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e I’ve Gone」人類更迭之中的永存網頁生意

英國的BBC介紹了一個網站,這個網站感覺上其實蠻觸霉頭的,但又真的很有道理。這個網站叫「Once I’ve Gone」,中文叫做「當我離世時…」,這個網站是讓人「計畫自己的葬禮」。很恐怖吧!

文章說得很好,人既有生就一定有死,發起這個網站的年紀僅僅33歲,住在英國,原本不應該想到「這種事情」。不過,最近幾年來,他的母親與他當時未滿30歲的姐姐相繼去世,給他極大衝擊!所以就創立這個網站,希望讓網友在「生前」就可以計畫他「身後一切」。

之前看過有人讓人寫遺書的網站,但「Once I’ve Gone」想做的更多,你可以將它看成「The Knot」的相反,人生兩件大禮,婚禮和葬禮,The Knot專打婚禮市場,目前已是一間一年一億美元(33億台幣)營收的上市公司,還於兩年前買下WeddingChannel。一輛禮車可以拿來載新人或棺材,那網站既有「The Knot」,應該也有「它的相反」,不是嗎?

不過,就算開放的美歐人,也對「Once I’ve Gone」這種網站有點受不了,報導盡是匆匆帶過的心情,但這位創業家仍堅持的說此網站並非倒自己霉頭,而是相當的正經八百。上周成立後,有150個人已經報名,從西班牙、加拿大與紐西蘭都有,到底有多少人會買單還值得觀察!

不過,「Once I’ve Gone」讓我覺得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於這個網站其實是有點像「社群網站」的個人檔案頁面的概念來設計的──

社群網站的大勢底定,舊的由IM和BSP所把持,新的由Facebook和微網誌二分天下,所有的社群點子都建在他們下面就可以了,不過這個「當我已經離去」的網站還是勇於提供自己的個人首頁,它的資料內容也真的還其他網站有一點點不同──

譬如,創業家為自己設了一個頁面在此,把自己稱為「Ian」,1976年出生,他在這頁寫了他自己的自傳,也貼了幾張他以前的相片,還附了兩則影片。最重要的是右邊欄,還有「我的五個願望」,包括跑一場倫敦到紐約的馬拉松路跑、希望變成一個爸爸、希望能到南美洲去玩、希望在慈善機構做更多的事。有一個框框問「你要去哪裡」,這位Ian回答「天堂」,另一個框框則問你:若有來世,你希望變成什麼動物,這位Ian說他希望變成一隻很餓的大白鯊。

你可以對Ian的網頁說一些悼詞(Tributes or Condolences),目前還沒有人給他。

你可以為Ian加一些照片,或許是你以前和他一起的照片,目前還沒有人給他。

當然,這位Ian先生,目前依然健在(應該是),他還利用了「Once I’ve Gone」網站的其中一個「嚇人」功能,將自己的這個網頁寄去給一位叫做Steve的朋友嚇他一下!

不過,也別小看這個網站。萬一這位Ian真的在五年內突然因為什麼原因而不小心離世了,而這個「Once I’ve Gone」依然存在的話,這個頁面就變成非常、非常、非常的彌足珍貴。為什麼呢?因為這頁面是這位Ian在「生前」唯一想到過自己若去世,會怎麼寫自己。還記得幾個月前發生的那次維基百科的假新聞事件嗎?那段被埋在維基百科裡的話之所以被這麼多記者誤用,是因為那段話是那位偉人在生前說過的一段「如果我死了…」的話,當他死的時候,這句話就是變成最珍貴的話。

這個網頁也變成最珍貴的網頁。

讓我們想到,包括剛剛提到的美國已上市的婚禮網站「The Knot」外,還有像eWeddingSuperWeds等競爭者,這一批網站在美國專做結婚方面的「個人首頁」,做得相當好,而這樣的結婚的首頁,通常就是在結婚前幾個月就設立,一路有同學、朋友拜訪、買禮物,一直到結婚那天,之後,這個頁面還在,但拜訪量會愈來愈少,不只是因為婚禮的美好已經褪淡,主要是因為這個頁面比較像是一個「事件」的曝光,「事件」過後,Life goes on,新郎和新娘會繼續在自己在網路其他地方(Facebook等地)的私人網頁繼續訴說他們的故事。意思是說,像這種所謂「結婚首頁」的網站,它就是做每年新婚的生意而已。去年那一批不會回來沒關係,今年還有新的一批會來敲門。

婚禮是這樣,葬禮也是這樣:去年那一批不會回來沒關係,今年還有新的一批會來敲門!和那些婚禮首頁比起來,「Once I’ve Gone」應該會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網頁,這是一個很奇特的永存生意。因為人在死後,是不會繼續訴說故事的,他在Facebook上面的首頁將會停止,他的twitter會停止,以上並沒有任何地方讓他可以繼續下去,也從來不會去提過「死後要怎樣」。這個人只有在這家「Once I’ve Gone」曾經提過他死後會怎樣怎樣,所以,無論此人之前在其他地方有多漂亮的首頁,「Once I’ve Gone」的首頁就會是他死後的「最大網頁」。

「Once I’ve Gone」做的是一個人「最後一個網頁」,也是永遠的網頁,若從CIA的數據來看,去年全美國死亡率為10萬人中有810.4個死亡,共有243萬人去世,如果這其中有0.1%的真的使用了這個「Once I’ve Gone」,這個網站便有了2430位「會員」,聽來很少?但,這2430位會員是永久會員,而且這個網站會被2430個家庭當作是非常重要的網站。

墓地,或許還有空間的限制。但網路上的空間這麼便宜,這個網站有無限大的空間可以沿伸,而且照目前它所號稱的註冊會員來看,它還打算做全世界(英語人口市場)的生意……。

這不一定是生意,但幫助這麼多陌生的人,留下最重要的東西給最親愛的人,這位創業家在許久以後該是時候時,一定是要上天堂的了!

14 comments

  1. 這個網站如果沒變成企業經營的話當創辦人死去時也會跟著消失
    世上沒永遠的網站, 除非變成永續企業
    就像mr6如果掛掉的話, mr6.cc也會消失
    道理很簡單, 主機的錢沒人繳的話就會被主機商切掉……

    如果我要做一個永久的網頁.. 我會設一個google page或許還活得比放在任何免費空間或自架網站還要久呢

  2. 這樣是在詛咒劉大哥英年早逝的意思嗎??
    很不吉利吧………………替劉大哥打抱不平
    ㄏㄏㄏ
    我覺得
    產業就是這樣
    人延伸出去的事情很奇妙
    誰早先想到未來人會發生的奇妙
    早先布局和押注
    時機成熟
    市場上的贏家就這樣誕生
    當各路英雄豪傑都在搶佔既有的市場
    贏家早已經收割
    開始在規劃未來的市場了
    這就是我們投身網路產業必須要學會的經驗不是嗎??
    誰管那是好兆或是惡兆?
    只要是人會發生的事情
    有人提早開創耕耘下工夫
    就是有辦法賺到一桶金

  3. 網站技術日新月異, 一年對新技術或新點子來說都已經嫌太長了,
    何況是永續經營?
    先撇開創立網站的人因故無法繼續經營的因素外,
    10年前的網站技術跟頻寬,
    到現在到處都是影音網站, 動態網站, flash網頁,甚至是flash online-game,絕對是10年前的人想像不到的!

    那10年後呢? 也許, 網站已經不稱為網站了!
    也許, 每個人隨身都有3D投影顯示器, 一個掌上型機器就能投射3D的立體網站, 還能跟裡面的人互動, 這誰也說不定吧?

  4. 我反覆看了這篇介紹幾遍, 我沒發現此[Once Ive Gone]跟其他個人部落格或網站不同之處, 要寫墓誌銘或說出bucket list讓別人知道, 現在由任何網誌(MySpace, Facebook…)就能實現, 只要透過網站社群功能就能呼朋引伴, 找到相同理念的議題共同推廣發揮綜效, 也不錯呀!

  5. 有一種生意做一次賺一次(賣車…等),有種生意做一次賺一輩子(直銷…等)…但這個創業家給我的想法是…做一次,會有倍增效應,應該比直銷還恐怖,因為直銷要賣東西給不一定想買的人,藉由服務達成倍增。而這個創業家,只要服務一個尚未往生的人至真的往生,到時來參加的家屬,大概…全部都會感受到「當我離世時…」的那種感覺,只是剛開始規模太小,沒這麼「多生意可做」,如果不馬上做大,可能會面臨資金的問題。

  6. 我認為留下活著時候的紀錄很好, 當作是種證據, 也許我們也可以為自己死去的親人紀錄些什麼, 證明她們存在在這個世界過, 透過網頁永久保留

  7. surprisely,just received the google professor suddenly death news this morning, would say the spirit and attitude decide everything.

    Rajeev Motwani:a kind man who was never too busy to help a budding entrepreneur or struggling graduate student

  8. Few years ago, I founded a company called justproposed.com. The goal is to capture the important moments in our lives so we can review it when we turn old. The site started from wedding preparation and planning to open it up as a memory book. I never think of the idea like “Once I have gone". May be I don’t want my users eventually put up funeral planning event at the end. How sad it could be. However, it also reminds me that it is an event that no one can escape and I prefer to leave my memory book to my family without the ending section.

    Anyway, great article and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ray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