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的鴻溝商機

img

昨天提出「行銷人+ 技術人」的二人創業模式,今天再提行銷人背後所代表的廣大商業化(monetization)資源,和技術人所代表的新產品兩大派系之間的鴻溝,以及在這鴻溝之上「建一座橋」本身的創業商機 

HEMiDEMi已經和傑思媒體(J’s Media)簽約,傑思媒體是一間立志和創業家站在同一陣線、一起努力開發未來的在線媒體廣告代理商,一般廣告業主若想購買網站上面的廣告,第一個一定看到達率、看流量,不然也要看名氣;雖然HEMiDEMi是台灣Web 2.0的龍頭老大,但在心中只有創市際排行前5名的廣告主心中,在目前仍是「沒流量也不夠名氣」的相對小網站,然而傑思媒體操作靈活,懂得「投資未來」,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思考如何在HEMiDEMi現有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上面架上新的monetization model(賺錢模式)。Web 2.0社群視「錢」如畏途,只好請行銷人來幫我們想想辦法。 

行銷人真的很有辦法!同一時間剛好碰到另一支廣告代理團隊PRESCO貝可網絡行銷,聽了一段他們去年底運用互聯網的成功行銷案例:Mio A700。此新機種內含GPS功能,內建台灣與大陸城市地圖,還有所謂「簡訊傳址」功能,為了推銷這一新機種,他們使用了現有網路上的所有免費工具如部落格、討論區,加上購買MSN Messenger(已改名Windows Live Messenger)對話框下面的單行文字廣告,以及搭配SMS,進行的過程總共十天。 

故事的開始,主角先收到了一段神秘簡訊:「#121:33’53.6″#25:01’59.5″#右邊第4座路燈# 11/16 17:10」。他在他的MSN Spaces部落格上公佈了這件事,問網友該怎麼辦,同樣的文章還跑到其他部落格與Mobile01張貼,甚至跑到Yahoo!奇摩知識+去問問,接著,網友來留言了、高手來解答了,原來,這串密碼是GPS座標,而這座標正是「台北101」。主角順著簡訊指示到101右邊第四座路燈,果然發現燈桿腳邊有一支從來沒看過的手機新機種,正是仍未上市的Mio A700。這則故事透過三篇部落格文章,分三階段公佈出來,最後再同樣一則GPS座標的SMS簡訊寄給記者,推出一個漂漂亮亮的Flash網站Mission in Orz」說明前後所有故事,據公司說法,短短十天的行銷活動帶來260名不知情的網友參與互動,並吸引了26萬個pageview,這支A700手機儘管定價高達$23800,上市依然熱銷,賣到斷貨。 

這場行銷活動真令我目瞪口呆,顯然行銷人繼三年前的另一則精彩的漫畫故事「檳榔西施瑤瑤便秘記」之後,又更上一層樓了,這次可是橫跨好幾個網路的宣傳工具,以同一則故事,互相連來連去,好可怕的一個龐大跨平台行銷。 

不過,站在鴻溝另一邊的技術人之中的「基本教義派」聽到A700故事,肯定會有一些反彈:「這,不是在濫用這些Web 2.0平台嗎?」這點我無法反駁,但我想提出的是,網路的未來還真的要靠一個能持久的賺錢模式,才有資源去做出更創新、更普遍也更堅固的Web 2.0大平台。台灣不盛行網路創業,但行銷動腦的人才非常多,廣告產業雖起薪不高仍吸引了大批畢業生前仆後繼的進入,在裡面一同激盪、一同奔忙,積極度猶勝美國與日本,假如Web 2.0「基本教義派」不想搞商業化,至少應該讓行銷人玩玩看。 

然而,行銷人玩Web 2.0時,畢竟還是只能有限度的了解這些新工具新世界,或者應該說他們擔負客戶期望,只能走較為保守的路線,將客戶的托付化為最明顯的效果。比如上述的Mio A700來說好了,行銷團隊開了一個部落格,從零開始衝流量,故事進行的方式只有三篇文章,換作是以真正的Web 2.0概念來玩行銷,或許可以透過更有效率的人推人、文推文方式,讓它被Digg上去並在社群中造成更有感染性的風潮;或許,熟知Web 2.0技術與哲理的技術人,真的有機會在其中插一腳幫忙。 

但,當我試著將手上的Web 2.0給予行銷人時,卻也是相當沮喪的。與行銷人對話時,我想的一直都是同一件事:這些行銷專家拚命的幫大網站想出新的賺錢方法,如何讓他們轉頭來幫幫小網站?尤其是初創的、最需要金援的小網站?如何讓他們看到小網站的價值?假如一個小網站或許沒有價值,但很多個小網站整合在一起,他們是否會開始考慮幫客戶在這新平台上面下單買廣告版面?我提出「部落客的新價值論」,提到TechCrunch,「一個月8萬美元的廣告收益?」在行銷人眼中,我們的Mobile01PCZoneFashionGuide到了明年或許也都可以超過這數字,所謂部落客新價值論的「影響力」並不能量化,最後看的,還是一個網站所帶來的實際的經濟數字。 

這感覺很有意思,在Web 2.0的時代,「行銷人」和「技術人」站在左右兩邊,中間有一道好深好寬的鴻溝,我跑到右邊和技術人對話,技術人有好大一部份都告訴我別這麼想賺錢,賺錢的東西不長不久;我跑到左邊和行銷人對話,他們則說Web 2.0許多只是技術人的實驗,離商業化還很早,不願以身嘗試。不過,這條鴻溝兩旁的行銷人與技術人,並不都是如此排斥對方的,他們之中確實也有頗多人一直試著想辦法跳到「對岸」去;行銷人試著找尋更新更有潛力的Web 2.0新做法,搶先談下獨家代理,技術人也試著要快點行銷,讓他的網站開始獲利。 

重要的是,這中間的橋樑,誰來建?無論它是一個新技術,還是一間顧問公司,抑或是仲介公司,還是一場又一場的媒合聚會,這本身應該會是一個頗有爆炸力的創業機會。 

Tags:
2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