上這個產品產生關係。以iPhone為例,所有事情都發生在「那個螢幕」上,所以他們努力做的其實是「丟掉設計」(un-designed),來強化那個螢幕,這「丟掉設計」的過程其實很痛苦,必須將心中想設計得巧妙、更方便、更炫麗的慾望通通粗野的拔扯掉、丟放到一邊去,將這個產品變成一個完全沒有感覺、理所當然的模樣。該文作者說這點是蘋果的競爭者常常無法感悟的一點,不過,作者亦點名宏達電HTC是唯一讓他覺得有跟上蘋果的,尤其是HTC的Sense技術。

影片也訪問Jonathan Ive提到那個超薄筆記本電腦Macbook Air的設計,他們想的是,可以將「六塊」融合成「一塊」?這一塊不可能所有功能全部兼顧,但只求盡量兼顧。Jonathan的結論是,產品設計已經不是「設計」,而是「想出解決辦法」

你說,這表示設計師將擺在比技術人員之下囉?不,還是需要仰賴「設計師」,因為技術人員總會想全部放進去弄得更高規格,只有有經驗的設計師才會作「取捨」,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丟掉,哪些保留!有些東西,就是會想辦法引誘你將它「設計進去」,這時候,設計師必須要有這個判斷去向它說「對不起,現在不需要你(這個新設計)」。這篇文章前後都在說:好的設計,就是「最少的設計」,它引用了一句很棒的話:這些年來創意過了頭,我們在各處都有太多不必要的東西,現在的設計師與創業家都必須換個腦袋,不要再創新的,而要反創新,只留下最沒有驚喜的東西

講到這裡,或許想到「Wii」打敗Playstation的故事,但,我認為,Wii本身仍不夠「去驚喜」,畢竟它和原本的遊戲機有所不同,它本身仍然是一個驚喜,因此被認為Wii更遠前景不見得會如此順利。我們要分清楚,所謂「沒有驚喜」,是真的完完全全沒有驚喜,所以這個產品是比較「爛」的,買下來毫沒有成就感或好奇感的,這才夠「去驚喜」──

譬如,最近我弟弟從美國買回一部矽谷正流行的「Flip機」送我,這一台Flip是HD品質的數位攝影機,它的設計就很特殊,殼子很輕,上面什麼插座都沒有,只有一支USB介面,充電從這邊來,傳檔案也從這邊來。重要的是,這一台攝影機只能錄1小時,錄沒多久就要忙著上傳了,且Zoom還蠻難用的。不過,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最愛,四處跑都帶著走;從前我沒耐心整理影片,現在則輕鬆整理影片,而且一小時其實也夠用,因為像我們這種的筆記電腦隨身帶,一天結束就會上傳;它絕對不是最好的攝影機,但它是最「沒有驚喜」的攝影機,所有的驚喜都丟掉之後,它的價格就降、它的重量也降、它的耗電量也降。

我們在其他地方或許聽過「去驚喜」的說法,但這「去驚喜」,絕對比表面這樣講的還要深奧,它會是一個比我們想像都還要大的改變,創從前我們說,創業創業,就是要強調「創意」,但,現在我們身邊充滿奇型怪狀的不能賺錢、甚至不被大眾使用的東西,於是,另一種創業會成為流行,這種創業是在強調「找到關鍵」,這會影響很多層面:

一、創業競賽的氣氛:各位都看過創業大賽,或看過創業團隊申請政府專案,看到同學在舞台上演舞台劇、想辦法以爆點來讓大家大笑,因為現在「創意當紅」,學生想秀他們是創意團隊,所以努力給觀眾「驚喜」,以後的創業大賽或許會漸漸減少這些驚喜,大家會問,還需要在簡報中製造爆破或爆笑的效果嗎?與其讓評審大笑,不如demo一些很直覺很有道理的簡單設計,讓評審一直不斷的點頭,點到頭都快要掉下來!

二、團隊成員的修正:下一個階段我們要想的是,這需要什麼樣的團隊?什麼樣的訓練?我們需要的已經不是那些最創新的人,或許要改為徵求這些最會觀察的人,所謂的創新總監可能被研究總監給代替,這點在之前已經之前寫過的IBM前例在先,現在厲害的已經不是能想出最特別的改變,而是提出如何將六塊功能集中成一塊的巧妙做法。

三、情報的收集:「去驚喜化」世代所要強調的就是「找到關鍵」,那,產業的情報一定要比別人還精準,才知道在十個功能中,應該去除哪八個,留下哪兩個呢?

人類的流行是不斷在循環的,我們不應該無止境的讚揚「蘋果」,認為它是「神」,帶來了「真理」,其實,蘋果只是打對了時代而已。曾經我們也只有一台簡單的電腦,卻很喜歡到3C商店為它加一大堆「周邊花樣」,看起來好豪華,現在這個時代,才又剛好流行到「簡約」。不過,每一次的流行大約也要來個15~20年,蘋果產品目前只衝了五~十年,還有一半以上可以走,現在,趁它還沒有變得四處都是以前(至少蘋果尚未進入網站與軟體制定規格或API),讓我們繼續想想,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驚喜感」

3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