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創業家用Linkedin在八天內對全球募到734萬台幣資金

這周從愛爾蘭媒體《Irish Times》傳出一則令創業家振奮的小消息,有一間愛爾蘭的小公司叫「Goshido」,2008年才剛由一位原本在英特爾的技術總監所創立,他曾在Tellabs、Digital和Motorola工作過,這段經驗很重要,因為他看到了大公司運作機器下「專案管理」的重要性,不過這些專案軟體,要嘛就是很貴而且還要經過層層設定workflow,要嘛就是像網路上這種DIY版本簡簡單單但功能卻東缺西減,這位前任技術總監看到機不可失,就做了一套「不多不少」的專案管理軟體,不會太難用,也不會太貴,人人可以被指派工作、報告工作進度,PM也可以透過一個中控台來控制所有人的進度,而且不需要PM自己管理,其他所有人也都可以自行加入或退出。總之,這套軟體是完全根據現代知識工作者、獨立工作所設計的,前景看好!

不過,由於這家公司位於偏遠的愛爾蘭,所以,就像所有出生地不對的網路公司一樣,他們大概會面臨募款的嚴酷問題。之前我寫到愛爾蘭的網路,是在前年初的「愛爾蘭上網人口比無名小站還少,只好把網站做成Kiosk」還有去年初的「愛爾蘭大學生找到了維基百科與全球記者永遠修不好的大弱點」,在那個彈丸小地,想必應該不容易募款,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於是這位實力堅強的創業家決定……走出去

他們竟然,跑到人脈網站Linkedin上面去募款。

什麼?

這位技術總監大概沒想到,他豐富的工作經歷,除了讓他看到專案管理的所有角落,也讓他在募資的時候有很多人脈可以運用,或許有些是國際人脈,尤其是美國這邊的高階主管或成功創業家?本質上來說,這位技術總監在Linkedin上一定很吃得開,因為Linkedin已是許多商務人士認定是極佳的人脈經營網站,根據六度分隔理論,我們都有機會認識到社經地位很高的人,如果我將我的朋友分享出來,而我的朋友也將他們的朋友都分享出來,我們就可以把所有人都串在一起,未來我想認識某位「大人物」,在Linkedin一查就知道他是某甲認識的某乙的朋友,我就可以透過某甲代為推薦給某乙,某乙再看在某甲的份上相信了我而最終將我介紹給最後這個我想認識的「大人物」。

這樣的平台,拿來做「找工作」最合適了,徵才也是Linkedin目前眾多收費模式中第一個推出且成功的模式,但,從沒聽過有人使用Linkedin來募款、籌資的?這位總監想一想,Linkedin平台既然可以拿來找工作,為何不能拿來找投資人呢?於是,這間公司開始著手進行Linkedin的增資計畫,Goshido打算將20%的股權賣給新股東,他們將這20%的新股分成十等份,打算讓10位來自Linkedin的新股東來認,每個人必須投資大約2.5萬歐元,也就是約3萬美元(100萬新台幣),得到2%的公司股權!

只要你願以拿3萬美元換2%的股票,無論你在地球哪一端,都有機會成為十位投資人之一!

集滿十個這樣的投資人,這間公司拿到了30萬美元、1000萬元新台幣,便可以開始運作。

但這樣募……真的會募到錢嗎?

別開玩笑,這……居然還真的有效--

沒錯,這間公司竟然透過Linkedin,在2010年一月這個月就寄出了共達700封要求增資的email給他們認為潛在可能的投資人,結果這700封信不但沒有石沉大海,還有高達200封回覆了,有的是打電話回來,有的是寫Email回來,還有直接在Twitter上面回信的,才短短的半個月,他們就順利的吸引了6位投資人付款,然後另外有一位則是投資了他們預定金額的一半,加起來,這間公司目前一共募得了162,500歐元(23萬美元或734萬台幣)的資金,就在短短的8天內募到了!

這件事也引起Linkedin族群的好奇,有人已經在Linkedin的問答平台發問了,另一人給他一個回答:LinkedIn站內本來就有一些專給投資人的群組,從這邊開始,募資速度應該很快。他舉了一個例子:「SuperInvestor LIG」。

另外,最令東方創業家感到振奮的是──看,Linkedin絕不是屬於愛爾蘭的大網站,而愛爾蘭的一間小公司也絕不是Linkedin潛在投資人的祖國或故鄉之類的,但,這間公司,這間遠在愛爾蘭的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偏偏就是籌到錢了(至少從報導看起來它是已經籌到錢了)。意思是?

意思是:Linkedin竟然可以幫在地創業家,對全球募資!

當然我們還是要合理的懷疑一下這報導的真實性,雖然這報導的真實性無法被確認,料想愛爾蘭那邊的主流報紙會刊出,應該不會差太多。不過有趣的是,在新聞稿就提到,6.5位已投資的投資人裡頭,有一位其實就是這公司剛於十月加入的員工。所以,嚴格說來,應該只有5.5位是從Linkedin上面募到的,還是說,只有4.5位?3.5位?到底有多少位投資人真的是「陌生人」?

沒關係,就算Goshido的資金不知怎麼來的,這個網站教我們的,至少還有以下四點:

一、網站可以學學此法,搭各國媒體紅到全球:在全球募資或許不知道真的是否可行,但是透過全球募資這件事來紅遍全球似乎是可行的?國際間這麼難以打敗國界跨國界銷售的狀況下,「媒體」真的是最好的辦法,我們看到連之前紐西蘭航空都擺明了就是要操作一些話題來吸引各國主流媒的注意,而這家公司還蠻厲害的,他們知道,網路仍是各國媒體最愛報的新聞,就算電視記者沒報,至少在該國的網路上會紅(因為網路人愛看網路的新聞),因此,這個「在Linkedin籌到錢」的消息,大家一定至少給他一些版面,於是這間公司就成功的吸引到全球的注意了。

二、投資人也想搭議題:想想,這間公司將自己定位成「第一間在Linkedin上面籌資的公司」,這樣的超大話題,卻只有十個人(投資人)有機會參與到。這很像某間高級俱樂部開幕,只有十個名額可以先參加,那麼一定有些投資人,剛好有些閒錢,與其拿去買一台跑車不如來投資這個「第一名」,這樣就和收藏到一個限量的古董是一樣的意思。我們不能保證亞洲有多少這樣的投資人,但在全球來看,碰到這樣投資人的機會可能就大多了,這間公司並沒有做什麼不該做的事,它只是巧妙的將自己這間公司加入了一點點「限量」的概念。

三、投資人想學網路:這點在之前也有提過,有一套投資心法是,只要投下去,就會學會了。許多地區的網站根本到不了經濟規模,因此當地上市公司沒有半家是做網站的,偏偏網路的東西卻無所不在,投資人每天回家看到孩子天天玩Facebook,很想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也想找些「報紙上看不到的」話題和孩子談談,這樣的氣氛下,投資人就會肯投資網路公司,尤其是那些位於較偏遠國家的投資人。

四、募資其實也是在幫產品宣傳、找客戶:有一點蠻詭異,這位前英特爾技術總監想必存款不會太少,他身為這間公司的老闆,自己的確也先出了不少錢,連產品其實都已經開發完成了,這時候,其實也不太需要募資不是嗎?尤其這次才募這麼一點點,佔股高達20%,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因此我們大膽假設另一個可能性,由於這間公司其實本身就是要賣給企業,雖然它主要可能是賣中小企業,但他們當然一開始也希望有大企業買單。在網路上發佈任何和產品相關的訊息,感覺上都是在「賣產品」,無法吸引人們的注意,這時候,通常就是講到創業家自己的個人歷程,又不是每個創業家都有故事可以講。這時候,以「募資」來當作新聞點也是不錯,有機會得到幾間大企業成交。

無論如何,以上的四點,個個都讓這間愛爾蘭小公司「國際化」了。一間公司如果領悟以上四點(或者你還可以想到其他點),那,有機會可以募到國際的錢,引得國際的注意。

再回頭來看,除了網站,是否也有其他的新創公司,可以透過同樣的方法來募資?如果是這樣,我們有什麼優勢?

有的!最近知名作家、Wired雜誌老總「Chris Anderson」似準備開始宣傳他的「Atoms are the new bits」新概念,這是去年我有機會自己電訪Chris Anderson時,他自己也說到他繼《免費》之後的下一本新書的「書名」。從這名字,大概便可猜到這本書的意思──Atom就是實體的分子,而Bits就是虛擬的分子,安德森之前在網路上已經洞悉過好幾個網路上的商業模式、理論,現在,他要將這些網路上的商業模式,運用到實體的製造業、設計業上面!哇塞,那是什麼意思?如果這場「虛轉實」的「轉換」真的有機會成功,真的會改變目前製造的許多流程、做法,那麼,亞洲這邊絕對不會缺席,尤其是中國大陸與台灣這邊的所有電子廠。許多許多的新創業機會可能被「提」出來,創不創成功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全球會以「這裡」為舞台的中心,欣賞「Atoms are the new bits」。

這部份,隨著Chris Anderson的新書出來,將成為全球投資人所注意的事件,如果你是硬體的創業家,想要籌錢,這可能也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說不定,第一個透過Linkedin籌到上億資金的,會是亞洲的硬體創業家?

20 comments

  1. 當一個網站公司賣出部分股權時, 你就要開始擔心了!
    因為股東可以不定期要求你提出各種財務報表,
    並且定期開會對股東報告公司狀況, 任何決策也需經股東投票同意,
    當然釋出部分股份對決策影響不大,但若未開會就決議,
    股東可以主張開會決策不合法, 導致你的決策無效….
    以上是我朋友公司切身經驗, 提供給大家參考!!

  2. 那如果他們都不開股東會,那怎麼處理?
    語言不通的問題及會計報表等問題。
    這種事有一點賭運氣,好運就獲利驚人,不好就血本無歸了。
    以上是我多次投資失敗的經驗,與您分享。

  3. 對於招攬大股東這件事,的確讓眾多網路創業家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記得以前聽過一家登山用品會讓加入會員的顧客分紅,或許用小額股份與會員身份綁在一起會是個值得考慮的折衷辦法,也就是在沒有其他大股東存在的前提下(除了創辦人本身),同時讓會員們對於網站營運更有參與感;也就是用社群經營的方式與股東們互動。

  4. 對啊, 對於創業風氣不旺盛的地區來說
    募資真的很困難
    我的公司在香港做電子賀卡 甚麼比賽,研討會也没有
    在大學內, 學生對創業興趣也不大
    最大的支援只是政府的科學園和資助

    網上募資說得很易
    但是,這麼大的金額,不見面談談是很難完成交易的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