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都不推AI「產品」而只發表一個AI「名字」,背後暗示的四大意義

過去一年,看得到各家軟體應用大廠,無論是B2B或B2C,都開始說他們一定會導入生成式AI在他們產品中。這樣經過了半年下來,進入新的一年2024,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這些公司所做的,竟然都不是推出一個AI「產品」,而只是推出一個AI「名字」。

什麼意思?

這些公司都宣告給全世界,他們推出了他們的AI了,也給了一個名字,但,它旗下卻不見任何新產品。

如果不是產品,只是一個名字,那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他們全方位的用AI對他們現有的所有的產品都升級。沒有新產品,全是舊產品,但都被改良了。

舉個例子,大廠Twilio在十月宣佈做出CustomerAI,這個CustomerAI本身並不是一個產品,但它會用在Twilio Segment、Twilio Engage、Twilio Flex……同樣的概念,其實Salesforce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他們的「Einstein」,現在繼續延用此名字至生成式AI上,你也看不到一個產品叫Einstein,此東西住在Salesforc所提供的各應用軟體裡面。

另外,像 Shopify也有「Shopify Magic」用在好幾個地方像是Sidekick、App Review Summaries,它不獨立,而融在各處。同樣的概念來到Tableau,它就叫做「TableauGPT」……

這趨勢,除了告訴所有軟體大廠都要記得為自己的AI取一個名字,還告訴我們什麼呢?

1. 這代表生成式AI在企業裡的應用,本來就不是新一個產品,而是分散式的到好多地方

這些企業一定是經過研究後才發現,AI對他們真的很有幫助,因此,他們也想要加入,給了這個AI起一個名字,不過,他們可以用AI的地方,卻不只限於單一個產品,而在二、三個以上,甚至十幾個地方,都希望有AI的投注,所以這個名字就被用在好幾個地方了。

2. 這代表AI要用在好幾個地方,是需要一個專門的團隊進行,而非請各部門自行進行,以確保專業,避免重工

起初企業一定是辦講座、甚至找講師來給原部門的每一位同仁上課,但後來發現,每一個人的工作已滿,要再多做AI,力有未逮,且,即便AI是新潮熱潮,也不易說服所有人為了AI而拚命,但偏偏AI又是這麼重要的競爭點,所以,最佳的AI進行方式就是另成立一個團隊,這也是為什麼,它有自己的一個名字,其實真的有這個部門,只是,它要幫很多部門,做進AI。

3. 這代表AI的製作,除了技術上的門檻,更多著其他組織上、溝通上的挑戰

像這樣掛著獨立的名稱卻必須融入各部門的AI團隊,勢必與公司內部的各部門需要更融合,對於大企業來說,會是相當可觀的在組織上、溝通上的挑戰。

4. 這也代表一種新時代的AI Agency服務即將發生

既然在內部無法有效的執行這樣的AI團隊,勢必就要委外,但這一次的委外,卻和以往的行銷委外、召募委外、IT委外不太一樣,它包括了更小心的執行,更多的人與人溝通,以及更深的合約捆綁,確保這間Agency與企業內部是可以共存的。或許Agency提供的是某一AI套件再加服務。

所以,想必接下來各企業內部會繼續的討論,某某產品,到底要AI還是不要AI,這個「要」與「不要」的背後,暗藏著不一樣方向的考量,或許,和複雜的人際合作比起來,AI反而變成最容易的部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