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那麼多語言有屁用?不如用母語多讀點有深度的書
某天,我坐在某大飯店的lobby等人,順便東張西望。在這裡,大理石像不用錢的,從一樓鋪張到三樓,「喀」、「喀」的清脆鞋根聲,碎散在挑高大廳的冷空氣中,正中央一盆巨型的鮮花,而門口的那扇旋轉門把外面城市的喧囂全擋在外,戴白手套的服務生只讓你進來。
這樣一個奢豪飯店中庭,連沙發的觸感也很棒。我找到一個空位讓自己坐下,不遠的前方,坐著三位女性,穿著非常典雅。我也不知怎麼形容那種典雅,一位著純白色的棉裝,另二位是標準黑色套裙,年紀大約都是35~40歲。我在這樣的沙發坐下,胸膛不自覺抬了出來,好像自己也是這飯店擺設的一部份,要配合著五星級水準。然後,我不自覺的將眼睛輕輕閉上,聽到了三位女人的對話。
聽不懂,因為全都是日文。你知道,日文就算聽不懂,從女人的嘴咬字出來,仍是非常的輕柔,字句中含著飽飽的微笑,溫暖的。
我輕鬆的享受這一刻。看她們從名牌包包中拿出錢包,咦,那位穿著白色棉裝的女客人,竟突然說起英文,「My purse is like this. Simple and delicate.」她拿出一張白色的紙信封,向旁邊兩位開玩笑這就是她的錢包,另兩位也跟著與她笑呵呵的說起英語。
天,這位日本人的英文怎麼發音這麼好。唔,大概是在西方長大的,像宇多田光一樣。
嗯,我又再四處張望一下,找尋我等待的人。
這時候,驚奇的是,前方的女人對話又轉換語言了,她們這下,吐出一串我很熟悉的語調。天啊,她竟說起了中文、國語、普通話,而且說得如此之好!
奇怪,這群人乾脆說中文不就好了,為何要日文、英文夾雜運用?原來,她們好像正在聊各國的事情,內容不外乎是哪國的美食啦,建物啦,還有語言。對,語言顯然是她們這幾位的專長。接著,她們說,「這件事應該用XXX形容……。」那個XXX,又是另一個我沒聽過的歐洲語言,義大利語?德語?然後,三人輕輕的笑起來。
我開始想像,她們三人肯定有一人,應該就是這位白衣的典雅女人,這幾天就住在這間頂級酒店的樓上。她代表某國際企業,來台北出差的;她擁有一只雅致的輕型皮箱,伴她走進每一座機場,踩進每一間五星級飯店,度過每一個旅居國外的日子。她早以習慣隨身帶著五隻手機,每到一城,就拿出當地的電話號碼。等會兒上樓,她也會使用一下飯店的健身設施,在溫水游泳池游個兩圈,稍晚再讓自己到附近高級餐館飽食一頓,喝個小酒,獨自一人,看著城市的夜,靜靜的寫下明天忙碌的排程。
很抱歉我用了這麼多字,來形容在高級飯店碰到的這三個女人。我形容這些,是因為這一切,曾經是我的夢想!
成為一個「跨國經理人」,世界四處飛;不必進公司朝九晚五,因為搭飛機四處拜見與巡視,就是他的工作。這樣的一個工作,在大企業內部有好多位,要求不外乎都是──最頂級的國外名校畢業生,MBA學位,儀表談吐自若,最重要的是,熟悉多國語言!
人各有專長,有人對「語言」既有興趣又有天份。我認為自己勉強可算是這樣的,從小在台北學英文就比其他小朋友快,到加拿大的高中,學了兩年日文,全班第一名,到暑假可以自己跑去日本餐廳點餐;在溫哥華交對朋友就可以學廣東話,但我自閉,所以也靠自學學了廣東話;最後,我一度還曾打主意趁在加拿大時光,好好的把法語學起來。但後來,自己悟出一番道理,整套思考也不同了,連當初那個「飛來飛去的跨國經理人」的夢想也捨棄不要了。現在的我,連片假名都會念錯,到香港出境也從來講不出半句廣東話。我的興趣、志業有所轉換了。
我看到了,比語言還深一層的東西。
回台灣,同事和我聊天,說他們好羨慕我有這樣的語言成長環境,多國語言,在這社會代表的竟然是「競爭力」。結果,信不信,我竟然跟他們建議,別特別去學英文了!英文電影不加字幕,你真的都看不懂嗎?老外和你說話,真的說不出口嗎?其實要表達誰都行,要看懂英文誰都看得懂,能溝通就夠了;你要賣產品,能賣出去就好了。除非,你要表面很好看。
表面很好看,就像那幾位典雅的女人。
除非,你真的很想追求大家的讚美。就好像大家看到那位典雅的女人,眾人圍繞著她,欣賞她口吐十國語言的雍容華貴,欣賞得下巴差點掉下來。
在我看來,多國語言只是一種「表面功夫」而已。我在台灣的第一場公開演講,是受朋友之邀到山上的「康橋雙語學校」,當時只寫過三本書,演講題目是史丹佛經驗,但我卻已經迫不及待的,先和全校師生分享我那本當時尚未出版的新書《雙語孩子王》。昨天剛好不小心點開了當年那份簡報,做得真爛,當天講得也真爛,但,假如以現在可以再回去「雙語學校」講一次,我的論點不會變,甚至還希望更加強這一點──
語言不重要!雙語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三語、四語?從前在班上還有一個同學,號稱懂七國語言,他是很愛搞笑的,碰到捷克來的小男生,跟他比對好幾種,對話來對話去的,我們嚇呆了。後來想想,兩個小男生對話,可能講什麼呢?大概就是how are you doing或you are stupid還有一大堆髒話這樣吧,面對一群康橋雙語小學生,我想提醒他們,重要的是「文化」,而非「語言」;對雙語學校來說,中英文皆行人人都OK,但要兩邊文化完全深度浸淫,仍是最大的挑戰,我在溫哥華只看過「偏中」或「偏西」,從沒見過任何一人完美的做到過「雙語、雙文化深度」。
既然雙語、雙文化深度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三語」、「四語」?「十國語言」,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只會懂得基本的對話,看懂基本的新聞,對它的文化,依然沒有深到可以去理解它。人類智慧,不只是理解語言而已,在我看來,語言只是謹次於長相、外表,是人類最天性的膚淺東西,當然有些人終身目標就是把自己的外表、把英文發音弄得「看似很好」,但最後,修一個外表給誰看?修一口好英文給誰聽?這樣的一個好的「表象」,讓你「製造」了什麼嗎?或是一肚子的學養嗎?當你進棺材,有什麼東西留給世間、留給後代?
假如我們這麼注重語言,或許就代表,我們的重點放錯了。重點一放錯,職業生涯的表現也不會太好,也不會太紮實。
所以,我希望鼓勵這些總覺得自己英文不如人的朋友們,落後,沒什麼語言素養?至少有一個母語吧!如果看得懂這文章的,母語很有可能是中文吧!中文的世界裡,還有好多好多的智慧,全世界除了刻在金字塔的古埃及文以外, 5000年的故事,也大都翻譯成中文了,許多根本就是中文寫出來的。我們天生腦子這麼大一顆,為何去追求一個,只能作膚淺表現的「外國語言」?我想,等我兒子長大,我會跟他說,你要當「雙語孩子王」,但千萬別忘了,語言只是你的工具,是生活的工具而已。真正讓你更有「智慧」的,還是在自己的母語!用它去寫作,用它去思考,用它去聆聽,用它去閱讀。它很深、很多,一輩子已經讀不完、聽不完、寫不完了!
所以,每天晚上,請不必再走進「華爾街美語」去亡羊補牢了!人生幹嘛苦苦追趕一個怎麼追都不完美的東西?不如走進「誠品書店」,讓那五萬本書的書海,就在今夜,將我們智慧的人生點亮吧。
這個點子相當值得參考參考:
“這樣那些每天花兩小時學專業領域的, 不但底子深, 而且也可以迅速接觸國外最新的資訊, 整體來說, 這樣的貢獻好像不小…
…與其全部的人都花很大的心力去學英文, 不如讓某些精通英文的人來為英文普普的人服務”
畢竟讓每個人都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
感恩~~
說得真好!
文字必要,文化需要,什麼都重要,生—–>活, 輕松真好。
對人類有貢獻是從自做起,”包“,”容“ 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些人都同時存在這個社會,
Mr. 6應該有機會成為重要的人物,也因此,我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 語言就如同一條船,
從A點,到B點, 然後到C點,目的地才是重點,不過”到岸拆船“是大家的感受吧。
但,”重點“是,這個船行的”過程“,一樣也是重點。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到達目的地,有人會在船上病死,渴死。可是這些會病死的人會預先知道嗎?
人是求生,怕死。有誰能夠預知未來?
所以人們終會充滿希望的往前衝次,”希望“, 找“稀”, “往“之。
而Mr. 6 知道船行的艱苦,才需要開發更容易上手,安全的工具,不是告訴”大家“,不要”希望“。
是如同過去的熱情,給希望,給工具,對吧,這是您的作風。
雙語言,雙文化困難不是因為不可能,而是人類是多語言,多文化,局限自己在”雙“,等于是裹小腳..
您我都早已經在同一條船上。這個就是我們的舞台。
而碎碎念,不再只是,”碎“碎念。Mr. 6在這個blog是船長,但出了這個blog, 人人都是船長。
尋求只有一個答案的問題,是非常爛的問題,而有些問題永遠不需要解決,光”態“度,就可以扭轉。
而我相信到現在,你我都明白,”人話“怎麼說,比算數學,還困難。
不會算數學,頂多無法成為數學家,但不會”做人“,處處碰壁。
王羲之光蘭亭序就用百種方式呈現”之“字的寫法,朱銘光”太極“系列,就創造了中華民族對”雕刻“的貢獻,那切換不同的名字,真的不是…重點。
如果您真的不懂,應該要”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字= sex sense=道歉=……留並,共勉之。
深刻贊同六先生所言。
語言,不管幾個,充其量只是個工具。
而文化與智慧,卻是非常寶貴的。
當年歲漸漸增長,而發現到自己的談吐
不小心地沒有文化與智慧時,
才真令人難過。
六先生,祝福你永遠有知音。
我一年來認識一群在海外回來朋友,他們因為思想裡華文化的元素不夠,要融入華人社會碰到一些文化衝突,而他們的西方文化面向,又和純西方人有差異。這兩個文化是相互衝突:西方講愛,華人講忠孝;西方講公共意識,華人講修身齊家,公共事務是「偉人」在管;西方重視個人的主體性,華人要的是小我要順從大我,而大我則是家族比如結婚在西方是兩個人的事,在華人社會是兩家六人之事;另外偉人的領道是英明的,任何質疑偉人的都是暴民叛賊。上述三點只反應對威權的態度,西方重視自我的獨立人格,可以反抗侵害獨立人格的威權,華人卻要把獨立人格拿掉,順從威權。
上途這些是我自己的觀察還有讀一些旅美華人作家的文章得來的結論。當個深入了解兩種文化的人?我覺得也不用這麼累,只要去找些各民族文化喜忌的資料,記得對方文化的喜忌,對方也會感受到我的雖是表面但很刻意的用心,而以一個「你一個外國人能做到這樣真用心」的態度來回應我們就好了。
再回到第一段海外回來的人,我曾聽到兩位女性朋友她們用英文交談的很高興,但講到比較需要情感來對話時,又換成中文。那你就知道他們對英文的熟練度層級到那個地方了。
我想重點是會那幾種語言不是重點
重點是要能與人深入的溝通
否則穿得再怎麼體面也是枉然
六先生文章描述的確有可能讓人誤解或覺得偏激的地方
但有個論點我很贊同:
「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但不應劃上等號」:
知道怎麼用英文說Hello
不代表你懂得怎麼在英美的交際場合應對進退
有辦法用英文講述台灣歷史發展
不代表有能力剖析美國的政治現況
語言的使用是有分領域的
即使是在雙語或多語的社會裡
往往也會因為領域不同而使用不同語言
譬如美國華人可能家裡說中文、學校或公司裡說英文
這兩個領域(家與學校)談論到的主題往往不一樣(如閒話家常vs專業科目)
文化環境也不同(中國vs美國)
雖然兩種語言、文化都接觸到了
但是卻是不同層面的東西
(中文學到的是家常會話與家庭文化
英文學到的是專業英文跟工作文化)
雖然有重疊
嚴格來說並不太多
這在語言學也早有研究支持這個說法
我想六先生並不是說外語不重要
而是學外語雖然重要
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要進好公司找好工作固然需要一定的外語能力
但公司最重視的一定是你的專業能力
其次才是英文能力(英文很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的)
只會英文不懂專業
充其量只是一個英文很好的工讀生
只能打打雜
陪外國客戶聊聊天
以前在大學的時候修過很多不同系所的教授的課
這些教授上課常常會寫到或講到英文
說實在的
他們英文實在不怎麼樣
發音差、拼字會錯、文法也不太行
可是他們不但是拿國外的碩博士回來的
還常常參加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
因為他們英文雖然不好(發音爛、拼字錯、文法也不行)
可是就自己的專業領域來說已經「夠用」(人家聽得懂他在說什麼)
自助旅行也OK(人家聽得懂他在說什麼)
我想六先生想表達的應該是
「語言可以幫助你吸收知識、表達內涵
但是如果你本身不懂得充實自己
那麼語言學得再好
一樣是草包一個
學好一個外語是很花心力、很花時間的
光是一個發音矯正就可以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可是
假設你的破發音並不影響溝通
你的爛文法寫出來的東西人家大致上看得懂
那麼與其花那麼多時間想辦法把英文練得很漂亮(實際效用並不大)
不如多讀幾本好書
多充實自己」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
溝通的重點在於心
所以一個外國人 來台灣學會說一句你好嗎 親切度比不上一句甲霸沒
同樣是問候語 怎麼差這麼多
是的 一部份在於文化
同意您的觀點
除了深入每種語言背後的文化之外
其實學語言的時候 就應該學有味道的說法了
當然 您的重點是在於真正有歷史的文化思想
這也許是可以進一步交流溝通建立長久關係的重點吧
關係 在於 關心了解 在於契合互動
表面的人 就留給表面的 你好嗎 去交友了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囉
看了前面不少留言 只能說 不少人連最基本的文意理解能力都有問題
也反映了 為什麼台灣表面上如此重視英文 結果還是養出一堆欠缺邏輯思考與文化內涵的傢伙的原因
有心求內涵的人, 不論學多少語言, 都能深入參透各地文化; 膚淺的人即使只會母語, 也不見得能有深度.
多學一種語言, 就多一種角度看世界, 很多東西一經翻譯就完全變調, 小時讀翻譯的麥帥祈禱文, 長大以後看原文, 兩篇感覺簡直有天壤之別! 只靠翻譯求知, 就像老用別人的眼睛看東西, 很難看真切.
只有一種文化語言背景, 很難真的達到深入的境界, 很多的大智慧是要透過寬廣的知識面來成就的. 過於強調單一的語言文化, 很容易造成偏狹. 鑽研越深, 偏差越大.
693fs5
學那麼多語言有屁用? 我個人非常的同意
學那麼多語言有屁用? 自己都瞧不起語言的人, 學那麼多語言有屁用
語言是一種工具, 當你有越多的工具, 就越能展現你的能力
不要瞧不起你擁有的東西, 不是它們沒屁用, 是人~~~~~~
我和你有差不多经历吧,在加拿大呆了8年了,现在回到国内感觉最缺陷的竟然就是思维方式的单调落后,出国前自己还能够和韩国人日本人分别用韩语和日语作一些简单的交流,刚出去时慢慢也学会讲些粤语,基本能听懂大部分, 现在回来后发现不会日语韩语,听不懂粤语(还是听得明白一小点), 最失败的竟然是中文水平竟然大大落后,并不容易很完整地说完一段话,总禁不住夹带着英文
思维方式跟国内人脱了节, 跟国外又明显没有融入进去(即便讲话一模一样,他们也不会完全接受你的肤色), 看到国内那麽疯狂地学习英文,我真觉得人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每个人都那麽全身心地学习英文, 会了又如何? 作白种人的劳动力麽, 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还是为了在同胞面前更加有脸面呢, 人生来就是有不同的分工的
语言就是工具罢了,精通一门足已,其它可够一般交流就够了,再精也精不到骨子里的
同一樓上”歐桑”和”king”的說法,畢竟語言就是工具罷了,讓每個人發揮自己最大的長處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阿,或許這也是六先生的另一個涵意吧。
以下是我的觀點
你英文不必很好,但是對你自己專業的東西要很專業,怎麼說呢,假如你今天是電機系,或許口語英文說的差強人意,不過用英文看專業電機的報告,程度就要跟那些母語是英文的人ㄧ樣,這樣才是專業。
如果你今天去國外旅遊的話,大可以請一個當地語言翻譯的人,因為你只是去玩玩而已,重要的是玩的高興,其他的事情就請人幫你打點吧。ㄧ個人很難面面俱到的,尤其是在國外。
鴻海董事長郭先生的英文也是要到美國開發業務的時候才請一個美國人當業務經理順便當它的司機和語言老師。畢竟語言只是一個工具罷了,如果今天你們和六先生的經歷相反過來的話,或許觀點思維的方式就會ㄧ樣了。
打了以上的字,是因為我也是一個把英文當作工具看的一個人,每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還有人需要類似的例子的話,我可以再提相似的例子
請循其本。重點應該是,我們可以會很多國語言,但母語只有一個。
即使我們會很多國語言,也沒有必要拿那些外國語言來取代我們的母語,當一個別人眼中的「假洋鬼子」。
我花了幾天的時間看完也看出這篇的涵意 學好英文日文也曾經是我的夢想……然ㄦ現在已經結婚的我 現在覺得學好人情世故 學好怎麼燒一手好菜比較重要
不知該說是女人的悲哀還是感謝老天讓我嫁出去了…
[ 多國語言只是一種「表面功夫」而已 ]這句話讓我覺悟了——
我真的是要感謝老天讓我嫁出去了——
+1
這篇深得我心
我也是小留學生也曾嚮往多聲帶跨國經理人的生活
也去學了日語廣東話法語(我也待溫哥華XD)
日文學的還不錯也靠它找到我現在的工作
剩下兩個都差不多還給老師了
但是學了一陣子
發覺其實什麼語言講的內容都碼差不多
那又何必又找自己麻煩
以前大學經濟學老師講到為什麼讓西方迅速起飛的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
而不是在中國
真的
說什麼語言其實無關緊要
主要的是背後文化以及社會機制
還有個人的想法
英語人會比中文人聰明嗎?
絕對未必
只是他們的社會文化和教育鼓勵他們去思考去創造
而思考的深度讓他們勇於嘗試實驗
成功了也有實質的獎賞給她們
我想東方的天下文章一大抄
以及每次中國領導人訪美只會吹擂五千年歷史
絕對是不如西方智財權以及知識匯集等制度能鼓勵人類前進
國台語是我的母語,英語中上,會一些日語(二年),法語(一年),廣東話(皮毛),
可惜的是,我的英文不夠流利,
作者的論點其實沒錯,文化精髓不夠深入的是汲取不到的,問題現在這時代有很多地方必需要有雙語,尤其是英語,因為我們教育系統本來就有英語,有心的話就可以念得不錯了.
但是我更同意,除非工作是像國際經理人或程式工程師一定會用到英語的以外,如果能專注在本業其實會更有收獲,要學好二種語言其實不難,不過對很多人來說,溝通無礙就可以了,多花太多時間,真的助益不大.
我覺得部分網友尖銳的限定幾種狀況來反駁MR.6實在沒必要,他的文章總能帶給網友新知和不錯的觀點,既要來看,又要評的別人一文不值,如果是這樣,那就別再來了,我路過看到都覺得刻薄,何況MR.6呢
少數ABC很認真的,能力是很強,但是大多,只是比較敢現,常常讓人誤以為多厲害,實際上深度並不是很好.比中國文化的話,叫他回來考一下聯考,就知道程度了,考試不代表什麼,但是上帝說,沒看過書的,或是看過不能變成自己拿來用的,都考不好.我有個朋友每次遇到考試,就說她就是不會考試,掩蓋其實她沒念書,或有念沒有懂.我不否認有雙語都強到頂尖的,而上帝唯一給人的公平是,乞丐或首富,一天都只有24小時,MR.6在這裡是告訴大家,在既定的思考模式裡,其實另一種也許更好.
這篇文章讓我存在我的最愛裡好久,因為我也深有同感。今天才看到原來一堆人留言阿!我也來參與一下。
我是學歷史的,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培養專業比培養語言重要。」在台灣,很多歷史研究生汲汲營營的去補習日文,為的就是要看得懂日本人寫的論文,這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把時間花在學日文上,閱讀文言文史料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久,差距便自然拉大。造成會看日文的研究生,反而看不懂最根本的中文史料,一旦理解錯誤,差之毫釐,失之千釐。簡單的說,就是本末倒置。
Mr.6 先生所指出的是:「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很難理解為什麼上述留言中會有好多人誤解的言論出現。我想會來閱讀Mr.6文章的人,都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與興趣。如果連來這裡看的人,理解一篇白話文的文章,都是一種困難,那真的很難想像現在的青少年,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多麼低落了。
或者,連進來看的人,都只看標題?文章內容都未曾細讀嗎?呼!
我是一個大陸高中生,今年16歲,馬上要去溫哥華唸書了。
這是我看過跟帖最多的文章···樓上各位好熱情
在山東省,升學競爭壓力比較大,很多同學選擇學一門小語種做為英語的替代,也有想去相應國家留學的外語學生。
日語,韓語,法語,甚至阿拉伯語都比較多,升入大學可能選德語,西班牙語,俄語比較多,出於出國或工作原因。
我暑假在北京和一個14歲的加拿大華裔少女呆了半個月,她的父母原籍廣東。我是作為實習助理來陪客戶小孩的(暈,好像保姆),她父母管不上她,我就只好陪她到處旅遊。
我的漢語理所當然比較好(從小到大語文一直是全校名列前茅啊),她很小就去加拿大了,所以漢語普通話坑坑巴巴,英語比較流利。我畢竟也是托福級別的人啊,雖然學了十幾年啞巴英語,畢竟還是能交流的。
這兩個星期的時間我們可以說用了3種語言在交流:普通話,英語,廣東話。但總體感覺是溝通頗有困難,用母語解釋不清的就用英語,她的母語應該是英語··
但是她著急的時候會蹦出一長串粵語,媽呀,我雖然會唱不少粵語抒情歌,但香港電影不看字幕也和看韓國電影差不多一樣焦慮,因此我們還是有在跟老外說話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她完全無法理解北京人買東西時的思維方式,大陸的交通為什麼如此***而且車子從來不懂讓行人ToT
所以說,我現在終於理解為什麼華裔小孩被人說做香蕉人了,
真的,就晚幾年出國,我已經學到了比vivian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起碼我背了一肚子古文,寫了幾年毛筆字,常常引用古諺語跟人辯論,而且佛道儒著作都不同程度的精讀了一番,所以我這個年紀出國呆好多年也可能很難忘記這些吧,畢竟這已經成了精神哲學觀念了···
不過我有時在網上讀到新移民的悲慘處境後,我也在問自己準備好沒有,
畢竟國與國是不同的,我們可能還要在未來的學習中進一步學習英語,尤其是專業方面的,還有可能會學法語。
說實話我也並不是沒有完全從興趣出發學習語言的衝動,比如我從小學素描,油畫都是古典主義派系的(沒辦法,國內現行美術教育體制就是這麼落後,對學生的創造力從幼兒時期就出於升學等功利性目的壓制住了,我們不學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學一點印象主義,我們只係統的學古典主義,不知台灣同學們怎麼樣),就對意大利十分感興趣,十分!將來想去那裡旅居一段時間,呵呵O(∩_∩)O~
後來看泰國電影電視劇,被泰國人民的佛教傳統和和平性格給吸引住了,當然還有眾多混血美女帥哥,所以一股腦熱情學泰語···
當然之前因為過度痴迷尼采的著作,還有大陸德語譯者對里爾克詩集的無情糟踐,又讓我萌生了學德語的想法,想大不了自己讀原著嘛
但現實是,即使精通德語,想讀好里爾克的詩也還需要再學習古典德語,還有當時的社會哲學體係以及整體文化背景。某知名里爾克學者最後竟然警告大家就算把這些都弄得懂了,可能還是無法透析里爾克····暈
今天正在苦惱要不要繼續我的語言學探索之旅,聽君一席話,幡然醒悟
畢竟很多作品讀漢譯本還是可以完全理解的,至於里爾克先生的問題,愛好者們建議可以創新性的來讀漢譯本,別有一番風味,呃,我想我真不想當德語學者,我只是讀里爾克來指導自己寫詩罷了····遂決定不花兩三年時間用在這上面了。 (*^__^*)嘻嘻……
噯,言歸正傳,大陸雖然十分不鼓勵中學生打工,我已經做過幾份暑期兼職了,負責接待什麼的還好,像推銷(銷售)這一塊,不夠自信,敢於亮出自己是直接不行的,所以平時低調含蓄的我一到工作的時刻會十分富有愛現的活力(年輕人啊~)。所以相信自己一定能適應國外的生活。
不管前幾十樓怎樣說,樓主這篇帖子還是給我指明了方向,雖然我必修英文法文,也學點意大利語,泰語。
但是我的基本價值觀念,基礎知識框架,哲學常識,財務知識,都是漢語給的(台灣叫華語?)。也許哪天我坐在辦公桌後面讀全英文的財務報表時,也是沿用我在讀漢語著作時學來的知識吧。不管用何種語言,頭腦還是最能帶來財富的寶藏,無論你是教授還是經理。不知我的理解,樓主是否贊可呢?
呃。打了半個多小時的字,我還得回去背英文單詞,明天上課老師要聽寫55555%>_<%
最後謝謝賞光看完,為了方便閱讀,我用了谷歌翻譯器翻掉了簡體。
也許因為我看得書不太多,對很多的行銷方式也不易被說服。不過,你的文字算是簡潔不拖泥!讓我看你的文章有一種小過癮的感覺!
不論文章標題是否下的太過聳動,但對英語對一般大眾來說只是個工具是不可否認的;這篇文章似乎指英文的程度其實只消達到一般的溝通即可,而專業的內涵重於語言能力,只是兩者其實根本不相衝突。那些頂層的工作,對於語言能力與學歷的重視超乎一般人所想,而且那些工作者絕大部人也如同Mr. 6先生一般是小留學的背景,雙語能力其實是連門檻都不是,是理所當然。此外不同的工作對英文程度有不同的需求,這也是事實,凡事不必說太過。
Bagger Spiele
A lot of thanks for your entire efforts on this website.
话虽如此,但是还是要分不同的情况。学多一门语言,看到一个世界。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很多不同的声音你看东西才能看的更为准确。只读“中文”的书籍,思想很容易受到控制,变得短浅,自大。
語言確實只是一項工具,而決定用這項工具來做什麼的是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學好幾年外語,還是學不好,因為沒動機,也沒什麼興趣去投入。學外語不代表沒深度,端看如何使用。若是要到國外留學,試問這是外語能夠只是一般日常對話的程度嗎?不行吧!即便不出國念書,我很深刻地體會到其重要性,尤其是世界廣用的英語。版主是否想過為何有人要出國留學?必要性在哪裡?我認為,不僅是因為培養國際觀(世界各國人才匯集、多元觀點交流),更是因為在專業領域上,在國外念書有一定的優勢(專業度不是臺灣能學到的、廣度和深度都足以讓人看見自身的不足),否則在臺灣念,省錢又省力,何必呢?我的深刻體認,便是發現許多在國外行之有年(甚至3、40年以上)的思想與作為(不論是否為英美國家),在臺灣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用中文搜尋連根毛都找不到!遑論要學習什麼知識!食安問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臺灣卻近來年才重視,或多或少由於我們放縱自己聽取中文媒體的訊息,甚至根本是被動地接受中文資訊,而不去了解在其他國家的情況(換言之,缺乏一定的國際觀)。因此,語言從來就不是流於表面的,在版主學習精深知識的前提下,母語,已經無庸置疑是不夠用的!(不然這世界要翻譯幹嘛?特別是翻譯不到想學的東西之時,才驚覺自己力有未逮?)連英語強國的人(加上open-minded)都不見得認為自己在學術知識方面的領航,便能不必再學習其他國家的知識,(版主知道美國因為發現各國人才都會英語,但是他們卻沒有那麼多懂其他國家語言的人才,因而把語言列入軍事戰略項目之一嗎?)更何況是國際觀普遍不足的臺灣?在專業領域上,語言絕對是能擴大視野,和創造自身獨特價值之處,因為學會了,便能更深入了解該領域在該國與自己國家的異同,而前提是這工具要用得夠好。學外語並非無用,因為那或多或少(基本上取決於自身)是領進專業之門的鎖匙!語言不可能學到完美(母語亦然),專業更是永無止盡!不是因為學不到完美,就放棄,而是因為不完美,反思不足,更加勤於學習。真好奇如果版主只會用中文,還能有那樣的經歷和視野嗎?
我也是自小因環境而接觸到幾種語言,爸爸是日本人,媽媽加拿大華人,加拿大土生土長,會英語,日語和法語,我幾年前也像你那麼想,語言一種就夠了,同一個字同一句字我要知到4種讀法做什麼,可是現在想法不同了,不單語言,學任何東西都有他的意義所在,不必那麼偏激的去否定,我是幾年前一次旅行,因為自己法語還不夠好,和當地的人説話時突然想“要是我之前努力點讀就好了”,之后回加拿大開始用功。當然要是你有想要深入理解的東西(例如音樂……),你應該不會花時間去讀語言吧。只為了被稱讚而讀語言的人很明顯是浪費時間,我就是因為身邊的人不停強調“幾國語言”聽煩了反叛拒絕學語言,現在是因為自己想學而學。
我覺得有“會幾種語言就很厲害”這種想法的人很膚淺,就像為了有型學結他一樣,在真心喜歡的人來看像個白痴一樣。
Ps:中文不好,努力中
你是嫉妒那些會多國語言的人吧,
我會五國語言,只要有恆心就可以學好,
呵呵
我同意你的論點, 母語要好, 對學習第二語言也有幫助
但 我只能說, 我不覺得台灣的母語應該是中文, 要復興的是原住民族群的語系,
而不是中華沙文。
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国家,多种语言是个很普通的。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至少要学三种语言 (国语-马来文,华语/中文 和 英文) 还有福建话,潮州话,粤语 ,客家话,泰语。因为在环境所逼,学了好多语言。去旅行方便,杀价方便,沟通方便,泡妞方便 ,还有很多好处。我觉得会说多种语言好处很多,不像你说的 “学多了有个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