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網」的發展得托付於美食「王」?

華人「愛吃」是全球皆知,城市人每年不知花多少預算在外食的部份,假如Yelp在舊金山可以賺錢,在台北為何不行?但目前看來,目前在網路上「做吃的」中型入口網站還蠻多的,似乎就是無法長得非常大。譬如Yahoo!奇摩生活+據說目前一天吸引約40萬次頁面瀏覽,在餐廳類資訊方面於全台灣已蒐集高達57,693筆餐廳介紹,但據說公司方面仍不滿意,因為和它的老大哥Yahoo!奇摩知識+已不能相比,據某位業內高手預測知識家的頁面瀏覽數可能是生活家的十倍之多。除此之外我們看到另一批美食網站如Yilan生活美食玩家提供文章、美食討論區以及作飯局邀約的「社區中心」;還有如意慾蔓延(Dream Reload)戀戀美饌,提供更精緻漂亮的討論與分享空間;儘管這些網站本身皆已經是在賺錢的事業,但,這兩個網站在Alexa排名截自目前為止皆遠遠不如本質類似的FashionGuideMobile01,顯見「吃」的網路事業似乎還沒有獲得「愛吃」大眾的支持。

於是,我們開始在找尋最根深柢固的問題:

「吃東西是如此隨興所至的事,人們到底會不會先去搜尋、比價,才去吃東西?」

「人們閱讀美食,是把它當作散文隨隨便便的讀一讀,還是把它們當實用生活資訊在吸收?」

「美食網站到底還有沒有潛力?還有沒有『錢途』?」

「愛評網iPeen」還算是個新秀「吃」的網站,之前曾經報過,今天的它和當初又不太一樣了,原來,去年八月剛開站時修了一個月,又花了三個月時間改善使用流程,加入Ajax,12月中旬功能全部到齊。最重要的是它導入幾個最重要的東西,這幾個東西或許有機會將「吃」的這塊市場在網路上做大一點。

愛評網的創辦團隊主要由四個年輕人組成,其中兩位是雙胞胎姐妹花,資金來自其中一位創辦人Sky;另一位主要創辦人Erica於去年三月離開工作專心全職創業,做了四個月後開站。目前聘請四位工作人員,總共八位人手,辦公室就位於網站公司聚集的羅斯福路、和平東路交叉口Silicon Crossing附近,大約二十來坪,租金兩萬出頭左右。這段時間,年輕的創辦團隊透過實作學管理、學規劃、學記帳、學人際,該學的都已經到位,今年要開始全力衝刺。

Erica表示,當初的創業原因是看到大陸的豆瓣大眾點評網,覺得應該在台灣創立這樣一個美食點評網,也從名字到功能都將「愛評」這個字發揮到淋漓盡致,一開始就先找到一些最愛評、最愛寫的部落客,包括寄居蟹小老鼠LemonadeLyrico小茜ㄚ魔TipJanie來寫評論,一直到現在仍然非常注重評論的品質。開站三個月來,目前總餐館數有3萬多家,有的由創辦團隊自行收集來的,有的是會員提供;目前會員總數大約有3000名,儘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會員曾經貢獻過評論,但我們假如來看看評論過的餐館(如這頁依評論數量排序),可看到大約已有1200家餐館被評論過,隨便點進一間餐館,可感覺到它的評論和其他網站的不同,比如「墾丁蛋蛋ㄉㄨㄞ奶」,「濃郁的黑糖味」、「鮮奶很純」、「珍珠有些太甜」、「是不是可以有小珍珠可以供選擇」等等,每篇評論幾乎都奮力形容,把接觸到這間小舖的前因後果交待得很生動,而不是情緒化的叫好或叫爛。目前全站的總評論筆數已達1800則左右,其中還包括十來則餐館大促銷的好康資訊。愛評網的評論分數劃分得相當詳細,包括美味度、服務、環境分開評價,再算出幾顆星,目前四~六顆新的約有539間,假如每天吃一間,也要吃一年才吃得完;愛評網也頗懂的善用這些深度評論,依照這些星星數再加上商家頁面被瀏覽的次數、商家被加入名片夾追蹤的次數等,每日皆計算出一個人氣排行榜,排名變動很快,也提供網友最新最熱門的排行狀況。

我覺得愛評網的設計確實有成功的吸引到「沉默的98%網友」之中的真正喜歡評論者,讓他們來為愛評網加值,不過這樣顯然還不夠,愛評網一直想辦法鼓勵更多會員發言,而它之前所採用的方式和Yahoo!奇摩與各討論版的方式雷同,就是提供會員點數,到了一定點數便可提升個人層級,點數也可拿來買廠商提供的優惠卷,目前也正在進一步研擬推出造型精靈,讓使用者更黏稠。不過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他們於12月改版後也強化了兩個重點新服務,這兩個新服務就是「標籤」「個人分享集」。網友做評論的時候,除了可自行輸入外,也會看到旁邊有「吃到飽」、「平價」、「老店」、「地雷」等標籤可以點選,這樣順便將餐館分類,也讓之後的搜尋更為容易,譬如想要找個氣氛好的地方約會,可使用「情侶約會」分類標籤來查詢。至於「個人分享集」則是每個會員的個人首頁,可以利用分享集建立自己的美食指南,不僅可以記錄下曾經評論過的商家紀錄,更可以追蹤感興趣的商家,加好友等等。分享集的目的可以讓每個網友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空間,網友可以透過分享集找到同好,除此之外,更可以讓評論更具價值。

聽愛評網提起,我才發現「標籤」與「個人分享集」本來就是Web 2.0網站的共同特色,卻不常在台灣的美食評論網看到;Yahoo!奇摩生活+目前讓會員可以自行儲存商家記錄、搜尋地點記錄(下次更好搜尋)、申請更新商家資料記錄,但無法與其他會員串聯在一起(也就是看不到這位會員評過什麼餐館),所有的評價甚至是採匿名制的,評論顯得鬆散,難以搜尋。而其他美食部落格、討論區,網友也都是留言就走,很少將自己提供資訊以標籤分類,也沒有像「個人分享集」這樣的私有首頁來鼓勵網友做出更有系統的分享。單憑這兩個功能,我相信愛評網就有機會試出一些不一樣的花火。

下一步要如何經營,我想愛評網會摸出一條路來,重點是,「愛評」的人,同時也是最「愛吃」的人;愛分享的人,同時也是最願意消費的人。與其把重點放在擴展至其他網友,不如把這一群特別愛評又愛吃的人再鞏固好,像愛評網這樣給它們一個首頁、一個交朋友的舞台,也訓練他們下標籤來更增加自己作品的價值;最後這些價值被一個網站做起來了,「愛評」的網友願意付費,「愛讀」的網友也願意付費。美食網站在台灣這邊如何繼續發展,今年或許有機會好好觀察觀察。

17 comments

  1. 要有熱衷度非常高的嗜好才會有高互動,
    美食可能並不容易。
    做為美食搜尋的網站是比較適合。

  2. 講講我在"美食"這方面的個人需求, 提供Service Provider一個思考方向:

    1. 我現在要跟同事去吃飯, 能不能快速列出幾家我指定區域內的建議餐廳.
    2. 我現在要帶小孩子上館子, 能不能快速列出幾家我指定區域內的建議餐廳.
    3. 我現在要跟另一半約會, 能不能快速列出幾家我指定區域內的建議餐廳.
    4. 大部分的餐廳我都去膩了, 能不能快速列出幾家我指定區域內的新餐廳.

    有照片很好, 有影音更佳, 但是都不是最重要的, 就跟"個人評比"一樣, 不會得到我太多關注, 因為那是主觀性很強的東西, 而且幾乎都是"相關人士"在post, 98%的"ready-only"訪客都知道, 這只能當參考用.

    我的建議有三, 想想看user來這裡的目的, 他能在這裡作什麼, 有沒有滿足的離開.

    因此, “美食"這一塊服務, 可能就歸納出以下幾點重點服務:
    1.區域化資訊(住高雄市的人9成的時間不會去查台北市, 例假日有可能)
    2.列表化資訊(地址/電話/菜單這三個一定要有, 其他資訊欄位有則更好)
    3.依照需求導向分類(兒童友善餐廳, 寵物友善餐廳, 無限續杯咖啡廳…不用太多項, 會佔去太大版面, 但是要能cover至少6成訪客主要目的), 而不只是依照食物類別分類或是一些"方便maintain"的分類方式.

    說穿了, 就是"餐飲秘書"服務囉.

  3. 補充一點:

    iPeen網剛剛去逛了一下, 其實已經作得不錯, 但是我若是要找"台北市約會行餐廳"列表, 依照最快的方式, 必須要按兩次才能到達(首頁標籤->增加台北市篩選條件), 而且必須假設我是heavy user知道什麼是所謂的"最快方式".

    相形之下, 某些1.0的網站反而好用, 那2.0的意義是?

  4. 我希望能做出地圖瀏覽功能
    今天想到哪裡
    然後用地圖的功能一查
    馬上就知道有什麼餐廳可以去…
    殺手級的應用!

  5. 愛評要做的更完整,很多東西還可以用串連來補齊,比如說聚會的模組也許可以mashup Allen的服務,上述地圖更可用urmap的。

    愛評網算起來是我們的鄰居,很多觀念聽起來跟我們接近,有空請Mr. 6介紹一下,直接利用他們的服務,在附近找一家餐廳來個lunch 2.0。

  6. A.D.提到的兩點就我所知目前是有一個網站方向是這樣在執行

    1.區域化資訊(住高雄市的人9成的時間不會去查台北市, 例假日有可能)
    2.列表化資訊(地址/電話/菜單這三個一定要有, 其他資訊欄位有則更好)

    台北我都看 http://www.100.look.tw/TopLink01.aspx
    新竹我都看 http://www.300.look.tw/TopLink01.aspx

    恰好我都是台北竹科兩邊跑,所以地區性分類對我來說很實用,不過iPeen確實也有其參考價值,畢竟他人經驗也可以被我們所參考。但美食網實在太多了,我認為應該要走一種模式更理想.算是聯合國吧!

    (1)我想定位就可以透過網站馬上讓我線上訂位
    (2)我想知道菜單或價位!馬上給我查的到
    (3)想進一步了解菜色與網友經驗分享,也可立即查詢
    (4)可獲得餐廳優惠資訊或是折價訊息
    (5)同好聚餐要前往該餐廳,可以在上面馬上做公司內部登記 (訂便當概念)
    (6)去完後~想寫部落格!馬上在上面分享
    (7)消費後,請幫我紅利累積!

  7. 吃東西前為什麼不先上網查一查呢?或許因為大家習慣「隨性」,而不是有目的的找一家評價不錯的餐廳,甚至因為每個人的口味不同,當我看到一個評價不錯的餐廳而去光顧後,卻發現口味不如預期,我反而會放棄再閱讀此評論網站的機會了…

  8. 通常與朋友會聊到餐廳,可能的話題是:
    這家不錯喔!
    人很多要排隊喔!
    拿手菜很特別喔!
    是B喔! (A,B,C,D美國的餐廳乾淨不乾淨分級)
    服務生臉色很差喔!
    這一家超便宜的

    或許可以在每家餐廳旁增加幾項評比
    推薦人氣
    等待時間
    拿手菜色
    衛生
    缺點
    價位

    如果是一家人外出吃東西,通常因為每個人口味真差距太大,只好說,大家輪流選餐廳. 這次去我喜歡的餐廳,下次去你喜歡的餐廳. 有點像是去看電影一樣,大人小孩男孩女孩各有各的喜好,最後各看各的電影.
    所以可以在網站上增加幾個服務:

    隨機推薦人氣最高餐廳
    隨機推薦某某美食家的最愛
    隨機推薦最便宜的餐廳
    隨機推薦剛剛開張的新餐廳
    隨機推薦好壞不拘的餐廳

  9. 嗯…. 說到功能性的話,我投A.D一票:"相形之下, 某些1.0的網站反而好用, 那2.0的意義是?" 我覺得台灣的食客愛吃,其實就是單純的"愛吃";愛吃這個字有點像是長輩在笑罵後輩的話:"你看你這麼愛吃!" 小學生口袋有五十元,回家經過會去買一份大腸包小腸;再有錢的大老闆,偶爾也請助理去某間老店買一碗牛肉麵; 看到標榜創新菜色的新餐廳開了,無論價位如何,都有各行各業人士趕去試試看,這種全民愛吃的現象大概只有台灣看得到,也是台灣70%創業家都跑去開餐飲業服務的主要原因吧?我覺得吃這件事對大家來說好像已經是一種"感覺"了,那感覺是某種帶有一點點衝動的幸福美滿,一種循朋友介紹一探究竟的冒險滋味,這些感覺和目前的美食網站的使用方式基本上是不太搭的,以致於許多美食站只能卡在"外圍",淪為只是給人家查餐廳的電話住址,所以我想我們還需要一個新的美食網站,把這種感覺給保留住,在線上更發揮那種隨興吃美食,循路找美食的興奮感…. 再多的未經證實的新功能,不如先想辦法把這股興奮感給整個拷貝在網站上面

  10. 其實這篇內容有些有待考量之處

    首先Alexa的評估,好像是以有安裝Alexa toolbar的人來作分析,似乎是網路玩家特性的人為主,而且台灣參與者應該不多,這樣的人具有代表性有待商榷

    另外,賺了一圈iPeen, 其中所謂「美食分享家」的代表性,我個人也是相當存疑的,一來不知到底何方神聖,二來拼命為某餐廳加持者不少,甚至有人為某餐廳系統的全台灣店家都拼命推薦,真是此地無銀….

    我的建議是,如果要做「評分」,美食網站似乎應該是經營了好一陣子,有了口碑後,再來做推薦或評分,比較會有公正性,免得只是流於灌水,或為某些店家廣告的情況

  11. 謝謝Lily~愛評網一開始找的應該都是本身有個人部落格的部落客,他們的公正性應該是沒問題的,不過 一個這樣的網站若出現任何疑似店家廣告的跡象,或許只是誤會一場,但確實成為致命傷.

    Lily所言"美食網站似乎應該是經營了好一陣子,有了口碑後,再來做推薦或評分",倒讓我又想起,美食網站是否可以再更主動一點,主動接近那些老饕,跟著他們吃,讓他們介紹其他老饕,用這樣的方式來經營呢?許多老饕真的"老",吃遍全天下,你跟他熟,他可以用盡各種形容詞來形容桌上一碗不起眼的地瓜粥,可是他不上網也一字不寫,找五十個這樣的人,應可帶來一些不同層次的視野

  12. Mr. 6 講的很對,應該是找一些老饕來做建議,會是比較值得信賴的的一種方式。
    不過去該網站賺一圈,應該就可發現不是誤會一場,或許應該不是網站的本意,但是起碼某些分享者確實有私心,想必也如Mr. 6所說的會成為致命傷,不可不慎

  13. 看到nchild說的在附近找一家餐廳來個lunch 2.0,我就去search “lunch 2.0″ tag,結果,一無所獲;看起來現在標籤似乎還很少,web 2.0概念似乎還是沒有很多人了解並應用。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