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習效果,要從最後一課倒著學回來?

昨天在《Popular Science》有篇對學習力很重要的文章,它引述這期《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一篇研究,這篇研究打翻了大家習慣的學習法:第一課應該要是最簡單的,第二課比第一課難,到了第100課最難;我們的學習,應該從「簡單」上到「最難」,一步一步來,一天比一天難?

科學家找來一群小朋友作實驗,讓他們學三樣從沒碰過的事情,第一樣事情,從最簡單的開始教起,慢慢的由簡入難,第二樣事情,則從最艱難的開始,再慢慢的教到簡單的,第三樣事情則隨便亂跳,一下簡單的,一下難的,結果科學家發現,有些課程似乎「沒差別」,先教難的簡單的都一樣,但有些課程出現差異,而且都是「第二組」的效果最好

也就是說,第一課應該上最難的,然後第100課才應該上最簡單的。

如果課程已經排好了,那就應該從最後一課開始學起

這個結果,想必要震撼教育界了。當然這個實驗不能完全顛覆所有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習方法如果真的從太難的開始,可能從來都不可能學得起來,學生也會變得很沮喪,但這實驗告訴我們,無論是訓練自己孩子,或訓練自己?不妨考慮一下,從最難的開始學起,看看效果怎樣?

想學英文,直接從最深的第10級開始上

想學西班牙文,直接買最難的DVD來看。

想學電腦?直接到最難的課程去。

有趣的是,科學家觀察那些從「困難到簡單」的成功案例,歸納了兩點讓此方法特別有效的原因,還蠻有道理的:

一,重覆練習:困難問題的解法,很有可能可以再應用到簡單問題的解法,而且難題都解了,簡單的問題就不需要指導了,也就是說,一旦好不容易學會了一個難題,再回到簡單的問題時,就可以多一次「自己復習」的機會,但反之往往不亦然,難的問題永遠需要再多學一點點才能完整,永遠都在上坡,永遠都不能復習。

二,跳脫死模:困難的問題由於過於困難,往往可以瞬間促進學生們去跳脫「原本的思考方式」,學生以後看題目,就比較不會照字、照系統來看,改為習慣用抽象(abstract)的方式來思考全局。雖然仍舊稚氣,但至少拉得非常遠、非常高,這種「跳脫」本身也是一種訓練,讓學生接下來再去解那些比較簡單但也有點難度的問題時,可以用一樣的「抽象」方式來思考該怎麼回答這題,學生的格局可以瞬間拉高拉大。

然而我認為有第三點。

也就是「成就感」的部份。

我覺得,「學習」這件事很奇妙,尤其是離開學校後再回來學習,早已不若在學校自由自在,有點壓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已經慢別人好多了」!(當然除非我們是學瑜珈之類的,就沒有壓力)。

這時候,如果可以從最難的開始學起,就會產生一股沒有邊際的「盼望」。

這盼望就是,我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學得比別人快,也可以在第一堂課以後,只要解了這一題,就瞬間比人家學三個月還多!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學習的,我自己學習,很重視這種「超越別人」的成就感。學習就是要超越別人,達到其他人沒有的境界,這樣的成就感,或說是對這樣成就感的「盼望」,會讓學習的期間充滿樂趣、充滿精神。

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補上」、「趕上」,學習的效果就會差很多。

先丟一個最難的習作上來,稱作「大浪學習法」,先拿一個最大的浪整個打下去,浪退了,至少留一些東西下來,這樣可能比一點一點的往陸地推進要來得有較大的成就感。簡單的問題往往每一題都在學新的東西,或許重覆性質沒這麼高,反之,大浪以後,學了一兩個困難的,進入簡單時,很快就能享受「我知道怎麼解」的樂趣,可能也促進大腦更努力去學習。

這篇文章和上周的「慢學」應該沒有衝突,學習的「速度」可以慢慢,但什麼先學、什麼後學可以調整。學東西,應該先從最難的開始,真是讓人意想不到,是不?

(圖片來源:http://www.freewebs.com/ermthegreat)

22 comments

  1. 學習可以參考孔老夫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還有,學習常常需要醞釀,一時不通不透,放在大腦,你在乎的話,連做夢都可能幫你提供思路,遇過不少次做夢解程式之困哩!因為做夢時或特定情境下,那個比較不dominant的大腦半球會向dominant的大腦半球提供意見的,就好像男主外女主內的情形下,男常作主,但是女有時意見反而很重要(純舉例,現代社會男女互換常見),醞釀很有用,野人獻曝一下下。

  2. 這個實驗好像沒有提到時間
    從難的開始學,簡單的當然會變的簡單
    但是相對的難的要學多久才學的會?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簡單的是數字1-10,在來是99乘法表,最後是一到數學計算題,叫一個完全沒學過數字的人來,直接算那題數學計算題,解題過程中難道不需要回頭去學數字1-10,接著學99乘法表?還是得往回去學簡單的來解題不是嗎?

  3. 此法適用於語文學習嗎??
    語文學習如果一開始就接觸太難的教材會不會讓學生感到極大的挫折感進而失去對語文的興趣??

    願聞其詳 謝謝您

  4. 這個感覺有點像這句話,
    要練神功必先自宮,而最後發現不用自宮一樣成功,
    呵呵,或許這個比喻怪了一點….

  5. 看完本篇真是心有戚戚焉,有無限的共鳴,因為至少在工作上,這種學習模式的確是可以成立的,但也如同樓上其他朋友所說,時間這東西卻是依照個人造化而有所不同,所以,這方法雖好,卻不見得可套在每個人的身上呢!

  6. 蠻認同這個做法的
    在解難題的時候會想盡各種方式來解決
    可以找出自己解決事情的方法
    不過前提是個人上進心與耐心要很堅定

    但是如果打電動的話
    一開始就出現大魔王把你GAME OVER
    那也還真是雖耶~ 呵呵

  7. 感謝mr.6先生的分享原文,不過根據原文最後的一段的一句,
    如果真的這樣教,會不會導致一些高年級小孩有高年級倦怠症?

    ^^不過,這篇文章也是有給我們一些省思喔!!感恩分享!!

  8. 学校教育里面,这种方式比较少;自学里面很常见: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需要用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解决它,由于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知识的高级阶段),很可能就从最难的部分开始。

  9. 在教法上先教難的課程可能和先教簡單的不同吧…
    要先教難的課程就必須把課程弄結構些
    要不然會學生會感到挫敗
    老師也是…

  10. 就某些角度來說,我認同.
    我喜歡在學習新語言時都以專題開始講解.
    自己私底下教人寫程式,我也喜歡以一個小project開始分解.
    然後從這小project開始教.

    不過我覺得如果在學習"全新"的事物時,這方法並不是那麼恰當的.

  11. 我倒是很贊成溫世仁先生說的:「用以致學」
    不同於過去我們學以致用的觀念,很多東西先瞭解它用在哪裡、成果為何
    再從基礎開始學習,這對年青人要找尋自己追求的方向來說
    會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12. 其实就是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知识的框架,然后一块一块填进去,如果从开始学起,肯定看不清楚,只有从倒着学,不过这个倒着学,还是因人而定,有些人从最后学起,就能够分析出开头和局部,但是很多人其实达不到这种能力,所以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尝试,我准备去体验一把,

  13. 在念書時有一位大師級的教授教導我們, 論文從最後最難的一篇開始看起, 再一直往前看相關reference paper來補足background knowledge的細節. 我覺得這種學習法的好處是見林又見樹, 而且是比較目標導向 – 先知道你要的是什麼再去找答案, 也就相對有效果; 另外, 你不會永遠在"追", 學習的感覺就會差很多.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