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門鐵克報告另類解讀:E-Family應從強化「直系家庭成員」連繫開始

昨天有一則關於網路的研究,讓我很有感觸,讓我囉嗦一點,帶著大家慢慢走一次──

這是由賽門鐵克(Symantec)第二年推出「諾頓線上生活報告」(好棒的報告,是吧)。他們一共調查了9000名實驗對象,其中有6,427位大人、2614位孩子,大人之中有1297位是父母。對象居住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還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非歐美國家。

這份報告充滿各種數字、百分比,探討的主題很廣,其中最受到歐美媒體注意仍是現在最夯的題目──「Facebook Parenting」,也就是現代父母與小孩在「線上」的「第三類接觸」。大家對網站,尤其是像Facebook這類的網站都有一個印象。大人不玩,孩子玩;孩子愛Facebook如同他們每天在外面和朋友吃飯打渾,而老人喜歡在家躺搖椅看電視。所以,媽媽們也會偷偷看孩子在網路上玩什麼,感覺上網路是一個很危險、很多毒蛇猛獸的地方!

多少個夜晚,媽媽在餐桌上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的如何?孩子回答一遍後,等一下回到樓上,孩子坐回他的電腦,父母也坐到他們的電腦,房門一關,「諜對諜」才剛要開始──

這份報告說,在去年只有25%的父母會注意孩子上網的狀況,到了今年已狂升到37%。這種「諜對諜」有的是公開的,譬如在澳洲,已有高達23%接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社群網站會加入父母為他們的「好友」,為全球最高。但有些則是「秘密」的,有蠻高比例的父母也開始使用類似「網路守門員」的軟體工具擋住或監看孩子使用的網站,使用比例最高的國家是英國,另外這報告說每五個小孩就有一個曾在網路上「幹壞事」被父母抓到,雖然報導並沒有說是什麼壞事。

不過,大人與小孩在線上的「諜對諜」,真如表面這麼簡單嗎?這報告也發現大人與小孩在這場「諜對諜」之中,對彼此的認知簡直就是南轅北轍、天差地遠。他們問大人,你認為你的孩子一周都上網幾小時?大人的平均回答是「18.8小時」,但問問孩子誠懇的答案,孩子的平均答案卻高達「43.5小時」,比大人想的還偷偷多了2.4倍。孩子似乎也「誤解」大人對他們上網習慣的了解,以澳洲來說,只有65%的孩子有把握的說,他們的父母完全知道他在網路上幹什麼!但是,卻有高達86%的父母有把握的認為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孩子在網路上幹什麼!到底是誰沒搞清楚誰知道誰在幹什麼?到底是父母誤以為井口就是網路的天空,還是孩子小看了父母spy的神通廣大,我就不知道了。

但,幹嘛知道呢!

最近,人們開始打社群網站的「第八層商機」(何謂第八層?請見這篇這篇)的主意。同樣的Facebook(第七層),從前是拿來給哈佛大學同學一起玩玩交朋友,現在有人絞盡腦汁想想同樣的Facebook如何讓「父母能怎麼和孩子」玩,其中的問題在哪裡?講得有點爛掉了,知道這些要幹什麼嗎?網路這樣玩下去,好無聊啊!

還好,這篇報告不止於此,它還提到了一個叫做「E-Family」的東西──這就有趣了。你看,原本吸引父母去學習「孩子的網站」的誘因是「保護孩子免於網路毒蛇猛獸的侵害」,但最終的時候,我們得到什麼?

答案在三十年之後。

三十年之後,當孩子長大了,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成立自己家庭,離開家鄉,有了自己的孩子,而父母也變老了。但,當初的孩子與當初的父母之間,依然有著對方的Facebook帳號,依然保持著通email的習慣,依然會打Skype和傳IM訊息……我們得到的就是這個──「E-Family」

所謂「E-Family」,就是住在遠距的家庭成員,透過網路來連繫。我兩年前《搶先佈局十年後》曾預測「遠距家庭將使用更多工具維繫」。不過,這報告帶來一個不怎樣的數字,它說,目前只有14%的上網人口是屬於「E-family」。也就是說,曾經或正在經常的透過網路和自己家人互動的只有僅僅14%而已。不過,一旦是「E-Family」,沒有聽過不好的,報導說:「家庭成員的關係『肯定』有一些提升。」每十個人就有七位(70%)表示,網路對他們的家庭關係有所提升!

這70%的大,更顯的14%的小。你看,全部的上網人口這麼多人,竟然只有14%透過網路,和遠端的家人聯絡

這麼少?

奇怪了,哪個上網人口,沒有在遠方的家人?你有嗎?我有嗎?至少,也有超過70%的上網人口有一位或兩位住在遠方的長輩或兄弟姐妹吧!這些人,都是怎麼和遠距的家人聯絡的?或許實際數字要大一些,我們之前常笑稱,Skype有天的Reach可能超過100%。你說一個Reach怎麼可能大於100%,也就是說,有些明明可算是在使用的,卻可能不在上網人口的法定規定內。譬如一些老阿公、老祖母,為了省錢,一定很愛用Skype,但連電腦的鍵盤都不知道怎麼敲,就叫孫兒幫她撥號,然後湊過來聽聽。只是「湊過來聽聽」肯定不算在使用者之中,但她卻是真正在使用Skype,而且真的需要Skype!報告說,澳洲是這方面還不錯的國家,共有22%的孩子在線上與祖父母講電話。有些祖父母講電話講久了,才會開始從傳IM開始學起。報導舉一個例,有一位叫Anne Harper的64歲的老阿媽,居住在澳州南方的小鄉村,她共有6個孫兒孫女,最小四歲,最大二十歲,都住在各城市中,平均都要一年以上才見一次面!和那個四歲的已18個月沒見面了。以前她只是電話中的一個沙啞、嘶老的聲音,現在,她是比較厲害的祖母,現在不只會用Skype,還會寫email,還有Facebook帳號(真是魔法阿媽),隨時可以看到孫兒孫女的照片。她比較從前,現在她完全是一個「酷阿媽」。

不過,大部份的人的狀況不是如此。基本上,在那14%人口之外的86%的人,仍然就是不懂得怎麼用網路與自己「直系」的最親密的家人溝通。對自己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的印象,就是一個住在鄉下的老人,偶爾回去看幾次,一生中也就只有看到這麼幾次。但,這是我們想的,我們可曾知道過,曾祖父曾祖母怎麼想呢?在她們眼中,我們小朋友的名字,她都曾經呼喚過,她可能記得哪個人在她面前尿濕褲子、被媽媽打,還是以前說了什麼話。你沒有感覺,但對她來說,你一直是她人生中的電影的一部份,她還在專心的看電影呢!雖然這「電影」很少回來看她,每次在電話報告的永遠只是那麼短短的一句話:「小婷現在上高中了,分到很好的班級。」就這一句話,讓曾祖母細細的想,想像這件事。接下來三天,遇到街坊鄰居就說,「我的曾孫女現在上高中,分到好班啦!」鄰居與她恭喜,她也笑咪咪的回應。

這「電影」,其實可以放映得再更快、更豐富一點。我想來藉Facebook親子關係現在在美國喊得響聲震天的此刻,提醒大家,網路創業家遲早會發現「E-Family」是另一種更有趣的網站的玩法--

「E-Family」網站?你說,不是早就有了嗎?嗯,之前看美歐紛紛做出「家庭社群網站」,總會覺得,這些網站應該不是由美國人來做才對啊!GeniAmigliaMyHeritageWeRelateFamiva等等,各有不同,另外還有像OurStory.com讓你寫每個家庭成員的故事,有的是製作家庭專用的首頁如TheFamilyPost,當然還有一些是幫你找到家譜的之前拚命打廣告的OneGreatFamily Ancestry.comGenealogy.com等等。後來觀察下來,發現老外就是老外,家庭關係疏遠即為疏遠,我看到了這些網站沒騷到的「癢穴」

這些網站都帶著標準的美國網站的味道──它開站的目的,就是想「reach到更多人」,這是正常的想法,網路理論上來說本來就是六十億人的連線,你送出的封包可能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封包在網路上交會,你的網站可以幫你觸碰到全球的人。因為這樣,它還有很多創意可玩,這是為什麼我們認為網路目前只用了5%,永遠都有創意。創業家於是常常被問,你這個網站到底解決了什麼需求?支支吾吾答不出,因為我們的網站本來就是有一點點野心要改變現在的需求來的。所以,創業家現在應找的是「比較容易被認同」的,從中去創造需求。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容易被認同的,就是從「每人的家人」開始──創意應該集中火力在這樣的網站上!

從這樣角度思考,我們突然間就跳出了「族譜」的巢臼──包括我在內,之前我們所想到的「E-Family」網站點子,似乎都太著重在找來「平常疏於連絡的那些遠房親戚」,都想發現自己原來和比爾蓋茲有血緣關係。但事實是,我們不必做這麼複雜,只要想辦法幫助網友,和他們的「直系家人」之間增加連繫的頻率。拿那些幫父母監控孩子上網的時間,來增加如何讓更老的父母與長大的孩子在遠距可以連繫。如果我們可以想辦法增加那個頻率,就算只是從七天連絡一次變成四天,從七個月變成三個星期,甚至從每天一次變成每幾小時一次,這一塊,是網路比較少在做的

強化「直系家庭」的關係,肯定是最容易被認同的。它和男女朋友不同,和遠端親戚不同。直系的家人是最自然與親密的,所以我們從來不必也沒有去經營這樣的關係,因為不必也沒有,所以就真的「什麼也沒有」。我們使用的都是最傳統的方式,打打電話,哈啦哈啦。為什麼?Why?表面上是因為「老一輩不習慣用網路」,但我的詮釋是:「因為網路從來不是設計給直系家人」。就算是貴為Geni,它的夢想仍是擴張到更多的家人,而不將重點放太多已經密切連繫的直系家人。對於緊密的家人來說,只要多一點點的連繫、只要多一種方式的連繫,可能會產生很大的改變。不必再教育訓練說我們以後可以這樣來傳照片,只要讓他們感覺到一次,就可以了!

創業家可想的是,還有哪種方式的連繫,是可行得通的?一通,就像補習班給家長的RFID卡片、以及到班的簡訊一樣,每個人都會買一張、也一定要買一張。直系家人就像空氣一樣的重樣,那所有和直系家人相關的聯絡網站一定也是!你不想做這樣的網站嗎?

這部份,也可牽扯到之前熱門的「遠距照護」。老人可以在家裡,不必定期到醫院排隊,就可以接受醫生問診。老人「需要」的是這個,但「最想要」的卻不一定是這個。最後老人可能會以其他方式去處理「需要」,把錢花在「最想要」。老人最想要什麼?就是讓他可以看到真正的孫兒。任何多一點點的連繫、意想不到的連繫、每天的連繫,其實都能都比連到醫生還要強了十倍、百倍、千倍。而網路人是可以做得到的。也就是說,如果大家認同人口老化是必然的商業趨勢,那網路創業家單單做這一塊,把老人連到他們孫兒孫女,就可以賺翻了。

沒辦法做網站的創業家,單單使用目前有的這些,跑去幫老人開一個Facebook帳號,順便幫他維護,有人傳訊息來就打電話給老人一字字念給他聽。這樣的服務收取一個人一個月1000元,說不定也幫助了很多老人?

10 comments

  1. 網路世界市場何其大….潛力還大得很,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重新再玩一遍的,就看誰有眼光,但眼光要很實際。我相信已經有人繼續投資默默在做全新的東西和內容的整合了。大家一起加油吧!!

  2. 要請老人使用科技產品,可能也得考慮設備對他們友不友善,
    最好就讓這些裝置自然成家裡的一部份,
    例如與其讓老婆婆搞懂新式數位的體重計怎麼用,
    不如讓體重計變成「地毯」,踩過去就會傳資訊給醫療人員,
    英特爾現正在做類似研究計劃。

  3. 這些briliiant ideas在Mr.6的新書 “網路紅事件"也有看過不少類似的案例。只是,我不由得還是得贊同一樓的人說的話,台灣要到達這個stage,的確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有希望還是好的。希望,向前走。

    靜語錄 jingyueh.blogspot.com

  4. 我媽媽剛滿60歲 才剛使用部落格不到一個月 就有以下的成績

    http://tw.myblog.yahoo.com/wangyumei-2009

    部落格最直接的幫助我們瞭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外婆的日常生活
    她回台灣定居剛過一年
    有在各處思念他的家人和朋友

    我十分推薦這樣的家庭聯繫模式

  5. 我在家也會在skype先撥通在大陸的二哥電話, 再讓我媽湊過來說話; 網路電話的普及真正為大家省了不少傳統電信費, 現在還有聽說Phytter這種商品(http://www.phytter.com/zh-tw/)將推出能在一般手機或市話上使用VoIP的裝置, 屆時連撥Local Access#的市話費都可省下來了, 有內建WiFi或WiMax(Nokia快推出了)的手機就可以不插Sim卡, 使用搜到的網路直接打電話了…
    另, 文中提到的老人商機: Text to Speech, 也有相應的技術在優化中.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