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100元請人行善」,啟動百萬連鎖效應?

小時候寫作文,老師問,假如你有100美元,可以做什麼善事呢?

做什麼善事效果最大?捐給孤兒院?送給路邊最可憐的乞丐?

現在我們發現,正確答案可能是:把100美元送給另一個人,叫他去做善事!

上周讀到一篇文章,紐約上周一場慈善小活動,稱得上某種實體的「善搞」吧。我不知道它舉的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總之,這篇文章的作者說,有天有一台車子駛近,作者準備買一樣東西,旁邊突然閃出一位眉慈目善的美女,認真的說,「來吧!我今天請你吃點心!」

這位作者覺得莫名奇妙!詳問之下,發現美女不是瘋子,而是一位記者,她自己被一個叫做「創意慈善秘密組織」(Secret Society for Creative Philanthropy)選中,獲贈100美元,然後要她拿這100美元去作一大堆很有創意又很溫暖的「小善事」。比如說,幫孩子班上最窮的孩子買一年份的牛奶,然後再幫隔壁受債務所苦的鄰居修整一下圍蘺,或者簡單的事像這隨便送幾個陌生人下午點心吃吃。這個組織一年聚會一次,上周當作者巧遇這位記者時,剛好是年會前幾天,記者正在「臨時抱佛腳」,拿著100元僅存的零錢繼續作「善事」,以趕在1月24日這場年會好好的發表一下。

有趣的是,聽了一群拿到一百元的人發表他們做了什麼善事,聽完以後,規定這些人自己也要拿出一張百元紙鈔,把它送給另一個陌生人,要他作善事,明年再來聽聽看他做了什麼事。

你說,我幹嘛這麼無聊?其他人給我100元是他自願,我幹嘛跟他一樣?不,我想,當你花掉別人的100美元行善,看到那些受惠者由衷的驚喜與感謝,這時候就算再冷漠的現代城市人,應該也會融化了。一年後要他再拿出一百元,應該不是問題。聰明的你再計算一下,假設一個村莊有一萬人,其中有一人先捐出一百元,每個人都輪過一次,如果「沒有斷掉」,則加起來的所做的慈善總額就會是一百萬元以上。總之發起這場運動的人有抓準「好奇心」與「自私心」等等的人性,讓「捐錢行善」這件事變得很好玩、很自然。

而「100美元」這筆金額還蠻有意思,這筆錢對於一般人而言會覺得「蠻多」,但又不會多到完全付不出來。所以這筆錢,剛剛好可以啟動一個蠻成功的「連鎖效應」。畢竟區區一百美元,能做什麼善事!但是可以拿來讓別人快樂,讓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很愉快,「連鎖效應」可能蠻驚人。曾舉例,自己打完籃球,到自動販賣機買一罐運動飲料,假如是十二元,我投15元,找三元,我就把那三顆1元硬幣留在找錢孔裡。因為,拿走這三元對我來說並沒有很大快樂,但假如被其他人撿到,他會高興的大叫,有一種「運氣很好、賺到」的感覺,說不定快樂了一整天,快樂的他,說不定也會去幫助其他人。這個世界的「快樂總量」愈多,善事就會愈來愈多。

對網路創業家來說,紐約這場「百元慈善」運動假如成功了,便教了我們另外一種行銷力量。現代的網路病毒力量強調的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這樣才會爆炸,才叫viral effect。不過這種病毒發散的動作都是淺淺的,成功率不高,得靠分母大來引出夠大的分子,將這病毒繼續傳播出去。但這篇文章教我們的是另一種「連鎖效應」(chained reaction)。連鎖效應是一傳「一」、十傳「十」,不會繁延爆炸,只會一個一個慢慢傳。你以為這樣效果不大嗎?不見得!一個傳一個,由於每一個人自知責任較大、成就感也較大,所以意願或許較高,也願意做「比較複雜的事情」。在網路上,我們其實聽過好幾個「連鎖行銷」成功案例,像「迴紋針換房子」其實就是「一條線」的連鎖,還有Facebook上面好幾個application(譬如Hungry MachineHot Potato,收到這個燙手山芋要趕快傳出去)。假如「連鎖效應」不會很難開始,那我們還在等什麼?現在,你只需要找到關鍵的「第一個100元」,就可以自己啟動一場,屬於自己的百萬連鎖效應。

10 comments

  1. 新聞好像也有提到 在美國某個starbucks某人先替下一個客人付了一杯咖啡的錢 然後就一連串效應 大家都替下一位客人買咖啡~ 當然可能有人可能是不好意思不繼續買下去… XD 不過花一杯咖啡的錢讓素不相識的人開心也真是很棒的一件事~
    希望台灣的人不要害羞~也可以有這樣溫暖的連鎖效應:D

  2. 我看了《Pay It Forward》,真的令人感動. 在經濟中,一百元經過了一百人的手,便成了十萬的財富效應. 同樣, 我們很少人會把愛心不斷傳送出去,造就這個愛心效應.

  3. 我也曾經受惠過
    輪到要付過橋費的時候
    收費員說不用 前面給過了
    哇 那時候得到的好心情 適用一整天呢

    現在則是 在自己還過得去的範圍裡
    捐款給第三國的人民
    一百元 真的不多
    但對他們來說 是一筆巨額的收益
    多做善是沒事 沒事多做善事

  4. 很有同感!
    年輕的時後在台北工作老是別人請我吃飯 (因為當時薪水少的可憐)
    現在有機會請年輕人吃飯是我最高興的事
    也請那些年輕人將來有能力再請別人…

    只是沒想到要把這想法大量行銷出去

    真好….知道也這麼多人在做這樣的事..

  5. 受人恩惠的當下當然是又驚又喜又感動
    問題是:什麼時候才會輪到自己有衝動去付出?
    付出的時候會不會想著:
    請了這個人,那下個人和這個人沒有差別,都需要幫助,
    我還要不要幫忙他?

    這就是人性矛盾的地方吧。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