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推文網站之死:原來網友只是「觀眾」,網站都是在「辦節目」

昨天,曾是矽谷的龍頭網站的「Digg」推文網站宣布,將砍掉它目前七、八十人的其中37%人力,其實Digg最近一年都蠻「慘」的,換過四個CEO,仍無法損益兩平,然後,Digg在八月間宣布網站重新設計,許多重要的功能如「upcoming」被拔除,沒想到,卻遭到使用者的強烈不滿!很多重度網友憤而出走(也不知道要走去哪裡),流量掉了高達24%,後來Digg被逼得必須將這舊功能加回去,使用者會不會回鍋也不確定。這風波後,創辦人Kevin Rose在演講中宣布他可能在今年底以前「求去」,並且提到,Digg曾經有機會以8000萬美元賣掉,雖然他嘴硬不承認「可惜」,但這個數字從創辦人口中吐露,似乎是要告訴全世界,他們至少有對投在它身上的4000萬美元創投基金,付了一些責任。

Digg即將倒站的故事,今天有兩種詮釋,一種是說,全部得怪Digg在一個月前的那場大修改,造成使用者的大反彈,讓它垮台!但這種詮釋,又和來自comScore的數字不符,comScore早就發現,Digg就算沒有動改它的網站,它的流量早就從去年的1800萬不重覆拜訪,陡降到今年的530萬,驚人的少掉了71%,如果一個網站看到自己的流量少了71%還不進行任何「改站」,那真的是瘋了!所以我們不認為「改站」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種詮釋則更極端,這些人本來就主張「一切都是虛」,所以,他們認為Digg這種推文網站,本來就不應該有機會;它本身只是矽谷Web 2.0熱之下的空殼子,是被炒得太高的虛渺假貨。關於這一點,我們實在無法認同,因為Digg真的曾經是很火紅的,使用者真的曾經很愛它,流量、會員數不斷成長,看起來真的像是未來的希望。你說Digg一直都沒有獲利模式,但Digg也曾經一度改變網友習性,早上到公司竟然不先看Yahoo!新聞,而先跑去看看Digg上面有啥有趣消息……。

那麼,到底Digg是怎麼回事?我們如何看待這樣的「失敗」?

昨天,我看到《Newsweek》一篇最新的文章,我認為,這篇文章對Digg與「推文網站」的詮釋,讓人驚豔,也才算真正的到位──

這一篇Newsweek文章,用一種迥異於網路人的口吻來看「推文網站」的沒落,它並沒有提到「無法賺錢」、「沒有盈利模式」,甚至也沒有提到客戶買不買的事,它以一句話,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這一切,他說──Digg從來沒有「顧客」(customer),它只是有一群「觀眾」(audience)罷了

沒有顧客,只有「觀眾」!

嘩,這是什麼意思?

這道理比表面還高深,所謂的「觀眾」,不只是「不付錢」而已,如果Digg吸引的都是「觀眾」,那麼觀眾的「本質」,就是「見一個愛一個」。想像,再厲害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也不可能永遠都以同樣的節目來獻寶,不是麼?「Digg」曾經是超級「紅」的節目,現在,這個節目已經退流行,它早就應該「下檔」了。

隨著Digg也要跟著下檔的,是某一種集聚式的鄉民文化,那種文化曾經將一些砲火最猛烈的文章推到雲頂,熱情的呼喊、不理智的叫囂,看著那推文總數不斷攀高而興奮得流口水的網民們,基本上,Digg這個節目就是在玩「數字」的,「數字」是讓網民瘋狂的主因,而現在,網民「看膩了」數字,目前取而代之是「自己的數字」,每個人都轉寄、被說「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digg,但這可能也是「暫時」而已。

然後,這現象還不只在美國,不只「Digg」,全世界所有的「推文網站」,現在應該也都差不多該「下檔」了嗎?我不確定是否台灣或大陸內地的推文網站的近況,從自己部落格的流量來源明顯的發現,好文章寫出去,幾乎都是來自於facebook的推薦,不然就是噗浪的推薦……。

推文網站下台一鞠躬,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再好的「節目」,終該下檔

《Newsweek》這篇文章給我們一些啟發,以往我們看到網站關門,好像在辦刑案;看到一個網站之「死」,一定要找出「兇手」,以Digg來說我們可以說兇手就是一個月前的那一次大改站?又可以說兇手是Digg一直找不出獲利模式?但《Newsweek》這個「觀眾說」,讓我們對網路的看法,又整個不一樣了。顯然,網路的起與落,是「沒有兇手」的,因為那是在辦節目,本來就是潮起潮落,浪起浪落,沒什麼了不起!當時的「觀眾」確實紮紮實實的坐在位子裡了,而現在他們也真的確確實實的離開了。沒什麼!

不過,有一個問題在於,這間「戲院」,也就是這個「網站」,為什麼無法趕在觀眾離開前,緊急「換節目」?

為何不能換?

簡單,一切都因為內部的分歧、因為投資人意見,重要的是,因為許多重度網友的反彈,讓這些網站裹足不前、遲遲不敢對自己「動刀」。Facebook若現在還長得像三年前一樣,那它不會是Facebook,但,許多網站如Digg選擇了「偏安」,茍延於這些曾經愛它的網民身上,不敢向前改造,這,才是失敗的主因,因為這一切只是一場「節目」,節目膩了本來就要換

Digg不但沒看到這點,甚至眼瞎到當它終於改了站,一驚見流量掉了24%,就趕緊改回來,想想,24%有啥可怕?以《Newsweek》的說法,連24%都不敢換,那Digg真的是完蛋了,它到現在,還沒看到自己的「節目」本質,還沒看清「觀眾」的「起新厭舊」的模樣;它為了顧那些嚷嚷叫的重度網友,而選擇死守那已經爛掉的節目……它真的是完蛋了。

這件事值得所有網站思考,也值得所有在經營網路事業的思考,甚至值得博客思考。

我們在想,像我自己這樣,寫部落格、寫博文,是否也是在「辦節目」呢

真的呢。四年來,我為了生存下來,早就已經換了好多檔節目,也還好,我因為是一個「部落格」,對自己的「節目」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權,我隨時都可以換節目,今早突然興起就立刻換,改攻另一個領域,反而是那些成立正式公司的網站,本身因為是「Web 2.0」、網友作主,因此在網友的牽拖下,歹戲拖棚,遲遲無法大刀闊斧的「換節目」,愈走愈慢……。

最近我還在學習新的寫作模式和態度,舊的已經看膩了,自己都看膩了。我不知道未來的我可否再創高峰,尤其在現在繁忙的事業下?但網路人天生對創造就是充滿興趣,守成很無趣,出去創造新局才有趣;這剛好對應到觀眾的胃口,觀眾喜歡看新節目。

網路趨勢只是講,沒有意思,最刺激莫過於自己也跟上趨勢,不斷的「換節目」,以致可以永遠浮在水面上,甚至可以幫其他公司,也跟著浮在水面上,為他們創造更大的價值。

趨勢會變,觀眾會走,態度永遠只有一個。

我們終於認識了網路。

(圖片來源: TheNextWeb, TechCrunch)

21 comments

  1. 真的是很精闢的見解, 我另外還有一個想法, 我覺得有很大的一部分跟audience 變成了行銷人有關, 跟大家都想出來做網路生意有關 ,想想當初Digg 紅的時候有那麼多的網路創意生意嗎? 沒有, 現在要推的文太多了, 稀釋了濃度與深度.

    畢竟, 看推文也是有限度的, 那身為audience 的我就要做個選擇, 沒有被推超過500+ 的文章我不看, 以免浪費我的時間, 這個想法也許一開始可行, 可是當文章數量爆增, 被推的次數被稀釋後, 能夠符合我條件的文章就越來越少.

    重點來了, 雖然符合我條件的文章變少, 但是身為audience 的我早就養成了習慣, 不會為了這樣的情況去找出原因, 再加上那些真的衝破了500+的推文很有可能是人為的, 日子久了,我在(Digg or other) 推文網站上得到的刺激與興奮感沒有了,自然而然某一天就不會再去看了,因為有別的新服務吸引我去浪費時間了

    以上,個人淺見

  2. 正如行銷學之父”菲利浦• 科特勒表示「行銷是一門天天得重修的課程,而行銷的技能要和科技同步發展」

    網路世界更是如此,前幾年我們才在討論Blog行銷、Web 2.0….去年在討論噗浪….年底就換成facebook,如果你無法跟上潮流的腳步而有所改變,你就只有淘汰和加入對方的兩種選擇!

    在我使用FB的體驗裡,三不五時就會看到它做出改變,一家已經是領導品牌的公司,沒有老大心態,還能有著靈活身軀去調整最佳步伐!而這種態度正適合用在變化速度飛快的網路世界裡,當你發現矛頭不對才想要去改變時,你的網友已經移心別戀不會在給你第二次機會,別人的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

  3. 這個「觀眾說」,跟10年前常說要把流量轉成現金的說法並無不同,
    這實在算不上什麼一針見血的高明解析,
    絕大部份網站倒站不都是這個普遍的原因嗎 ?

    當年的Yahoo及Google也都只有觀眾沒有顧客不是嗎,
    若能有效的將流量(觀眾)轉換成現金(顧客或業績), 網站就成功 ,
    反之則只有倒閉, 遍地都是這種案例,
    例如當年的資迅人 …..

  4. digging website is dying. It is because there is no point digging a webpage on a website at all. People are social animals. They need to interact with friends. That’s why now they just share interesting links, photos and videos on Facebook and twitter. Digg will be shut down soon. Facebook and twitter will be places that people find interesting stuffs. Check the website like tweetmeme.com or popbuzz.me

  5. 發現這個主題跟我作過的網站.遊戲,藝人,節目,
    從時間軸的角度來看都非常相近,

    以藝人來舉例

    有些藝人是時代性藝人…有些叫作潮流型藝人…還有些根本就是瞬間行藝人
    要成為時代性藝人…至少要成為潮流型藝人…但潮流是會轉變的…觀眾是善變的…所以能撐過起落的…才有機會活得久…經過幾次變革洗禮的才有可能成為時代性藝人….

    在幾次變革下…藝人必須經過非常努力的學習成長,經歷過多次低潮.可能有演出失敗,可能票房很差.有某些醜聞誹聞.但他必須經歷過才會成熟…

    網路或科技業的寵兒也是…上台快下台也快…多少網站就像星光大道的藝人….沒能力的瞬間被淹沒…有點能力的紅一下就下波消失了…有天分潛力的…可能撐得再久一點…但紅了就忘了自己是誰….殊不知是時勢造英雄啊!!!還真以為是自己天縱英明,不可一世…

    任何人都有不足之處…有自知之明的人…會再自己已經覺得不足的時候…在大家還沒有發現的時候…努力成長…轉型轉到大家都看不出來…這才是最高段的智慧啊…

  6. ◎在家上網 為自己工作賺錢◎

    如果你每天都花超過一小時的時間上網,
    是否想過這樣的零碎時間可以為你帶來絕佳收入!

    運用零碎時間兼職 賺取你自己決定的收入

    註冊免費體驗>>> http://happylife.ftp.cc

    了解對您絕無損失,別錯失了一個改善經濟的絕佳契機!

  7. 這值得驚訝嗎?

    看來威麟兄是陷入”當局者迷”的迷思中…

    再好玩好看的資訊內容(文字+圖+影片)
    您重覆看十遍後的感覺如何?

    以好看的”海角七號”來說好了,
    現在重看有當初的悸動嗎?

    簡言之,資訊的價值有其生命週期,
    而且比您我想像的還要短;
    資訊是”虛的”。

    生命週期長的東西通常是”實體的”,
    如泡沫紅茶。

    人可能一生看不到幾次的”海角七號”;
    但可能會喝50年的紅茶。

    人的生活,終究會回歸的”實體的”…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