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數位內容 + Web 2.0 的外銷契機

work15.jpg   work21.jpg   work31.jpg

偶爾聽到有人放棄優厚的工程師工作,離職跑去玩攝影、進修社會學、變成鋼琴老師,都以為是他們家裡有錢,其實其中為了夢想的辛苦過程大家並不知道。 

本文三張圖片是朋友推薦之旅義畫家、六年級女生Margot的作品(按圖觀賞原圖),她的部落格連接在此Margot在大學和研究所都念資工,畢業後曾在新竹某半導體公司做繪圖與手機晶片的電路設計,坐領高薪與股票,不過隨著她偶爾在網路上發表圖文創作,漸醞釀了到國外學畫深造的念頭,尤其欣賞義大利插畫家的畫風,對義大利特別憧憬,兩年半前總算存夠了錢,毅然辭去工作,義大利文不通的情況下,仍然隻身一人獨自去流浪。 

Margot形容她自己在工程師時的心情:「總覺得鬱鬱寡歡,覺得心靈倍受壓抑……我嚮往更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或說可以抒發靈感、創造力的工作。」 

Margot而言,義大利之行是一場夢想的實現,但此行散盡積蓄並得開創一個未知未來,也讓她掙扎不已,不過,「如果我那時放棄或多加猶豫,我相信我永遠都來不了義大利,等到年紀更大之後,一定會覺得後悔。我只是不希望自己後悔,我只是想給自己另一個機會。」 

而這「另一個機會」,不但是Margot為自己掙得的禮物,我認為,或許也是送給台灣數位內容產業推進人士的禮物 

先談Margot。隨著畢業日子一天天接近,Margot帶著更精進的繪畫功力,準備開始拓展這個機會,她的規畫是先準備一些作品投稿到報社與出版社,期待從台灣開始紮根,希望成為「下一個幾米」,但是,我可想像現在連報社和出版社一邊忙於應付過多的稿件,一方面自己也在挽救不斷失去的市場,而且再怎樣也是拿外國風格來玩國內的小市場,有沒有人想過:「How about玩玩國外市場? 

長年在台灣者,常常一心想拿國外的東西「進口」到台灣賺台灣人的錢,偶爾在台北接觸一些長年居住在國外者,卻有著完全相反的想法,他們知道外國擁有更多的消費人口、願意付更多的錢來購買藝術產品,因此他們在思考的不是「進口」,而是「出口」,他們一直在尋找,台灣有什麼在外國眼中高價值的東西,如何將台灣東西賣到國外。 

但把本地藝術賣到海外,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事,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大手的幫忙。數位內容是國內政府與各機關強力在推的一個大方向,對數位內容有興趣主要還是韓國的奇蹟以及對於對於中國大陸內地龐大文化市場的優勢,韓國以國家力量帶領走出1998年金融風暴陰影,而且隨後立刻掌握到「文化」這個最高利潤的東西,文化就好像是品牌製造機,掌握了文化,要多少品牌就有多少。然而國內的數位內容推動專家,除了邀請Margot過來參加數位內容競賽之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利用Margot這個來自義大利的禮物呢? 

數位內容除了籌資搞大型電視劇、大型數位教材、大型遊戲軟體,不妨,也考慮網路創業的模式,以小小作品推到大大世界 

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先生自己也認為,台灣和海外比起來相對很少人自行在開Web 2.0網站,沒有網站就很難談所謂的「台灣的Web 2.0趨勢」。不過我說,台灣的Web 2.0有一塊可以和全球相爭的,就是「內容」。為何無名小站的Alexa排名會是27?並不是因為大家常去Wretch.cc首頁,而是常去它旗下幾十萬個部落格與相簿,它是國內最超人氣的部落格與相簿流量總和。台灣裡有心在做部落格的「專業部落客」佔總人口比例,我沒有統計數字,但我猜想有可能超過美國與日本,目前來看,台灣的是內容重於架構,文字圖畫重於程式,所以我認為政府想要玩「內容」,其實有很好的機會,但以「大手」來操作數位內容之餘,也要好好利用矽谷風行的Web 2.0創業的這一堆新玩法! 

拿旅遊舉例來說,台灣人愛旅遊,愛照愛寫愛分享,大家早已看到旅遊這塊市場,早先有Mook徵求旅遊達人,後有「帶一本書去旅行」等徵求計畫,還有現在積極推「Travel 2.0」的旅遊經的旅遊部落格、雄獅的旅遊達人部落格、中時的旅遊部落格等等,可是這些只是「內容集結」,集結後還是給國內觀眾看,下一步的「內容外銷」呢?旅遊內容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外銷機會,因為台灣人玩巴里島,美歐人士也玩巴里島;台灣出海照了鯨魚,美歐人士同樣的出海照到了鯨魚,所以旅遊內容乃是全球「互通」的。內容產業最難的不是「互通」,難的是「內容」,既然我們已經集結了內容,內容供應無虞,互通只不過是一個重覆的動作,可以架一條「文化外銷生產線」來完成。 

台灣很多藝術感極佳的數位內容作品,許多來自平民,這些一定要和網站綜合在一起,這不是晶圓廠,拚的不是方方正正的技術門檻及價格,而是要擄獲觀眾的心,這是很軟、很難的,擄獲觀眾的心靠的是散彈,不是原子彈,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有志在此的創意家不斷前仆後繼的提出新東西,要推進創意產業的創業氣氛,最棒的方式就是,幫他們想出了用這個賺錢賺一輩子的路徑,假如今天出現一個耀眼超級的數位內容巨星,開了公司、賣掉、賺了好幾棟房子,突然間數位內容的創業風氣就爆發了;今天網站方面的創業風氣已沒有其他地區比得過矽谷,不只因為創投多、近名校,主要是已經有太多的創業家在裡頭,一生的夢想就是要創業、創業、創業,今天有心在台灣推數位內容者,同樣可以營造出一種「數位內容創業」的風氣。 

Web 2.0,是人人都可表現的時代,現在有Digg,有好多好多的部落客等著引用好文、好圖、好片,也有好多好多的網友等著將好文、好圖、好片放在線上書籤裡,我們要思考的是,「可以餵什麼數位內容產品給他們放?」拿這些包裝過的台灣藝術家所寫的文章、繪畫作品、旅遊經,網路就是最好的傳播管道。而Margot的畫風已融合了天份和後天的訓練,並且已經抓住外國人的口味,據說在義大利當地報紙予以注意,這樣的畫家肯定已經具備外銷的條件,事實上還有許多現在正在外國進修或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網路時有所聞,譬如住在法蘭克福的Shireen旅行家溫士凱舞蹈家余能盛小提琴家林允白,少說也有一千位以上,或許這些人都是數位內容產業的禮物。 

現在,她們需要更懂網路的人,甚至帶有更多外國經驗者,兩人一起搞個「二人創業」,互補、互利(「二人創業」是我覺得蠻適合在此地推動的創業模式,未來會繼續說明)。 

我永遠認為所有的創意商品都算是一種創業,會放棄高薪去搞藝術者,本身就有創業精神,他們需要另一批同樣具備創業精神的人的幫助,來享受「外銷」的超高利潤,推出了一兩個如此創業模式成功,接下來,我們就不會看到無名小站高倨27名卻不知如何利用了。 

2 comments

  1. 我常會想 : 如果有好的點子,到美國試試看可能會比台灣更好,不一定要侷限在台灣市場。有時候好的Idea,在錯誤的地點,也會失敗。就像時間不對~『Kid,isn’t it too early for this ?』~haha..^__^

  2. 於我心有戚戚焉。

    國內、國外,「二人創業」,雙方都「在地」(local),對當地能提供」(supply)的、會「需要」(demand)的,都有在地人的深入了解,有效利用此informational advanage,國際貿易存焉。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