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銀行想拚獵頭公司,「隱性求職者」是關鍵

從英語系網路市場的經驗我們發現,人力銀行網站(他們叫工作搜尋網站)是最容易開始賺錢的點子,但也是最難突破的點子。我們看到部落格TechCrunch隨便推出一個CrunchBoard徵才版,叫雇主貼一張職缺就得付200美元,一周收集20~30張職缺,讓部落客愉快的賺個小外快;我們看到舊式社群網站Linkedin當初還找不到獲利模式,先從讓人張貼職缺開始,從前一張職缺只要90美元,現在漲價到145美元,輕鬆賺到第一桶金。

但,如何從小外快「升級」到大獲利?第二桶金在哪裡?網路上其他光怪陸離的新點子都試著當瞎子摸象、黑暗中摸「甜蜜點」,找尋「大家會喜歡什麼」;但工作市場,卻已經站在那邊很明顯的告訴創業家:「我有需求!」創業家豎起耳朵聽,會發現無論是雇主或是求職者都在嘶喊:「我需要更棒的工作搜尋網站!」

小小的願望,卻一直沒有進展。自從MonsterYahoo! Hotjobs甚至Dice等推出以來,履歷表線上化,外掛包山包海的搜尋引擎,好像已經「利多出盡」,工作搜尋網站最美好的一場革命已經革完了,基本上整個求職網站界自從2002年以後就幾乎停擺,最近三年來,雖然點子很多,有的還專攻垂直市場,VetJobs.comBond StarSearcherTheLaddersTALENThireInterviewStudioVaultSkillSurveyArbita,甚至今年最新的競爭者ItzBig Climber.comResumeFit等,卻尚未看到真正能「打敗大怪獸」(Monster.com)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功案例。VentureBeat最近更提到兩個新銳求職服務網站,其中一個來自原本就已經在提供雇主一些追蹤求職者的工具(據說趨勢科技也在使用)的Trovix,它推出的新服務號稱能讓求職者申請工作的過程整個簡化,只要上載你的履歷,Trovix會自動將履歷拆解並分析一下,直接與線上的所有職缺比對,直接丟給你最合適的職缺,這樣的功能,只能說是IndeedSimplyHired那種搜尋引擎再深一點(深卻不一定好),登不上killer之堂。

有趣的是,同一篇文章引用了來自另一徵才網站JobThread的數字:目前美國企業花在網路上刊登職缺的總成本,一年大約高達80億美元,登報章雜誌徵才的成本大約也有60~70億美元,但,企業花在獵頭公司的成本竟然更高,高達400億!是企業花在工作搜尋網站的五倍,若計算「每個人頭」的花費,獵頭這塊恐怕更是幾百倍的爆贏差距。因此同一篇文章又介紹了另一個網站JobFox,這個網站開宗明義的說他是要給「關心自己職涯經營的專業人士」 與其只有搜尋工作,它還讓使用者自行製作類似社群網站的「個人首頁」,讓雇主可以輕易的「找到你」、認識你、聯絡你。而且JobFox只會從少數的雇主那邊取得少數的職缺,讓JobFox更接近獵頭公司的境界。

但,JobFox和獵頭公司仍有極大差距。我們注意到,獵頭公司之所以這麼成功,因為他們平時人脈廣佈,而且比求職者都還專業,深知雇主想要什麼樣的人才,因此往往可以鎖定一些根本就尚未開始積極找工作的人,一旦該員產生「驛動之心」,馬上經由網絡推薦給雇主。從獵頭公司來看,他所做的事情與其他網站是一模一樣的,成功的關鍵當然還是為雇主找到最好的「求職者」,只是,這「求職者」的定義和一般工作搜尋網站的定義很不相同,應該說,當某位使用者開始在SimplyHired上面搜尋工作,並努力的一個職缺一個職缺的申請工作,並開始亂接面試,亂曝光,他已經不能算是獵頭公司心目中最佳的「求職者」人選

仿獵頭公司來「先一步鎖定隱性的、未開始大舉求職的夢幻員工」,為雇主服務,大約在2004年,就有兩個以上的網站早就開始做了。一個是StaffITnow,一個是Jobster。尤其是Jobster,這個網站當初出來還真的讓許多人興奮了一陣子,記得它用美式漫畫的方式,畫出了現今市場的景況:「現在的履歷表,只涵蓋了所有在職人口的不到5%,而且不見得是最優秀的5%。

有道理,有道理。

「許多更厲害的隱性求職者,其實根本就尚未積極的出來找工作,這時候,需要靠它們身邊的同事、朋友,才能找到他們。

有道理,有道理!

記得Jobster畫出一個pie:儘管現在在「市面上」流傳的履歷表只涵蓋了所有工作人口的不到5%,但那些「隱性的求職者」,卻可能佔所有工作人口的20~30%,也就是目前整個徵才市場的幾倍之大,這塊目前也都是獵頭公司的天下,敝公司也從獵頭公司那邊得到了很好的人才。因此,Jobster想透過「社群」的方式,架在所有的求職或不求職的人的上空。不幸的是, Jobster顯然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大成功。還好,取得大量創投資金的它,名氣高,有些收入,近三年內大舉併購了WorkZooGoJobbyRecruiting.com,今年初更搶得了Facebook獨家職涯合作廠商,Jobster今天已經愈來愈跟SH和Indeed扯在一起,而最初提出的那個「很有道理」的願景,卻陷入「光說不練」的空轉。

但,原先的那個機會仍在!只是,或許得靠其他的方法。大家都聽過,「有70%的工作,都是透過人脈介紹而來。」這點也變成許多人脈推廣專家的口頭蟬,鼓勵大家多多結交貴人並拓展交友圈,但這點,其實是從求職者的視野去得到的一半結論,並沒有反映全盤的狀況。為何70%的工作由人脈推薦而來?可能是因為工作搜尋網站還不夠簡單,速度不夠快,成效不夠好,因此雇主有職缺時,尤其是在找高階人士時,索性先通過自己有把握的人脈、通過介紹的方式來找人,比在外面隨便搜尋還快、還有保障,也順便做做人情。但這種搜尋法顯然不是「完全搜尋法」(exhaustive search),因此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何網站無法幫雇主找到他們要的人

我認為,這件事的關鍵就是,雖然「雇主」是這個新服務應該提供的對象,但,要啟動關鍵的那一首響 (pull the trigger)的,仍然得靠這些「隱性求職者」自己。這些「隱性求職者」若開始使用此網站,讓公司能夠「看到」他們,公司可以找的資料庫會變大,「找到對的人」的準確度也可以大幅提升;問題是,那些隱性的求職者,本來根本就不怎喜歡「主動」的推廣自己。對於求職者來說,人力銀行的需求本來就是「暴量式」(burst)的,找工作的時候,非它不可,但平時好好的時候,就算人力銀行打電話來推銷也當它是電訪推銷員狠狠的掛上電話。不過,一般的上班族,通常倒不會將主動來談的雇主拒於千里之外。前陣子徵才,透過朋友找到幾個高手,我打電話過去,總是開門見山「你現在找不找工作?」對方支支吾吾,然後都會很曖昧的回了我一句,「可以談談啊?」

結論是,大部份選擇了上班職涯的上班族,都不會介意「可以談談」,但他們希望雇主主動來找他們,這不是因為他們大牌,而是現在並沒有這麼強烈的轉職需求,因此不願花任何功夫在這種事情上。大家平常的時候對自己工作總有些抱怨,但也還都撐得過去,雖然仍希望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職銜、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公司、更大的機會等等,但他們還沒有想換工作想換到想到人力銀行去放一個履歷表,然後花很多時間的去寫自傳、改日期、設定喜歡的產業與職別……。要如何讓這些「隱性求職者」來「曝光自己」?要怎麼將自己的才能,曝露給雇主知道?

這樣來看,Jobster所提供的東西太雜也太虛幻,而JobFox則又太「重」,若要在Friendster、Linkedin、Facebook上面宣傳自己又太辛苦。其實,每個人介紹自己給潛在雇主方式,不一定要和工作有關,可以談談自己的專長、特色,這樣也行。並不能指望每個人都可以寫部落格,所以某種簡單好用、輕輕鬆鬆平平淡淡的平台會是機會,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最後的決勝點卻在考慮每位「隱性求職者」的感受,如何讓他們在舒舒服服的「曝露自己」。這個戰場,在我看來,是蠻接近第八層、蠻接近心理戰的。

13 comments

  1. 現在找工作對於新鮮人真的很難~對於已經在職場的人,也像MR 6說的沒有想換工作想換到想到人力銀行去放一個履歷表。所以無論雇主或求職者都需花費一番心力才行!

  2. 隱性求職者需要獵頭公司向他推銷工作機會,對「挖角」這檔事,從歷史和人類的心理來看,由說客來做還是最適當的。我倒覺得,幫獵頭公司管理他們的資料庫還更有空間。

  3. 隱性求職者的挖掘宜是一個重要途徑.亦乃社群網站之重要附加價值.有兩個不錯的BT社群,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做project,都能迅速找到好的合作伙伴.
    我猜想閣下之VOOFOX也有此方面之考量. 呵呵,MR.6應該有很出色的statistics wizard吧

  4. Mr.6所談的觀察對象以英語系為主,或許其幅員廣大的特質,會讓獵頭產業有較大的業務範疇,但如以國內的情況來看,獵頭公司的運作多半仍以人工作業(人才篩選、面談、推薦等)為主,獵才顧問必須蒐集大量的推薦者的資訊,進行確認,reference check,透過面談深入了解推薦者的特質,並且好的獵才顧問會撰寫一份記載詳實的推荐報告,也由於獵頭公司這種非常以人為主的業務型態,造成許多獵頭公司都是小型公司。因此人力銀行與一般獵頭公司在業務型態、獲利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我欣賞Mr.6的這句話,"可以談談",對於找工作這件事,在職場上多半是可以做、不能說,Passive Candidate對於有益於自己職場發展的機會,怎麼會不願意談談,只是這種談談只能在熟識的朋友間進行,或者是獵頭公司打電話來時,正好有足夠的動機強度時可以談談,以個人觀察,目前能經營出這種微妙關係網路的網站還沒有出現,不論是Jobster、JobFox、SH,都有一個問題,他們的品牌都擺明的與轉換工作有關,沒有人會主動告訴自己的朋友,我在JobFox上有一個個人網頁,上面有我的履歷及專長資料,但是透過Facebook、Linkedin或許這樣的防衛心態會小一點,剩下的問題就是,對於個人資訊的揭露,能否做到只給適當的人看到適當的資訊。

  5. “隱性求職者"永遠是北美相對大的市場. 每個獵人頭或是工作網站都想要吃這塊餅. 但是又還沒有找出自己的相對策略. 應該都還是以trial and error的方式慢慢的吃下這個市場. 但是哪個網站或是公司先找出來, 應該可以快速成長自我業務吧.

    回到加拿大的日子, http://seanyhpan.blogspot.com/

  6. ※※ 一個無風險的賺錢機會 ※※

    這個事業機會是穩賺不賠的事業:
    因為政府的政策,每年超過500億新台幣的商機。
    這個商機讓許多財團願意花幾千萬打廣告來搶。
    現在,透過我們的平台,你不需花錢就可以跨足這個商機。

    0出資、0風險、0業績壓力。

    ●請上【官方網站】了解 http://sun.ezHBBS.net/
    ●請至【google】去搜尋關鍵字《攪棉絮飃聯盟分公司》

  7. I don’t suppose I’ve read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So nice to find somebody with some original thoughts on this subject. realy thank you for starting this up. this website is something that is needed on the web, someone with a little originality. useful job for bringing something new to the internet!

  8. What would most of us do devoid of the magnificent strategies you talk about on this site? Who comes with the endurance to deal with crucial topics in the interest of common readers like me? My spouse and i and my girlfriends are very fortunate to have your web blog among the ones we typically visit. Hopefully you know how considerably we get pleasure from your effort! Best wishes through us all.

  9. The Zune concentrates on being a Portable Media Player. Not a web browser. Not a game machine. Maybe in the future it’ll do even better in those areas, but for now it’s a fantastic way to organize and listen to your music and videos, and is without peer in that regard. The iPod’s strengths are its web browsing and apps. If those sound more compelling, perhaps it is your best choice.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