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部落格的「產業分工」

繁榮的新興產業,有些是從舊產業「重新整理」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而來。拿晶圓代工來說,從前只有電子廠,沒有晶圓代工廠,直到聯電、台積電開始接單代工晶圓,慢慢收掉(或spin-off出去)非代工那塊,小而美的無晶圓設計公司(fabless)也如雨後春筍冒出,它們又衍生出其他競爭的設計公司……。在它們的隔壁的OEM廠,則亦漸往上下游通吃,先是出現了某種設計和量產的整合稱ODM,再繼續推廣從頭到腳包到好的EMS。你可以看到,雖然有些大廠如Intel除了一些IP外依然堅持「上游到下游全部自己來」,但一個產業的「開始分工」,的確造成連鎖效應,改變了整個版圖,從中第一個「得利」的是──消費者。

消費者得到更多樣、更高品質、更便宜的電子產品,也促使他們拿出更多的存款,去購買新東西,養成新的購買習慣,最後反過來提升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總收入,錢錢回到當初這些開始分工的大小廠的口袋裡!

讓人不禁聯想,若有一天,「部落格」也可以出現「產業分工」?可以想像,最後還是「讀者」得利。「讀者」愈來愈多,最終也肥了所有在這個「部落格產業鍊」的所有貢獻者,大家各司其職,快快樂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可以賺到錢。

上周參加一場出版人的座談,討論「網路時代的紙本書的讀者在哪裡」,在台上我沒太多意見,但在回程的車上,不知為何,腦中一直停不住猛想「部落格產業分工」的事

上圖是Mr.6部落格的Feedburner訂閱人數成長圖,從數字看成績,記得去年大家還在說,1000人大約是台灣Feedburner訂閱人數的天險門檻了,當時ijliao兄已達大約2000人(之前筆誤,特向上次在Y!見過的怡志兄致意!),後來我們一起升到2000人。一個月後,這裡的人數已經是3600人。悠悠晃晃過了半年,現在這裡的總訂閱數已超過1萬人大關,算是坐穩目前台灣Feedburner訂閱最多的部落客(註:但本人並非最大部落客,只是某個重度使用者的數字高了一點,我會繼續努力,Feedburner有些很難修的問題也會想辦法快快修好,請多多包涵),但此數字和西方的Michael Arrington的60萬比起來還有60倍的差距,而且,無論東方還西方部落客,讀者仍只佔總上網人口的不到5%。許多出版人以為部落客是未來的作家,其實我們也都在問同樣的問題:「讀者在哪裡?」

還沒找到「讀者在哪裡」,我卻覺得,已經有點「寫不上去」。原因簡單,我的時間已經滿檔。還好由於寫日記的習慣,我的「Priority」設得還算ok,從前還沒寫部落格,事業排第一,日記排第二,其他零碎時間全部一團糟,桌上永遠沒清、鞋子不擦,衣服永遠是那幾套,家裡燈泡壞了也不換(之前有人留言說6太太很偉大,被您猜對了;祝她生日快樂)。自從有了部落格後,變成事業擺第一(因為這是「往上」的機會),部落格和日記排第二(因為這在記錄「往上」的過程),然後剩下的事情,依然全是一團糟──不按時吃飯、常忘了帶錢出門,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忘記東忘記西。有時甚至忘了我寫過什麼東西!

你說,有這麼忙嗎?為何連check一封email的時間都沒有?上次檢查email信箱是在前天,上上次是在上周一,這還是我最常檢查的信箱。這是因為,一旦坐下來專心一件事,就希望一氣呵成。一般現代上班族不太可能做到「一氣呵成」,動不動就被一封MSN短箋給折斷、一則叮咚簡訊短消息穿腦;一通電話、一句從其他桌傳來的同事聲音,長驅直入原本平靜的思緒。所以我常常搞自閉、耍失蹤,又搞自我隔離,來避免被打擾(也避免打擾他人),但,我不回那封短箋,它在那邊橘色的閃呀閃;不回那通電話,心中像是吊了好幾顆大石頭,而且就吊在我的頭正上方,誰知道那幾顆石頭何時會掉下來?當別人跟我說:「你很忙吼?」我很怕下一句接著就是:「一個人有可能忙到我寄你三封信都沒看到嗎?」「人有可能忙到打了兩天的電話都不接嗎?」

這樣忙下去,不行。

共筆,或許是一條出路,美國部落格早就開始共筆,實行最徹底的如SeekingAlphaHuffingtonPost,但,我現在更有興趣研究的卻不是「共筆」,而是將部落格產業分成「上、中、下游」,裡面包括各形各樣的水平異業的垂直結合。大家都知道的TechCrunch本身便是一例,許多創投或媒體工作者將他定位成「超級經紀人」(PowerBroker),這定位其實相當恰如其分,因為沒有其他部落格有著和他一樣的「宣傳」效果,最近有一些新進者試著以「共筆」或甚至如KillerStartup這樣的大眾共同評價評分來「挑戰TechCrunch」,但,就算他們一天報30家,速度再快,也達不到Michael Arrington一人每天「輕描淡寫幾句」。而他徵求共筆部落客已經很久,目前為止也只多了二~三位,而且依然以他的文章為主。如果以「供賞比」(Sharing-to-Watching Ratio,何謂供賞比,請看這裡)來看,TechCrunch可算是某種「降低S,以求更大的W」的成功案例,但他也讓自己「愈來愈忙」,事業亦不太可能「scale up」。

但近半年來,Michael Arrington卻顯然開始做一些「不是共筆」的「產業分工」動作。Michael Arrington宣布關了Edgeio公司,表面上似乎結束了創業之夢,但他卻在另一個創業舞台成功了將他的「超級經紀人」的角色更加擴大──今年秋天舉行的TechCrunch40,他找來超級創投家(來自Sequoia Capital)與超級創業家(Jason Calacanis)作後盾,這些人自己其實也都是部落客,總之,三個部落客「分工合作」,一同創造一個超級成功的主流級創業家與創投媒合活動,算是部落客之間某種產業分工的開始!

我認為,華人世界的部落格,應該也開始來研究研究可否「產業分工」。我常幻想,假設分工就從「共同經營一個部落格」開始,我若身處一個靈活運用上、中、下游資源的「超級部落格」的話,適合當哪一部份的螺絲釘呢?我覺得我還蠻適合處理「最上游」和「中游」。自己常靠那張隨身攜帶的八開小紙,隨時寫作,小學老師曾說我鬼點子特別多,太多點子,創業點子、行銷點子、激勵點子……聽到有人抱怨某某某,馬上產生趣味點子,然後寫在紙上,再把紙條帶回家,騰在日記上,每過了兩周,再把日記全部補上,然後印出來、裝訂成冊,放在家裡裝日記的大木箱裡。這些點子就這樣沉沒大海沒有浮出,實在可惜!假如有這麼一個「超級部落格」,幫忙想一些零星的點子,和其他人貢獻的點子作結合,然後我再作一些基礎的分析與串聯,再交由「下游」的寫作高手把這些有用的東西寫得生動有趣、全民都看得懂……應該蠻有意思滴。

從小就覺得,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活在「大時代蒙蔽症」中,我們都很「健忘」,大概只記得「近五年的時間」。我們現在都當晶圓代工這個產業「就是這樣」(as is),未來也應該是這樣?其實,現在的每一個新興熱門產業,當初可都是「另闢新路」的結果;今天的「理所當然」的康莊大道,當年可是充滿風險的一條歧路!許多大時代的公司,都曾走過「另闢新路」這條路,其他人都在做A,他率先做了B;那個B要不是特別的難作(因而不符正常計算的商業利益),就是特別的好作(以致乍看之下做不大),最後也因為選了這麼一條全新的路,脫離競爭,產生了出類拔萃的結果。所以,我總鼓勵自己不要和其他人在「同一條路」上走路,也邀請大家一起來走這麼一條不一樣的路。常常在部落格裡誠徵技術高手,現在我也想來問問,有沒有人有興趣加入這麼一個「產業分工」。除了中文以外,我亦一直想做英語系的部落格市場,對英語系市場有興趣的部落客,或是本身就有打算寫英語的部落客、在海外旅居並對部落格有興趣者,都可以與我們合作,總之,只要您敢毛遂自薦,我們就想辦法幫您安排,請寄來Scarly@voofox.com,謝謝。大家加油。

17 comments

  1. 部落格分工不容易,就像寫程式,寫到一半,如果由其他人接手,會比較吃力,因為這很難標準化,目前代工產業的分工,是因為有很高的標準化,但是文化創意產業則是比較難,但也不是不可能,加油吧!

  2. 讀者在那裡的確是部落客最大的問題
    因此透過各種實體活動交流是有必要的

    目前我也在研究這塊
    論文專寫部落客人格特質與績效的關係
    期待與大家交流~

  3. 你坦白要好长时间才Check一次Mail。那谁又敢寄Mail给你呢?嘻嘻!!

    关于合写BLOG,我以前就在想,要是学校里面的几个主要的任课老师能合写一个班级BLOG该多好啊!!
    但是转念想,几个老师Show在一起。就算分工不同,但同学一样样会厚此薄彼。这个老师人气高,那个老师没人喜欢。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人性间的微妙关系,是阻碍合写长久发展的一个原因吧

  4. 在這小島內,任誰都會覺得Internet發展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卻仍滿溢著文人相輕的息氣,推斷很難形成一股自助助人的寫作風潮。往更壞的方面想,搞不好加入的都要被貼為“6先生派”。

    anyway, it’s still an interesting idea worth a try. 批評總是比捲起袖子更容易,成功失敗還是得先試了才有機會。

  5. 分工還不簡單
    拿知識工作產業來說就可以啦
    1.有人將活細節寫上來
    2.接著整理成一篇有創意的文章
    3.畫插圖
    4.分鏡
    5.找人投資
    6.作成動畫
    7.找行銷人員
    以上就是知識社群的實際運用
    我想如果可以知識+可以變成這樣就好了
    有點像soho但又很公開(每個步驟貢獻依程度給虛幣)
    等到時賺錢再依序分下去
    有點像大家先投資,在收益

  6. 應該是修正為光明面(原創) Blog 中, Feedburner 的第一名…

    目前第一名的是某 MFA 的 Blog 有 2xxxx, 但因為現在他朝雙語 (簡繁) 操作, 所以並不能這樣算….

  7. 一開始是被「超人」&「蝙蝠俠」的圖吸引住〈笑〉…因為是漫畫迷!
    所以六先生想要成立部落格界的「X-MAN」嗎?
    為你〈們〉加油囉

    3_4

  8. 令人幸奮的消息!
    我期待已久,雖然我們不曾在國外念書
    (我在中國重慶念了七年書,中國應該不算國外吧?!)
    但希望有機會在這部落格的供應鏈中扮演重要的一環
    我們一起加油!!!

  9. 昨天就看到mr.6先生的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重點似乎放在「一個超級部落格裡的產業分工」,
    而我則延伸想到如果是「許多同質性部落格的產業分工」,
    是否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生產、經濟規模。

    例如以我自己的部落格在寫軟體和網站介紹來說,
    我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介紹所有好軟體,
    甚至可能連百分之十都介紹不到,
    而且介紹過的軟體以日誌的形式存放,
    其實訪客要找起來也不方便。

    如果說先有一個母站,它的功能是像一個軟體、網站倉庫一樣(史萊姆、免費資源網路社群之類),
    然後邀請幾個有志一同的資訊類部落格作者,
    去為站上的每個項目寫介紹、教學文章,
    寫文章時可能需要協調以避免重複,
    但是同一個軟體項目當然可以包含多篇教學文章,

    母站提供的是連結,子站(雖稱子站,但都是獨立的部落格)則提供詳細的文章,
    其實說穿了就是架設一個可以串連同質性資訊部落格的母站,
    這個母站可以是子站的朋友們共同擁有,
    或是由另外一個人獨立架設,
    但是重點就是母站是一個入口,
    它有清楚的分類、固定的位置、和良好的搜索系統,
    並且可以讓讀者看到最新的軟體、網站更新。

    甚至母站還可以像是一本資訊類的線上雜誌,
    每個月定期整理並推出子站的文章精選專題。

    子站還是可以寫其他文章,但是與母站相關的文章就納入其連結。

    雖然只有簡單的上游下游,不過想想似乎還滿好玩的。
    當然,最後的重點可能還是要落在合作的人之間,
    如何去溝通協調上吧!

  10. 不管是上中下游的整合或是共同經營一個部落格, 這些都是一個機會. 因為如果觀察過最近北美的發展, 慢慢的開始走這個模式. 如果有讀12月號的Fast Company應該都會注意到有一篇文章提到怎樣開始的把部落格這個產業企業化.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讀讀看, 因為美國已經有很多部落格點播率慢慢的比一般新聞網站還多.

    如果中文真的是全球第二大語言, 那相同類似的方式應該有那個量去支撐這樣的產業.

  11. 異塵行者,

    你說的其實就很像早先 blog 反而常見的 planet 啊,參考: http://planet.mozilla.org/

    又或者如 O’reilly 的 Radar: http://radar.oreilly.com/

    再或者如 Mozilla Links 中文版,我們也正發展自己的協調機制: http://mozlinks-zh.blogspot.com

    另外 tag 等機制亦差可比擬。

    所以能不能做?可以.
    至於寫 Blog 該不該「協調」、又怎麼協調,我想那才會是另一邊的問題。

  12. Thanks for your post here. One thing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e fact that most professional job areas consider the Bachelor Degree as the entry level standard for an online college degree. Though Associate Qualifications are a great way to begin with, completing your own Bachelors opens many doorways to various careers, there are numerous internet Bachelor Diploma Programs available by institutions like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Intercontinental University Online and Kaplan. Another thing is that many brick and mortar institutions give Online editions of their college diplomas but often for a drastically higher payment than the organizations that specialize in online qualification plans.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