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25件事」三星期內爆紅,卻不知是誰創的?

上周三才滿五歲的Facebook目前已滿1.5億會員,流量也超過了MySpace,可說是一吐怨氣,平常沒東西慶祝的矽谷就慶祝了一下。也要怪最近新的獨立網站較少,多的是倚附的網站,有時看到哪個Facebook外掛插件紅了,好像沒什麼,但這次不得不寫了──

因為,從上周到這周,它不斷的上主流的媒體(如時代雜誌)這個Facebook上面的玩意,叫做「關於我的25件事」(25 Random Things about Me)。

所謂「關於我的25件事」只是一個小遊戲,一開始是你會收到某位朋友寄來「關於他/她的25件事」,看到有人寫道「他五年級得賽跑第一名」、「他到27歲還不知什麼是Bagel」…哇,蠻好玩的,透過這25個自述的糗事或往事更認識了這位朋友了!然後,該我了。我還得自己也寫「關於我自己的25件事」,然後寄給25個朋友,讓這個遊戲繼續下去。

之前已經有「不寄給10個人就會遭橫禍」的「連鎖信」(chain letter),也有溫馨好玩的問問題遊戲,讓人們回答50個問題,自己再加一題或換掉一題然後寄給50個朋友。那,這次的「關於我的25件事」有何特別呢?

它特別之處,就在於它傳播的速度--

這次,簡直快得令人咋舌,無法置信的快速,第一封信發出的時間,大約是在1月中旬左右,現在還不到一個月,就在短短幾星期內,已經像旋風一樣的掃遍了全美國,這種速度,以前任何一種連鎖遊戲從來沒有達到過!Boston Globe就形容一個41歲的女網友,在短短半個星期內,就從他25個朋友中的20個收到了他們的「隨便發生的25件瑣事」,這種「填寫率」,以前任何一種連鎖遊戲從來沒有達到過!

有趣的是,Facebook上面也常常有些爆紅的外掛應用插件(Facebook appications),也有些爆紅的照片、文章等等,但這次,這次的這次,「關於我的25件事」根本就不是特別設計的外掛插件,而是非常非常陽春的工具!

網友使用的,是一個叫「Notes」的Facebook裡的內建的工具,這個工具基本上就是Facebook的部落格,可以吃你自己外面部落格的RSS feed,畢竟是Facebook什麼都要社群一點,這個部落格有個關鍵功能,讓部落客可以「tag朋友」,寫出這篇文章是關於哪幾個朋友、要寫給哪幾個朋友的,文章寫出來以後,這些朋友也會被通知。這次「關於我的25件事」就是使用這種玩法,現在,你會收到「25 Random Things About Me」的文章,上面寫著25件事情,你收到以後,也要跟著寫25件事,然後「tag」25個朋友。

原本,「Notes」只是Facebook其中眾多工具之一。雖然Facebook的相簿功能已經悄悄變成全美國最大的相簿網站,但,「Notes」離全美國最大的「部落格網站」還差得蠻遠的。不過,「25 Random Things About Me」發生以來,情況不同了──

據報導,尤其到了上周,從1月26日到2月2日之間,這個「Notes」被「25件瑣事」給推得爆紅,據紐約時報短短一周內竟狂增了500萬則「Notes」文章,會不會太誇張,500萬則!當然,每篇文章的內容乏善可陳,就只是25點「關於自己的事」而已,不過這500萬則可是讓「Notes」的文章量突然間整個加了一倍多,而每天tag的朋友數則是原來每天的五倍!換句話說,有五倍以上的人現在被不斷的提醒著:來看我的25件事喔!還看我的25件事喔!

他們說,好處是可以找回從前的同學,可以幫忙回憶從前的事情,也是一個有趣的「腦內風暴」(brainstorming)好練習。當然紅的東西就招來奇怪的批評,所以現在反彈的聲音也有,據報導有人分析這是一種集體自我陶醉的行為,還有人說這根本就是連環信(chain letter)的變種,也有一個Facebook外掛插件叫做「寫我的二十五件事就是娘娘腔」,也有一些專為這事情所設的Groups和Pages出來了,有的已高達1000個會員,有一個Group的成立宗旨是希望促進歐巴馬總統也來寫他的「25件瑣事」。今天早上還有一篇最新文章寫出新版Windows 7的「25件事」,幽默一下。

有趣的是,他們現在還不知道,到底是誰發起的?甚至「25件事」是從哪裡開始、從何時開始都不知道,這件事有點怪異,以美國人的個性,發起這麼紅的事,一定很多人跳出來說「是我幹的!」現在竟然沒有人站出來說他是原創者,難道他都不看報紙?還是他不住在美國?目前網路媒體Slate的Chris Wilson已經發起一個活動,希望大家都提供他們收到的最早的關於「25件瑣事」的notes,目前他們預測,大約是二~三周前,在1月中旬的時候,但「人」是誰,還沒有查出來。

我覺得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在華爾街日報的詢問下,Facebook官方也作了他們的回答,他們的答案竟然強調,由於他們並沒有對「特別的Notes做特別的分類」,所以並沒有深究「關於我的25件事」是何時開始的,也就是不給答案。其實他們有好幾個方法可以去找到這個答案,最簡單的方法是先找尋一月間第一筆提及「Random Things」的資料,或許從那邊開始回朔是誰寄信來刺激這個人寫這麼第一封信的,以看看還有沒有更早期的變種,若已沒有早期變種,或許就知道至少在Facebook上面的發起人是誰、發起時間是何時?

但Facebook並沒有解答,我就在猜想,有沒有一個可能,是Facebook自己發起的?這只是臆測而已。有好幾個其它的理由讓Facebook雖不是自己發起但不去查出到底是誰做的,讓Facebook保持主人的姿態,如果Facebook不想去查,那誰發起的大概永遠不會知道了。

不過,從「關於我的25件事」紅得這麼迅速,我們學到了在網路上爆紅的最精髓其中一點──

首先,在社群網站上,傳播的力量比想像還快。這點可能是因為它的設計,以Notes來說,當我被Tag時,我可以從首頁馬上看到,點進去以後馬上看某位朋友的「25件事」,然後輪我自己寫,我只要寫那25件事,然後右上角選要Tag哪位朋友,它會有一個提醒我有哪些朋友的框框,我只要輕鬆的打幾個字、選朋友,很快就把這25個朋友選好。從看到、產生內容(朋友有興趣的內容)、到發散給25個朋友,只需要短短的10分鐘吧

「紅得快」是其中一點,還有另一點也很有趣。當這種行銷法可以「紅得快」,相對的也表示比較快速判斷「它有沒有紅」,沒紅,回來檢討,修改再上。所以,以行銷團隊來說,如果能將爆紅的目標時限弄得愈短愈好。以往作什麼宣傳,若在網路上,至少也要等個兩星期看成果;若其他宣傳可能要等兩個月才能寫報告,但,像「關於我的25件事」這類的行銷,只要幾天的時間,就可看出它成功不成功,寄25封出去,看有幾個回應,就知道它成不成功!

另外還可以思考的是,有些工具,現在大家都在使用,不過,是否可以幫它們發明一些其他特殊的使用法,幫它們像「關於我的25件事」幫「Notes」這樣爆紅?

譬如,上次寫到阿拉斯加小記者利用Facebook在三周內號召5萬人買報紙,就是使用Facebook另一個工具「Events」。

然後,Google Calendar也有某種連結的功能,Google Groups也有,有沒有可能做一些小遊戲,透過這些工具已有的社群傳播出去?

甚至Flickr可不可能做一些小遊戲?

這種突然間暴起的連環活動是很可怕的,紅了一陣後,後面那個「梗」會更大,到底是誰做「關於我的25件事」?若真的是某一個商業體為了推銷某件未來的事而發起的活動,那它的故事是2009年企業低成本線上行銷的,一定要聽一遍的了。

12 comments

  1. 很特別的ㄧ個創意
    尤其是應用在商業價值上
    反而變成了估算趨勢以及對現行或預備中的計畫
    進行一場實驗性的間接評估市場反應
    很不錯

    其實很多創意都源自人與人的互動
    被拿來做web模式化了

  2. 有意思哦!是要学会网上的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工具,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 這個idea太棒了, 既簡單, 又抓到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那就是"自己", 可以理解它為什麼紅得那麼利害…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