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eek》:人類太快樂!讓我們開始推動「不快樂學」?

這周就要過年!但今天起床,冷風找到縫就狠鑽進來,外頭是完全灰濛濛的一片,從這麼惡劣的天氣看來,今早一定很多人得抱著濃濃的「Monday blue」來上今年最後兩天班了。不過,Monday blue真的是壞事嗎?憂鬱真的不好嗎?這期的Newsweek有一篇叫做「Happiness: Enough Already」,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質疑。質疑什麼?質疑人類對於「快樂」的過份一面倒的推崇與喜愛。

自古以來,就有美麗的詩和詞,形容人們快樂的樣子,也有形容人們悲傷的樣子。有快樂,就有悲傷,沒有悲傷,哪裡來的快樂?這篇文章卻提出,近年來,大家似乎很先入為主的認為「快樂」才是對的,快樂愈多愈好。而「悲傷」就是錯的,應該避之危恐不及才對。在許多演講家、人生導師的勸告下,人生要長壽、生命要往正面,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先「快樂起來」。不快樂的人也要強迫自己快樂,不然自己會燒光自己……。

文章指出,這個「快樂教」的趨勢若繼續下去,首先造成的直接問題就是「用藥過度」。文章指出,有些美國父母因為怕孩子得憂鬱症,影響生命安全,於是在孩子失戀、被退學、或什麼重大情緒崩潰時,馬上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師,然後精神科醫師當然就很快開了藥,Zoloft、Prozac,讓這些孩子「馬上開始快樂」。這樣用藥過度的結果,對孩子來說並不是絕對健康的作法。

有趣的是,學者看了一下人類歷史,發現人類並不是原本就這麼「一面倒的想要快樂」的。它將目前的「快樂教」現象,歸因於最近、也就是1990年以後的兩個發展:第一,科學家連番發現了幸福狀態下的腦袋運作的種種模式與現象,引發一連串關於快樂的科學研究。第二是所謂的「正面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出現,叫科學家一定要盡量把快樂當作病理一樣鑽研,想知道「快樂」是怎麼發生的。心理學家更說,青少年文化也不斷在鼓吹「更快樂的心智」,看,你每次去聽演場會,有聽過樂手請大家開始憂鬱的嗎?無論是哪種聚會,倒數晚會、婚禮、畢業舞會……,每一場活動都要人們快樂起來、high起來、和台上一起揮手、一起慶祝、一起叫喊、一起快樂、快樂、快樂!

如果「快樂」是人類在那邊「自己推廣」的「宗教」,那麼,真讓人好奇,那更健康一點的方法是什麼?假如一場演場會要大家都來沉思、都來哭泣,會不會被當作邪門教派了?學者說,不,不要把「不快樂」的鼓吹,當作是邪門教派!人要處在不怎麼快樂時,才會想辦法提升他自己的生活型態,然後帶來更快樂的生活以及為他周邊帶來更幸福。假如永遠活在快樂中,就很容易失去競爭力。學者說,林肯、貝多芬、梵谷…都是在憂鬱中過活,「史奴比」的創始人Charles M. Schulz也長年活在陰鬱中。亞里斯多德在幾千年前就觀察到,幾乎所有的詩人與創作家都是在憂鬱的氣氛中所寫作。

寫作的人或許都有類似的經驗,只要是在悲傷的環境下,寫出來的東西特別有感染力。而悲傷也有分很多種,有一種悲傷是帶著被棄離、被孤立或被與世隔絕的,對我而言是最適合寫作的狀態,它會斬掉所有人際間平常看不見的細細的牽絆之線,斬掉之後,作者只會專心在那紙上奔騰的字,就像水漿這樣洗了過去,手好像亂髮藝術家,再大的作品也可以毫不中止的,一氣便然呵成。悲傷,也是人的社會中真正的造成連結的地方。當人們快樂時,雖然真心,但依然很少可以彼此分享。但悲傷時卻產生情緒空洞,等著其他人來補滿,因此兩個悲傷的人在一起,心靈交流得最快、最沒有任何阻礙。

這篇報導雖然不算什麼科學發現,我認為倒觸動了心中最裡面的幾條弦。現在要怎麼推動這個「不快樂學」,讓它成為人們的另一個選擇,應該是這些曾經從「不快樂」得到過好處的創作家,明年後年會開始思考討論的議題。

9 comments

  1. 快樂與不快樂,看起來是二元論,但實際上是比較出來的。沒有不快樂,哪來的快樂?沒有快樂,哪來的不快樂?過度偏頗某一端都不是件好事。為了「生產力」、「競爭力」去讓自己不快樂?是好的嗎?我不知道。取捨而已吧。真正應該值得讓人思考的重點還是,人生來這一趟是要追求什麼?

  2. 來此一趟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所以大部份的人都不知到人生要追求什麼? 最後找來找去, 發現快樂是件好事, 所以就想辦法讓自己快樂囉! Mr. 6說的不快樂, 憂鬱中可以有新的創作…產出, 嗯! 那種創新是否也會讓創作者快樂呢? 那麼人最終追求的還是 ‘滿足自己的慾望, 讓自我 happy’ 不是嗎?

  3. 雖然悲傷的情緒容易渲染, 容易讓創作恣意妄為, 一氣喝成; 但這樣的情形不適合推廣給周遭的人吧? 跟人分享快樂吧!

  4. 佛陀那時候的苦行僧,是否也是種不快樂呢,

    若是為了更加的快樂,讓自己先不快樂…. 這樣會不會怪怪的?

    人生的追求….. 有很多種說法,遇到哪些比較多的人,就會相信那些了….

    我倒是希望能從各種角度確認知道某種規則可以是不變的….

  5. 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

    Happiness-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

    我認為您應該先去看看這本書後 就會對快樂的定義有重新的認知
    像NEWSWEEK中所舉的例子 用藥過度 基本上不是快樂 基本上只是享樂

    我相信真實的快樂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絕對喜悅感,而不是短暫、偶發的感受。
    但我們卻總是將真實的快樂與享樂混淆。
    享樂是根據特定地點或時刻,依賴某種情境而產生的。
    享樂總是與一項活動相連,不斷重覆後,就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所以享樂是不穩定的,也很容易被耗盡。
    例如一頓佳餚,剛開始品嚐時,是一種享受,
    吃飽後勉強再繼續吃,就會覺得反胃不舒服。

    真實的快樂不與活動掛鉤,也許會受情境影響,
    但不依賴情境,也不會突變成不快樂。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