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Cow用工人智慧做到人工智慧,我認為不如用「人工野味」

上周四,網路悄悄出現了一個叫做「TagCow」的神奇網站。這個站號稱可以幫你的相片「自動下標籤(tag)」,你有幾百張、幾千張照片?只要全部上傳到TagCow,TagCow便用他家裡的「標籤工廠」(tag factory),自動將您的照片一張一張的下好標籤、歸類,在它的線上相簿放好。

驚,怎麼可能?

各位知道,以人工智慧判斷照片內容的影像辨識技術,發展多年至今仍未成熟。至今沒有一隻機器人能準確判斷照片在照什麼重點,以人類的單字形容出來,因此TagCow讓人覺得極度不可思議,也吸引眾部落客與攝影師如Thomas HawkLoren Heiny,在那邊try try 看,結果,它們發現有地方不對勁了──譬如這個巫師的玩具(見圖),TagCow竟然能分辨出它是「巫婆」、「邪惡」、甚至「玩具」!有點厲害得太離譜! TechCrunch跑去問了影像辨識專家,綜合從前失敗的案例如Riya、Ookles、Polar Rose,結論就是,TagCow所謂的「標籤工廠」,應該真的是一群「勞工」,坐在他們電腦前直接幫你下標籤。套句台灣網友的話,就是用「工人智慧」來假冒完成「人工智慧」。

問題是,為何這個站叫人如此興奮?幫相簿「自動下標籤」有何這麼偉大的好處?

先談標籤。

Web 2.0當初最終極的目標,是讓所有人都丟出自己的內容一起為浩大網路添趣味,但貢獻出這麼多東西,如洪流般的資訊,要怎麼作分類?OK,Google反正都會找得到嘛!但假如你今天只是要查查所有關於「海」的還有「比基尼」的「照片」,你去Google查查看,一定不容易查。假如你想查查關於「春吶」的所有照片,你一定查到2005、2006的不知哪個是哪年。

於是,Web 2.0有了「標籤」(tag)這個東西,希望促進一個新好習慣。「標籤」通常只是單字或極簡單的片語組成,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希望「容易下」,一方面也希望「大家用字不要天差地遠」。只有原創者最了解這個內容的重點,他用他的大腦,幫這個內容的重點,用幾個「通用字」來形容,譬如「春吶2007」、「」、「墾丁」、「比基尼」,未來要找什麼,你可以搜到這個人相簿中所有關於「墾丁」的,也可以將其他去玩過「春吶2007」的全部都看一遍,全部都被多度空間的皆整合在一處。

大家曾經認為,語意標籤這種「folksonomy」的分類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大家用字不見得正確、相同,也可能被人故意誤導(譬如對著喬治布希下「邪惡」之類)……所以到現在還有許多網路服務,在試著在解決與運用Tag,譬如CNET還讓讀者「建議」標籤;這周還出現這個TagAthens新網站,叫群眾幫喬治亞州的一個叫Athens的小城下標籤,每個字要4美元(這個其實不是正統的標籤)。但現在三年下來,大家終於知道,標籤最根本的遺憾在哪裡──大部份的網友,根本不想下標籤

標籤如果只是「重度使用者」的習慣,那這個系統,或許無法造成終極的力量,譬如,在Flickr可能有1萬張照片是在墾丁拍的,點進「墾丁」的tag卻只有100張相片,豈不可惜?目前標籤欄位都只是「可不填」的欄位,習慣不填了,很難叫你以後再填。所以有些網站會自動的從你的文字內容萃取出可能的標籤,但不是很準。 相簿就更不準了,沒有一個影像處理軟體可解決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TagCow這麼神奇。不過也由於TagCow可能是以工人智慧,不可能撐多久,遲早遇見scalibility的問題,而且就像Mahalo一樣,請來的「專家」頂多是被訓練過的莽兵,一定有些東西「下不出來」。

下標籤,是一個人性的動作。我為何下標籤?只要它願意給我資訊,願意給我回饋?但,叫一萬人下標籤,就像帶一個一萬人的團體活動,大家坐在草地上不想動?你會怎麼辦?

去問問那些最會「帶活動」的老師吧。他們會跟你講一些訣竅,但到了最後,他們憑著是一種帶活動的人性直覺,他們的說話方式、他們吹哨音的時間與長度、他們設計活動的「FU」……有部份是天生的,部份是經驗來的。它不是人工智慧,它是「人工野味」

群眾的力量,應由人性來喚起。在其他的領域中,比如,你讓人產生嫉妒與比較的心態,她就會開始狂買名牌包包。你讓人產生想炫耀的動機,她就會開始努力拜師練功…標籤與許多Web 2.0推動的東西,我認為,還可以做的是,將它架在目前已有的群組之上,由群組各自發揮「人工野味」,來推動這樣的動作,或許會有機會。

對不起講得不多,我們還在研究。

好久沒寫「標籤」的事。其實當年這些東西譬如wiki、tagging、mashup…這些有的沒的,都是希望「加強網路」。當然,我們知道目前Web 2.0的供賞比不高,且目前所知的獲利模式重度仰賴會員人數,不是零就是一億,但那些想法與觀念,五年後「回味」起來還是會覺得「很有道理」,只是當初的理想沒有成功而已。但,當下許多人批評Web 2.0都不是在作「修正」,而是「一缸子打翻」;我看到眼前振振有詞的創業家,皮是25歲,心卻像80歲。我們可以沒有Web 2.0,但不能失去那種「網路還要加強、網路還有機會」的信念。有些創業家想來挑戰看看?不必叫它2.0,但那個「新一代」精神,是我們要延續的。

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