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的「運氣」怎麼來?

今日忙碌,再從之前著作《別學北極熊》抓取一小段分享給大家,這一章我相當喜歡──

成功創業家,到底信不信「運氣」(Luck)這東西?到底怎麼找到「運氣」?

他們幾乎一致告訴我,是的,他們相信創業若要成功,一定要靠「運氣」。但他們同時也不忘補充,每個人都有運氣,抓不抓到運氣,全要看自己!

成功創業家不約而同的講了同一句名言:「運氣,只有在你準備好的時候,才能有效發揮作用。」(Luck is good only for the prepared mind)。運氣常常出現,但也稍縱即逝。想抓住好身邊一閃而過的運氣,必須事先就妥善的準備好。

很多人常常抱怨,上天不公平。若是早生幾年,就能抓住一些時機點,「今天就能像楊致遠一樣家財萬貫」。其實,機會一直都有。好景氣,有好機會;壞景氣,有時會出現更棒的機會。成功創業家陳宏就認為,這樣抱怨的人,其實都是他自己沒做好準備,所以機會來臨時,不但無法迎接,連機會就在眼前了,也看不到。

另一位科技創業家陳凱,也鼓勵每人作好準備。二十五歲的時候,可能一無所有,但最好就開始作準備了,準備什麼?準備在四十五歲的時候爬起來!

想成功的人,和別人就會有不一樣的做法。想成功的人,會不斷的去把這張網愈織愈大,愈縫愈牢,一定要把下一個大機會給「抓」下。織這張網,可能遙遙無期,看不到何時收穫。「這是有心人和無心人的差別。」陳凱說。

想捕抓身邊稍縱即逝的運氣,「timing」很重要,但都只有「準備好」的人才能抓得住它。成功創業家告訴我,一個年輕人成立公司創業,不可能從頭到尾甚麼機會也沒有。而且,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成功創業家朱敏,就是一個善於「撒網,捕運氣」的人。看到朱敏的公司研發著最符合潮流的網路會議軟體,現在風光的登上美國股市,很少人知道,朱敏早在好多年前,「潮流」都還不知在哪裡的時候,就把他現在做的軟體做出來了。當時他只是「猜」到,世界上有這麼多台個人電腦,電腦之間連線,就變成「網路」,網路為了要和其他網路連繫,必須連到其他的網路上,構成了「網際網路」。然後,1992年又出現了一種叫做「電子郵件」的東西。當朱敏看到「電子郵件」這個玩意兒,他想到,電子郵件偶爾寄,讓人與人之間能相互聯絡,但假如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是「一直通著」的,不是更好嗎?他問自己,這樣的願景,網路也做得到,不是嗎?朱敏就憑著這個「一直通著」的想法,做了一個讓人與人之間能「一直通著」的網路會議的軟體出來。

問題是,當年網際網路還不算正式開始。電腦與電腦間只是才剛開始連線,很多地方是只有學校和公司才有直接相連的伺服機,大部份的使用者仍是從家裡撥接到伺服機上網,頻寬有線,斷線問題嚴重,因此,朱敏的「一直通著」的軟體,並沒太多人在買。

朱敏的網,靜靜的等著,等了七、八年後,「運氣」終於降臨了。網際網路,終於延伸到世界每個角落。這時候,當別人開始讚嘆電腦終於全部接在一起、可以讓人與人之間「一直通著」的時候,朱敏的軟體老早準備好了,已開發得非常成熟,馬上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也就是在這時候,朱敏的公司得到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不只這樣,到了2001年,當科技紛紛落下,網際網路公司一獗不振時,美國紐約驚傳九一一恐怖襲擊。其他科技股票一直掉,只有朱敏的公司的股價一路反方向飆升,為什麼?因為大家都不敢坐飛機,只好用朱敏的網路會議軟體來開遠距會議。經濟不景氣,各公司也急欲縮減人員出差開支,盡量以網路遠距會議代替面對面的會談。朱敏的運氣,一波接一波的過來。

「準備好,運氣一來,馬上就可以使用。」朱敏說:「只要耐心地等下去,運氣自然就會和你交身而過,伸手一抓,它就是你的。」

另一位成功創業家龔行憲回想開公司的時候,就覺得這過程常常靠運氣解危,譬如,資金快用完了,突然有人介紹進來一筆關鍵的資金,公司就起死回生;和一個客戶談到一半談價錢,眼看客戶快被競爭對手搶到手了,這客戶忽然又回頭來和自己簽下合約。這些東西,現在龔行憲回想起來,不得不承認是運氣。但,假如龔行憲的公司一直都萎萎落落,就算有投資家考慮投資光電,也不會想投資龔行憲的公司;假如龔行憲的產品和競爭者無從比擬,就算客戶有意重新考慮和龔行憲合作,最後仍會跑去買競爭者的。因此,龔行憲平時就做好準備,等到運氣來,很自然的把它拿下來。

龔行憲最棒的機會,是來自日本大廠Hitachi。他的公司做的東西,剛好就是Hitachi正在尋找的,Hitachi發現龔行憲他們的品質都還不錯,就先跟他們合作看看,幾個專案下來,龔行憲的團隊都交出不錯的成績。最後,Hitachi派員來參觀龔行憲的公司,也對公司人員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這樣,Hitachi決定出價把龔行憲的公司併購下來,讓龔行憲的公司原先的投資人都取得了很不錯的報酬。那剛好是光電景氣最差的2002年底,龔行憲準備妥當,得到了最棒的成就。「困難中所得到的成就,最為快樂!」龔行憲如此說。

另外,成功創業家實在太難猜「運氣」,所以有些成功創業家會懂得做一個比較「抽象」的技術,而不是做一個太確切的產品。科技的運勢,再準的算命師都算不準。用這招來對付誰都算不準的科技,還蠻有效。

科技界常有不同的規格,檔案系統、作業系統都曾經有很多個規格在競爭,最後只有一個規格能脫穎而出,在「後世」讓大家引以為準。在競爭的時候,押對規格的公司就成王,押錯規格的往往都下場淒慘,很多小公司也都靠押對規格「翻盤」,一舉擊翻比大象還重的大公司。國內的威盛電子前陣子就是靠DDR規格,一度有機會痛擊選錯規格的英特爾。

陳勁初在八零年代開第一家公司。那時候,電腦母板的電路正準備要換掉ATI規格,有兩個新規格ESA和MIMM在競爭。陳勁初當時正在想,到底要做ESA還是MIMM?到底該將賭注「押」在哪個規格呢?

陳勁初覺得,無論選哪個規格,一旦用那個規格做下去,所有的產品就訂死在那個規格,萬一後來不是那個規格,他的公司也要說拜拜了。於是,陳勁初決定,兩個規格都做!如此一來,雖然這個新產品的困難度大幅提高,設計的時間更長、成本更高,但對付這雲厚得不見日的科技業,陳勁初認為這樣最安全。

後來,就是因為陳勁初的產品能應付舊的ATI規格,也能應付新的ESA和MIMM規格,產品推出後,陳勁初馬上發現,全世界只有他們有這樣的產品,等到足足一年以後,才有其他競爭者趕快連滾帶爬的跑出來搶市場,但已經來不及,陳勁初的產品已漂漂亮亮的打入並站穩了市場,前面所付出的高成本,全部轉成更高的獲利。

公司在台灣上市的張敦凱,一開始也不只做一個產品。張敦凱創立公司,做視訊系統方面,並沒有只做一個產品,而是以類似的技術,一次開發了兩個以上的產品。張敦凱頭先以為,很難做的第一號產品,在他們做出來後應該是他們的旗艦產品、主力金雞母。沒想到後來反而是比較容易做的第二號產品,在市場上打出名聲。科技市場難預測,張敦凱多準備,就愈抓到機會。

要怎麼捕抓「運氣」?科技的局勢,每天都不一樣。每年的電腦展都展出不同的東西,誰能預測五年後在Comdex展裡最紅的項目是甚麼?因此,在這詭譎的科技氛圍裡,最好的方式就像捕侯鳥,要選一個牠們一定會經過的地點,布好一個大大的網,耐心的等候,運氣(或侯鳥)很有可能會自動投懷送抱、掉進你的大網裡。

成功創業家也懂得這道理。很多位都跟我說,當你在「等待運氣」的時候,「時間」是無法掌控的,無法預測甚麼時候會來,只能等;但「地點」倒可以選擇機會大的。像現在電子製造都集中在台灣,未來在中國大陸,做電子製造業的若不在這些地方,付出一分的努力只能得到一半的回報。在這些當紅炸子雞的地點,付出一分努力卻有雙倍的回報。

陳凱也說,雖然說科技創業不要太跟著別人走,但也要注意「大潮流」。真正厲害的創業家,總是能「身處大潮流,創造小潮流」。陳凱看準了中國大陸在科技界起頭的這個大潮流,因此毅然決然的離開美國,回中國大陸當「海歸派」搞電子設計公司,「高山上的一頭草,勝過山谷的一棵樹。」陳凱如此勉勵自己,在大潮流下引領第一波的小突破。

當然,有時候連下一波會在哪裡都不知道。因此,現在在科技界最棒的方法,就是能利用很多個國家優勢的方法。前工研院長史欽泰表示,因應全球競爭,任何國家要生存,無論是用本身多生產人才、引進人才或引出人才,都是需要大量的國際觀。像荷蘭,人少,卻有很多國際企業,因為他們都跑出去,用外國人。因此,在甚麼時代要懂得到甚麼地方,全球都是可以考慮的舞台。(待續)

7 comments

  1. 網路就是一個大網,從2000年到現在,很多人還在這個範疇裡,不斷的織網。運氣?時勢?都有。要紅誰都很難說。但是我認為基本盤要有,也就是織網不是補破網,應該是具備存活的能力,才能守株待兔。回台灣半年,看到很多"想法"、很多"策略",沒作的原因,都是台灣市場太小。我倒是懷疑 ,到大市場就能存活嗎?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