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獨立的共同之癮

img  《紐約時報》幾天前有一則很有趣的「有錢人羨慕更有錢的人」的報導,原來,矽谷人無論是誰都嫉妒著YouTube,包括那些已成功自創其他知名網站、自擁一片天空的PayPal老同事在內。知名人脈網站Linkedin的創辦人Reid Hoffman,當年在PayPal15億美元賣給eBay時,身為副總裁的他早已撈了一狗票,然後自己也創辦了Linkedin,目前擁有800萬會員,年初達損益兩平、開始賺錢,也成了下一個可能隨時可以脫手賣掉的網站,但這傢伙在記者面前還是興歎:「我覺得真慚愧,我比他們(YouTube)早兩年創我的網站,他們卻還是超越了我,並再次金袍加身。」聽得記者目瞪口呆。 

我在矽谷創業的弟弟,經過友人介紹,某日到舊金山找知名餐館評價社群網站Yelp.com的創辦人Jeremy Stoppelman吃飯,這傢伙也是一個PayPal畢業生,才278歲,從Paypal一役賺到一點點錢,據說是穿著很有質感、一頭黑髮的型男。他先帶我弟參觀了一下Yelp在舊金山MOMA旁邊數層老公寓的辦公室,此辦公室雖就在金融中心旁,依然採用了南灣網路startup才有的完全開放式工作空間。在他們彼此介紹了自己的網站之後,我弟和Jeremy移駕到旁邊的Peet’s Coffee喝杯咖啡,漫聊網路。Jeremy說,他其實也想過我弟這個點子,對「金融2.0」這塊一直是興致盎然,也滔滔不絕的說了一串他覺得這點子未來可以怎麼走,順帶把他想過的其它點子一併說出來。接著,下一步談的是點子如何發財;談到發財,話題又回到了YouTube 

Jeremy說,YouTube啊,那個點子當年他也曾想過。言下之意似乎在感嘆,沒想到這個好點子這麼快就被老同事給做走了,真可惜,本來他也有機會的。這場對話發生在大約幾個月前,當時大家還在期待,為何YouTube還沒被買走,還有沒有現金去支付高額頻寬,下一輪要增資還有沒有創投敢進來的時候。現在YouTube正式以16.5億美元賣給Google,我想,Jeremy應更是仰天長歎了。注意,Jeremy自己的Yelp也是在明後年有機會「出場」致富的網站之一,他卻還是在羨慕,他究竟在羨慕什麼? 

兩個英文字、四個中文字,「財務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t 

「財務獨立」?老中聽到「財務獨立」(financial independent)這句話,第一個聯想到的是,那些已成年卻不搬離父母家的年輕人,應該趕快離開家,自己養活自己,這就是老中所謂的「財務獨立」,可說是比較低的標準,在老外的眼中,「財務獨立」這兩個字卻有完全不同的直接意義,他們用這兩個字來形容「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一個賺錢賺到某程度的人,賺夠了錢,一輩子再也不必工作,仍可享有中上的生活水準,這是老外的「財務獨立」。 

矽谷創業家腦中在想什麼?不是在想Web 2.0到底是不是討厭的假根口號,也不是在思考YouTube賣給Google後究竟會多淒慘他們想的,全都是有一天希望能變成「Financial Independent,財務獨立,再也不必看老闆眼色,可以買最炫的車子,住最舒服的房子,到全世界旅行。因此,或許Yelp現在的成就令人羨慕,但畢竟Jeremy還沒存夠錢可以「財務獨立」;同樣的道理,或許Linkedin已經損益兩平且之前PayPal已賺夠錢,但Reid還想要更「獨立」、更優渥的生活。雖然這「財務獨立」的夢想似乎俗氣了點,但至少它是面向未來,而不是面向過去。 

網路真是屬於年輕人,它打破了社會的長幼先後次序。在以前,年輕人至多成為一個同齡族群的意見領袖,但在矽谷,年輕人可以做更多,可以將自己的興趣發揮成理所當然的志業,他的全職工作就是天天在想點子、天天抓個幾個%的發財夢,整個社會支持他,整個經濟體系支持他,因為他確實為這個經濟體帶來實際的價值,(想知道這個價值,只要計算一下自己今天假如完全不能上網使用網站,會損失多少客戶或無形資產如友情等等即可見一斑),年輕人可以比以前更快速的達到「財務獨立」。 

「財務獨立」的夢想,並不只限於美國矽谷;資金永遠在等著他想要的產品,所有的低潮只是暫時,創業家只要緊咬著財務動機不放,機會就會自己來敲門。國內另一個帶有Web 2.0概念的網站「聯絡家」(Linkist)已悄悄開始收費服務,他們早已落實了當初的創業概念,成功的吸引人們建立自己人脈圈來做出一個成功的人脈地圖與「人的Google」,現在他們開始以這套「人的Google」大膽收費,顯然經營團隊看到它的會員成長已到某階段,可以開始一邊收錢,一邊再尋求繼續成長。當矽谷的那種追求「財務獨立」的「創業癮」一上身,創業家會集中精神去研究整個風險與回收,假如沒有創投的支持,那我們會想辦法撐到最後一關,先度過這段時間,等大環境的變化。 

這兩天正在舉行的2006台北影視節,其中包括了「影視創投會」這個元素,初選名單並已出爐,不過我對於此會是否能真的將創投資金帶入並投入影視創意,打上一個大問號。在台灣最困難的不是在創業家這一端,而是創投那一端;創投不來,也是因為創業家提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沒有這麼大的投資吸引力,比如在影劇圈的創意家志業往往一心想做出心中了不起的作品,即使沒票房也要做,請你們出錢來幫幫我完成這個作品,這樣的話,創投哪敢投資?錢長得一樣,只要有了投資方面的吸引力,創投就會過來;若找創投只是為了騙到錢來完成自己一個沒票房的夢想,創投就不會來。不斷的追求「財務獨立」夢想的創業家,和創投會愈來愈站在同一陣線,至少和創投面向的是同一個方向:未來,不會互相面對面罵對方「這是你的錯」。反之,則漸行漸遠。 

這是一場給年輕人的機會,不必忍耐十五年,現在,就可以開始「財務獨立」的夢想。就算在這地方無法實現,只要意念稍稍一轉,世界還有很多其他舞台可以讓創業家盡情發光。 

8 comments

  1.   我認識很多白手起家的,不論是一、二、三還是網路世代,他們都難忘那美妙的創業滋味,所以即便是我之前知道的price grabber的創辦人,現在也開始變成小創小贏的天使投資人。再舉個例就是Mark Shuttleworth,錢已經花不完了,但是還是難忘挑戰高峰那種興奮感。
      當上十億富翁兩三個月後,就會對奢華生活習以為常,再把目光轉到下一座高峰上,不然Bill先生十年前就該退休了,幹麼還坐在沒啥裝潢的辦公室裡?而Reid Hoffman本來就差不多就可以半退休了不是嗎?
      我自己的觀察是:這些人永遠在印證Star Trek的Slogan: to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2. 我本身跟聯絡家的老闆(應該說其中一位重要董事)有連絡。

    聯絡家實際上根本沒過的這麼好,就算在大陸發展,會員人數這麼久到現在也可可憐憐的不到30萬,哪裡過的好了啊?(p.s.在大陸會員沒100萬真的是不怎樣的網站耶)

  3. 回應奧林 :
    我本身與聯絡家的共同創辦人是好朋友,自己拜訪過連絡家二次,您所說的東西,我當然不會不知道.

    這世界太多人在以同樣角度看事情了 ,但事實就是,這麼多聰明人在裡面寫東西,網路就是沒做起來,是不是?? 我認為,該是轉個角度看事情的時候了

  4. Mr. 6,

    我是被中時電子報引來這裡的。

    我在今年九月出了一本書–馴錢師(moneytrainer),主要就是在談財務自由的概念。不過,我區分為財務自由與財富自由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基本上做的是時間資本投資頭腦資產,充實自己的財務與投資知識,培養財務智商。追求非工資收入大於總支出。

    有了第一階段solid財務知識的基礎,第二階段才是真正做金錢資本的投資。當然,追求的就是財富自由。

    與你分享一點我的想法。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