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EF」是新版「IQ」,只要訓練2年即可擁有!

「他喔,就是坐不住!」某位母親說,「一坐上書桌沒多久,又想跑出去玩!」

所以,書就讀不好。

這是我們以往常聽到的想法,但後來我們發現,讀書要讀得好,好像也要靠一點點智商(IQ),智商高的孩子或許就是容易考得好,成就感就會高,讓他更能坐在書桌前念書;智商低的孩子,怎麼念都考得差,成就感很低,要他乖乖坐在桌前就變得愈來愈不可能的事。

然而,Newsweek上周的報導「Is EF the New IQ?」,卻再次顛覆這種「IQ至上論」

Newsweek提到了心理學所謂的「EF」(Executive Function),也就是「抗拒分心的能力」。科學家發現,在學校的表現,「EF」顯然比「IQ」重要,「IQ高」的孩童,若「EF低」,容易分心,容易動來動去,學習能力不會多好,反之,一個不怎麼聰明但EF超高的孩童,可以贏得勝利。也就是說,傳統的父母認為孩子「他很聰明但因為坐不住所以考不好」,是正確的觀察。本來就是嘛,學校是個「不好玩的地方」,誰希望一定要坐在一個地方做事?所以,能抗拒外界的誘惑而乖乖的坐在座位上的孩童,肯定就能讀得比較好!

有趣的是,心理學家說,EF高的好處,不只是讓孩子「專注讀書」而已。

他們說,高EF的孩童,不但坐得住並容易專注,「記憶力」竟然也比其他孩童較高,我猜,可能是「save」到腦子裡時專注的刷了幾回比較容易記住東西吧!然後,「靈活度」竟也較高。怪吧?端端坐好的「乖小孩」,竟因為能乖乖坐好而展現出更厲害的「舉一反三」的能力!由於這些能力都這麼強,於是高EF的孩童不只在死板板的文科表現較佳,就連「算數」與「文法」,都表現得較好!

唔,回想自己求學的過程,似乎也發現這樣的狀況。以前有些同學,念書一定要去圖書館念,約了一大群朋友到圖書館,結果一邊念一邊玩樸克牌,泡了八小時只念20分鐘。我想,厲害的人不會想去圖書館,「在家念」就好!我也發現,有些成績更好的同學,似乎更不怕吵,曾看到這些人坐在很吵的中庭,打開書本,一人靜靜的一坐就是三小時,我想,這些都是「EF高」的表現。

最迷人的重點來了。

文章說,IQ是天生的,但EF,卻可以靠後天訓練!文章提到,心理學家對美國東北岸的低收入家庭的3~5歲的幼稚園學童做了長達兩年的教學實驗,他們將一個學校分為兩組,第一組用目前傳統教學法,第二組則使用新的「訓練EF」的教學法,兩年後,心理學家對這些學童作測驗,結果發現,第二組在每個題目,都考的比第一組要高。據說,這個效果之好,在心理學家走後,學校的校長還希望將這套教學系統,繼續用在每一個班級裡!(我看了,簡直口水要流下來,希望我家瀛瀛在上學以後可以參加這種訓練。這位心理學家是我母校UBC的教授,或許應該聯絡一下)

好,另一個重點來了。猜猜心理學家是怎麼訓練這群孩童的「EF」的?

文章舉出幾例。比如,他們要求導師,不再要求「全班安靜」,反而教孩子們要盡量說話,不是對同學說話,而是對自己說話,也就是「大聲的想出來」(thinking out loud),心理學家說,這是訓練孩童「無論周邊環境多吵,自己永遠能聽到自己說話(與分析與思考)」的能力。你能想像一下這個「大家都在說話」的課堂狀況,吵翻天,老師得撐得住才行。

然後,導師也定期訓練孩童們玩「看圖做動作」的遊戲。譬如拿起一張「圓形」,孩子就拍手,拿起一張「三角形」,孩子就輕跳起來,心理學家說,這樣可訓練孩子「快速轉換專注物」的能力。這樣一來,當孩子被要求「不要再想暑假的事,先把最後一個期末考考好再說!」,他便能快速的轉換回來。同理,課程也包括了「角色扮演」,要求孩童們,好,現在你扮媽媽,我扮寶寶,他伴爸爸……,一起演一齣戲,十分鐘後,角色完全對調,該你演爸爸,他演寶寶,我演媽媽。這樣的訓練同樣是在幫助孩童「快速轉換專注物」,強化對於自己的控制力。

有趣的是,「IQ」已經來不及,但成人也可以訓練「EF」嗎?

你說,成人幹嘛訓練「EF」?

假如心理學家的理論正確,在教育制度下出來卻「學歷好」的,表示是一群充滿「EF」的人,所以你找來的這些學歷很強的人,都是最有自制力的,但他們也很「貴」,可能或許還有自傲、難融入群體、流動快的問題。哪個老闆不想聘來「潛力股」,加以訓練成公司的棟樑,尤其是有些的確看起來很強,考試也考得高,但學歷卻不佳的,更是「潛力股」的最佳人選。但,如何讓「潛力股」在學校是一顆石頭,來你這裡卻被磨成一塊玉?現在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關鍵在於,他雖然聰明雖然能力強,但他可能是一個「EF」不夠的人。因此,若想好好「發揮」這些人,給他們像幼稚園那樣的訓練為時已晚,應該的是幫助他們「遮掩EF的問題」──

辦公室的設計,讓他們專心;會議盡量安排在周末之前,必須要先開會再度周末;在事情的安排上加些花樣,讓他們不要長期綁在同一個工作上等等……。

對自己也一樣。若自己知道自己可能是「敗在EF」,那就給自己較為容易專心的環境。既然知道自己不擅長「控制」,就不要讓自己「迷亂」。可能是我較樂觀,事情永遠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這些心理學的發現,幫我們一點一滴的把自己發揮到最極限。

21 comments

  1. EF的確很重要。
    我自己是到大學聯考後才發現EF很低。
    除了寫作與閱讀之外,
    無法長時間專注,
    也不能在圖書館內看書,
    但是知道自己的罩門之後效率就大增了。

  2. 不知有沒有人分析過個人魅力值? (PC) EF的人, 或許在公開場合能夠翻開書就坐很久, 但也要環境肯配合. 若是個人魅力太高, 熟人路過就想來打斷聊天, 那EF就要在這方面把分數扣掉吧!

  3. 學歷好的人真的EF好嗎?或者說EF是否會隨著環境,年紀而變化(變差)呢?
    我的學歷在台灣還算不錯,三類成績可上醫科,但現在超容易分心的。考預官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已經沒辦法像高中時後專心讀一整天的書,現在在公司當寫程式的RD更是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逛別的網站orz,寫沒兩行就想要晃出去看點別的。

  4. To Mr.6
    總是有時在你這裡發現許多寶藏,這篇文章真好,也與我一路長大的經驗很像
    有人說大學聯考試考個性的,真的也是這樣

    To 川
    我覺得重點在電腦和網路這件事上,我大學也是全國前三名的學校出來的
    高中時,集中力很好,坐的住,記憶力也好
    上了大學後來就武功盡廢,以上優點幾乎都消失
    後來我總結的結果是電腦和網路,網路上的資訊量太大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消化
    電腦也不是像書一樣,一頁一頁這樣翻,讀書的姿勢可以很舒服,但玩電腦時心情總是很亢奮或緊繃
    長久下來人的EF就下降了
    我個人認為太接近網路和電腦會產生一種資訊焦慮症

    p.s 我現在也是在當寫程式的RD

  5. 完全符合我個人情況,
    我是那種坐在k書中心、或悶在圖書館裡會發瘋的人,
    而且做事常常一團亂,搞不清楚順序,
    也就是說…我是ef極低的人

    好險還可以救…不然以後的路還長的咧~~

  6. 其實很多事情本來就沒辦法只用一個標準來解釋,更何況是複雜的 “人" …除了IQ and EF外,應該還存在許多的 “標準" 來評斷一個人吧…

    更何況,會出現這兩種名詞: IQ and EF,其前提是:考試能考好,書能讀好,工作效率高…

    假如,現在的前提是: 誰能多關心他人,多體貼他人…etc, 或許還需要其他的 “標準" 呢 !

  7. 這道理很像小時候學的"龜兔賽跑"故事,但當時老師只「告訴」我們不要懶惰,卻不懂得「教導」我們如何不懶惰。所以現在上班時間,我又上來打混了…. 😀

  8. 真棒的文章~對我來說很受用。我也是個EF很弱的人,現在在安親班教學生功課時也一直強調他們要專心、專心、專心~~~但口頭上一直提醒的助益不大,真的很傷腦筋。許多小孩是很聰明的,但因EF弱而影響了學習,這是很可惜的。努力找找是否國內有這樣的課程~感謝你喔!借我引用嘍!!

  9. […] 在MR6的博客上看到这篇介绍「EF」(Executive Function,抗拒分心的能力)的文章,感觉受益匪浅。反思自己就存在着严重的容易分心的问题,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声音所干扰。这样造成学习的效果低下,一定要想办法克服与改进。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毛主席为养成读书时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专门到人群聚集的地方看书的故事,伟人风范让人向往。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