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關於時間的定律:一個給自己一個給未來

寒冷的冬,來到星期一,一定辛苦;現代人最辛苦的原因是,大家的時間都被扭曲了

什麼意思?

先問:周末的意義是什麼?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在找那種「要打卡」的工作,他看穿了「不必打卡」的陷阱,周間留到半夜、周末加班,雖然不打卡,但生活比打卡還辛苦。奇妙的是,他在他的產業裡居然找不到一間到現在還需要打卡的公司!有些朋友現居地和工作地點很遠,有的是新竹、台北跑,有的是台北、上海兩地跑,可能每周或每兩周都要飛回家裡一趟,對他們來說,周末永遠是從三小時的飛程開始,周一也是從清早三小時的飛程開始,周末的意義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又看到現在的新科技愈來愈「快」,媒體比較從前收音機、電視機花了多少時間才出現100萬台,現在則從三年到100萬台,更壓縮到1年就100萬台……那,這些時間的意義又在哪裡?有人認為2012年真的可能是世界末日,因為人類的科技到了近年好像呈不可思議的速度在成長中,摩爾定律若以量來看並不是線型而是快速往上飛的弧型,這個弧型繼續衝,衝到什麼時候?

上周剛好在《New Scientist》發現了一篇有趣的「懶人包」,這「懶人包」幫我們打包了我們可能還不知道的五條人性定律。有趣的是,我讀完這些定律,我想到的竟然是──時間,於是我將它簡化成「兩條」關於「時間」的定律,一個是自己的時間,一個是世界的時間──

第一條:「自己的時間愈來愈難以預測,只要能克服它就贏了一半」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提到「帕金森定律」(Parkinson ‘s law),這定律是1955年由官員帕金森先生所發明的,他認為,工作的人們有個傾向,會想將工作的項目不斷的增加、不斷的增加,直到時間全部塞滿、讓自己忙死!許多工作,其實都是一個組織內成員之間彼此給對方「多出來」的工作,而不是原本就存在的工作。另外,他還同時出了一個附加的定律叫「芝麻蒜皮定律」(law of triviality),他說,一個組織在討論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往往和這件事的重要程度成反比,意思是說,愈不重要的事情,就會花愈多的時間去討論,也愈浪費時間。這位公部門出身的學者於是還繼續研究,到底一個委員會(通常是政府的)應該要有多少人才不會到最後因為這些芝麻蒜皮小事而無法作決定,他說,這個數字大約是「20位」左右。也就是到了20人以上的會議,會變得非常難決定事情。剛好我也聽過一位總經理提過他最多可以以扁平化組織來帶人的最高人數(也就是讓這20人直接與他報告)大約也是「20位」左右。

不過,文章說,組織不一定會管你的時間,但自己管自己的時間都不一定管得好。它提到「學生症後群」(Student syndrome),學生總是愈到考試的時候,效率愈高;愈到要交作業的期限,速度愈快,做的東西愈多!之前也有一篇文章提過「好夫殺德定律」(Hofstadter’s law),「做什麼事都一定會比想像中的還晚完成,就算你已經考慮過好夫殺德定律。」

如何打敗這件事?時間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資產,因此選一個「不浪費你時間」的公司是重要的;不能因為只為了領薪水,待在一個天天開會在浪費你青春時光的公司裡。接下來也要「自己不浪費自己時間」,專家目前唯一可建議的方法就是設定期限時將期限拆分為一關又一關、一段又一段的「小期限」。關於這點我想法是一種「斷腕」的急迫性,在許多的狀況,我們對準的是一個相當完美但有點濛濛朧朧的畫面,念到這些那考的是怎樣?但如果你一開始就已經有了一種「斷腕」的決心,這件事應該就是這樣了:不必太好,不必看時鐘,可以在比限期早很早就完成這件事,為了「斷腕」,也真的要履行給自己的義務,馬上做好。

第二條:「未來的時間是可以預測的,可以經由自己所聽到的東西來預測」

這篇文章提到幾個定律,其中之一是「Salem hypothesis」,這個定律是在形容現在「技術治國」的趨勢,它認為,技術人士的思維,將會壟斷所有創意的發想;技術人所想像的世界,就會是我們未來的世界;我們人類在下一世紀所有的新發明,將會幾乎都出自技術人士之手。為什麼?這一點是有道理的,之前聽某位技術人員提到他們都覺得像CSI這樣的影集相當驚人,影集所提到的那些科學雖然現不存在,但製片並不是亂講的,而是從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去發揮出來,而我們知道這些影集的背後的確本來就有一些「顧問」在幫忙這些的發想,甚至裡面的編劇、導演…之所以會拍這樣的戲也是因為自己一直都對這方面有興趣、大量閱讀這些書籍。於是結果就是「技術治國」。這是在形容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的狀況,看,當大家都在講電子書,雖然有人不看好,但真正深遠的影響是來自於許多海內外研究所最新的研究主題也會傾向往電子書的方向走去,以致於最後「收割」過來的新發展也會強烈支持電子書的發展。最後,影響技術的資金,也幫我們構築出未來,也就是為什麼,通常「看好」的往往會是贏面的。

文章另外還提到「Pareto principle」,也就是所謂的「80/20理論」,全球80%財富是掌握在20%的人的手中, 20%的人往往造成了80%的版圖,譬如一個網站的80%的閱覽也可能來自於20%的使用者,這意思是說,目前許多掌有我們「聲音通路」的人其實正是這些預測者,當他們沒有業績壓力可以自由報自己想像的世界,我們可以趁這機會收集這些情報,他們所說的世界,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新世界!另外還有一條定律是「Maes-Garreau law」,它説的是,每一個講到未來的人,似乎都不會講得「太未來」。曾經有一個研究者在1980年代基於好奇,找來她的男性同事對一些特別的科技作預測,重點不是他們預測什麼,而是他們預測這些所發明的時間,都是大約發生在他們70歲生日的時候,這一點叫做「Maes-Garreau point」,這也是在講這些預測的人的「盲點」,他們自以為在預測,其實只是短期的且不會太長,我們要靠它們成為我們的眼睛,就看得到明年、後年在哪裡……。

如果我們現在是在30世紀回過頭來看21世紀,那我們就能對趨勢整手掌握,錢也賺得很快,但,我們現在其實是看不到「自己」的,我們從周一開始到周末,都是在「瞎子摸象」的。不過,我們對於時間如果有以上兩個領悟,對整體會更有效,其實,時間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們相信這兩個定律,讓它們來帶領我們這60億個瞎子。

14 comments

  1. 今天一口氣看了這麼多定律, 光時間就有這麼多定律….

    80/20定律算是大眾常聽到的理論之一, 我個人覺得蝴蝶效應雖是講到大自然界的互動關係, 但我覺得在IT界也有類似的情形, 當地球某一個人設計了微網誌, 看似很小的改變, 但卻影響了全世界對網誌習慣的改變!
    也許過不久智慧手機將成為人手一支, 因為已經成為生活密不可分的工具!
    坐捷運, 購物, 刷卡, 上網, 導航, 社群……

  2. 我之前有個習慣,就是將每月的收入一半去進行定期定額的儲蓄或投資,
    所剩的一半是應付這個每個月的費用開銷,
    如果扣除費用後剩下不多的話,那個月就省一點;
    現在我將這個觀念也導入運用在分配時間的計算上,
    每個星期,我一定會留一半的時間給自己跟家人身上,
    剩下的部分就是工作時間,
    如果工作提早做完,剩下來的就是自己的時間,
    其實自己有沒有多餘的時間,端視自己要做多少事情,
    如果是工作狂的人,一定很拼,一分一秒都不放過,
    但是如果想讓工作變得更輕鬆的話,就看自己想要做甚麼?
    想過哪種生活?
    這是一種選擇

  3. 時間和金錢的分配真的很重要
    又到了年底正好好已檢視一下
    我們這一年賺了多少錢,又留下了多少錢???
    這一年的時間,哪些是用在對的地方,哪些又是浪費時間??
    計畫好的事情,是不是又被一堆雜事給推延,或是不夠堅定

    以上 說給自己聽的自言自語 XD

  4. 又是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呢! 不過關于「Salem hypothesis」,Mr. 6好像理解錯了New scientist 的這篇文章。這個定律是說工程師更加傾向于相信創世論,更加傾向于宗教信仰。和「技術治國」的趨勢因該是沒有關系的…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