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 Today:大學兼職講師滿街跑,壞了教育?

最近看到美國一篇文章,剛好是「對立」的狀況,一則是說,大學教授雖然德高望重、學富五車,但「教學」不見得好,我是在上周看到,現在找不回超連結了,而昨天USA Today則出了一篇報導更猛,直指「大學講師」不好

所謂大學講師,就是非教授職的兼職或全職的講師,他們可能在業界有些成就,對研究也沒興趣,只負責教學,許多是兼職的,白天在其他公司上班。

報導舉出,美國從1975年到2005年的三十年期間,大學裡面的組成產生變化,1975年時,全職的有tenure終身聘的教授,從36.5%降低到21.8%,全職的準備升教授副教授的也從20%降到10%,而全職的非教授職則從13%升到20%,兼職的則從30.2%再狂升到48%。

也就是說,在三十年前,兼職講師的總數比正式教授要少一點點,但到了今天,兼職講師竟然比正式教授還多一倍

結果,帶來什麼改變?

報導舉出,有一篇對加州的社區大學作的研究,當學校的兼職講師增加,學生「完成學業的比例」,竟也奇妙的開始跟著降低!而北卡大學系統也對旗下學生作調查,竟也得到同樣的結論。他們說,尤其是在一些邊緣的實用科系如「英國文學系」,更是大量聘用兼職的講師(或許是作家之類的),造成一些影響,這件事將於下周在「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年會成為討論的主題,屆時這股討論肯定會繼續下去。

講師真的這麼差?這份報告也分析了,講師的素質應該不會太差,主要要怪學校方面,並沒有給足夠的薪資(這問題好像全球都是這樣),以致於一位講師,可能得在好幾間學校同時兼課才能勉強過活,教學品質可能因而受損。

有趣的是,他們還研究,一間大學的兼職講師太多,竟然也會影響到正式教授的教學品質。他們發現,兼職講師過多,正式教授對於教學的準備時間和office hour都會莫名其妙的縮減。他們分析,應該是因為教授看到兼職講師也在教一樣的東西,覺得自己責任可以卸給他們,也可能是某種不安全感,於是教授們慢慢將重心移離「教學」而回歸到「研究」面。對一間學校來說這樣不見得不好,但對大學學生來說,這趨勢是好的嗎?

我記得在加拿大和美國念大學、研究所,到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教得最好的老師,好像都是兼職老師。你不會錯過他們,因為他們看起來比較年輕,講話充滿活力,最重要的是,他教的東西,讓我們很容易懂。但,教授當然又自有另一種的魅力與格局,這是講師所達不到的。

不過,我覺得有一點還是很有趣的:

既然講師的薪水這麼低,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會去做大學講師?

看,要做大學講師,肯定也要一定的學經歷與知名度,不是麼!

這樣一位高階人,拿著微薄的薪水,拚著下班的累體去做講師,為了什麼?

這點不難理解,如果我今天有三張名片,一張是某小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一張是某某協會理事長,一張是某某大學的專任講師,我可能也會想拿最後一張,也就是那個「大學講師」的名片出來給對方!

有趣的是,注意,報導所引用的「學生教育素質變差」的測量標準,是以他們的「完成學業」的機率。但我們卻也常聽過許多學生說,大學四年,學的東西已經忘光光,現在在用的知識,都是經驗得來的。

所以,講師薪水低、講師愈來愈多,學生輟學多,留在大學學的東西反而忘光光……。

這一連串,或許才真的引出了整個教育體制肉裡的一團非常的矛盾處。

10 comments

  1. 講師不一定比正式老師來的差耶…
    至少在台灣是這樣
    很多國立大學的老師因為是鐵飯碗
    所以根本沒有加強專業能力, 教了幾十年還是原來那一套老東西
    您能想像國立大學的電腦課老師還在教最基本的開機嗎?

  2. 我也這麼覺得
    尤其國內的老師常得兼顧行政或服務
    課程上的準備不見得充分
    更遑論與時更新
    糟糕的是,
    某些老師上課只有平鋪直述或直接安排學生報告
    簡直枯躁到了不行..
    相對一些外聘來的講師
    活力與準備虔誠不說
    也願意與學生討論互動
    這樣的學習效果
    我也覺得好多了

  3. 我剛從大學畢業一年左右
    然而我從大學裡有些特別有印象的專業知識
    或是課程
    都是來自某些生趣活潑的老師
    而那些老師都是講師
    我反而覺得講師就算教學教的很簡單
    但是我們卻能夠一輩子記住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講師的評鑑來自於學生
    所以教學的時候也特別用學生的方式來取得學生理解
    反觀那些教二三十年的教授
    N屆以前的學姊回來看到只會說他以前就是這樣教
    沒進步

  4. 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個人。
    沒帶入門,老師該打屁股,入了門不修行,學生該打屁股。那個入門的拿捏挺難的,決定於老師本身對學問的深入淺出程度如何。
    老師和學生也是要有緣分才行,師生不對味,對牛彈琴囉!教學又需相長,老師教的照單全收而已,那豈不是複製?我是認為該檢討老師沒錯,
    但是往往多是學生自身的問題。

  5. 在台灣的話,
    有許多科系的教授是一路讀書上來的,
    就是說並無任何實務經驗, 生活中也沒有產業的朋友,有點像是在象牙塔裡做學問.
    例如教系統設計與分析的教授, 很有可能一輩子沒完整跑過一個系統,
    如果是業界來的講師, 實作經驗會比較多, 對學生可能有另一些啟發.

    大學有分研究型和教育型,
    甚至是比較專注於技職教育的大專院校,
    找一些業界的人來當講師也是相當符合學校發展.
    不一定要全然找研究型的老師.

    同意大學老師的名片看起來比較有說服力…

  6. 我比較同意前面留言者們的說法
    大學專任教授很多都嘛因為鐵飯碗的關係
    不求進步
    每年教都教同樣那一套,研究也是做做形式

    反而兼任講師,因為飯碗不是穩的
    會有危機意識,多半比較認真在準備教材
    或許經驗上會比較不足
    但是反而會有跟業界實務面較能接軌的新東西

  7. 我是認真又可憐的七年級大學兼任講師
    每次備課
    都希望讓學生都能得到他們想學的

    雖然
    得靠很多其他的兼差才有辦法維持生計
    真的很累很辛苦

    但是只要想到將來有一天
    我帶過的學生也有可能會成為台上的老師
    就有責任要把他們教懂
    等他們長大以後
    教的可能是你們的小孩啊…

    難怪一堆人把小孩往國外送 @@

  8. 大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 你可以選修你有興趣的課 台灣的教育界剛好相反 講師少得可憐 都是博士以上的 但是這些博士大都是無實務經驗 對產業也不大了解 也不需要了解 還是以自己的實驗室為環境 就好比工研院的研究 有哪些應用到產業呢? 國內多少教授 又有哪些學術研究對大眾有幫助 讓學生有興趣 讓學生畢業之後有能力就業 我想 這已經超出學術的範圍了 不要給這些教授難題

  9. 減少學校從政府拿經費當教授薪水,要求教授必須提案從政府專案及業界拿錢來養自己和學生,這些教授自然會努力一點,並且可以在理論和實務找到一平衡點,(不然連養活自己都會是問題),因此畢業生有做實務專案的經驗,找工作決無問題
    有可能嗎?
    美國的MIT及CMU方式已證明此理論和實務並存的研究是可行的,只是教授要很努力去想及研究,聽外界的聲音
    只是做不做的問題
    既得利益者的問題……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