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只要一開始「復習」,容易錯變鋼鐵老古板

今天忙處理事,只寫一篇;原本要自己開始少寫這種文章,還是忍不住寫了一篇。各位或許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去見一些資深人士,他們對網路充滿興趣:「啊,今天看到《商業周刊》,怎樣怎樣…。」

接下來好幾周,他們會一直告訴你,他們又看到哪個網站、看到哪一個案例,怎樣怎樣……。我們點點頭,嗯,他們都學得好快啊,好有意願啊,像「海棉」一樣!

但,我們觀察這「海棉期」,卻常常到了兩周後,無疾而終

電話不打了,email不來了。

等到許久後,再次見到這位長輩,我們緊追問,他們於是大概就會說,「後來,我看到某某雜誌一篇文章,於是覺得,網路這東西『還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這句話是客氣話,他們的意思是說,他們認為網路沒機會,他們已經決定和網路說BYE。

這時候,我們真的會很想找出那篇文章,然後,把它砍成碎紙!

但事已鑄成,對方的意志突然從一顆海綿變成一塊硬鋼鐵。我們會一嘆,其實,市面上的意見很多,有一堆成功的案例,也有一堆失敗的案例;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我們常常在想,為何這些人在狂熱時都是這麼狂熱,但狂熱的不到兩周,又突然就說BYE BYE,「暴起暴落」?

為何這個「海綿」會在吸了兩周後,突然吸到一篇莫名奇妙的新意見,於是失去所有先前的邏輯,也失去了再繼續學習、繼續探索的意願,就此海斷的說一聲BYE BYE?

這周,在Popular Science引述一篇刊在《Psychological Science》學術期刊的驚人研究(另一篇請見此),可讓我們一窺原因。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找來一群人,讓他們看已有幾年久遠的美國知名的「24」影集第一集,然後,將他們分為A組與B組,A組的部份,先帶他們去「輕鬆一下」,玩玩樸克牌;玩完後,讓他們再聽一段科學家自己模仿「24」影集的聲音,裝得很像,但是故意講錯一些資訊,誤導這些聽眾。然後,科學家考了他們一段影集裡的劇情,有些人不疑有他,有些人則發現資訊有錯,有些人搞錯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B組的部份,也是一樣先看「24」影集第一集。不同的是,科學家要求B組在看完「真」的影集後就立刻給他們考試,讓他們透過考試可以溫習一下,然後,再如同A組那樣聽一段科學家自己模仿「24」影集的旨在誤導的錯誤訊息,最後再請他們回來考第二次──

猜猜看,A組考的好,還是B組考得好?

B組有先溫習過,所以應該比較不會被科學家的「誤導」給「騙到」,是吧?

錯!B組的成績,竟然竟然比A組的成績還爛,而且差了幾乎一倍

這是怎麼一回事?

再來看看科學家做的另一場「偷東西」實驗。他們故意在一堂課開始之前,趁學生皆已到齊坐好、等著上課時,安排一位「小偷」踱進教室,在眾目睽睽下將桌上電腦拿走,若無其事離開。原本沒人說什麼,但緊接著助教走進來,慌張的告訴大家,「啊!我的電腦被偷了!」然後「抓」來了好幾個人,要求這些學生指認,還順便請學生評估準確率是多高。這時候,有173位學生說,「小偷就在其中」,但他們指認的人都不一樣,而且把握度還不是很高。為何不一樣、把握度不高,因為,科學家根本並沒有把那個假小偷放在裡面!這一串人中根本就沒有那個小偷的存在,但,看警方要怎麼去處理,這173個學生雖然把握度不高,但他們至少「指認了」。換句話說,他們因為科學家告訴他們「我抓來一群可疑嫌犯」,就「汙賴」了其中一人是小偷!而這麼多學生裡,只有33個人腦筋清楚,說「小偷並不在裡面」。

可怕的是接下來,過了兩天後,這些學生再次過來上課,這次科學家告訴他們,「其中一人已經自白了!」並且把這位小偷的照片給學生看,注意,這位只是那幾個人其中一人「無辜者」,並不是小偷本人喔!結果,驚人的事又發生了──

那173位白目的學生有些在兩天前剛好「指認」到該名宣稱「自白的」是小偷的,原本都還不太確定,他們信心會提升60%~85%,原本只有20%把握的也會突然升到「100%」破表!「沒錯,他就是小偷,他的的確確就是小偷!」注意,這個人根本不是小偷,他只是「自白」而已,是不是被逼得自白的也不知道,卻被這些人更斬釘截鐵的認為「就是他」!

然後,在這173位白目學生中,有些在兩天前指認的並不是一位,但看到竟然有這一位自白說自己是小偷,這時候,竟有高達3分之2的學生,真的改變了他們兩天前的想法,「對,我前天講錯了。這一位……才是小偷!」

可怕的是,原本那33位明眼人,原本知道裡面應該是沒有小偷,但當科學家告訴他們其中一人已經自白了,這33位,也竟有50%就改稱,嗯對,這個人就是小偷!

我的天啊。

怎麼會這樣?我們有這麼笨嘛!

科學家對這驚人發現的解釋是,顯然的,我們若讓一個人有「溫習」的機會,這些溫習的資訊反而很容易被後面的新資訊給「寫掉」;因為我們想過、復習過,反而更讓接下來的「新資訊」變成「無論如何一定要全盤接受」,然後整合成「1塊資訊」,我們稱這塊資訊為「事實」,然後對它深信不疑。

這塊資訊真的是我們整合所有的「線索」之後的客觀結論嗎?

科學家證明,我們的線索,有真的,也有假的,當我們整合成「一個資訊」後,這個「一個資訊」卻是偏的,並不是真的融合以上真的假的,而是「FIFO」,先進去的,被後面的蓋上去,以後面的為準!

被「最後一塊資訊」,不公平的寫掉了所有之前的正反意見!

這兩場實驗中科學家證明,原來當人們在吸收「最近的資訊」(recent memory)時,雖然像海棉一樣學習,但這些資訊竟然很容易被扭曲;什麼時候會開始被扭曲呢?就在這顆「海綿」開始「指認」的時候,也就是當這顆海綿開始主觀的判斷與復習「以上誰是對、誰是錯」的時候,就在這時候,我們原本像海綿般學習的步伐就開始錯亂,資訊像在疊羅漢,後面的取代前面的,前面的取代更前面的………無論是真的假的通通都洗掉前面的……。

我們要怎麼解決?

看看剛剛的資訊,我們就知道──

有人要你指認一位,明明就已經很被說服「這傢伙就是犯人」,只要記得剛剛想的和現在不太一樣,剛剛還曾經有猶豫這麼一下子,那麼,救救一個人,別把「無辜」拖下水。我們應該「延長」決定的時刻,說什麼,都強迫自己別這麼快作決定,再多看看、多看看、多看看…。

尤其對一個還沒有定案的新創產業,最重要的是把「海棉期」拉到「無限長」,無論態勢有多明顯,仍然堅持不要下決定!世上好學的人這麼多,努力的人這麼多,大家一起進入「海綿期」,依科學家這樣講,最後入寶山滿載而歸的恐怕不會有幾個。強迫自己延長「海綿期」,永永遠遠都在「海綿期」,永永遠遠不要停下腳步自認「我是專家」,那麼,我們就能挖到其他人挖不到的寶藏,走到其他人走不到的境地。

19 comments

  1. 還記得97年.com網路正熱的時代, 很多原本是軟體公司或是其他產業的, 都一窩蜂投入,甚至有些公司只是為了賺創投一票就走的心態, 也不管網站營收成本分析, 搞到最後全部崩盤……

    當時投資.com的這些海綿, 如今各各變成鋼鐵老古板, 即使有再好的營收模式分析,也不會再考量, 因為…他們都已經認定".com=票房毒藥"是"事實"了…

  2. 從五點爬起來等到現在,終於看到今天的文章,一樣,醍醐灌頂。

    大概可以想到站長為什麼寫出這篇文章,不過個人在這篇文章注重的是另一個點。

    在進行業務工作時,如果因為種種原因造成客戶不滿意或是客訴的發生,是不是不要放棄,永遠為自己及團隊創造下一次接觸的機會,就有無窮的可能性可以扭轉客戶對你的壞印象,讓客戶再次張開雙臂給你溫暖的懷抱(訂單)?

    I’ve tried this before, and it really works.

  3. 這篇是滿有趣的討論,還沒機會看到原文,不過猜想應該是從false memory 這角度在討論上述實驗研究.

  4. 这个经历好比写小说。刚开始什么书都没有读过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写出很好很好的小说。然后随着阅读量增大,发现自己曾经有的构思,原来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写过了。而且还写得不赖。结果就觉得这个行业不是自己可以做的了。只有那些看了很多的人,还能坚持死磕下来,要努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人,才有可能在小说这样的行当里面活下来。

    很多人只是过不了反省这一关。不管怎样,还是不能赞同只吸收,不总结和反思的,终归做的任何事情想要获得结果,都需要得到市场的反馈。试错,直到得到正反馈才行。

  5. 老傢伙覺得網路每機會,這才是我們的機會。如果這些老傢伙覺得是機會,我們就沒機會了。

    他們最好繼續覺得沒機會。

  6. 现在有一个想法,但是连文字都没形成的完整。想找朋友来参考一下,又没有勇气。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未来会是怎么样。

  7. 如果都有这样的勇气和坚持,承认自己是海绵,而且对自己的海绵期低调做事,加强学习,那么,总会有成就的一天!!!

  8. 這個實驗碰到的結果是像是覆蓋,但不同事件也有強化的實驗結果。

    就像隨波逐流跟食古不化,中間是有無限階層的,不適合極端的二分或驟然下結論。
    鋼鐵在某些情形下會成為海綿,只是這個 trigger 很難操控,連自己也無法控制。

    “老不老”也不見得跟此鋼鐵傾向正相關,現在台灣在網路領域裡,即便不景氣還是很難徵到人,這些人可不是老人啊!總之,現在不能合作、不適合就完全不能勉強,合作到一定程度不能合作更要儘快處理。

  9. 這讓我想起禪說"悟道"的三個階段。首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再來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後來"見山又是山,見水還是水"。

    不僅悟道之說,似乎人生當中常常如此。這不是在說柯南的劇情,也不是在說劇情曲折離奇的連續劇,其實真實人生俯拾皆可得。所以挑別人毛病時,記得別妄下斷言﹔立志時,想清楚後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

    唉,說來容易,真能做到幾人?這大概就是成功者總是少數的原因了。不是?

  10. 如果說,那塊老海綿會因為一期的商業周刊說網路行銷好就覺得網路行銷好,
    那就請每一期的商業周刊都說網路行銷好吧!

    他們信心會動搖的原因就在於-被催眠的不夠深。

    如果100期的商業周刊都說網路行銷好,他們的信心動搖的比例應就會下降。
    當然,案例提供越詳細越生動,催眠的效果應會越強吧!!

    套個理論來看-three-hit theory的意義就在於此。

    ^^

  11. 以第二個實驗來說,並沒有比較有複習與沒複習的差異,看起來只是在顯示錯誤資訊對於人們的影響程度而已
    至於第一個實驗,看得出來經過複習過後對於錯誤資訊的影響會較深,但是並沒有後續研究是否會持續下去,所以用 “鋼鐵老古板" 來形容的話,似乎沒有辦法得到此實驗的證實

  12. 我同意si說的,只是把「老傢伙」改成「大家」比較適當
    連擦鞋小童都能說的ㄧ嘴股票經,就是過熱出場的時候了。
    100期的商業周刊都說網路行銷好,那只表示網路行銷被嚴重神話,反面意見沒有被察覺到。不要忘記1979年8月商業週刊的封面告訴我們股票已死,結果呢?幾個月後成為大多頭的起點,蘇聯總理普丁也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結果呢?還不是讓人笑到在地上打滾的結局?

    其實會有以最後資訊為準的人,其實根本就沒再動腦思考,只是吸收,就像國中生背課文那樣,那種人根本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想法,他只想要人家給他一個標準答案。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說給這種人聽的。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思考內化的過程,那也不過是知識的搬運工,猶太人的經典是這樣描述的:絲綢的珍貴跟搬運的駱駝一點關係都沒有。

  13. 看懂了 @@
    先用第一個實驗證明複習有影響,再用第二個實驗證明會持續
    不過真的要說是 “老古版",我想還不夠
    至少還要加上一個實驗
    就是在最後告訴他們正確的訊息
    如果人們還是認為之前的錯誤認知是對的
    才能稱得上是老古版吧
    如果後面的正確訊息也會把前面的錯誤訊息蓋掉,就不是老古板了
    而是經驗不足而已

  14. FIFO,先進去的,被後面的蓋上去,以後面的為準。>>FIFO應該是first in first out ,先進去的先出來。如果照您的意思人總是會比較相信後面的經驗,應該是LIFO,last in first out。

  15. 數年前於有線電視節目"搶救貧窮大作戰"某集看到,日本某專科餐飲學校,
    準畢業生評論一位待救者,料理拉麵手藝,
    你知道日式拉麵多數麵條外購,所以料理手藝粗略分湯頭與叉燒肉這樣,
    50位準畢業生有四位給叉燒肉好評,至於湯頭則50位都評不佳,
    所以只有四位準畢業生與拉麵料理達人意見相同,
    其餘46位不是吃不出來,就是盲從,
    也就是即使受過專精專業訓練者,其中只有 8 % 能辨識出某種價質.
    日籍指揮家 小澤征爾,就是通過不盲從才得進入大師門下.
    …….我想不盲從的人也是萬中選一,…………..難道我學過六脈神劍,也要告訴你

  16. 讓我想起在修企管學時,談到決策,有個集體盲點Group Think.

    白話一點是有人云亦云的意思~人總是容易被週遭的人群影響,

    要能不盲從,能獨立思考的人在目前來說還是少~

  17. 或許那些人只是怕跟別人"與眾不同",加上他們自己也不確定到底是哪一個(沒特別注意,因為事不關己-電腦不是他們的),所以當有一個現成的答案加上有別人的附和,他們自然就說是了….再度證明了這個世代的"積非成是"和不求甚解"的現象;而這些科學家,就成天用一些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的實驗和"瘸說"蠱惑願者上鉤的人們……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