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的「草莓族」離開公司,原來是因「公司沒告訴他未來」
昨天在CNN Money看到一則新聞稿,有一間叫Taleo的公司對全美國2045個年輕人調查他們與「畢業後第一位雇主」的工作情況,像這種公司為了推銷自己產品發布的新聞稿不見得準確,但它提出的一個觀察倒值得參考。
受訪者中,有高達43%竟然都在2年內離開了他們的第一個雇主,也就是說,假如你在畢業三年後找來10位同學開同學會敘舊,有四~五位都是已經換過至少一次工作了。這個觀察,我想大家都覺得與現實差不多。這是屬於草莓族的世代。
但,這份調查同時也問, 「離開第一個老闆的原因是什麼?」
最後讓他們離開的原因,高達61%的年輕人說,是因為第一個老闆沒有給他們一個「在該公司裡職涯規畫的清楚之路」(a clear path for career advancement with organization),換句話說,年輕人進來,可能就被安入一個低階職位,老闆急著訓練他,找人來帶他,卻從來沒有告訴他們也沒有請其他員工以身作則告訴他們,如果在這家公司待10年、表現得很好,我,可能變成什麼樣子?於是,年輕人只能「自己想像」。
回想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好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萌生離開之意。靠「自己想像」這個職涯,想到最後,沒有一個實際證明,所以只要碰到一點點挫折,就想離開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出去又是一條好漢!」
這份調查對於徵才人員來說,或許會是很大的啟示,尤其是對小公司而言。與其他小軟體公司的主管聊「徵才」,發現小公司們呈現兩種不一樣的徵才策略,有一些老闆說,喜歡找「有點經驗的」,小公司沒時間訓練人,來了馬上就要打仗。但有些老闆也說,就是因為小公司做的事特別、從頭開始,所以希望找來的人「像一張白紙」,可以訓練成公司長久的班底云云。無論徵才策略是前者還後者,小公司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縮衣節食想辦法讓CP值最佳化,只要找得到「很強的畢業生」,哪個老闆不希望以最初階的薪資請來這一個被低估的「潛力股」?
小公司絕不樂見培養老半天的年輕人就這樣離開,為了不要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幫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找到一個長期待在這間公司的理由。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十年、第二十年,分別會發生什麼事?公司還小、還新,沒有任何「老鳥」讓他參考,該怎麼給他們這個理由?用說的?用公司的績效?這樣夠嗎?這件事,比急著把企業文化感染給他,還要重要。
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認為公司和個人兩者之間,都存在自身的一些矛盾!!
這就是曾經在我工作的許多工作中的問題,其中包括自以為事的 b to b 網站。搞的股東離散…自以為事。但遠景雖然五年十年二十年,那一個網路創業不把自己想像是google或是雅虎。沒能吐血就很不錯了。你就我們何能相信那種只會說不會做的業務老闆。說一套做一套又把公司的成長的問題回丟給員工。這應是老闆要上的課吧……而不是只為了壓低員工的成本
看了這篇文章心有戚戚焉阿,我目前在親戚的公司工作,也同樣看不到也想像不到未來的職涯變化,剛開始到公司時也沒有一個能夠讓自己學習或是帶自己的同事,有時看看大自己10歲以上的同事,呆公司8,9年了,ㄧ樣是領差不多的薪水,做差不多的事,連晉升的機會都沒有,會不會是公司太扁平化,工作細分後剩下的就是小螺絲釘?自己目前也是其中ㄧ顆,但希望在未來能夠有ㄧ步一步邁向晉升的一天,當然這是需要自己本身的努力!但也需要遇到欣賞自己的伯樂!
如果在大公司待了兩年
對自己在這家公司的未來,應該能摸得出一點頭緒了吧
不過我很好奇
「因為未來已經確定了」而離職的人有多少
呵呵,离职的话也同样是没有多大的前途,重新开始一遍又是到这个循环,还不如在一个点深挖,所谓完全没有前途是不可能的吧,只有自己做得好,自己素质积累起来了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待遇。不管是不是这家公司。
假如是一個糞坑,你還要深挖嗎?
我通常進一家待了半年的公司後,我都會問我自己,
能為這家公司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業積成長? 服務效率? 產品擴張?
能有機會接觸核心決策者詳聊嗎?
每家小公司最大的風格在於老闆的管理文化,老闆想要什麼樣的人材、
老闆有沒有能力留住好的人材、老闆有沒有機會陪養一位人材,
其實說坦白的都是很講求緣份。
往往好的人材配上想改變的老闆也不一定擦得出火花。
個人很幸運的參與過兩家小公司,
能遇到兩位個性截然不同卻也能在自己的領域上小有成就的老闆。
他們風格就和 6先生講到的一樣,一位肯用不錯的高薪來尋找優秀的人材作陪養,希望有一天能成為班底。另一位是永遠出於比行情還低的薪資(因為公司在業屆小有名氣),找想要進來學習的年青人作跳板。
我曾經為這兩家小公司分別帶過新人,新人在大陸或台灣都是同一個樣的。小公司就好比一個戰場,今天我們做僱佣兵帶了武器任務就是要往前衝,
作為一個小兵屢戰屢敗時你可以做些什麼? 臨陣逃脫轉隊(跳糟)? 帶領同袍改變戰術(求助老鳥)? 回頭跟將軍說前線已經掙不住了(向老闆反映求救)?
其實在這一點不難看出老闆帶給新人的重要性,各層級主管的行為也是老老實實讓這小兵有所領會的。
我相信說到如何發揮團隊精神帶兵打仗,應該對目前小老闆們都很有心得的。
不要怪現在的小兵體質弱,因為他們掛在網路的時間比對著球場還久。這10年的網路革命改變小公司生存策略,同時也改變了新一代朋友們打工心態。
很少公司能告訴你的未來.(告訴你未來的人事主管,搞不好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自己也搞不清楚)
就算告訴你了..那也未必成真.
一切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那一個剛畢業進入職場的新鮮人不是滿腔熱血
本來面試時 主管把餅畫得很大很漂亮
進去一年後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
有興趣還算好 反正至少有薪水 所謂的抱負就先擱在一旁
但是主管或總經理們總是很有主見的 客戶的要求也不是不會變的
那裡知道真正在做事的屬下 其實更瞭解可行或不可行
也許太多的抱負都只是空想 公司只想要你賣命替他賺錢而已
呈八樓>> 告訴你未來的人事主管…
告訴你未來的不會是人事(HR)主管,而是你的直屬主管(高階一點的)
如果你的直屬主管,只為自己往上爬,不能指引你未來方向,或是只有畫一個大餅,跟這樣的主管,幾乎都沒有未來…
這跟草莓不草莓沒啥關係
換做那個世代都一樣
剛畢業的不等於草莓族
離職也不是因為抗壓性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畢業後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因為沒經驗
有些公司喜歡用新人 因為好騙好帶好用
而新人們也甘願如此 因為要得取第一份工作的寶貴經驗與經歷
所以是各取所需
第二年就離開的43%的人代表他們看清了某種事實 或是本來的計畫之一
至於其他57%的人不是真的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
就是時機未到硬撐罷了
“是因為第一個老闆沒有給他們一個「在該公司裡職涯規畫的清楚之路」”,這不是由自己去爭取的嗎?怎麼已演變成由別人來替自己規畫呢?
文中「草莓族」替換成「新鮮人」比較妥當吧!
抱歉我可能有些敏感,但現今社會對「草莓族」定義為經不起工作壓力的軟弱年輕人,這篇文中我只看到1.年輕人2.換了第一個工作,換工作的理由可能千百種,這樣就是草莓族嗎?
即使老闆要求多不合理,薪水多低,年輕人打算反應,老闆一句話「你們年輕人就是草莓族」就把人壓死,「草莓族」標籤已成為「七年級生」的原罪,讓多少年輕人咬著牙死活也幹下去,根本不知是否已經被剝削
我相信每個世代c/p值相去不遠,我們只是湊巧在70年代出生,這是我們的錯嗎?
這些議題媒體或網路上也討論很多了,我其實不想贅述,只是文中六先生說的這段話:「畢業三年後找來10位同學開同學會敘舊,有四~五位都是已經換過至少一次工作了。這個觀察,我想大家都覺得與現實差不多。這是屬於草莓族的世代。」
讓我驚訝對事情見解鞭辟入理的六先生,竟也如此草率置入了這個充滿社會偏見的「標籤」,忍不住第一次留言表達意見。
我也是一個剛畢業一年的學生,還差幾天,就在第一家公司正式呆一年了,如果算上實習,其實已經呆了快2年了,曾經也是滿腔熱血,不過現在更實際了,有時候真的看不到自己未來的路是怎么樣的,對大老闆還是抱有幻想,不過對二老闆是實在受不了了,跳躍性的思維,讓人總是跟不上,想起了猴子辦棒子,辦一個,扔一個,到頭來沒有一個做成
我還在默默潛修,相信一句話,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破釜沉舟百萬秦關終屬楚
作為一個新人,能夠耐下心來,十年磨一劍,這才是最重要的
年輕人不缺少激情和能力,缺少的只是耐心
我是六年級的,不過當年我出社會的前兩份工作都沒有超過一年,所以跟草莓不草莓,好像也沒啥關係。
有些人需要時間和不同的嚐試,才能了解什麼是自己想走的路。
對於公司的經營者來說,尤其是網路公司,誰又能知道10年後這家公司變成什麼樣子呢? 有人知道10年後網路會變成什麼樣子嗎?
1943年,IBM董事長Thomas Watson發表: 我認為全球市場大概只有五台電腦的商機….請問現在呢?
如果能知道三年後的目標,對我來說就超級了不起啦!
針為草莓族這點,我亦覺得六先生對這個「標籤」,定的有點偏剖。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人生規劃,有些人是在累積經驗,有些人則是為了錢而工作。目的不同,所求自然也不同。我不否認有些確實是抗壓性差,但是並不是每個初生之犢,都能第一次就順利地找到屬於自己的坑。眼高手低是一回事,但亦有很多位子,是被其他無能的老者佔據,基於先搶先贏的道理。千里馬也需要伯樂去辨識。知人善用者,該適才而用。若你真的找來草苺,就別抱怨他不像芭樂一樣耐摔,每一種水果,都會有每一種水果專屬的營養價值。以草莓來說,維他命C多,單價高,附加價值也高。漂漂亮亮的時候,可以直接當水果吃。至於其他不夠甜的,去做蛋糕吧!有點爛的,可以做草莓醬;再不然,草莓汁、草莓露甚至是草莓酒,都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這篇文章的草莓族好像只是作為標題殺人的工具罷了XD?
寫成“職場新人”難道不是更貼切嗎?
我記得“草莓族”一詞,好像是媒體用來刻意眨抑某一個世代的族群所用的負面用語,六先生確定這樣用是妥當的嗎?
呵
這個時代的小朋友
再不自己當老闆
自己告訴自己未來
根本是自尋死路
看來我這次離職的理由跟草莓族一樣了, 只是公司還要降我的職, 還是把career的發球權拿回自己手中吧!
我到覺得 有時候看到公司裡的老鳥 就可以想像”自己在公司的未來”
身旁蠻多人都是因為如此 才覺得沒有”未來” 紛紛另尋機會
有時候看清未來比想像未來還要讓人感到失望啊~
劉先生在年輕時也是個草莓族
因為不斷的努力也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們的教育,總是教導孩子:「要有寬廣的心,才會有寬廣的未來。」但是,卻很少有人告訴孩子,他們一出社會,所要面對的將是一個侷限的空間,與眾多狹隘的心。“給自己勇氣,做自己!”是多少人渴望卻無膽去做的事情?
假設,現在有兩種人,
A君~
「對工作充滿熱忱,懷抱著理想,但總是碰壁。他或許是盲目地尋找著,四處碰壁。但至少抱持著一個信念:不嘗試,就沒有機會。因為他認為尋找一份打從心底喜歡的事情,該比其它任何事物都要來得重要.」
B軍~
「做一份自己沒興趣的工作,覺得人生沒有方向和目標,但又無能為力。只好勉強地這樣下去...」
對六先生來說,你又會欣賞哪種?
草莓,是一種族群的代名詞,興起是因為某些觀點,但卻被某些只知其味不知其髓的狹隘觀點去刻意貶低,以至於變成:5年級是芭樂族,6年級是草莓族,七年級是水蜜桃族…。至於評斷好壞的主要觀點,則是“耐不耐摔”!!!!如果說環境是一塊土地,而企業是一個果農。農作物的收成,難免會隨環境而略有更動。想要收成,聰明的農民自然會懂得去如何去做最有效的利用。=..=而不是先戳戳再摔摔看能不能吃…又不是猴子。
草莓,沒什麼不好。不好的,是那些只知道自怨自艾,卻原地不動也不知變通的咚咚吧。
「5年級是芭樂族,6年級是草莓族,七年級是水蜜桃族…」
我想種農作物都一樣,如果明知是容易弄傷的作物都會小心的栽種,你明知種的是草莓還沒事去玩壞它,自已也該負起很大的責任吧~
而且等到作物成熟,果農成功的收成時,倒底是芭樂比較值錢,還是草莓或水蜜桃呢~
台灣的公司(不管大小,尤其HR很弱不被重視的),大多不願意當個稱職的果農,一直把作物當作是蕃薯想著隨便種隨便長大,不去澆水與施肥,還一心希望種出來的是「台幣4000的哈蜜瓜」。
講到這也有相同感受。不過我不太喜歡mr.6引用的草莓族。有時候公司就人事管理有問題,福利也不健全。我想大家會待下去,是為生活所逼,大家都要錢過日子。老闆也看準,你不做,後面也一堆人搶著要做,沒差你這一個人。,我只是拿你薪水做我該做的事。下班時間到我就回家。多做的半小時還沒薪水拿,這是你應該為公司付出的?
如果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好一點福利,為什麼不換呢?
在景氣不好下,老闆有的是錢,不怕請不到人來。
每到一間公司就會開始觀察
我對公司帶來的實際收益是什麼
如果這個收益是0甚至是負數 (訓練成本啦…etc)
通常某些沒耐心的老闆臉色就不會太好看,
最慘的一次是曾經被老闆這樣說:
「人家XX公司出的XX軟體(套裝記帳軟體)只要一萬塊,
你一個月薪水就OO又XX還比人家慢..」
對於一個資訊人員而言,應該沒有比這種話更傷的了。
草莓族的由來
文/臧聲遠 Career 就業情報
================節錄===============
其實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民國80年提出的,
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
但翁董事長所謂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
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當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
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稱的「386世代」,跟台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節錄===============
我大概猜得到我在第一間公司工作十年後
我還是只領得到兩萬二薪水的低層員工0.0
我昨天去面談結果是: 面試官一直要我提供過去所經營的客戶的重要資訊.
但是對於確認薪資…細節卻模糊帶過. 我不喜歡主管這種商業間諜的行徑.
親愛的威麟大哥,您好:
您好,我是天下雜誌群下負責Cheers網站的律頤,上回天下400期成長首映會,真的很可惜沒能邀請到您的參與呢^^。 您寫的文章都蠻切合年輕人的需求呢,我對於你的這篇文章更感共鳴,7年級的我,跟許多年輕人一樣,很想聽聽前輩們的經驗分享,您是如何找到自己存在或是工作的意義呢?對於7年級的年輕人,您又有什麼話想分享?不知道能不能跟你談談呢?謝謝
真的,字字切到人心……
技術,薪水,未來
能力提升,薪水持平,未來….老板就是抄短線,你還是失業
明年此時希望我已經離開這家公司了. 經過三年修煉的我,能做的,老闆不一定能作到. 可惜薪水半點都沒調,這薪水在台北只能讓我不死而已. 我是好人但目前還沒本錢做慈善事業. 我也要養家作退休計畫. 公司老闆年紀很大了沒有衝勁,我了解. 但我也要為自己打算了.
我是新鮮人 剛離職 那公司就是認為新人好騙
更遭的是公司沒有和我同領域的人
反而是變成我要教他們 但他們又覺得我是新人話不能聽
變的很麻煩
那公司也處於轉型階段 想變的有品牌 但在緊要關頭要打回原型
像過去草創期粗糙品質跟做風~~
因為我主管也是新人 他想要有什麼做為
但不一定跟老闆已經討論過 結果變得所有主管跟我討論的點都不一樣
之後我才清醒 雖然全世界長輩都在教人們不要自我
但最後能對自己負責的還是只有自己………….
況且大部份長輩不比他們年輕時還要清醒 依然在掙扎
看清畫大餅卻自相矛盾 所以我離開了 畢竟被消浩最多的總是基層
你好,不好意思打個廣告。如不適合請刪除留言。
我們是再拒劇團,有齣戲是在談七年級生的夢想–「美國夢工廠」。5/21~5/30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以下是我們的新戲介紹。
為了你仰目所見、旅程、美好的渴望
這是遲來的
成年禮
˙˙˙˙˙
…
直擊人心,拂亮心中那曾經萌芽的小小願望—吉米布蘭卡@每週看戲劇樂俱樂部
我倒是要看看,這群抽菸又愛遲到的年輕人在搞什麼—張大春@張大春泡新聞
飽滿的抒情、鋒利的觀點,讓觀眾不可能無功而返—鴻鴻@BIG ISSUE
年紀輕輕卻懷有對世界的物質主義反思的實踐精神—阮丹青@陽光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