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回亞細亞?

昨天網友留言,觸動我今天想改題目寫。在台北的某大公司工作,與半生不熟的同事待在同一電梯;打了招呼,幾個月前碰面還沒結束的話題,她又繼續了,啊你是在哪裡畢業的?你在哪裡當兵?你到底是誰?

為了怕他們開始丟給我一些熟悉的選項,我們通常會連忙先主動報名「其他項」:「我…其實小時候就出國了……。」

然後,我得到的反應總是,哇塞你的國語還講這麼好!我心中OS的是「台灣的初中教育有這麼差嗎?」然後心中再飄進溫哥華的中文電台李方的嗓音、Richmond那些泡得比五十嵐還好喝的珍珠奶茶、還有矽谷漢牛書店每周四都會飄洋過海到架的《壹周刊》以及隔壁天仁茗茶的茶葉蛋、台南風味小吃的炸排骨,「如果你去我住過的兩個城市看一遍,就不會這樣講了。」然後再OS:「您有所不知,小弟還會用中文寫書哩!」

「埃,」對方總是在這時候打斷我的白日夢:「那,你為什麼要回來?

「唔……。」

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用寫的來回答好了。

我不是作家,但真的很愛寫。提兩大箱行李回到台北,還沒開始準備中文履歷找工作,竟然就先擬了一份新書計畫。我當時很想寫一本叫做「雙語孩子王」的書,連英文的Slogan創造好了,簡稱為「DIDE」(發音為「黛蒂」),意思是「Dual Immersion, Double Excellence」,也就是在兩個語言、兩個文化中沉浸,要如何在兩個地方都出類拔萃?我將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形容成走在一條平衡木上,左邊是英語文化,右邊是華語文化,兩邊都想把孩子拉下去(文化是有侵占力的);孩子的挑戰就是不要被拉下去,繼續走這麼一個平衡木,直到出社會為止。由於個性本就很愛鑽研人性,我偷偷觀察過許多華裔年輕人的中英語狀況,以及許多移民家庭的變化,知道中英語不可能「兩造皆完美」,我指的不是說而已,還包括讀與寫,以及文化調合、環境適應等等。不能兩造完美,其實中英文都能保持在85分就夠了,問題是我看了一圈,包括我在內,竟然沒有任何孩子做到。這本《雙語孩子王》終於在去年由台視文化出版,但不要去找它,因為以現在的水準回去看那本書的寫作,中文還真的寫得蠻不通順的 :)。

重點是,當時以三個月時間完成這本書,令我不解的是,竟然沒有一間出版社願意談;這似乎不是初稿的問題,而是這個主題,竟然沒人覺得有興趣。過了好久,我才從一位編輯那邊得到了答案:「台灣讀者學英文都來不及了,誰跟你在那邊什麼中、英文平衡?

我恍然大悟,而且跟許多從前所猜測的事情都連在一起了。看到書架上的這些書,表皮寫「雙語」,裡面講的其實盡是「英文如何快速變好」,中文呢,則是「如何不要忘記就好」,停留在中小學程度就好!誰管你中文會不會變差?中文變差又怎樣?只要能叫「爸爸媽媽」就好!現在的要件,是讓自己家快速變成「假雙語、真英語」的移民家庭,在北美洲永永遠遠繁延子孫,假如真的成了那樣,人生就完美了!沒有什麼好遺憾了!

這是關於「國外」的所有迷思的,第一個錯誤的開始。

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大陸呵,腹地廣大、社會自由、空氣新鮮,還有許多綺麗印象如水果都沒有農藥,鄰居會熱情幫你掃雪,鳥兒會停在手心啄食,傍晚可以到毫無汙染的藍色海邊戲水。每個人都可以住獨棟的房子,擁有一片大玻璃,灑在格子布上的陽光與白色牛奶相輝映,窗外是一大片的草地,割出一條一條的草紋……。所以許多人去了以後,就堅持要住在那邊了。堅持無論如何都要住那邊了。

這些美麗的印象、這些移民的夢幻,也變成我回國後最大的煩惱。不只是我,相信所有所謂的海歸學子們都已經對這個「你為什麼回國?」的問題回答得煩不勝煩。大家煩的原因就是,你要我講實話嗎?那對方一定非常的無法理解,而且還要跟我問更多、扯更多,讓這段在三年內已經重覆不知幾百次的對話再上演一次。好吧,那我就只好講謊話,隨便一個「家庭因素」、「下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等理由胡亂搪塞過去。

講實話的話,可以講很長很長。不過對我而言,要回答「為什麼要回國?」其實只需要濃縮的一句話。不,不是話,是一個問題,反問回去。

為什麼要出國?

一個人長大的環境,是不能騙的。母語就是母語、母文化就是母文化,它或許很髒亂、很糟糕,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或許就是他一生中最「自然」的狀態。把一個人硬就插進一個非故鄉的地方,所造成的不自然的問題還包括來自那主流社會,無論華裔在北美已有上百年的居住歷史,但膚色與髮色以及身體(body build)讓他們仍然無法百分之百的融入異社會。但,亞洲人哪看得到這點?在戰亂創傷、缺乏強勢宗教加上地小人稠以及道德相對嚴謹的情況下,曾有一位心理系的朋友說過,大家似乎集體性的得了某種心理創傷。對於大部份人來說,這片土地都曾經對他施加過某種心理傷害,無論是小時候被老師打、還是某個店員說一句什麼、還是籠罩在隨時被綁架的不安全感等等,心理上面的一些疲倦,讓亞洲人想繼續出走、愈遠愈好,愈遠愈好!

愈「空」愈好。到一個真空的地方!

國外,正是一個「真空」的感覺。15歲的我,走在Richmond High高中外,沒有半個人;這學校沒有圍牆,中午吃飯時間學生都可以走到幾個block外的麥當勞,那麥當勞大得從來不必排隊也從來不會坐滿。有一天我唯一的朋友、香港來的同學Leo請假沒來學校,我幫自己買了Big Mac和薯條,配著我媽媽幫我帶的維他奶,走到學校旁邊的棒球場獨自吃我的午餐。記得那天的天空好高,空氣清新得毫無重量,我坐在草皮上,一隻蟲子都沒有,乾淨的像一片綠色的地毯,我躺下,想起太平洋另一端的初中同學,現在大概還在上晚間的升學輔導課、不能回家,而我一人躺在此,腦子慢慢的運轉,想到的只有等一下下課後打棒球,約了幾個台灣來的同學,連支像樣的棒球隊都組不起來,我們一人投球、一人打擊、一人守外野,這種草皮的球場在台北是只有pro才打得到,在這邊我們卻覺得它太大、大得好淒。這真的是一個「真空」的地方。

哇,亞洲的人口水流了下來,「真空」的地方,怎麼不快樂?我一開始對這件事很困擾,「對啊,為何不快樂?」那好像你出生就有手有腳,有個可憐的殘疾人士告訴你,喂喂,你生來就有手有腳、有眼睛有嘴巴,應該很快樂,但我們當下點頭如搗蒜、試著將這番教訓銘記在心,但就是無法像殘疾人士這麼感同身受。周末到了。在這片真空的大地上,我們沒地方可去,只能在有限的這些餐廳、現有的這些景點,找尋一個還沒玩過的組合,然後去把它完成。度過了周末,還有周一;到了周五,又是周末;身邊的朋友,費盡心力做出一個個仿台灣小吃店賣的冰棒、碗糕,還買了特別袋子來「更像」,她們好快樂的笑了,我也笑了,笑完以後,我默默開車回家。

家,空空如也。這裡的家,每人都一樣,IKEA的燈、同學的二手家具。所有的親友都還在故鄉,流理台上的牙刷只有一具、隱型眼鏡只有一盒;那具電話是整個家最熱鬧的地方,旁邊都是電話卡與抄得密密麻麻的電話與從小熟悉的小名,這具電話拿來報喜,也拿來報喪,除了喜與喪,不會有其他消息。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遠」,愈遠愈好,換來的是一份什麼?

一份簡單啊。她們不加思索的說。

是。簡單。真的這麼簡單嗎?現在的簡單,卻是以後的複雜。每個學生,無論是小留學生還是大留學生,在畢業之後會面臨一個大家都沒注意到的「關鍵的抉擇點」。通常這時候表面上只是「到底要回台灣工作,還是在國外工作?」,「到底要回台灣照顧父母,還是在國外追求當初答應父母要追逐的夢想?」,但這些大留學生不像小留學生一樣看過這麼多家庭,他們不知道,這個決定,一個意念,一旦決定,就定了一輩子。留在國外,與交往多年女友結婚、生了小孩,買房子、父母接來住、公司讓你升到經理、孩子上小學、中學……聽起來不錯,呵?有把握才剛退休的父母可以過來同住、孩子天天都在家裡講中文,住在這麼一個有花有草的獨棟木屋裡呢!

殊不知,父母住了兩年,終於抓狂,想要回故鄉探探,愈探愈久,慢慢的一住就是半年以上,不回來了;孩子一開始都在家說中文,每個暑假回台灣,你發現他有點腔調但和親戚相處融洽;可是一到青春期,馬上吵著把中文課停掉,然後隨著你的英文愈來愈好,他的中文也愈講愈少;重要的是,你發現你與孩子的話題也跟著愈來愈淺、愈來愈短,當你聽到孩子第一次說「我是美國人,我父母是華人」時的震憾,讓你開始轉而想寫信給孩子,孩子不看,你就想改寫小說給其他孩子看。然後對於孩子自己的介定,你看到華裔男生練身體練得跟什麼、整罐髮油倒在頭上希望墊個一兩吋,看到他們回到故鄉的一邊拉肚子一邊放鬆的快樂;看到華裔女生的交友圈,你不敢跟自己的女兒規定「不要交外國男友好嗎?」但你止不住心中不斷的憂心,你不希望自己變更遠…。但,sorry,這是一條不歸路,愈走愈深、愈卡住。

當然,你很快樂呢。怎能不快樂呢!因為你住的地方、你的生活方式,是大家好生羨慕的,是從前自己的夢想;所以要常常回故鄉,看看他們住的地方、聽聽他們對國外的嚮往,然後再回到國外繼續住幾年…。但在那架波音747飛機裡,你一人的13小時飛行,雖然習慣,但有一種好深好深的「憾」。你去抓,抓不到;去找,找不到。你努力的想,到底為什麼不快樂?你不會發現原因,因為Culture Shock不會研究到已待了二十年以上的老僑,因為你不會相信「殘疾比較快樂」,你已經被制約,你已經被「真空狀態」給掏空,有些東西已經找不回來了。

當年力拚的「假雙語、真英語」,到最後終於達到了,奉上了一輩子的時間,也真的把整個生命都一起給「簡單」掉了。當生命走到盡頭,你發現親友其實不多,你要將自己葬在哪裡?有誰會去探望?這個問題想了很久,當然還是在國外啦,但子女在哪裡?誰是子女?你看著已經被混了不知多少國家的血的子女,望著他蔚藍的深遂眼睛,好像在看服裝的模特兒廣告,但不是。那是自己的兒啊。「我很快樂的!」

所以,我該回答的不是「為何你要回到故鄉?」,我想,我應該回答的是,「為何『簡單』不是我的選擇」

為何我不想活在一個真空的大地?

因為,我選擇「快樂」。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什麼是快樂,不用其他人來訴告,也不用社會對國外的嚮往來幫我們幫腔墊高。回故鄉的三年來,結婚、生子,心情有高有低,但我知道我真的感覺到了,在那真空環境待五十年都感受不到的,真正的喜樂。

92 comments

  1. Mr 6這邊文章的確寫了一個自己很關心的問題
    不過到現在自己也還沒想通
    來美國唸PHD四年多了, 七月才回去第一次
    剛回台灣的時候想, 還是回台灣好了,
    不過回來以後..又有了別的想法

    回台灣進公司?
    回台灣當教授?
    在美國進公司?
    在美國當教授?

    在幾個月就畢業了, 也到了該決定的時候..

  2. 本人目前在美國找工作中
    但一直很不順利(除了沒工作經驗外,沒有綠卡/公民身份也是一個原因)
    其實自己也會怕將來找到工作且一帆風順
    到時是否要放下一切回台?
    但一想到目前台灣的就業狀況
    又會想要留在美國試試
    希望這個決定是對的……

  3. 我在加拿大待了8年..
    那時候的印象真的跟這篇文章裡形容的一模一樣
    一片真空

    不過不同的是
    我非常的enjoy那種感覺..
    這是在台北永遠沒機會感受到的
    而且那8年裡 幾乎沒有感覺到無聊過

    不過我有個朋友在Irvine, Cali
    她基本上整個心態就跟Mr.6很類似

    這是因為加拿大跟美國不同嗎?
    還是 我是怪人

  4. 我也在美國唸書. 畢業後想在這邊找工作

    證明自己不比美國人差

    但台灣才是自己的家. 這倒是來了沒幾個月就體會到了…

  5. 其實現實就是,美加的生活環境確實比台灣好得太多,至於習慣不習慣,每個人不同,但台灣的生活環境確實輸人太多,所以只聽過台灣人或亞洲紛紛移民美加的,沒聽過美加人紛紛移民台灣的。
    況且沒有美加給你的良好英文環境訓練,今天大概也沒有六先生吧。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環境的權利,但台灣一直容許著雙重國籍是個落伍而且錯誤的政策。可惜這個政策一直沒人敢改。

  6. 這給正準備要移民的我,很多的想法。
    其實身邊也不乏一堆海歸族。
    問問他們怎麼要回來呢?
    大概就是如上的製式答案。
    我也常想,為什麼要出去呢?
    是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在國外生活,還是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驚嘆聲?

    這趟去,在海上釣魚。
    看著老婆,問他說,你想回來這裡嗎?

    她笑了笑,我心裡早有答案。
    “家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只要身邊有你。"

    有一天也不是為了自己,為了小孩,也會有這樣的答案吧。
    快樂,我想多半是因為身邊有你愛的人,與你共享生活。

  7. 小弟最近從UBC畢業也在溫哥華找工作中,總是覺得鳥語花香的世界太夢幻,太緩慢,太沒有競爭的活力。可是另一方面,又怕是自己為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只能停留在亞細亞次文化的空間中,不上不下的恐懼找藉口。

    尤其是最近,最後的抉擇的時刻將至。
    更是常在在努力充實自己的空餘時間中,在留在國外和回台的思考中角力
    當然我會對台灣的教育政經混亂心有戚戚,不過回去的話也有好處。
    就是身為男人淺薄的事業心也比較容易滿足,不用在這裡的真空中掙扎遺憾。

    有些決定,真的踏出去了就如覆盆的水,回不來了。因為一個人之後的決定都會因而調適,去cover up最初的選擇。(有點像說謊﹗)
    但也有另一句話,叫做,人生的事情,你很難去鐵齒,說不定有一天你最想要的事情就會從天而降砸到你。

    雖然是同系畢業,我卻不像六先生一樣有才能,能夠立刻繼續拿個雙碩士
    也不大可能學張忠謀,擁有能孤自爬升到美國科技公司的尖峰的力量。
    我只是個死大學生。

    不過幸好世界比以前平了很多,機會也多了很多。
    當然自己人生的方向,總是要自己決定。
    六先生選擇了快樂,的確是很明智。
    不去管它簡單困難,或者是否符合主流的夢想。

    小弟記住了。

    謝謝六先生寫出自己的看法,並且與網路上的大家分享。

    PS.對六先生所說的DIDE頗有興趣,我覺得大小留學生都是從思鄉中渴取力量,而並非有奶便是娘。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才是塑造我們人格的基礎。我之前也有翻到像是林語堂先生那年代文化人所寫的文章,大意是說中國的讀書人,都有對自己故土的期盼。尤其是在外越久,知識越深,越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和呼喚。再好的土地,沒有認同感,也不是他們心中的天堂。

    就像六先生講的,文化很有侵占侵蝕力,人不可能同時有兩個依歸。
    人的精力有限,兩邊都要精通,是不大可能的。
    又不能像對岸鄧前主席治國一樣,兩手都要硬,對不對啊? 呵呵。

  8. 看到你寫的這一篇, 老實說我很感動. 因為我原本也想要寫一篇一模一樣的故事. 相信每個在北美的亞洲人都會碰到一樣決定. 不管你是台灣人, 香港人, 韓國人或是哪個國家來的人, 等到大學或是碩士畢業, 都會碰到這樣的決定. 最近在讀完這個碩士後, 又要再度做這個決定了. 已經跟很多人談過, 該留在北美嗎, 還是該回亞洲. 到底該去哪裡做什麼. 我相信出國讀書過的人都會碰到, 也會有朋友碰到. 相信這個主題應該會引起很大的迴響. 希望有出過國讀書的人都出來發言吧.

    回到加拿大的日子, http://seanyhpan.blogspot.com/

  9. 習慣成自然,但習慣了自然也就想看看其他不一樣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覺得待在故鄉,每年再出國玩完走走甚至居遊一下,也是不錯,也才會有新奇與刺激感嘛!所以我出國只想去玩去長見識,頂多唸個兩年書。待在台灣除了教育是選不得的之外,其他都是可以去追逐的。就像六大一直強調的,不是追不追的到,而是看你要不要去追而已。台灣不是不能住人的。

  10. 到目前, 生命中有1/3在國外求學…
    回台灣~ 說好聽是家裡因素~ 說糟些… 是被騙回來的(老爸不喜歡我和外國人交往)
    和男友分手, 告別好友和熟悉的地方~ 回到從小生長卻不再熟悉也沒有朋友的地方
    回來一年了~卻像個陌生人般.
    沒有人明白我是真的不認識台灣了也不熟悉任何地方. 只認為我在騙人.
    若要我說, 是會想陪年老的父母, 但我仍舊希望在國外, 至少有好友和前男友及我熟悉的地方.

  11. 隨遇而安,入境隨俗,是長輩前輩們的經驗之談,事情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看是否緣盡了,又是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

  12. 每天过来看,还转载您的文章,但一直不留言。 今天这篇就想留个脚印了。

    我在大陆,有远房亲戚在美国,但他们退休还是回国了。

  13. mr6同時兼具理性、感性的人。平衡是一門藝術,很獲得快樂的人,是思考過的人。在一片混沌的人生與人海當中,能意識到自己真正存在的人不多。有朝一日,mr6的努力,會帶動許多人的共鳴與成功。mr6的文章讓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有跟我們一樣的人存在,並默默的耕耘努力,這就是知己者之樂趣!人生無知己朋友,縱有千山萬水、財富珠寶皆不得其樂也。

  14. 最近去紐西蘭旅遊
    聽先前在臺灣生活﹐移民去紐西蘭做導遊的“旺旺”(他讓我們管他叫“旺旺”)講華人移民史﹐深有感觸
    他們常常會問自己﹐夢醒處﹐生在何方

    希望聯繫本文作者﹐能有更多的交流
    巧的是﹐同你的職業一樣﹐我在大陸也是VC從業者

  15. 台灣,其實什麼都好。

    無際的大洋環抱著深林,良善而憨直的人群就在身邊。充滿活力的不夜城,每個角落留著成長的一點一滴。

    一直以來,其實經常抱怨沒有機會出國,缺乏一些人家有的東西。
    但真的出國之後呢?

    看了這篇,真讓我覺得欣慰。

    我,還留在台灣。

  16. 感同身受
    但是 理性去看這篇文章
    其實什麼問題都沒有回答
    我想因為這本身 就不算是個問題吧

  17. 中秋節剛過, 說真的, 美國的月亮還真的比較圓. 報紙上的台灣亂的不能住人, 燒炭, 鬥毆, 搶劫, 販毒, 經濟停滯, 藍綠內鬥, 教改失敗, 司法不彰, 只知台灣, 不識世界, 民生凋敝, 亂象四起 . 那, 回去幹什麼? 時間越久, 這個問號越發壓的我喘不過氣.

    喘不過氣也是想回家. 腦袋瓜冒出不知國中還是高中國文課裡鄭思肖的蘭花. 兩個小孩以後不知道中秋節, 端午節, 春節, 那怎麼成? 不認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那怎麼成? 變成 ABC 用英文跟我講話, 那怎麼成?

    「父母在,不遠遊」遊到小孩兩隻, 遊的也夠久了. 迂腐嗎? 迂腐就迂腐吧. 回家回家.

  18. 那裡都可以好,那裡也都可以不好,君子應無入而不自得…
    可以看看蘇軾的前赤壁賦,這種感懷 古今中外都有…

  19. 來美國九年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中西部沒什麼亞洲人的地方,雖然拿了個博士學位,總覺得在美國學到最多的是如何獨立生活.

    在台灣生活25年,台灣是我的故鄉,縱使有很多不好之處,也都是可以包容的.不過對我來說,台灣少的是機會.在美國看到這麼多優秀人才,這麼多有夢想的人,自己也就不想只做平凡的工作.就像六先生所說,要做就做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次跟陳士駿先生談到類似主題,他說像我這樣大學都念完才出國,要體驗學習美國經驗是有點晚.他很慶幸父母很早就讓他赴美接受教育,讓他習得一身勇氣,為日後工作創業鋪路.

  20. 部份的原因和答案在國家的品格找得到。這是東亞政治哲學的問題,我們從小到大,並沒有被教導怎麼「教自己」「領導自已」「做自己」…而是「我要和大我一樣,不可以有自己的自我」所以到了一個以「自我」為主體,而不是以大我為主體的社會,所以才會格格不入。而最吊詭的是:佛家有一套處理「我」的程序和方法,而東亞信仰佛教的比例又是最多的,那怎麼還有那麼多人搞不定「我」呢?我不認為有什麼真正的答案,問題的根源是人生哲學,不是出國好還是回國好那麼表象的問題。

  21. 在加拿大待了10年,回台北也有將近6年的時間。
    我的心情跟樓上的幾位仁兄應該也是大同小異。
    跟版主想講的一樣;人生選我們自己想要的,然後努力去達成。不要管太多世俗的想法,這樣會活的快樂一些。

  22. Mr. 6, 你真的是說出我長年來的心聲,只不過你的文筆比我好太多,我從來沒有辦法如此優雅又平靜的寫出我跟你同樣的感覺。

    我比你更像外國人。我在美國出生的,幼稚園都唸完了才去台灣念小學。從小一直認為自己是「優越」的美國人,回到台灣只不過更加強我對美國人的認同,因為學校的老師學生都對美國敬畏崇拜,我有美國護照,對我來說是個相當驕傲的事情。

    在台灣念了9年書,15歲的時候又回到美國念高中,完全符合自己當初的願望。但是在美國住到現在的第9年,我的感覺跟你一模一樣。大約在3年前我開始計畫大學畢業後要回亞洲。

    在這途中我曾經被美國一家公司給予 full time offer,年薪 5萬8千美金。我把他拒絕掉了,因為我不想要住美國。那公司因此給我這暑假去他們上海分公司實習。巧合的是,微軟這個暑假也給我一個實習的offer,月薪5100美金。我因為想去上海,我把他拒絕掉了。我在上海領的工資是6000人民幣。

    我父母對於我拒絕年薪5萬8美金的工作相當不能接受。他們完全無法理解為甚麼我會這麼不想要住美國。有了前例,微軟的工作我更是完全沒跟父母說。但是我朋友都無法理解我為何不願意去?但是我知道留在美國我不快樂。

    在上海工作的兩個多月,我心中從未這麼平靜這麼快樂過。感覺好像又融入中國人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想當中國人的外國人。但是對於一次又一次的「你為甚麼不在美國工作,賺大錢?」的問題,我總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也感到厭惡。一直到我有位朋友把你這篇文章給我看到之後,我才知道 – 我其實不孤獨。謝謝你寫的這篇優雅的文章,真的讓我很感動。

  23. 喔..在國外讀了高中大學..到了抉擇的時候,我豪不猶豫的選擇台灣當兵..
    在美國和在台灣的生活好不同,但是我還是想要在台灣,還是想要回到熟悉的故鄉,一切都是這麼的熟悉,這種感覺外人很難懂得..沒想到這裡有這麼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感覺…

  24. 回應"站長俱樂部"的留言

    其實現實就是,美加的生活環境確實比台灣好得太多,

  25. 回應”站長俱樂部”的留言:

    1:“…所以只聽過台灣人或亞洲紛紛移民美加的,沒聽過美加人紛紛移民台灣的。”

    這跟作者在討論的在關心的沒有衝突,不過,如果不思索地信仰那個‘紛紛’現象,只也能選擇那個‘紛紛’的模式了吧。

    2…"但台灣一直容許著雙重國籍是個落伍而且錯誤的政策。可惜這個政策一直沒人敢改。"

    基於人權的理由,西北歐國家大部都是法律保護雙重關機的國家,加拿大也是。美國也沒有明文規定自己是單一國籍的國家。難道這些國家也是落後和錯誤?真是很奇怪的論點。

    人權紀錄很糟糕的中國其實才是單一國國籍的國度。站長俱樂部網友可是意味中國對於國籍是最進步與正確的?

  26. […] Thought: ABC, 小留學生與留學生 之前寫了一篇〈留學生的未來出路〉,現在看到威麟學長寫的〈為什麼我們要回亞細亞〉心有所感,再來發一發牢騷,主要想討論一下一些在美國第的第二代的感受。如果依照來美國的時間長短,在美國的華人主要可以分為:在美國出生、長大的America Born Chinese (ABC),國高中之後過來的小留學生,以及大學畢業之後才出國留學的留學生。這三類學生其實滿好分的,只要看看他們的中英文程度,大概就八九不離十,當然也有少數例外的狀況。 […]

  27. […] Life: ABC, 小留學生與留學生 之前寫了一篇〈留學生的未來出路〉,現在看到威麟學長寫的〈為什麼我們要回亞細亞〉心有所感,再來發一發牢騷,主要想討論一下一些在美國第的第二代的感受。如果依照來美國的時間長短,在美國的華人主要可以分為:在美國出生、長大的America Born Chinese (ABC),國高中之後過來的小留學生,以及大學畢業之後才出國留學的留學生。這三類學生其實滿好分的,只要看看他們的中英文程度,大概就八九不離十,當然也有少數例外的狀況。 […]

  28. 回應Joshua :

    “家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只要身邊有你。”
    有一天也不是為了自己,為了小孩,也會有這樣的答案吧。
    快樂,我想多半是因為身邊有你愛的人,與你共享生活。

    在Mr6文章之後 , 短短這三句給了我最深刻的注解 , 感謝您
    我想這就是給我的解答吧

  29. I totally agree with what other people have said in the comment section. How true.. but sometimes you don’t have a choice, or i should say it is so hard to let go, and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Thanks again for sharing this article.

  30. 好久沒有看到一篇如此貼切的文章了…
    真是把我的心生都說出來了啊!
    我是個已經在紐西蘭待了六年,正在唸大三的學生
    我也是一心一意的想回台灣,每次回去,跟親朋好友們聊到未來的規劃時,我總會不斷的表現出”我就是要回台灣”的感覺.
    但很多同齡的朋友們總會用一種疑惑又帶點”你人在福中不知福”的表情問我:”為什麼?待在國外不是很好嗎?”
    對於我而言,空氣再好又怎樣?居住品質高又如何?
    那種考試考到焦頭爛額,還要一個人跑到超市買菜煮飯,交房租.電費…的感覺,那種中秋節家人們越洋跟我打了電話說今天家族聚餐之後又一群人一起打麻將等等,我只能聽完羨慕之餘,咬著牙趕報告!
    環境再好,心是空的,一切都不會美
    出國的六年裡,除了培養獨立,我最大的收穫便是去體會家人的好,國家的好
    台灣再亂,他還是我的家
    套一句這邊移民久了的淑淑阿姨們的玩笑話”在台灣,起碼你吵架還能吵贏人!”
    所以當別人問”你為什麼想回國?”
    我只想回答”因為只有這裡才有家的感覺!”

  31. “環境再好,心是空的,一切都不會美"
    Ellie 這句話反映了 Mr. 6 文中的重點
    也是這個重點
    把我敲醒了

    直到讀到Mr. 6 的文章之前
    (包括" 關於「豐富」的碎碎人生的碎碎之談
    “一文)
    我只一直想著:
    “再也不要忍受台灣的汙染了!
    我要乾淨的水! 乾淨的空氣! 寬廣的空間!
    開明的環境!
    我想去加拿大 或是北歐 甚至巴基斯坦!"
    一心只想離開台灣
    彷彿越遠越好
    雖然想過應該留下來為這塊哺育我的土地做點貢獻
    但是
    “我再也受不了了!"

    在這樣瘋狂的思緒中
    我似乎忘了在心靈中某些東西
    是比物質環境的舒適更重要許多的

    現在的我
    體認到彼此相互交流的真愛才是快樂與豐富生命的基礎
    而非物質環境的舒適與否
    哪怕台灣環境給人的感受是窒息混亂的
    我仍為自己投入其中
    而感到幸福、珍惜與感恩

    感謝六先生的撰文
    文筆優美 情意感人 啟發深厚 意韻無窮
    您讓我見到了更多從前不曾想過的生命價值
    感謝您!
    相信您為許許多多人帶來的啟發
    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變得更豐富 更美麗 更動聽
    我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
    我不再心懷不甘或抱怨
    反而開始能夠專心一意思考
    自己能為生命的豐富度貢獻些什麼
    就像您正在做的一樣!
    您給我無限的鼓舞
    為我的生命掀開嶄新的一頁

    我在心中為這連結宇宙之愛獻上深深一鞠躬
    與信心光明的微笑
    感謝您

  32. 您好
    您的這篇文章真蠻發人省思的,我是最近從別的論壇上發現您的網誌
    是否可以讓我連結這些文章?
    謝謝

  33. 自己的追尋不必要強加在孩子身上

    可能因為亞洲較少移民國家

    總是會有對於移民國的認同問題

    孩子在美國出生,接受美國教育

    認同自己是美國人,這沒有什麼不對

    語言跟文化是隨著生活而潛移默化

    當孩子認同他現在居住的地方(對ABC來講美國才是故鄉)

    他就是那個地方的人

    除非要把種族跟文化掛勾在一起

    我的一位朋友是非裔美國人

    但是因為家庭因素在台灣出生長大

    沒去過美國幾次,台語跟中文講的跟台灣人一樣

    他自認是台灣人

    如果他說出他是台灣人之類的話,我也不覺得奇怪

    父母不必要將自己的鄉愁,強加於孩子身上

    對移民第二代來講,父母所謂的移民國才是他們的故鄉

  34. 我也要回應「站長俱樂部」的留言:
    「但台灣一直容許著雙重國籍是個落伍而且錯誤的政策。可惜這個政策一直沒人敢改。」

    據我所知,台灣從未允許雙重國籍,
    一直以來,外國人若要入籍中華民國必需同時放棄原國籍.
    倒是從未聽過入籍美國要放棄原國籍的.
    (在美國,只有要進國防有關單位,或其他特別原因,才必需放棄雙重國籍)
    所以很多外國人在台灣住了幾十年也未入籍,
    純粹為了偶爾回國方便而己.
    大家也知道台灣的護照出國不好用,有簽証問題什麼的.
    最近台灣的外來移民變多,對雙重國籍的認定,
    反而是有放鬆的可能(或是己經改了,我不確定)

    比較多的是台灣人取得他國國籍,
    這種應該也是要申請放棄台灣國籍的(這我比較不確定)
    常見的拿兩本護照的人,只是沒有按照規定做而己.

  35. […] 说到这里的高福利,廉洁的政府,人民不再完全以金钱作为生活的第一目标,我并没有对此一脸的羡慕。想到我们的祖国,再恶劣的条件我们也快乐地生活着,再低的工资我们也勤劳并满足着,我们知道我们的不足,更深知我们的国情:还不是享受的时候,13万万人民一起在为华夏的未来并肩战斗。 更多你应该阅读的: 为什么我们要回亚细亚 by Mr 6, 论康雍乾盛世 by 戴逸, 慢 by 米兰.昆德拉 […]

  36. […] 说到这里的高福利,廉洁的政府,人民不再完全以金钱作为生活的第一目标,我并没有对此一脸的羡慕。想到我们的祖国,再恶劣的条件我们也快乐地生活着,再低的工资我们也勤劳并满足着,我们知道我们的不足,更深知我们的国情:还不是享受的时候,13万万人民一起在为华夏的未来并肩战斗。更多你应该阅读的:为什么我们要回亚细亚 by Mr 6,论康雍乾盛世 by 戴逸,慢 by 米兰.昆德拉 […]

  37. 哇塞~我在南非待了11年,沒想到您把我心理想的事全寫出來了!
    再也不覺得如此孤單了…
    雖然非洲比較沒競爭,比較好賺錢,房子比較大,樹木比較多,傭人比較便宜(哈哈)…連南非老婆都比較獨立自主,不像亞洲女生偶爾發發公主病…

    不過我還是想回家嘛~
    競爭大點,房子小點,樹木少點,家事自己做!
    明年把南非老婆帶回台灣!
    哼!你給我好好學中文,最好連台語都會!
    咱們亞細亞見.

  38. 這的確是一直以來最掙扎的理由"快樂",
    雖然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月是故鄉明
    機票買了
    下禮拜就回台灣了…

  39. 我很想寫一本書叫做"地球太危險"
    資本主義太勢利
    社會主義太無趣
    共產主義太自我
    獨裁政治太空虛
    台灣什麼都半調子
    因此可以很開心
    做一個火星人也很快樂

  40. 版主你好
    這篇可以借我轉錄嗎?
    昨天我剛剛從台灣回到住了快三年的荷蘭
    看到這篇感觸特別深
    過去三個星期我想我真的深刻體會到了你文中所寫的快樂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