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擅長的小螺釘卡位戰略

img

沛鑫(FITI)是鴻海集團下面的一家公司,做半導體設備、顯示器設備系統、次系統,需要為數不少的軟體人才,客戶不但包括鴻海集團自己的工廠,也包括台灣各大半導體與平面顯示器大廠。我們都在懷疑大學資訊系的有一半的人跑到哪裡去?這些地方就是大夥兒的落腳地之一。由於沛鑫就是能夠用最低的成本寫出最棒的軟體,所以各大廠都把重要的工廠軟體系統包給他們做,業界的人開玩笑說,你可以想像嗎?這幾間廠商平常各擁製造秘方,卻使用同一家公司(沛鑫)的軟體,而這家公司的母公司,正是對所有產業皆虎試耽耽的鴻海?沒辦法,沛鑫就是做得就是比人家好。 

如果說台灣這裡的工廠有哪裡真的證明了比國外還強,膚淺的說法是,「就是很會殺價。」比較深刻的看法則是,台廠很會「卡位」,就像沛鑫把一個產品塞進所有工廠的製程一樣。一個很能「卡位」的東西一定要「spec符合,效能好、價錢低」,「卡位」絕對是一場硬仗,但,只要打得好,不必什麼品牌行銷,全世界都會乖乖來到你卡的這個位置跟你買東西。台灣廠商超會「卡位」,所以是全球供應鍊的最愛。我的書也寫到,竹科將出現一批「傳統工廠,做進高科技產品」的公司,尤其是在我們看到晶圓廠、面板廠、IT產品系統廠等資本過度密集、IC設計公司也缺乏下一個題材的情況之下,這些善於「卡位」的工廠已成了台灣創投的新最愛,這些創業家往往想辦法自組機台,自己微調,用3000萬的自組機器設備硬做出10億的生意;這間工廠可能只生產製造你手機裡的一顆小螺釘、一條樞鈕、一片薄膜、甚至只是一道蒸鍍程序,就靠這招,做進1億隻手機裡面;在這些創業家眼裡,每隻手機製造過程中裡少說也有幾百個小零件和小程序和小螺釘,每個都是機會,把自己「卡進去」,成本只要幾個億,成果卻是十幾個、二十幾個億。因此這些廠商在三年內並不會被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區搶走訂單,對於創投而言,三年已足夠讓它上市出場,因此這部份是相當值得投資的。 

但這些創業家往往被看不起。「什麼,你做……小螺釘?」卻沒發現,這麼小小的東西,集中精神去做出全世界最好的,商機大得可怕。 

這是為什麼台灣的硬體向來這麼厲害,也是為什麼台灣的硬體成就,一直沒辦法輕易轉換到軟體的原因。微軟的軟體肯定不是最好的,Oracle的軟體肯定不是最便宜的;為什麼買他們,包含了他們提供了一些無法量化的新功能、新好處;他們的成就多半來自「自創路徑」,而非「卡位」,而事實上全球的搞網站的、搞軟體的創業家的思維也都是一樣,我們想「吸引大眾來愛上我們」,強調的是觀念領先、國際行銷、市場佈局,但,這樣的公司畢竟風險較大了。矽谷的創投可以承擔這些風險,但台灣的不行;而台灣的市場小,也不能直接對外,需要「載具」才能賣到全世界。所以我也蠻好奇,或許台灣的軟體創業家偶爾也可來想想「卡位」的點子,找到一個必要軟體裡的小螺釘元件,就專做那個小螺釘,然後賣到全世界。 

目前軟體的創業家中,有在做這種「卡位」的元件的,大多都是學界出身,做的總是那些較為困難的題目。指紋辯識是其中之一,語音方面的TTS(人工語音朗讀)STT(語音辯識)則是另一個,影像壓縮各傳輸標準又是另外一個。這些東西一旦做成功,確實是可以「卡」到全世界,但這些技術畢敬不是小螺絲釘,它們本身是很複雜的關鍵技術,競爭者為全球最棒的實驗室與其它大廠的研發精英團隊,台廠就算因地緣關係容易被供應鏈所採納試用,也極少有成功的案例。 

我想,軟體裡面應該還有一些更容易做的小螺釘,更便宜的做出來,卡進去,一次賣幾百萬套,每天看著上億鈔票從四面八方雪片飛來,或許也是軟體創業家可參考一下的方向。(附圖摘自http://www.foxsemicon.com.tw/)

4 comments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