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會比一比的「網商2.0」

img

餐券王又是另一家製作得頗為精美的美食介紹網站,不過它在國內的競爭者也只怕兩隻手都數不完,最大的像是嚇酷ShopCoolTaipeiWalker的Alexa排名目前也皆遠遠超過餐券王,各地區觀光局與各公司自辦網站,個個不輸它的美。讓我特別注意到此站的是它至今頗堅持「餐券」這個點子,從它的站名開始,一直到它的「餐券競標」服務,以及他們行銷活動的搭配方式,在在說明他們依然未放棄餐券這塊市場。

「餐券」(dining coupon)的基本精神是「幫人省錢」,在矽谷達康時代正熱時是最多人嘗試的點子之一,也是跌得最深的點子。最大失敗的原因有幾個,第一,花力氣上網去省個小錢實在沒什麼,第二,幫別人省個小錢自己並無法賺到大錢。第三,告訴別人我很便宜並非餐館最喜歡的行銷廣告之道。

我也曾經是其中一人,提著公事包和筆電到舊金山Geary街上每間餐廳進行銷售,好不容易談下一家泰國餐廳,後來又反悔了。創業家努力想idea的時候,餐廳往往第一個跑進腦海,因為餐館往往是平常學生或年輕人最常接觸的公司行號,若要做公司行號的生意,自然就從餐館開始,創業家沒想到開了滿街都是餐館其實是流血站場,想從那兒賺到錢簡直比登天還難。

假如在IT、化粧品、汽車、機票的市場推出「折價券」,就確實比餐館還要好賺許多,最賺錢的affiliate program也都在這些領域裡,這七年來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大大小小競爭者,還有所謂的Price Comparison比價市場,放眼望去,在國外有CNETShopping.comPriceGrabberNexTagDulanceMySimonsBecomePrice.comShopWiki、歐洲的Ciao!與被雅虎買下的Kelkoo,以及beta了好幾年的Froogle,這些網站皆靠商家固定傳送檔案、提供web service,或網站自己送出spider自動搜尋價格標籤。從此以後,網路上再也沒有不合理的高價,坐在電腦前花個30分鐘全世界繞一圈,所有的價差一覽無遺。

但,嚴肅來說,網路商店至今還是在「幫人比一比」,比價錢、比品質、比規格,到底「網商2.0」在哪裡?如果以Web 2.0的精神來看線上比價市場,美國的「肥錢包」網早在五年前就將「Web 2.0精神」在某程度上落實了,熱心的使用者早就形成群聚效應,加上美國3C商場常有商品做出「cash back」的打折,譬如噴墨印表機一台一百元,寄發票回去,商家會寄五十元給你(據說美國人只有不到50%會真的寄出去),實在便宜到不行,熱心網友一看到哪家有這樣的便宜貨,立刻貼上去,肥錢包後來還被威名、Staples等商家聯名訴訟,宣稱肥錢包所披露的那些「標價」都是商店的「著作權」,根據新立的「千禧年著作權法」,肥錢包形同讓網友盜用了商店的著作權,這個怪案纏訟了好一陣子,也足見肥錢包現象是多麼史無前例的大實驗,但,它,到最後還是在「幫人省錢」,還是在幫人超級比一比。

另外,像幾年前被買掉的ePinions.com與最近在加拿大創立的的ProductWiki,以維基共同編寫方式讓使用者自己寫產品評論,上載並評分、找尋其他更便宜的產品,或許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自稱為「網商2.0」。但我另外還有一個想法,我覺得,「網商2.0」一定會(也一定要)擺脫比價、比品質、比規格的束縛,不應該只幫消費者找出最好、最便宜、最了不起的產品,為什麼買東西一定要買到「最什麼」的呢?這或許也是為何網路商店一直無法替代掉實體百貨公司的瞎拼樂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拿網拍來舉例好了,賣面膜的一片一片賣,賣得好的就把上游工廠吃下來,自己弄品牌,繼續賣。慢慢的我們可以發現在網拍市場表面上看起來還是個人的網拍站,其實背後都是工廠了,因為這個系統比的是「價錢」,這也不能怪系統,目前無論是雅虎、PC-Home全都是以價錢取勝,若是要比「特色」,比「感動度」,怎麼「比」啊?

這就是新的Web 2.0思維進來的地方了,或許它能讓網路不要再充滿著「比一比」,至於這是什麼方式,我還不知道。但Web 2.0在這系統裡會更有意義,因為它不只是「比價」,它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整理,無論是利用現有的tagging簡化形容,用wiki共同編寫,或是某種從未見過的「新方法」。

「新方法」是絕對需要的了。看,Froogle是Google繼搜尋引擎之後另闢戰場率先打頭陣的副產品之一,但現在Google已成功推動了這麼多其他的副產品,Froogle卻仍原地踏步不前,可見「網商2.0」不是這麼容易,可能需要創意家來另外想出一個新方法,而台灣年輕網友對「自己成為網拍商店達人」的熱中度,我看是全世界也少見,教人如何做網拍的雜誌都可以搶走主要雜誌的陳列,或許這個小地方可給任何新起的「網商2.0」平台一個超棒的test bed,一個讓全球可以尋找什麼是「網商2.0」的小小實驗室。

我曾拜訪過號稱國內排名第四的網路商店(除了PC-Home、Monday、Payeasy三大之外,剩下的大概都可以號稱為「第四」),不過第四大的靠網路的月營收可能只有幾千萬,少得可憐。他們的本行是做了幾十年的3C代理商,他們表示,網路時代下,做像他們這樣做跨國貿易的再也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優勢,怎麼賺錢?就是得靠搶獨家代理、靠自行加工加值,或配合自己商品混售其中,我認為,這也恰好可以當作新的個人商店的價值觀了。所以,我在新書中也提到,個人網路商店最後的價值不是「比過競爭者」,而是「感動消費者」,所以我甚至預測十年後的網路商店的商品,會比一般量販店還貴很多,因為我們需要買的,一般的量販店已經壓得太便宜了,反而讓那些打出品牌的網路商店,在商品上做些加值,僅此一家全球別無分號的情況之下,價格高,利潤也高。

這些網拍或個人商店是最後的贏家,但能讓他們夢想實現的這套背後的推動引擎,是更大的贏家。「網路產品加值」這個服務,或這套跳脫「比一比」概念的全新的「網商2.0」機制,本身或許就是一個不會太小的未來商機。

3 comments

  1. […] 對於創投而言,比價引擎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有一段戰績輝煌的投資成功史,大網站不知為何總是對比價引擎充滿興趣,所以像MySimon、Dealtime、PriceGrabber、Shopzilla及遠古時代的C2b、Jango、Junglee 這些比價網站,創投投資後皆可以順利出場,而且其中有一半的賣價皆超過三、四億美元。而目前還存在的比價引擎,包括了:CNET、Shopping.com、PriceGrabber、NexTag、Dulance、MySimons、Become、Price.com、ShopWiki、歐洲的Ciao!與被雅虎買下的Kelkoo,以及beta了好幾年的Froogle等等,之前也寫過一篇相關文章,討論過其他想仿做比價搜尋引擎的創業家或許可參考的另一條除了「比一比」之外的新路。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