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分享:脆弱又永恆的數位影像

今日忙碌,將我2008年初在《30雜誌》的專欄文章節錄出來與大家分享,當時即對「數位永恆」非常感興趣,以下是我的文章:

一群許久未見的老朋友在喜宴相聚,老王特地帶了新買的攝影機,錄下一段珍貴的影片,但…並沒有馬上將影片上傳…。有一天攝影機不小心掉進麻辣鍋,修不好,才想到,嚇,那段影片不見了!這兩年來所有影片都不見了!

過了幾個月,老王又買了新攝影機。這次很小心的不要摔它,而且天天按時上傳到電腦裡。但,某天!MSN閃啊閃,一個同學寄來「2006年跨年照片」的檔案,老王毫不猶豫的按下去,電腦螢幕頓時風雲變色,出現一個骷髏頭,老王驚喊,中毒!這一年來與歷任女友出遊的照片、影片,再次全部都付之一「炬」,老王不禁一嘆,這種「火」為何總是來得完全措手不及,完全沒有煙硝味!

不信邪的老王,又買了一台新攝影機,這次他很小心的每一天上載到電腦、到網路上,還特地備份了兩張CD。但,這樣真的就沒100%沒問題了嗎?

不幸的,也許有天,老王家裡失火,再硬的CD也毀了;也許,老王信用卡過期,網路上的硬碟空間被停用,影片都被清除掉了。就算老王沒碰到這些倒霉事,一百年後CD或許也和黑膠唱片一樣沒落了,怎麼辦?這些MPEG檔案格式,真的到五百年後還會繼續支援嗎?五千年後,萬一太陽不小心釋放過多電磁波,所有的磁性儲存體都被洗掉(wiped out),又該如何…。

怎麼會這樣?

我結婚時,父母可以從角落櫃子搜到幾張我小時候的照片。有沒有可能,當我們的孩子到結婚的時候,他也向我要小時候照片,我會告訴他,「爸爸對不起你,在2012年的某一個晚上,爸爸的電腦中毒……。所以,所以……。」

所以,雖然當年真的留下很多數位照片,但只要一次的疏忽,可能就一次全部清光光!人類雖然發明了數位相機,人手一台,每天記錄多少影象,到最後說不定大家沒有留下半張!

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潛在問題,也因此我曾在部落格多次提到21世紀對於「永恆影像」的需求。人們現在沒有提出該需求,但不表示沒有這個需求,這有點像「臍帶血」,只要宣傳,大家就能感受到這個需求。只要有需求就有人付費,有人付費則以現代科技其實可以做到幾乎「永恆」。但,除了商機外,我今天更想討論的是──這段時間,我們這麼大量靠數位來留下我們點點滴滴,寫部落格、照照片、錄影片……假如你的照片有天真的都不見了,我們得到的是什麼?我們還得到任何「永恆」嗎?

我認為,就算這些數位影像是這麼脆弱得不堪一擊,但其實這些照片、這些影片,並沒有「白拍」、「白攝」!

怎麼說呢?你還記得,為了照那張雲海的照片,你特別一大早爬起來看日出?沒錯,日出已經不見了,但你體驗到了早上看日出的滋味。還有,還記得那場歡欣的派對?你照了每一個人的笑臉,雖然那些相片無法留下,但假如沒有這台數位相機,害羞的你在那頓晚飯可能也沒抬頭幾次,好好的環視這桌的每一個人。

21世紀的人們都是這麼的忙碌,所有東西都是帶來帶去、跑來跑去,但,自從我們有了方便的手機相機,我們竟然願意緩下快速的腳步,好好的停下、駐足、多看某一畫面一眼。雖然最後手機丟了而遺失這照片,但我們已經看到了那畫面,好好的欣賞了路邊的野花小草。

這件事也讓人想到「日記」這東西。對許多人來說,假如真的有寫「日記」,也只是當它作「檢討過去」的工具,是「一日三省吾身」的一個環節。但本人寫了十五年日記,一日一千字,至今仍未間斷,意外發現了日記的另一好處。它就和照下數位相片一樣,由於每天都要面對一張白紙,所以一定要努力的多看看路邊野花小草,才能寫出一篇漂亮的日記。就算日記有天真的「付之一炬」,日記仍已經「完成使命」,讓我的每一天都很認真、很紮實的過了。

今天很認真、很紮實的度過,記在日記中,明天又是一張白紙,重新開始。把每一天都盡力的過得很豐富,我認為,到了六十歲回頭一看,人生沒有一秒「虛度」,也因此不會有任何的後悔。最後人生雖只有八十年,但一個對自己人生滿意並且覺得「玩夠」的,可以瀟灑「離開」,這個人的在某精神層面上已是永恆。

因此,誰需要數位永恆?原來,數位產品已經讓我們走過這麼多、享受這麼豐富的人生,什麼是永恆?它已經永恆!

(照片來源:Blake Bokky Bentley)

4 comments

  1. 良好的電腦資料備份習慣,可以避免大部分的遺憾。(我自己也因為懶惰,損失了一些照片)

    另外,近年來為數眾多的網路相簿空間,還有越來越普遍的雲端儲存空間,也算是提供了另一種方便備份的途徑。


    說到很多場合的拍照,常會陷入兩難:不拍照,之後就少了很多畫面可以回憶;要拍照,就會犧牲掉當下親自體驗很多事情的機會(因為顧著拍照)…

  2. 写的非常好!一直看你的博客,很长时间没有留言了,但是看了这篇,我决定还是留点言。

    我在初中的时候,根据老师的建议也一直有非常认真的写日记,回头再看的时候,不胜感叹。

    的确,写的过程,已经在大脑沟回留下了印记。能回想起来,便已经是头脑中的永恒。

    付之一炬,不过少了温故而知新的可能性罢了。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