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時間上網打混反讓效率提升9%,愈混愈「海闊天空」?

一~二周前有一篇科學報導,不但傳遍全球而且也在亞洲這邊造成一股潮流,還不知道的一定要知道一下──

這件事是來自澳洲大學的一名管理與行銷學院的學者,研究了「在工作時間上網」與「工作效率」的關連性。他們將上班族平常在辦公室「偷偷上網看一些和公司無關的網站」的動作稱為「工作休閒上網」(workplace Internet leisure browsing),簡稱為「WILB」,白話一點就是「上網打混」。這位教授的研究最令人震憾的是,他竟然說,上網打混的,比不上網打混的,工作效率還高了9%

怎麼可能?

先不講怎麼可能。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研究其實未說到「上網打混」都在使用哪一家的網站,但許多報導自動已經宣布「Twitter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報導並未寫到9%的提升是在怎樣的測量方式下所測到的,但好多人仍爭相傳頌,彷彿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平反」證明。

原來,這位學者做了實驗,找來了300位上班族,監測他們電腦的使用狀況,結果發現──共有高達70%的實驗者有「上網打混」的習慣,這位學者說,還好,並不是每間公司都有安裝那些「擋」員工看特定網站、使用特定上網軟體的系統,由於這些公司的網「開」一面,讓他們學者,可以透過實驗,瞥見這些「打混者」,原來不是大家所想像的效率差,反而效率好?

為何上網的人效率會較好?

這位學者面對一大堆懷疑的眼神,努力解釋:

有可能是因為,人們工作一陣子,就必須「往後站一步」(zone out for a bit),擴大一點點,來把專注力帶回來。像這種「上網打混」的動作只要是短短的、不侵略性的(unobtrusive),可以幫助人們稍微放鬆一點,等一下回來時更專心,反而提升了個人的專注力。不過這位學者也設了一個限制,他說所謂「打混還會效率更好」,只適用在這些打混「不到20%」的上班族,超過就沒有用了。也就是說,一個小時只能上網打混不超過12分鐘,或是一天八小時工作,只能上網打混1小時36分鐘以下,才可以享有「效率提升9%」的好處。

我自己是覺得有一點點道理,因為這位學者研究,這些上班族「混」最多的網站類別,第一,是在搜尋關於某商品的資訊(譬如數位相機、旅遊),還有閱讀線上即時新聞,看YouTube的影片,甚至還有人在玩線上遊戲(大、小遊戲皆有)。最近剛好有一個體驗──

在家佔不到電視,小朋友永遠都是YOYO台或MOMO台,老婆則永遠都是看韓劇,所以要轉到「新聞頻道」,幾乎是不可能。雖然這樣我們就比較不被台灣出名的暴力型新聞報導所影響,但久了以後,發現都沒接觸新聞,不行!於是開始再次養成時時上網看新聞的習慣,最近更透過iPhone隨時隨地看新聞,頻率是每15分鐘看一次,每次都有五~六條的新聞可以看,於是,我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受──

人類一邊埋首工作最好一邊能看看別人在做什麼,自己便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新聞」就是最好的知道自己在哪裡的方式,新聞總是五味雜陳,生活的各個面向,什麼都有──像昨天的新聞,包括泰國ASEAN取消後,記者與工作人員都被請了國宴使用的海鮮超豪華套餐,我們就想起昨天吃的東西。新聞提到某某人意外、生病去世,也讓我們想到生命的美好。新聞的好處在它把我們的視野多樣化,讓我們想到生活的其他事情,更「海闊天空」,再回來工作,或許就讓我們更能知道我們在哪裡、為何要做這些事

當然,這個「9%」,老闆是不會買進來的(buy in)。儘管辦公室文化本就在快速的變遷中,就如同二十年前,很少公司能接受周休二日、天天不打卡,也沒有公司想到,有一天這裡會開始提供免費的飲料、天天訂下午茶來分享。辦公室文化也要轉彎,最後讓市場來決定,反正公司的效率不好,自然就會裁員,會對公司的員工提出一定的要求。說不定在網路上掛比較久的,說不定每幾分鐘就寫一次Twitter的反而可以把事情較快速的解決,那時候,就沒人會懷疑上網是在「打混」了。

34 comments

  1. 我只想問一個問題
    就是如果以後六先生再開公司,員工提出這樣的訴求時你要如何應對

  2. 蠻同意這篇的論點
    因為上網可以訓練大家訊速找到資訊
    同時也因為有點打混
    剩下的時間不多
    就會事半功倍囉

  3. 我倒有另個想法是,
    上網時間多的人
    也許是對於工作效率掌控本就很有一套
    能用60%時間完成100%日常工作
    自然有40%時間可以上網逛
    而他那40%時間也許又找到更有效益或新想法
    幫助他下一次專案或工作的發展

    而永遠90%埋首陷在工作中的人,永遠被工作綁死
    找不到提升自己效率的方法,有點像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道理!

  4. workers who “surf the Internet for fun at work–within a reasonable limit of less than 20 percent of their total time in the office–are more productive by about 9 percent,

    原文是說打混 20% 以內的人比較有效率
    前提是打混 20% 以內
    若打混若超過 20% 就沒有效率了

    其實本來上班就不可能百分百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所以拿個 20% 時間來放鬆一下
    是有助於工作效率

    但打混 放鬆的時間若太長
    絕對不可能提高效率

  5. 总有那么个把小时没事做,想看什么网就看什么网吧
    这个事情不应该成为公司的正式议题
    在茶水间聊聊也就行了

  6. 我也在上班中~^^
    記得小學時,每上50分鐘課就有10分鐘下課
    唸進修部大學時,也至少有5分鐘休息

    為什麼工作就得全心全意每分每秒的投入呢?

    google不也鼓勵員工利用工作的20%時間做自己的事

    大推這篇文~

  7. to 16F
    我覺得二個計算單位不同不能只看數字
    要看花了100%工作時間的效率是不是 〉只用80%工作時間的效率
    就研究結果來看是80%工作時間,反而效率是提高9%的喔

  8. 個人不認同打混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否則在80年代以前沒有網路的時代, 要怎麼創作台灣經濟奇蹟?

    不外乎是努力, 踏實, 認真工作的本質..

    學者的樣本數也太少了, 而且還有但書, 那 70%的打混者如何得知只打混在30分鐘以下? 此報告是否是長期追蹤? 看的出來此學者用臆測的角度而非實驗的角度.. 別因為這類報告讓摸魚合理化了

  9. 打混會效率好的真相是…
    因為混了東西在期限要做出來
    只好趕趕趕
    結果效率竟然變好了:P

  10. 我倒覺得「打混」應該不是最好的用詞,雖然在老闆的眼中「不做公司交代的事」大概就等同於打混……

    我自己也是上班的時候會上網看看新聞或者MSN跟同事朋友稍微哈拉幾句,或者上網玩玩新東西,甚至也會線上購物。但當然前提是手上的工作到一段落,我是抱著放鬆十分鐘的心情逛一下。

    個人覺得這對我自己的工作效率的確是比較好些。ㄍ一ㄥ太久的話,到了下午往往會有一種「不行了~~」的感覺,眼皮會很沈重而且不能專心…..

  11. 基本上老闆就是買員工的一天8小時
    如果員工再多拿出一點時間來賣
    老闆會認為你是個好員工
    但是說上班逛網路
    在老闆的眼中跟偷拿公司的物品回家是一樣的道理
    你偷竊了他買走的時間

  12. 用打混兩個字來形容誰都不能接受,不過從人的角度出發來想想,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一直保持相同的工作效率,所以是需要休息的。我在國外的經驗是,人需要適當的休息,獲得適當休息的人,可以從休息中獲得在工作中得不到的經驗,並且回頭將這些經驗回饋在工作中,提高產能效率。這樣說我覺得滿合理的。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