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y以社群蹊徑打敗Digg?漫談社群網站甜蜜點(上)

TechCrunch在一周內二度寫到一個叫做Streamy的新創新聞社群網站(這裡這裡),其他也報導的部落格包括Alarm ClockVentureitch。奇怪的是,這個網站的創辦人Donald Mosites並非名人或連續創業家,又沒有創投資金(目前只募得10萬美元),而且還沒有正式公開測試,一般人只能從別人截取的靜止畫面一瞥大概。為何它可以如此受注意?簡單,因為它顯然打算將Digg這個評比網站與Netvibes這個個人化新聞訂閱首頁網站,更進一步的「社群化」(adding social networking features to it)。

「社群化」已經成為美國網路人耳裡的糖果,聽到了就一陣香甜。文章中,Michael Arrington特別巧妙的點出Streamy和Digg如何不同:Digg讓人「推」新聞到一個大首頁,而Streamy則是只和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一些好新聞,並且可以針對這些新聞作評論,因此Streamy可說比較靠近像是Netvibes這樣的個人化新聞首頁,再加上一些像是Newsvine的評論功能,並試圖在這之上讓使用者組成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圈。

這篇文章講到了一個重點,那就是判斷一個網站是否真正的社群化,其中最重要的判別依據就是──這個網站究竟是它的「大首頁」(就是位於www.streamy.com的主要頁面)比較多人去看,還是「個人首頁」(www.streamy.com/tommy)比較多人去看?

目前所知,2004年後的這一批新銳社群網站會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會員已經有個「家」在上面,它就像這位會員在網路上的一張「臉」。我們可以以一個「群島之國」來形容一個社群網站,這個國家有幾千萬個小島。你身為使用者,申請了會員,就可以在茫茫網路之海中,擁有其中一座根基紮實的小島,並且和你朋友的島,有一座座跨海大橋連繫著。剛進去建立此島時,濃霧讓你分不清方向,但很快的雲霧散去,你發現自己這個島周邊竟然非常的熱鬧,船隻在旁邊來來去去。此島的本身也早就建有碼頭,網路上的人隨時都可以來停泊靠岸。你住在這個屬於自己的島上,和全世界聯絡。

而,這個群島國家(也就是整個社群網站)照理來說最重要的「大首頁」,只是在這個群島國家之中的最大的島。沒錯,這個島可能設施最為完整,也有所有的通訊系統直通每一個小島;小島發生什麼事,馬上都呈現在這個大島上,但它最主要的功能,只不過很像旅館的check-in櫃台那樣,只是一個receptionist,接待著剛來這個群島、想認識認識以及入住的新訪客。一旦變成了島主,幾乎可以拿起電話撥「0」就可以直接和大島聯絡。

換句話說,設計一個新的社群網站,「大首頁」可以最後再來做,甚至根本就不用做。目前很多成功的社群網站甚至從它們的大首頁一個鬼也看不到,Facebook更尤其將大首頁做到簡單到讓一般人以為跑錯地方。大首頁根本不是主角,個人首頁才是主角!但也由於大首頁被拿掉了,反而挑戰著網站設計者的功夫,因為,所有的功能都要設計在「個人首頁」中,對於任何網站而言,真是挑戰十足的思維,就像將一個服務從一個中央控管式(centralized)變成一個分散式(distributed)系統,許多細節要重新規畫。所以你說,假如Streamy真能幹掉Digg,那Digg可以趕快想辦法加入「社群元素」馬上變成Streamy嗎?Digg就算已有「個人首頁」,但它整個設計方向,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得完全的,最後它一定還是那個「Digg大首頁」的可看性最高。它不是分散式的。

目前來看,這一批2003年後才創立的「社群網站」如MySpaceBeboFacebookOrkuthi5last.fm顯然聚眾速度非常快,差不多的功能,卻在全球同時起飛,還互相抄襲(譬如LinkedinXing的status bar),竟然照樣能夠一齊衝天!這是會一傳十、十傳百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的支持者。這網絡效應的「網絡」兩個字指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爆發潛力,它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網路,以及這網路是多麼的串串相連。平常的時候,這網絡在那邊靜止不動,一但你成功的誘了它一個小小的「甜蜜點」(sweet spot),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點,它也會發展開來。

目前已知最成功的「甜蜜點」就是像剛剛提到的群島式的分散系統,顯然可以莫名其妙的鼓勵每個人經營自己的首頁,所以最後來看,每個人來此網站會只會花50%在逛其他人,剩下的時間都在修改與改善自己的首頁(包括寫部落格、上載相片、選圖案)。然後逛其他人的網頁之中,又有80%是集中在自己好友及好友拓展的圈圈的網頁中,研究這些人,看看這些人在幹嘛,等等;以及跟他們互動、聊天。這樣的網絡效應極大,因為好友在實體會互拉進來,互相用email寄。當然,網絡效應也可以「來硬的」,譬如Streamy就是直接將AIM的聯絡人清單匯入。之前介紹過的Tagged也直接將四大免費郵箱的東西匯入等等。

不過,就算大概知道這樣,事實上人們對於「網絡校應」的了解依然不多,即使已經有很多個成功案例,依然沒辦法拿捏得準。也就是說,用直覺判斷依然不是很準確,Michael Arrington講到這件事也不敢直接斬釘截鐵的說「Streamy絕對無法啟動網絡效應」,而是溫和的說:「Streamy會不會啟動,還值得多多觀察」。

而且,網絡效應仍存在兩個陣營的爭議,這兩個陣營分別以FacebookMySpace來代表。表面看來,Facebook代表著比較高階、成熟的白領階級、名校學生,MySpace是袒胸露乳、充滿火星文、有沒有念大學都不知道的藍領人士。但Facebook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小圈圈策略」,也就是只讓你和好友之間組成小圈圈,用小圈圈去串其他的小圈圈,今天你的Facebook終於累積了一百名好友,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收穫,可以四處去「臭屁」,這樣帶來一種「溫暖感」,可以在小圈圈中互相用自己才懂的語言插科打諢,熱鬧無比。而MySpace就不是這樣了,MySpace完全開放,你的好友名單可能動不動就累積了一萬名會員,假如你平常的生活無聊,上網真的很快可以熱鬧一下。現在要問的是,中間有沒有一個平衡點?在超辣的川菜與超清淡的台式清粥之間,有沒有某種更好吃的黃金大菜?

網絡效應與社群網站,肯定還有機會再發展一波,它還有許多潛力尚未發揮。這原因就和互聯網只發展5%的原因是一樣的──這世界有60億人哪!互聯網是可以把這些人全都串在一起的,做很多很多種互動,我們現在有在做嗎?沒有的話,它就還有機會。而且人性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人與人之間的新交流方式,即便是熟識的親人、朋友,一定還有許多新的模式尚未被發掘,今天已經很成功的MSN Messenger、YIM、AIM、QQ、Meebo等IM(即時聊天軟體),已成為人們與朋友交談的另一種渠道,幾乎和「電話」一樣了,但這個渠道其實還發展不到10年而已!那再來100年內,還有多少新的「渠道」會產生呢?

我還沒嘗試過把一篇文章分成上下集來寫,但這個題目實在太長。有空下次再繼續分析:很多舊網站現在也開始社群化了,它們挾著既有的會員優勢,可能打得過像Streamy這樣的新銳社群網站嗎?還是到最後誰都打不過誰,都得全部靠到Facebook這個「社群OS」身上?

13 comments

  1. streamy非常适合作为一个facebook apps, 我一直在找比较好的关于新闻类的facebook apps, 如果streamy能够做一个,真是再好不过了,哈哈

  2. 其實這種現象也反映在現在最熱門的micro-blogging site上,像是Twitter或Buboo。一般人沒事真的會去Twitter或Buboo的首頁看看一大堆陌生人在那邊碎念什麼嗎?應該不會吧,所以不論Twitter或Buboo預設的登入後頁面就是自己與朋友的最新碎言。Twittrr甚至還可以自訂頁面長相,其實就是很個人化的例子了。

  3. 我一直再思考中国2.0的可行性问题。再不同的社会阶段,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彼此间沟通与联系的方式。
    同样的YOUTOBE,放到朝鲜去,会怎样?
    且不说大家有没有web2.0这个意识,单就“硬件”来讲,就决定了不可能成功。
    虽然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的不错
    但总体说来,跟欧美差的还远,我们的网民也远没有那么“高级”
    为了2%的人的需求,去追一个所谓的2.0概念,我觉得还是想办法满足那些“普通网民”的需求来得更实际些。
    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web1.5

  4. 在台灣,就算是有提供會員一個「家」的2.0 SNS,可能也難以將大首頁廢掉,有些網站甚至提供第二個首頁(掛上探索等名稱),也許我們終究會走向國外的道路,但是在多數使用者進入「家」之後在問「我要幹嘛?」的時候,可能還是需要一個共同首頁引導使用者有樣學樣。

  5. I have just launched DigitFan in U.S., but it also supports 繁體中文 and 简体中文. It’s still in private testing mode for now. The ideas are:

    1. To connect a circle of private group and anyone could create their own private circle (or public if he or she prefers).

    2. There is no registration necessary. It uses email for all the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adding more people into the circle.

    3. There is no plan for now to portalize the front page. All pages that people in the circles see are dynamically generated and included in every email and can be accessed from withing their email message. So the whole DigitFan is like an extension of the good old email system to make it like a private 社群 email system.

    4. The content is all user generated media (photos, videos, mp3, text, embedded html, etc.)

    5. There will be 個人首頁, 社群首頁 for private and public use.

    I wonder if this is the kind of application Mr.6 is talking about.

    BTW, the page for Chinese in Taiwan can access by – http://digitfan.com/cgi-bin/WebObjects/share?l=zh-tw

    For China – http://digitfan.com/cgi-bin/WebObjects/share?l=zh-cn

    If anyone is interested in play with it, enter your email and you will get invited soon.

  6. 社群网站将会是互联网的基本元素,它就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群体组织一样。各种形式的互联网服务都可以进入社群网络,供人们使用消费,facebook 也许向这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实现了一个可以接驳应用的社区环境。

  7. (本篇留言暫轉貼於此)
    Dear Mr.6:
    我是最近(2007 7/13)聽完資策會台北中心說明會的民眾,
    因為想轉業到3D游戲美術的領域,所以不曉得您能否能幫我和
    游戲業或動畫公司有認識的人脈,就該領域對資策會的評價,
    給在下一個完整而正確的建言,希望能在本周三回覆(儘量),可以嗎?
    因為之前在大集團上過班,在電子業界,雖然沒沒無聞,但也幫老闆作了
    太多事,也阻止過國立北科大電機系的同僚造反,但也因此被排擠.
    如果你問我為何多事,我只說”回報主管知遇之恩”,但是一切都是枉然.
    身為工程師,不可以對你所面對的問題撒謊,但在那些醬缸環境下,你的清白只好被扭曲了!
    技術並不難學,難的是一張張被醜惡人性扭曲得難以修復的問題機板.
    所以目前選擇歸隱山林,不問世事.
    台灣人,您為何那麼聰明!不好好種稻,卻妄想豐收!

  8. 小弟我對welbin所言頗為認同。雖說我不是啥網路專家,但就網路也玩樂了近十年。而網站或著說網路服務是最貼近消費者的商品,而消費者的購物或是使用習慣與當地的文化頗有關聯。小弟我都膚淺的這樣看網路服務的市場:網站產業(dotcom)只有在地市場,沒有全球市場。尤其歐美或是亞洲跨越經營更是如此…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