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意義

最近傳出好消息:《網路紅事件》已經再版!我聽了小小的吁了一口氣。今天想再沉澱一天,我想寫一下,昨天突然而來的一個小感想。

為何吁這一口氣?我以作者的身份,對出書這件事的一個小小感想。我不是專業出版人,專業出版與網路趨勢是由另一位知名部落客我推薦一直帶給我想法的出版與網路高手老貓,每次見面他都給我不一樣的思維(在之前文章皆有提到),我只是以「作者」的身份來分享另一個感動與感受。

和許多部落客不同,我是先寫書、再寫部落格。雖然在1992年就寫中文日記,但一直到2000年進史丹佛後才開始學中文打字,之前我都是用英文的。當時才剛學會中文打字的我,就創辦史丹佛同學會的newsletter,好玩的、小小的電子報,找同學來寫幾篇文章,自己曾寫一篇和王文華學長呼應形容史丹佛的男女平衡種種,現在回看起來還真有點不好意思;我覺得我和「作家」就有一股緣份,知名作家張曼娟曾到矽谷辦座談會,當天記得和學生會到舊金山開會後趕快烙跑出來參加,我坐在第一排,帶來家裡近十她的書給曼娟老師一本一本簽名。

許多部落客的轉折是「開部落格」上,我的第一個轉折則是在「出書」。從前我可能認為自己還頗有抱負與想法,但當在它化成一本書之前,我還只能「在心裡這樣認為」,直到出了書,我才初次體驗到「有讀者、讀我的想法」是怎樣的感受。為我出第一本書的寶瓶文化,也成為一生中的第一個貴人。

對我來說,寫一本書向來不難。我有一些想法,有一些熱忱,有一段時間,我就是不斷的在思考、不斷的看東西、吸收,然後……寫書、寫書、寫書。出書以後,我也開始觀察台灣的書架,我發現這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每個月出好幾本,聽說大部份都賣不到1000本。雖然我的書都尚有賣到2000本以上,但也一直沒有突破之作。後來我對寫書愈來愈沒信心,認為自己還要在磨練,但又還有其他事要做,對「出版」這個動作愈來愈不積極,甚至一度還想,出書還有「意義」嗎?現在走小眾社會,每本書都有自己讀者,閱讀習慣改變造成銷量大減,現在要賣超過5萬本有如天方夜潭,那,不如經營部落格還比較有彈性,偶爾自己還加一點小東西在裡面,書就沒有這樣的彈性了。

出版界或許也是這樣想,所以「網路」一直是出版界開始在觀察、努力整合的方向。

說到出版與網路的結合,這時候,就要來談談大塊文化董事長、新任國策顧問也是資深文化人的郝明義先生。

我在郝先生的「我們的希望地圖」出來的時候,郝先生親自打過來給我要求推薦,我一口氣推薦幾十個網路人給他,有的我不太認識,大家一起把網路弄好。我主要的想法是,這樣一來我也就不必這麼受到大家囑目,可以隱身在網路人中;有了網路人的加入,也可以一起把這個網路平台做得更好。後來「希望地圖」的網站果然相當成功,也出了一本書,記錄這一切的點點滴滴。網路與書的結合又有一個成功案例。

此案例之後,郝先生就像一些有學習的企業家,繼續產生一些網路的想法,我們一年來固定每一兩個月見一次面,地點在全台北。一次又一次的會面,我才發現原來網路和出版的結合一直是郝先生有興趣在探索的事。我訝異發現郝先生的時間真是超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須輪椅代步的他總是精神奕奕的進門,坐在椅上馬上是一個精神飽滿的陽光,郝先生和我說話,其實很少發言,他都是問問題,不斷的問,然後會拿出他這台看似飽經風霜的筆記電腦,很酷的打開,上面貼了一個「HopeMap」。

網路與出版結合,從創投那邊得來的訓練告訴我,這是一個產業(出版界)的生存之道,在全球所有紙本的東西都開始尋求網路之解,報紙首當其衝,其次是雜誌……書籍或許在最後,所以早點「鋪路」總是好的。不過,從郝先生身上我卻慢慢的有另一種感想──這感想,讓我整個統合成「出版的意義」

一度聽過一句話,「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問題是如果大家都看到會受害,為何還是有人要跑去辦雜誌?

如果,我們把「網路」看作是出版人「求生之道」,那也未免太看不起這些出版人了!

原來,出版人甚至整個紙本媒體界,以文字為主的媒體工作者,其實還是有某種理想存在的。「出版」這個動作是要賺錢,可是裡面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上至董事長,下至裡面的編輯、企畫、行銷……也都是有某種理想存在的,才會奮力投入這個「歹賺」的行業。也可以想見,哪天真的出現什麼書店大蕭條,哪天就算註定「出一本賠一本」,永遠都還是會有幾家出版社跳出來出書的!

這個理想,我以作者的身份所感受到的其實就只是「出版」兩字

出版界愛看網路,或許表面是為了求另一個生存之道,其實也是在尋求另一個讓「出版」這件事更發揚光大的機會。

所謂發揚光大不是賺錢,而是「get the words out」,透過出版來「影響更多人」。讓更多有想法的人,傳遞他們多元的訊息給一般的民眾聽;在他們死後,傳給後代子孫看!以上聽起來有點八股,對我而言卻是一個極大的觀念的扭轉。

當郝先生提到,希望我將部落格提過的海內外網路事件編成一本「年鑑」,我點頭,但心中很掙扎。我覺得就算寫Google的書也不見得會紅,我的部落格是小眾市場,這時候,弄一本「Mr.6部落格」的實體書?

這個推測,我想郝先生不會沒想過。

當時已是十月多,一般出書也要等個幾個月,但郝先生就是堅持,這本書就是要在十二月出,於是出版社整個動員好,只剩我這邊。我被這種「規格」給整個嚇一跳。郝先生還說會用很好的紙,很棒的印刷來做這本書,我更整個嚇一跳,甚至一度想和他請求:不然,等我寫其他主題,再來用這種規格好嗎?

雖然有點懷疑,但還是努力把它做好。此後來來回回的email,可以感受到郝先生的焦急,我奮力的排出剩有的時間,編輯再編輯,終於交稿。交稿的那一剎那,雖然是覺得這樣回顧自己的文章、重新編修也重新得到不同的思想,但坦白說也是鬆了一口氣,好了,弄完了,現在……就等著出書吧!

但事情還沒結束──

某日,郝先生來電邀約,早上來設計師這邊一起吃早餐,「順便看看排版、書封。」這時間是郝先生喜歡的,若是周日我也喜歡,平常早上得寫部落格,若要早上七點半出門就得變三點起床寫作才寫得完,不過那天郝先生從他北京、台北忙碌行程中只能抽出早上,於是我那天早早寫完部落格文章、動身,還因此遲到了十分鐘。當天電話沒響,我猜想,這麼早,郝先生說不定也還在路上!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址,還因為太慌忙而跑錯地點,原本在二段跑到一段,再坐一趟70元的計程車過去,有點小小的「起床氣」。匆匆進門後,我被現場的景像嚇到:

郝先生已經來了,主編也到了,設計師也坐著,已經坐在那邊,顯然已等候多時!

冷汗直從額頭上冒出,連忙道歉、坐下。郝先生不以為意的爽朗的笑了幾聲,表示「要開始工作囉!」

工作?原本以為討論書封,沒想到,郝先生與主編親手交給我六個信封袋。

郝先生說,這六個信封袋裡面裝著是我寫的最紅的人、最紅的事、最紅的物、最紅的時間、最紅的地點……。

我看了一下六袋裡面的東西,都是一張又一張的小紙條。咦,這些不都是我之前篩選給主編的部落格文章嗎?現在被一一剪下,上面貼滿便利貼,有些好像還有郝先生的字跡。

郝先生說,接下來,我的工作是,把這六袋裡面的東西,再各自拆成四袋,分別是最重要的兩個,最次要的四個,還有八個,然後剩下再挑十幾個放在第四個袋子裡……。

看到六袋滿裝的字條已經夠嚇人,現在,又多了二十四袋,而且要從那六袋的字條整理一下,選出好幾篇文章放進袋裡!

我沒參與過出版社內部作業,但隱隱仍感覺到,這一定是特別的方法!至少,眼前這位,是出版社的大董事長,此時卻親自「下海」來作這個揀選!後來,我聽大塊的主編說,郝先生經常做這樣的事,是少數會親自參與編書的出版社董事長!

就這樣,忙到中午12點多,我終於拿著24只信封袋,來到郝先生的面前。他正和主編與設計師討論封面,郝先生問我:「封面這樣設計好看嗎?」

這才想起,啊對,我是要看封面的喔!

這時候,只電腦螢幕上一本白白的書,累壞的我,直覺到這真是一本好看的書,一切辛苦也值得了。

這天當我走出大門,我感覺到我即將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身份

在寫書的時候,我是作者、作家,應該要愛這份「工作」。就算不是全職也要在做它的時候愛它;作者只是一個環節,還有出版社裡面的所有人。大家做的都是「出版」這份工作。這,就是「出版的意義」。

就算市面上一個月有三千本書,擺不上新書書架,也無損這個「出版的意義」

到了一月底的某天早上,郝先生寫信給我,安慰我最近發生的事,後來我才知道,郝先生已獲邀擔任不給薪的國策顧問,並已經成立一個跨台北、北京、紐約的出版平台。這時候我才瞭解郝先生這段時間在好幾個地方反覆奔波的用心,心中再次響起了「出版的意義」。

雖然這篇文章不是我所熟悉的風格,不過還是要把它寫出來,用此文,謝謝網路與書對《網路紅事件》的努力。

「理想」這個字是很奇特的,在現代將任何事稱為「理想」好像都有點矯揉造作是嗎?但奇怪的是,如果我們觀察仔細,在每一個今天,就是總有一些人,依然四處奔波著在「完成理想」。這些人不是故意的,有的甚至明明自己知道需要賺錢、養家糊口,但最後做出來的事卻都不是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這些,這些人走錯了嗎?我自己也會想,我走錯了嗎?但,當我們了解「意義」,這些莫名奇妙把自己推向理想的人maybe就可以有一點點釋懷了。

這段時間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很多舊的朋友也回來鼓勵,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多古人的名言名句,也從沒聽過這麼多世界名著的故事或武俠小說,這些寓意深遠的引言、故事都是大家為了鼓勵我努力去想出來的。當然除了溫暖的鼓勵,這段時間也讓我得到很多中肯的意見、建議,任何一個人在一生中,很難有這麼一個機會,一時之間得到這麼多的建言,也謝謝各位給我這樣的機會,讓我打破以往的固執,更虛心的吸收、學習。若有機會,我也一邊把我自己的故事,包括現在所經歷的,一一的告訴大家,也是一種回饋、一種反省,告訴大家「我還好,別擔心了」。

我想,無論在一個小小的部落格裡,還是真正上了書架,還是郝先生已經完成的跨世紀的三地出版平台……。這些人包括我在內永遠都會繼續做這樣的事情。產業變動、通路地震、閱讀習慣改變……物換星移、人事全非後,「出版」這件事由於帶著這麼不一樣的意義,它,就是永遠不會消失在地球上的。

11 comments

  1. 哇~ 原來面出書的後面有這麼有趣的過程呀~ 開了眼界!
    感謝您這本書. 讓我在新年漫漫的回鄉休假的過程中,
    有沒用電腦, 但還在網路上的感覺.

  2. 每個人都有過現實與理想的掙扎吧,對我來說,一條是成功了也沒有很爽的路,一條是失敗了還是很過癮的路。這對我來說很好選擇。

  3. 在出版業工作是憑著一個簡單的使命感 — 讓好文章讓讀者看到

    即使面對大環境不佳, 這樣的使命感不會減少

    即使我們這家出版社倒了

    會有其他家出版社站起來

    出版不會消失

    只是凋零

  4. 在書店看了一會, 很不錯. 加油. 期待mr. 6 再出書.

    題外話: 若外出時讀的話, 因為沒有電腦, 做不到 延伸閱讀….而且bookmark不能….

  5. 出版和網路結合?
    我覺得http://www.offbeatguides.com/這個網站做得最好
    她能讓你列印出自己訂製的旅行手冊,依據你要去旅行的地點、天數。省去一般旅遊書籍那些你不會去的地方

  6. 在這個年代中,每天都看新聞,卻忘了一整年來發生了什麼大事情。我一定會去買這本書來看看,因為就算每天都在找尋新知,還是會遺漏美些美好的事情。

  7. 我也買了這本書但是有些術語不了解,像是 display ad 不知道是否有像名詞解釋的方式可以了解

  8. To Wendell:

    那是變相的言論箝制,違背了憲法賦予人民言論自由的權利,儘管我們每年的出書量太多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我個人還是反對這樣的限制。

    抱歉,這是原則問題,請您見諒。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