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Web 2.0照顧到的「廣義科技人」

Office

矽谷人常將「tech」這個字掛在嘴邊,但他們對這個字的詮釋卻與其他地方的人不同,他們口中的tech往往並不泛指「高科技產業」,也不太包括比較硬體方面的技術如微處理器、光纖傳輸、晶片製程,更別說是顯示技術、太陽能電池、奈米科技。所有需要用到很精密的數學者絕對不算「tech」,所有一般消費者碰不到、軟體工程師沒人懂的東西也不叫「tech」,那麼矽谷人所謂的「tech」是什麼呢?往往指的是軟體方面的新技術、新工具、新標準協定(protocol standard)等等。 

這代表著軟體人(尤其是網站人)與其他科技工作者(這裡稱作「廣義科技人」)之間的一道鴻溝,或許也意味著Web 2.0網站目前面臨的「五萬人現象」的一個破解方向。怎麼說呢? 

上周問過據稱全球Feedburner最多讀者的TechCrunch的Michael Arrington一個問題:「你會想寫Web之外的題目嗎?」 

「會。」 

他回答的速度出乎意料之外。 

「寫哪方面?」我問。 

「肯定是更大眾(mass)讀者最愛看的方向。」他笑:「譬如,演藝新聞(celebrity news)?」 

聽起來像笑話,但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的。目前估值最高的網站是做大專學院社群的Facebook、上載分享影片的YouTube,估值分別都是嚇死人的高達10億美元,這些最紅的網站除了形而上的「分享」精神之外,並沒有太多其他Web 2.0的新元素在裡面,讓他們大紅原因只是因為年輕人單純的可以在上面痛快的交友、表現自己、看白癡影片,而真正帶有較複雜的新使用習慣的Web 2.0網站的流量增加速度卻相對緩慢,也沒有這麼高的估值,譬如Digg的二億美元估值不斷被質疑,有人認為根本只值2700萬,而Flickrdel.icio.us當初皆以僅僅3000萬美元左右賣掉,和那些專門做年輕族群的網站比起來,遜了30倍以上。 

假如對年輕人來說,Facebook只是一個交朋友、看美眉的網站,YouTube的精神只是可以看超有創意又超爆笑的平民影片,這樣的邏輯推論下來,Michael Arrington的TechCrunch是什麼呢?只是一個滿嘴Web 2.0假根、無聊透頂的部落格。因此Michael Arrington如果真的想增加使用者,自然會去找這些美眉弟迪們最愛的東西,他們是最大宗的網站流量來源。 

這個方向是不錯,但我不看好Michael Arrington在這方面會有多成功,這聽起來就好像三年前流傳的一個笑話,阿諾史瓦辛格可以來選加州州長,幫演藝人員開了一條政治之路,他們就說,原本的加州州長或許可以去當電影明星,幫落選政客也開一條演藝之路,但這種事情感覺上只是在獻醜而已,這群弟弟妹妹的年輕族群絕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或說實在「太簡單」,滿佈競爭者,無法以複雜的新技術或新產品任意攻進去)。 

苦思如何變成下一個Myspace,不如來掌握另外這一個叫做「廣義科技人」族群的人。這一族群,還真的被網路創業狂熱者給忽略了很久了! 

我曾問過Oracle舊同事,你覺得Oracle在Redwood City六棟玻璃帷幕大樓裡養的一萬多名工程師中,有幾個人固定天天使用del.icio.usSpurlMyBookmarksLinkagogo等線上書籤? 

他說:「有一千人就要偷笑了。」 

連矽谷中灣做軟體的Oracle都只有1000人,那矽谷南灣做硬體的思科Cisco又會有多少人?那德州休士頓的太空總署會有多少人?紐澤西州的Canon數位相機開發中心又會有多少人?我想,大概只有小貓兩三隻。 

這真是有趣的現象,這些「廣義科技人」在大學本科念的數學與科學和網站專家差不多,畢業後的工程師生活也都面對著兩片大螢幕工作,他們在心靈上是很像重度使用者,但一旦坐到電腦前面,他們的使用習慣又和網站重度有些不同。換作是在台灣也是如此,聯發科的晶片工程師、台積電坐大夜班的技術員、在BenQ做PM的,甚至擴張到天天盯著宏達電盤勢的外商投資經理人、Samsung在台行銷人員,這些人會將Google設成首頁(而非Yahoo!奇摩),他們使用國外Ofoto相簿(而非無名小站),看到MSN斷線了懂得想辦法調改無線連線設定將它接回來,但是他們到目前為止對Web 2.0渾然不知不覺。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一群人絕對比Myspace的小弟弟妹妹們還近於Web 2.0目前的重度使用者,而且這些「廣義科技人」的人數非常多,可以佔到全球上網總人口的50%甚至超過。 

關心Web 2.0的人就像那些會在手機還剛出來就花幾萬元去買的早期使用者一樣,大多是有心捕抓潮流、抓住浪潮尖端的人,譬如酷技術愛好者、網站創業家、創投,而且往往是心思細膩者,或近於鑽牛角尖,且願花時間去學習一些陌生事物,這些人其中有些會願意去購買剛出品的新科技產品,去試試它。但大部份的民眾買一隻手機除了打電話外什麼功能也漠不關心,對他們講Web 2.0大概也是對牛彈琴。不過,介於中間程度的「廣義科技人」,卻是聽得懂的,只是現在他們忙於工作,晚上想的是多鑽研鑽研攝影技術、多看幾本大前研一的書、多背幾個單字好申請國外學校,只要Web 2.0再更貼近他們一點,就可以讓他們開始使用。 

所以,在Web 2.0不知不覺得往網路的年輕族群努力去推廣的時候,不如看看到底「廣義科技人」要的是什麼?這些人目前散落在大網站以外長長的尾巴裡,是這些擅於操控年輕族群的Yahoo!奇摩、無名小站力有未逮的,而整合這些人的市場,將它併入Web 2.0的大家庭,也算是一種「長尾效應」的實作了。 

11 comments

  1. 我對此有些不同的看法,在以前所謂廣義科技人由於工作跟電腦具有高度相關性,他們可能曾經是網路界的推手:比一般人更早開始使用e-mail、使用ICQ通訊等,但是那是由於工作使然而產生的推力,目的是希望有更快捷的通訊方式。

    這些人可能對新科技有更好的學習能力,對於外語也不排斥,但是追根究底來看,他們在工作之外的私人娛樂偏好方面,並不會異於一般人,一位資工系的教授也許能理解各種時代尖端的電腦技術理論,但是他私下的娛樂卻是NBA籃球與好萊塢電影,我認為不用因為他有專業背景就將之特別歸類,因為他們除了對電腦新知的學習力比常人平均高之外,其他部分該是差不多的。

    如果他迷上了web2.0,他也許有能力在一天之內進階成為專業使用者,甚至自己跑去搞個站來玩,問題是他迷上web2.0的機會並不會比我家老爸老媽高,這取決於好奇心的大小以及興趣偏好的程度,而非他職業背景所具備的專業素養。

    最後,其實一間科技公司能有10%關注於web2.0這比例很高了,換成非科技公司也許只有1%不到,換言之他們對此的關注已經是常人的十倍,已經很好了不是嗎?

  2. 我覺得(沒有證據證明)這一群所謂的廣義科技人(扣除狹義tech ppl)並非創新者或早期採用者,許多卻是早期多數(跨越鴻溝的關鍵),這一點在有限的工作中,或是後來找尋夥伴時都不斷成為我的經驗法則。

    個人認為如果我們還承認科技採用生命週期的理論有些許的正確性,則現在在web 2.0使用者族群裡大部分都是創新者或早期採用者,假以時日還是有可能造成多數(早期、晚期)的轉化(是不是太多假根?)

    簡單的說,所有主流都曾是非主流,或許在轉變為主流的過程中有些改變,但最終的確有可能成功取代舊主流成為新主流。

    Web 2.0的“實驗”非常令人著迷的理由就是可能改變這整個世界的“習慣”、規則、與教條, etc. 鐵定很多會無法跨越鴻溝,但其中的的少部份一定可以。

    的確,服務必須要推廣到多數才可能成功,但是真的想不出來什麼是真正創新的(這裡指的是radical而非incremental),而又以多數人為target(跳過早期少數)提供的服務。

  3. 我覺得其實web2.0就像是"名牌"一樣, 做出知名度就很容易吸引 traffic. 但也有壞處, 例如我ㄉ朋友就都覺得 myspace, youtube 是retarded (ps 他們是那種可以在十幾秒就解出 3x3x3 Rubik’s Puzzle).
    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歡 those infamous web2.0.
    Marketing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years to come.

  4. 上班族的注意力,沒辦法持續集中在白痴影片和美眉照片上頭,所以就會被細分成不同的族群。不過嗎…web2.0的股友社可能比較能與那些美眉力拼一下,也可以收比較多的錢吧?:D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