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絲絨自殺事件

img

知名作家藍絲絨昨日驚傳以自殺結束生命,從前讀過她的作品,乍聽此事真是唏噓不已,有感而發來寫一個一直想寫的題目。 

藍絲絨近年寫作趨緩,只固定在她自己的「蓁.性情」部落格上發表心情故事,最後一篇文章發表在上周日,用異於其他文章的輕鬆語氣,自言自語討論她念過的「達人女中」,完全沒有輕生跡象,沒想到才一周的時間,藍絲絨已經消失在這世界上。最諷刺的是藍絲絨的部落格平常僅一兩百人觀看,因為她的死去而突然爆增,許多應該是各大電視台聞訊而來的記者,把她的文章隨便抄幾句在媒體上了事;這讓我想起一年多前自殺身亡的作家袁哲生,在國外曾買過他的小說,那種壓不過來的憂顯見他已把心中巨量的落寞全都埋進了字裡行間,然而在他上吊自殺後,媒體才列出他寫的幾本書和摘要,有兩天的時間,大家都在討論他的人與作品,然後又沒了。 

提到藍絲絨,不得不提起水瓶鯨魚「失戀雜誌」。據說當年藍絲絨是先代表雜誌和當時已開始畫漫畫的水瓶鯨魚邀稿而認識,但藍絲絨卻是在兩年後水瓶鯨魚出版的「失戀雜誌」才闖出名氣。大部份人將這批作家定位成某種「兩性作家」,我覺得將其定成「慾望城市」作家較為適當,因為這些作家用極細膩的筆觸去細細形容城市男女的相遇,尺度極寬,沒有什麼不能寫,但倒也沒刻畫什麼太噁心的,因為文章不長,以對話為主,大量使用標點符號與換行記號,其實只要幾格小小文字就讓讀者感受到一股心臟被攪動的力量。「失戀雜誌」造就了一批這樣優秀的作家,而現在這些人應該都有自己的部落格,創作著另一種的網路文學。 

可是,她們為什麼寫,而且寫得這麼有感覺?患有重度憂鬱症的藍絲絨曾說過,寫作是她發洩心中之鬱的方法,這批作家有相似的個性與背景,許多因為家庭傷痕的關係必須帶著裂痕繼續人生,存活於兩性間的矛盾中,必須在傳統與現代間自創一種相互矛盾的境界(譬如主張女性主義卻往往不吝於曝露肉體以達某種意象宣示),對她們而言人生的功課就是「如何快樂起來」,除了抗憂鬱藥丸外,她們還得不斷的透過愛情、宗教、算命、生命的方式去找尋那個答案。儘管藍絲絨的正職職業是ELLEMarie Claire雜誌的人,天天與名牌與化妝品為伍,但我還沒深入讀太多她的文,就已經大概確定了真正的她和這些表面上的形象肯定是格格不入,而她的心境又和她正式的「愛情張老師」的文章肯定有著更大程度的反差,她真正的心情竟只能全部寫在自己的部落格裡。或許,連部落格都沒辦法讓她抒發,終於有一天,度不過每日每月的情緒低潮,自殺了。 

據說,袁哲生在表面上是挺搞笑的一個人,卻無法點亮心中快樂的那盞燈;藍絲絨表面上是一個有自己理性想法的兩性專家,卻無法解決自己感情的問題。最會寫愛情的人,其實是最不會愛情的人,所以,他們必須耗上一輩子去寫愛情,一邊寫一邊學。這是好的。你看,從心理學來看,人類的心理問題似乎不因文化而有太大變化,所以心理學的研究報告在全球幾乎可以互通,但不同的是,和歐美的人比較,台灣的這一批有輕重度憂鬱症的創作者,似乎更能集體將內心苦悶化為創作力量。這批人默默的在網路上製作出爆發力強、品質極高的文,在網路上找尋另一個自己;也閱讀其他人的文,並且在上面留言。部落格是「憂鬱作家」最好的發洩窗口。不過,這些人找到了寫作的動力,但其它更多的憂鬱症患者呢?卻只能閱讀,只能在留言版幾句話傾訴,然後呢? 

無法想像的,確實有為數不少的這樣的網友,漫遊在網路上,譬如中時部落格部落客全嘉莉曾寫過一篇文章叫「燒炭自殺」,原本只在討論這個社會現象,沒想到真的有很多網友因為從搜尋引擎搜「燒炭自殺」四字而找到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排第一名),並有一個網友在留言版囈語傾訴想輕生的念頭;幾天後,這位網友的家人傷心欲絕的留言,表示此人已經輕生,嚇得作者連忙將名字從「燒炭自殺」換成「千萬不要燒炭自殺」,整個事件是不是一場惡作劇我不知道,但自殺的這問題真的不得不叫人重視。 

弔詭的是,全世界的心理學家已看到,網路無國界、網路是24小時開放,坐在書房就可以接受心理諮詢輔導,理論上來說是最佳的心理輔導的工具,可是,真正需要心理諮詢輔導的人,在網路上卻得不到該有的有效的專業輔導;所有所謂的24小時e諮商」並無法達到面對面心理輔導的效果,所以許多憂鬱症發患者常常等不到天亮或等不到與諮商老師約的時間,就自己先結束了生命。政府很關心城市與鄉下之間的「數位落差」,幫他們買電腦、牽網路、灌教育軟體;但城市人自己也有「心理落差」,需要另一套真正有效的網站來解決這個問題。這部份會是最需要網路志業者去開發的事情,我認為這世界絕對有繼續發展真正有效的「網路心理諮商」的必要,它的急迫性不會小於所謂的城鄉數位落差。對於其他網路上的「小藍絲絨」,網路該幫她們繼續走下去,不要讓她們在黑暗中繞圈圈,幫助她們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讓她們繼續在網路上陪伴著我們。這些絕對是有創業志願的志業家可以看一看的新方向。 

19 comments

  1. 自殺真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現在社會的人太缺乏抗壓性了,憂鬱不見得要自殺,要去 enjoy blue, enjoy your sadness. 🙂 短短數十載,才走這麼一遭. 珍惜自己的經過,自己的旅程,即使失敗的人生也有那麼一點可取…

  2. 有句話我覺得非常好
    “如果死亡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那麼沒有什麼事情是無法克服的"

    起碼這句話再我失意時候給我,給我無比的勇氣

  3. 記得之前在報上看過一篇楊澤寫給黃國峻的輓歌,細節記不清了,但依稀記得淡淡憂傷外散發的一種清新。

    To Halo,

    或許我們不會自殺也不認同自殺,我也同意窮盡一切手段讓欲輕生者重新思考,但是指責別人不能隨意決定結束生命正如同我們可以隨意替他人決定一定要活下去一樣荒謬。更別忘了,輕生者也可嘲笑生者的苟且。

    人生從宇宙的觀點來看真的很短,短到你我壽命長短在無盡的時空中根本毫無差別。與其花力氣批評死者,不如留點力氣活自己。

  4. To nchild:

    每個人都有對人、事、物抒發自己觀點的些許權利吧~

    如果你覺得你的觀點與眾不同,甚至拿虛無飄緩的宇宙觀點來看,那又與我何關,所謂死者為大,又如何?對我而言,不過是一句死話而已,批評死者對你那所謂無謂的宇宙來說,也不過只是滄海一粟,凸顯渺小而已.你並不是宇宙?也不是聖人?

    每個人都有悲觀的權利,也許你認為黑暗面比較適合你,無妨,光明和黑暗總是相生相滅的,如果你認為站在光明就是所謂的優越,站在黑暗就是所謂低劣,那也不過是你的觀點…

    說真的,你們的話,又與我何干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法自然,一體相成.

  5. 對家中有重度憂鬱症的家屬的我來說 患者會選擇自殺 我能感同身受 我永遠記得醫生對我說的話 “憂鬱症患者 如果身邊一起生活的家人沒有給予非常大的精神支持和細心包容體貼 最後終究會走上絕路 藥物其實只是輔助"我很幸運 我的家人現在好好的 那段一起熬過來的日子 心力交瘁 但是非常非常值得 加油!

  6. 常常感覺,憂鬱症患者就是因為在乎。
    別人認為「不負責任」、「抗壓性不夠」才更感覺痛苦…

    或許感同身受很難,評斷容易。

    但那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幽黯狀態,
    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只能拼命抵抗。

    對於被理解的不可得,困惑、自責,
    還擔憂自己不是真的太脆弱,成為別人的負擔?

    真的難熬,也真的很努力走出來,
    這是我看見和親身感受的…

    沒有人認為「自殺」這樣的選擇是值得鼓勵的,
    但不驟下斷語,試著陪伴、理解,
    比起說大家都會說的「感覺話」,
    是憂鬱症朋友更需要的。

    也許這是一個負面的示範,
    因為的確在這樣的的天氣裡,
    讓我們「看見」一種選擇;
    但請試著深思:
    怎麼幫助一個站在懸崖邊的朋友,
    拋出「妳需要的時候我們在這裡」的訊息,
    而不是成為推落的那股大風….

  7. 我曾閱讀過她的文字。對於她的文采十分嚮往。甚至,失戀雜誌這套系列書,開啟了我在部落格書寫發洩的創作空間。我也是個躁鬱症患者,但是我很努力不依賴藥物、不依賴任何人。家人和朋友支持的力量很重要,但是個人的意志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很遺憾,世上又有一顆閃耀的星辰殞落。雖然我也有過輕生的念頭、目前也仍在感情的泥淖裡打轉,但是我希望自己還保有堅定的勇氣。願所有的憂鬱症患者,都能找回自己的天空。

  8. 首先我要說的是,憂鬱症是種心理疾病。病人不是沒有選擇,只是這個選擇比較難操之在己。癌症患者也可以選擇要活下來啊,但是你會說因癌症病死是不負責任嗎?同樣的,憂鬱症若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及親友的支持,是很難自己成功走出來。人都會有悲觀的時候,但是憂鬱症和悲觀是兩回事。

  9. “只要是人就有自殺的可能”
    沒有必要批評自殺者以建立自己的優越感吧
    這句話寫得真好
    因為已經自殺的人是沒有辦法跳出來為自己平反的…

  10. […] 網站在商業方面開發到最後,更潛在的未開發的潛力,或許來自「心靈」方面。在之前的藍絲絨自殺事件一文曾提過一點點。我們或許不該稱它為「心靈市場」,以免讓「市場」這個太過商業的字眼來玷辱了這些心靈作品。我認為,波許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是「一次的感動」,我希望在大家轉寄波許的信件、他的聲音、他的精神的同時,能夠一起想辦法,讓這些作品永遠留在人間、不斷播送。因為無論是波許的演說、Nick的部落格、還是文c與芸c的娘…這些作品提升了人類整體的心靈層次,多一份作品就會多一點。它們必須繼續被看到、被讀到;假如網路創業家能有某種方式,將它們累積收集起來,就算醫學依然治不了癌症,人類卻每次都能在心靈上進步一點點。這套「人生百科」,也將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全體共創的大作品、僅次於神聖宗教的凡人之經文。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