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回亞細亞?

昨天網友留言,觸動我今天想改題目寫。在台北的某大公司工作,與半生不熟的同事待在同一電梯;打了招呼,幾個月前碰面還沒結束的話題,她又繼續了,啊你是在哪裡畢業的?你在哪裡當兵?你到底是誰?

為了怕他們開始丟給我一些熟悉的選項,我們通常會連忙先主動報名「其他項」:「我…其實小時候就出國了……。」

然後,我得到的反應總是,哇塞你的國語還講這麼好!我心中OS的是「台灣的初中教育有這麼差嗎?」然後心中再飄進溫哥華的中文電台李方的嗓音、Richmond那些泡得比五十嵐還好喝的珍珠奶茶、還有矽谷漢牛書店每周四都會飄洋過海到架的《壹周刊》以及隔壁天仁茗茶的茶葉蛋、台南風味小吃的炸排骨,「如果你去我住過的兩個城市看一遍,就不會這樣講了。」然後再OS:「您有所不知,小弟還會用中文寫書哩!」

「埃,」對方總是在這時候打斷我的白日夢:「那,你為什麼要回來?

「唔……。」

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用寫的來回答好了。

我不是作家,但真的很愛寫。提兩大箱行李回到台北,還沒開始準備中文履歷找工作,竟然就先擬了一份新書計畫。我當時很想寫一本叫做「雙語孩子王」的書,連英文的Slogan創造好了,簡稱為「DIDE」(發音為「黛蒂」),意思是「Dual Immersion, Double Excellence」,也就是在兩個語言、兩個文化中沉浸,要如何在兩個地方都出類拔萃?我將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形容成走在一條平衡木上,左邊是英語文化,右邊是華語文化,兩邊都想把孩子拉下去(文化是有侵占力的);孩子的挑戰就是不要被拉下去,繼續走這麼一個平衡木,直到出社會為止。由於個性本就很愛鑽研人性,我偷偷觀察過許多華裔年輕人的中英語狀況,以及許多移民家庭的變化,知道中英語不可能「兩造皆完美」,我指的不是說而已,還包括讀與寫,以及文化調合、環境適應等等。不能兩造完美,其實中英文都能保持在85分就夠了,問題是我看了一圈,包括我在內,竟然沒有任何孩子做到。這本《雙語孩子王》終於在去年由台視文化出版,但不要去找它,因為以現在的水準回去看那本書的寫作,中文還真的寫得蠻不通順的 :)。

重點是,當時以三個月時間完成這本書,令我不解的是,竟然沒有一間出版社願意談;這似乎不是初稿的問題,而是這個主題,竟然沒人覺得有興趣。過了好久,我才從一位編輯那邊得到了答案:「台灣讀者學英文都來不及了,誰跟你在那邊什麼中、英文平衡?

我恍然大悟,而且跟許多從前所猜測的事情都連在一起了。看到書架上的這些書,表皮寫「雙語」,裡面講的其實盡是「英文如何快速變好」,中文呢,則是「如何不要忘記就好」,停留在中小學程度就好!誰管你中文會不會變差?中文變差又怎樣?只要能叫「爸爸媽媽」就好!現在的要件,是讓自己家快速變成「假雙語、真英語」的移民家庭,在北美洲永永遠遠繁延子孫,假如真的成了那樣,人生就完美了!沒有什麼好遺憾了!

這是關於「國外」的所有迷思的,第一個錯誤的開始。

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大陸呵,腹地廣大、社會自由、空氣新鮮,還有許多綺麗印象如水果都沒有農藥,鄰居會熱情幫你掃雪,鳥兒會停在手心啄食,傍晚可以到毫無汙染的藍色海邊戲水。每個人都可以住獨棟的房子,擁有一片大玻璃,灑在格子布上的陽光與白色牛奶相輝映,窗外是一大片的草地,割出一條一條的草紋……。所以許多人去了以後,就堅持要住在那邊了。堅持無論如何都要住那邊了。

這些美麗的印象、這些移民的夢幻,也變成我回國後最大的煩惱。不只是我,相信所有所謂的海歸學子們都已經對這個「你為什麼回國?」的問題回答得煩不勝煩。大家煩的原因就是,你要我講實話嗎?那對方一定非常的無法理解,而且還要跟我問更多、扯更多,讓這段在三年內已經重覆不知幾百次的對話再上演一次。好吧,那我就只好講謊話,隨便一個「家庭因素」、「下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等理由胡亂搪塞過去。

講實話的話,可以講很長很長。不過對我而言,要回答「為什麼要回國?」其實只需要濃縮的一句話。不,不是話,是一個問題,反問回去。

為什麼要出國?

一個人長大的環境,是不能騙的。母語就是母語、母文化就是母文化,它或許很髒亂、很糟糕,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或許就是他一生中最「自然」的狀態。把一個人硬就插進一個非故鄉的地方,所造成的不自然的問題還包括來自那主流社會,無論華裔在北美已有上百年的居住歷史,但膚色與髮色以及身體(body build)讓他們仍然無法百分之百的融入異社會。但,亞洲人哪看得到這點?在戰亂創傷、缺乏強勢宗教加上地小人稠以及道德相對嚴謹的情況下,曾有一位心理系的朋友說過,大家似乎集體性的得了某種心理創傷。對於大部份人來說,這片土地都曾經對他施加過某種心理傷害,無論是小時候被老師打、還是某個店員說一句什麼、還是籠罩在隨時被綁架的不安全感等等,心理上面的一些疲倦,讓亞洲人想繼續出走、愈遠愈好,愈遠愈好!

愈「空」愈好。到一個真空的地方!

國外,正是一個「真空」的感覺。15歲的我,走在Richmond High高中外,沒有半個人;這學校沒有圍牆,中午吃飯時間學生都可以走到幾個block外的麥當勞,那麥當勞大得從來不必排隊也從來不會坐滿。有一天我唯一的朋友、香港來的同學Leo請假沒來學校,我幫自己買了Big Mac和薯條,配著我媽媽幫我帶的維他奶,走到學校旁邊的棒球場獨自吃我的午餐。記得那天的天空好高,空氣清新得毫無重量,我坐在草皮上,一隻蟲子都沒有,乾淨的像一片綠色的地毯,我躺下,想起太平洋另一端的初中同學,現在大概還在上晚間的升學輔導課、不能回家,而我一人躺在此,腦子慢慢的運轉,想到的只有等一下下課後打棒球,約了幾個台灣來的同學,連支像樣的棒球隊都組不起來,我們一人投球、一人打擊、一人守外野,這種草皮的球場在台北是只有pro才打得到,在這邊我們卻覺得它太大、大得好淒。這真的是一個「真空」的地方。

哇,亞洲的人口水流了下來,「真空」的地方,怎麼不快樂?我一開始對這件事很困擾,「對啊,為何不快樂?」那好像你出生就有手有腳,有個可憐的殘疾人士告訴你,喂喂,你生來就有手有腳、有眼睛有嘴巴,應該很快樂,但我們當下點頭如搗蒜、試著將這番教訓銘記在心,但就是無法像殘疾人士這麼感同身受。周末到了。在這片真空的大地上,我們沒地方可去,只能在有限的這些餐廳、現有的這些景點,找尋一個還沒玩過的組合,然後去把它完成。度過了周末,還有周一;到了周五,又是周末;身邊的朋友,費盡心力做出一個個仿台灣小吃店賣的冰棒、碗糕,還買了特別袋子來「更像」,她們好快樂的笑了,我也笑了,笑完以後,我默默開車回家。

家,空空如也。這裡的家,每人都一樣,IKEA的燈、同學的二手家具。所有的親友都還在故鄉,流理台上的牙刷只有一具、隱型眼鏡只有一盒;那具電話是整個家最熱鬧的地方,旁邊都是電話卡與抄得密密麻麻的電話與從小熟悉的小名,這具電話拿來報喜,也拿來報喪,除了喜與喪,不會有其他消息。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遠」,愈遠愈好,換來的是一份什麼?

一份簡單啊。她們不加思索的說。

是。簡單。真的這麼簡單嗎?現在的簡單,卻是以後的複雜。每個學生,無論是小留學生還是大留學生,在畢業之後會面臨一個大家都沒注意到的「關鍵的抉擇點」。通常這時候表面上只是「到底要回台灣工作,還是在國外工作?」,「到底要回台灣照顧父母,還是在國外追求當初答應父母要追逐的夢想?」,但這些大留學生不像小留學生一樣看過這麼多家庭,他們不知道,這個決定,一個意念,一旦決定,就定了一輩子。留在國外,與交往多年女友結婚、生了小孩,買房子、父母接來住、公司讓你升到經理、孩子上小學、中學……聽起來不錯,呵?有把握才剛退休的父母可以過來同住、孩子天天都在家裡講中文,住在這麼一個有花有草的獨棟木屋裡呢!

殊不知,父母住了兩年,終於抓狂,想要回故鄉探探,愈探愈久,慢慢的一住就是半年以上,不回來了;孩子一開始都在家說中文,每個暑假回台灣,你發現他有點腔調但和親戚相處融洽;可是一到青春期,馬上吵著把中文課停掉,然後隨著你的英文愈來愈好,他的中文也愈講愈少;重要的是,你發現你與孩子的話題也跟著愈來愈淺、愈來愈短,當你聽到孩子第一次說「我是美國人,我父母是華人」時的震憾,讓你開始轉而想寫信給孩子,孩子不看,你就想改寫小說給其他孩子看。然後對於孩子自己的介定,你看到華裔男生練身體練得跟什麼、整罐髮油倒在頭上希望墊個一兩吋,看到他們回到故鄉的一邊拉肚子一邊放鬆的快樂;看到華裔女生的交友圈,你不敢跟自己的女兒規定「不要交外國男友好嗎?」但你止不住心中不斷的憂心,你不希望自己變更遠…。但,sorry,這是一條不歸路,愈走愈深、愈卡住。

當然,你很快樂呢。怎能不快樂呢!因為你住的地方、你的生活方式,是大家好生羨慕的,是從前自己的夢想;所以要常常回故鄉,看看他們住的地方、聽聽他們對國外的嚮往,然後再回到國外繼續住幾年…。但在那架波音747飛機裡,你一人的13小時飛行,雖然習慣,但有一種好深好深的「憾」。你去抓,抓不到;去找,找不到。你努力的想,到底為什麼不快樂?你不會發現原因,因為Culture Shock不會研究到已待了二十年以上的老僑,因為你不會相信「殘疾比較快樂」,你已經被制約,你已經被「真空狀態」給掏空,有些東西已經找不回來了。

當年力拚的「假雙語、真英語」,到最後終於達到了,奉上了一輩子的時間,也真的把整個生命都一起給「簡單」掉了。當生命走到盡頭,你發現親友其實不多,你要將自己葬在哪裡?有誰會去探望?這個問題想了很久,當然還是在國外啦,但子女在哪裡?誰是子女?你看著已經被混了不知多少國家的血的子女,望著他蔚藍的深遂眼睛,好像在看服裝的模特兒廣告,但不是。那是自己的兒啊。「我很快樂的!」

所以,我該回答的不是「為何你要回到故鄉?」,我想,我應該回答的是,「為何『簡單』不是我的選擇」

為何我不想活在一個真空的大地?

因為,我選擇「快樂」。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什麼是快樂,不用其他人來訴告,也不用社會對國外的嚮往來幫我們幫腔墊高。回故鄉的三年來,結婚、生子,心情有高有低,但我知道我真的感覺到了,在那真空環境待五十年都感受不到的,真正的喜樂。

92 comments

  1. 我想轉貼這篇文章 請問可以嗎?

    我不是留學生 我只是有機會到美國來實習工作
    但 對於移民身分及歸屬感的問題很有興趣
    我有一個朋友 在小學時就到美國來讀書成長
    曾經 我問他 你覺得你的家在哪裡? 他回答我 台灣 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一個他認為是家的地方
    但 我昨天又跟他聊起這件事 他的回答仍是台灣
    但 在言談中 他對台灣已經沒有歸屬感與認同感
    他在美國生活近二十多年(現在三十二歲 又在加州當內科醫生)
    他說他回台灣會不能適應 畢竟 他從小生長的地方是在美國
    說著說著 他說 他感覺 其實他是沒有家的
    這樣的感覺 跟您在文章中的敘述很相似

    我身為台灣人 出國來 就是覺得當我說出我來自臺灣時有種使命感
    那是 我的家 我的故鄉
    但是 去了瑞士與美國 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與自然景色真的是台灣殘酷的比不上時 我感到很挫折

    其實 關於家 當你感到失望難過無助時 家是永遠可以給你溫暖支持的地方
    不是沒有家 你的家人與朋友 就是你的歸屬 不是嗎

  2. My girlfriend sent me this article and I’m glad I read it. It’s somewhat cathartic to read these self same thoughts from someone else.

    Most North American Chinese live in ethnic enclaves and rarely interact with mainstream society; they are marginalized and live in a bubble, a simulacrum of their home country drinking boba tea, eating salty crispy deep fried chicken reading One Weekly gossip rag. Being marginalized and disconnect from mainstream America and from their home country by the ocean, these Chinese immigrants often feel alienated and confined to living socially stunted lives.

    This is actually true of all minorities. There are little Tokyo, Korean Towns, China Towns, Taiwanese Towns, Vietnamese Towns, the list goes on. America is not the great melting pot but a salad bowl where people stick to their own kind.

    The alternative is to acculturate and assimilate, to become “real" Americans. Usually, it’s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at are more successful at assimilation. And the price of assimilation, of becoming “real" Americans, is to lose one’s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embrace dominant American culture, that is, white American culture.

    I agree with the author’s ideas about bilingual, bicultural education, giving equal weight to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is precious little lef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even in Taiwan/HK/China.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since 54 new vernacular litarary movement has been largely based on, patterned on English. Then there wa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at’s more, because English has become the de facto lingual franca of today,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medicine, enig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he physical sciences, Asians can’t help but feel Englis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native tongue. Virtually all academic disciplines studied and researched around the world are western inventions based on western traditions.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and unless Chinese culture re-assumes a more dominant place in the world shifting the world away from the western paradigm, I don’t see how we can revive Chinese education.

  3. 我在加拿大待了8年..
    那時候的印象真的跟這篇文章裡形容的一模一樣
    一片真空

    不過不同的是
    我非常的enjoy那種感覺..
    這是在台北永遠沒機會感受到的
    而且那8年裡 幾乎沒有感覺到無聊過

    不過我有個朋友在Irvine, Cali
    她基本上整個心態就跟Mr.6很類似

    這是因為加拿大跟美國不同嗎?
    還是 我是怪人
    ======================

    非常同意

    我也很享受真空的感覺

    但 在紐約跟加州的華人 就跟版主一樣

    他們的問題是 雖然身體在西方世界 他們的內心從來都沒進入過西方世界

  4. 我覺得樓上的miss掉mr. 6的point…重點不是有沒有進入過西方世界…問題是心中的那種拉扯吧…

  5. 現在我們處於要回去台灣不捨的階段
    已經在美國呆了將近10年 有兩個小鬼
    真的是寫的很符合許多人的心境
    可以轉貼到我的網頁嗎?
    謝謝

  6. 「你為什麼回國?」….. 我個人是為了家人回國,在美國及加拿大的眾多城市生活數十年後又回到台灣,台北市對我而言只是另一個大城市,反正任何城市都可生存下來,人的牽掛有實重於其他一切,Facebook不就是在玩人的牽掛?

  7. 現在還在美國唸書
    來之前是執意畢業後要留下來
    半年後考慮要留還是要回臺灣
    現在是在考慮要怎麼樣回去才回得好回得順

    不知可否借轉這篇文章 謝謝

  8. 我是版主口中的大留學生,只是我在英國。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後,我也開始在考慮回台灣的問題。曾經有人說出走是為了回家,我可以深深的體會。不只是自己的家還有未來的家。看我阿姨在美國20年,他仍然無法接受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無法認同不同種族的混血,更別說是其教養方式了。在英國,更看到台灣比也比不上的生活品質社會福利!!!很掙扎

  9. 我覺得我們之所以這麼困惑 掙扎 就是有了選擇
    其實每個國家 文化都有好又壞 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
    真正重要的是你生活的priority 你想要的 lifestyle
    當你很難做決定的時候 想想看你在哪裡會活得快樂 有自信 充實
    那樣的地方就是你應該選擇的

  10. 現實:國外生活環境比較台灣好很多

    難道就不能改變些什麼?難道國外的生活環境不是他們的人民努力的結果嗎?

    大家可以一起努力讓台灣生活環境更好吧

    尤其由這些從國外回來的人,開使做起

  11. 非常認同Mr.6 文章寫的內容。來美國12年了,真空的感覺是有的,一個人生活的有點累。之前急於想融入美國的生活,朋友都是ABC,幾年了,卻也沒真的感受到自己是美國人,處在半美半台的狀況,非常尷尬,好像硬是要欺騙自己是美國人似的,口中講出來的英文,方式,和語氣是硬逼著去配合他們,一種口是心非的感覺。最近三年半的工作沒了,在考量於是要回台灣還是留下。留下有留下的好處,回去有回去的好處。總而言之,心裡還是擔心回台灣不能適應,畢竟美國的月亮還是比較圓比較大,自主獨立和自由的空間也是台灣沒有的。生活環境而言對我不是太大的問題,而是要重新複習中式的禮義廉恥,敬老尊賢那些的,我很沒有把握我是否能為放掉美式的身段,很怕自己講錯話,態度偏差,或是沒辦法苟同一些古老而沒意義的規則或規定。怕回去了會後悔之類的。當然,我的中文程度和中文的心智是停留在12年前。回去能順利的找到喜歡和合適的工作嗎?希望這邊有人能提供一些建議,thanks!

  12. Almost all notice all concerning the compelling form you make invaluable tips and hints by means of your web blog and even welcome contribution from other ones about this idea while our girl is always starting to learn so much.

  13. Hey there! This is my first visit to your blog! We are a group of volunteers and starting a new project in a community in the same niche. Your blog provided us useful information to work on. You have done a marvellous job!

  14. 通常有這種獨木橋心態的留學生, 我都建議他們再去"第三種"文化的地方長住.

    就像兩個支架站不穩一樣, 當你去了個和 “前2個" 文化都不同的國家, 你基本上就有個很深刻的概念…"我是活在生命的當下"

    這個星球就是你的家, 美國, 台灣, 非洲, 這些只是支撐你生命重量的位置. 因為這些地方, 你知道這世界很大, 自己很小. 所以不管在什麼地方, 都該做最真誠的自己, 因為怎麼變, 都無法滿足所有文化.

    我們只要把自己的智慧回饋給這個星球的各種生命, 就無愧於自己的生命. 而文化, 也往往因為你的智慧而轉變.

  15. True. Point taken. It all depends on the person. Your happiness is for you to go back home (Taiwan) to settle down with “your people". It maybe different for other people as well. Definition of Family can also be different. If one hangs around with people from very diverse backgrounds, that one person’s perspective on cultures, languages, self identities will be completely different. Multiculturalism. Answer to that. Good words.

  16. 樓上的 別搞笑了, 人家Stanford 雙碩士 矽谷創業, 美國甚麼工作找不到?
    還輪的到你這種腳色數落別人. 自己有沒有22k?

  17. 很深切的文章.

    從台灣到美國, 然後到阿姆斯特丹, 我漸能體會樓上Brian Donald 說的" 這個星球就是你的家"

    雖然想念台灣; 活在當下,忠於自己就能帶給世界更多. 回台灣只要是忠於自己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 反之亦然.

  18. 自己的觀察(台灣到美國),無論膚色語言為何,移民要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才能融入當地的社會。選擇回台灣或永遠待在國外,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兩者各有各的機會成本,看你願意接受那種而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何必讓別人的想法駕馭你的生命。

    關於樓上 Willy 所言,補充一些意見:

    “現實:國外生活環境比較台灣好很多" … 外國有很多國,他們所能提供的是你要的且你無法在台灣得到,那才是比台灣好的部分;要比較的話,也要從生活的各層面通盤比較,才能看到完整的利弊。
    “難道就不能改變些什麼?難道國外的生活環境不是他們的人民努力的結果嗎?" … 非常同意,工作上努力,公民運動也該努力,台灣就會一直進步。
    “大家可以一起努力讓台灣生活環境更好吧!" … 非常同意,要好的生活,不要等別人給你,難道哪天國外不好待了,就又跑回台灣就好了嗎?
    “尤其由這些從國外回來的人,開使做起" … 非常同意,若是大學之後才出國的,底子是台灣給的,理應回饋給這塊土地。當然,若有能力在國外幫助自己的這塊土地,那也很好。

  19. You can’t have it both ways: you can’t expect a new country to offer you all the freedom, resources, and nature you can’t obtain elsewhere, and also bring your own baggage to contaminate that space. To immigrate means you need to give up what you had before to truly obtain happiness at a new place. You need to see the bigger picture and not focus on your own sorrows. You are leaving something you dislike, and your new destination is gracious enough to offer an escape. That means the least you can do is to try to be a part of the new land and contribute to that community.

    Holding on to the past is only going to make you regret what you *used to* have, in every moment of your life.

  20. 我來美國也不過短短的2年多

    來美國生活好陣子的,回去"絕對"沒法完全適應~
    我有長輩十年沒回台灣的,一回去口無遮欄,不若他妻小怕死,都不敢嘗試
    台灣有名的小吃以及夜市美食。
    回來後請假一星期,臥病在床,再對照一堆食安的新聞,要回去嗎???

    有如海角七號中,馬如龍的台詞:「可以在自家做老闆,為何要去別人家做奴才!」
    咱這代青年,真的那麼愛去澳州做人奴才嗎??

    2000年初,台積電和聯電等大廠,是有能力把人才,從美國那挖回來的~
    現在一堆年輕人去做台勞,真令人不滕唏噓

  21. 如果可以有選擇,我也願意留在家鄉。
    像我這種變成北美洲外籍新娘的,其實算是連根拔起了吧?為愛走天涯是美化的說法,當一切涉及柴米油鹽,那就取決於住哪裡對整個家庭都比較好。包括雙方的工作機會、家庭收入、教育等等。
    除非退休後另一半願意到臺灣定居,幾乎可以肯定這輩子就是常住在此。生的孩子也是不中不西的混種小孩。要他們自己說是哪一國人?都只會說出生地的第一國籍,頂多知道老母的國家是在太平洋邊一個叫台灣的地方,以算很不錯了。雖然能幫小孩申請台灣護照,想想還是等他們長大自己選擇吧!他們很幸運有兩個國籍可以"選擇"。
    面對世界上最大且成長迅速的中國市場,看著身邊很多洋人卯起勁兒學中文。但我要說的是,那些四書五經、資治通鑑、二十四史裡面傳達的經世之道,豈是一蹴可幾?談判桌上有時無聲勝有聲,這些有幾個白人懂嗎?了解一個眼神、一個微笑,背後有多少意義,非得你在中文環境中長大不可。問人家的能力,對方回答:"還可以、過得去而已"。是謙虛?還是真的普通而已?"這我們再談",是真的跟你客氣,還是沒得談了?
    文化不是一天能養成,也不是週末去上幾個小時中文學校能做得到。中國人的做人處事,好多好多道理,除了沈浸在那環境裡夠長夠久,沒有第二條路能達成。

  22. 當初來美國 是被媒體上的hollywood 的電影所影響 以為美國就是這樣的美好 這樣的刺激 (年紀輕 不懂事)
    來了久了之後 才發現
    國外就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城堡
    在外圍看到它的雄偉 人們口中稱讚它的美好, 巴不得希望自己也可以進去…
    真的進來之後 才發現城堡裡的人,事,物 跟你以往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一開始 強迫自己去接受這好不容易得來的機會
    久了, 不習慣就是不習慣,
    想回到原來的地方, 又怕被沒住過城堡的人說說  被城堡趕出來 在城堡裡混不下去

    或許真的有人找不到工作  混不下去吧
    但也有人物質方面 衣食無缺...缺的是心靈
    年輕時 幾年見不到家人 都還覺得無所謂, 大一點後發現  你跟那個你所謂的父母  兄弟姊妹  變得比鄰居還不熟 (在美國,通常隔壁住的是誰都不知道)

    有車 有錢 有房,好像是人生勝利組    
    沒家人,沒歸屬感, 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個有錢的宅男,孤僻的堡主
       

  23. 我非常贊同Brian Donald所說的。
    我也是溫哥華念完高中大學,工作了一陣子也迷惘過好些日子。

    目前在香港工作了兩年,但還是繼續嘗試不同的事物,接受不同的挑戰。
    我不確定我會在香港待多久,但我會享受這個過程。
    別在乎別人的眼光,別在乎價值觀念的包袱。
    盡力做有意義的事情吧。

    既然有這個機會能夠出國,既然有這個機會可以選擇,
    就好好發揮自己,不需要侷限在 “我該在哪裏落腳” 的問題漩渦裡。

    我們是世界公民 =)

  24. 著眼在什麼地方, 那就是你的心 你的財寶在哪裡, 心就在哪裡.

    有人是要找歸屬感, 也有人需要認同, 有人想要名聲
    也有人想要混的好, 在哪裡都可以.

  25. I suppose the reverse could be said for wanting to return to the US.

    I was born in the U.S., lived in Taiwan for 7 years, but always wanted to return to the U.S.

    My parents, who were born in Taiwan, came to the U.S. to study, raised me for 7 years, then returned to Asia.

    I came back to the U.S. for high school with my dad’s encouragement. He said they’ll eventually come to the U.S. too, but soon after that happened, they are back in Asia (Taiwan + China), and, my mom is seriously thinking of retiring in Taiwan.

    I suppose at one point I did long to return to the place I was raised, but now, my perspective had changed.

    I’ve worked on the Navajo nation (a Native American Indian Tribe), for 2.5 years. It’s still in the U.S., but it is much like living in a third country. (They are considered a sovereign nation after all.) I’ve learned to live and love this place, no matter how inconvenient, isolated, behind-in-times it might be.

    Living here has helped me develop a taste & figure out what my ideal living place would be. It’s really added perspective to my USA to Taiwan, Taiwan to USA tunnel vision. So, I’d like to thank Brian Donald for sharing his insight!

  26. Very well written. I can understand that feeling I came to Canada at age 12, then to USA at age 18, I have lived in Caribbean and UK before. Sometimes I feel I am in between two cultures, and not know exactly how to call myself. Can you call myself Taiwanese? sort of but i only lived in Taiwan 8-9 years, call I call myself American? not really, I have yellow skin and preferentially speak chinese at home. My brother has the easier time, he is American. period and has no chinese speaking friends. I even talk to him in English. Although, because of what I do as a job, going to Taiwan is not an option. It is interesting though, I have three completely different sets of friends. one is chinese speaking set, one is the ABC set and one is the American set of friends. I dont mix the sets at all, it is like traversing between 3 different cultures of people.

    Allen

  27. 我是個在大學教設計的老師,我會鼓勵學生出國看看就好,至於之後何去何從並不為他們設限。短暫在國外待過幾年,版主面對的異生活文化空泛承繼問題等等我可以理解,用來解釋為何要回到亞洲或台灣也都可以理解。但就如同版主面對同胞的種種詢問,許多人在台灣面臨更多的問題和限制,自然而然對外面的真空有所寄望。我想這不是一個留在哪裡比較好的問題,而是不要帶有迷思地去選擇你要去哪裡。以我的設計專業,台灣是一個在觀念產業資源都相對落後的地方,出去看看變成必要。但是外國學回來的東西不見得拿回來台灣能合用,留在國外也不完全行得通,當然有少數人能在國外如魚得水,也有些人能夠在國外學到精神,回台灣組織資源找機會,一切因人而異。

  28. 哈囉Mr. 6, 看您的文章也有一段時間了,受益良多。留下和回去的抉擇我也想過,的確重點是在下一代,但是很多人沒想那麼遠。我決定留下,讓美國有一天也變成亞洲人的美國,亞州人在新大陸已缺席太久,我願意犧牲來為此努力。

  29. 之前很嚮往美國,直到之前到矽谷總部出差一個月… 感想是在那邊上班太快、壓力太大;在台灣還比較悠閒。回來之後也在想『我到底要什麼』…

  30. we are different
    我們不一樣
    首先要感謝作者大方的分享個人的生長背景、觀點和抉擇,六年前和老公一起到美國來讀書,就這麼決定想留在美國了,因為我們不一樣,出生在美國的亞裔華人,回台灣是非常吃香,制哨在語言的部分就是一大優勢,再來是擁有美式的思考,有時可以免除掉台灣很多令人詬病的繁文縟節,最重要的是你在台灣是很特別的,但是或許在西方多元化的國家,只會是多元文化的一種,而我們不一樣,或許我們無法完全融入西方的文化,但是這份距離所帶給我們的是舒適感,台灣或許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但是人與人那種親近感,或許是生長在國外的你無法體會的,台灣人不懂得拒絕,也不喜歡接受拒絕,常常有時候換來的是必須強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國外的我們因為文化和語言的藩離,免掉了這層的困擾,另外關於說的簡單,是我決定要留在美國的最大原因了,台灣不管是在生活的方便性和語言溝通性,讓一個人每天都在接受外界的資訊,失去了與自己相處的機會,久而久之,不甘寂寞,盲目追求一些事情,或許這樣子人生或過的比較快,但事到臨終之前,卻沒有清楚的回憶自己做個哪些事情,老的時候更是害怕寂寞,活在別人的期望下很辛苦,在美國或許很孤獨,但是生活真的很舒服,就地理環境來說,空氣接到的乾淨度,對於養小小孩來說是非常適宜的,因為有大大的空間和草園,最後是關於文化的認同,這或許是要提醒在海外的華人,我們永遠是龍的傳人,美國有很多華人自願成立的中文學校,目的就是在做文化的傳承,或許某些人剛好如作者提到的,因為傷痛所以唾棄,但是我遇到的很多前輩們,他們都致力於推廣中華文化,所以說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的人,總而言之 ”尊重每個人的抉擇”,切莫再不回台灣等於不愛台灣畫上等號,主內主外的應該盡自己本分,讓台灣變得更好。謝謝作者大方分享他的個人觀點。

  31. 我也是在美國念研究所 畢業後很幸運的在美國找到了工作 就這樣工作兩年多之後決定回台灣 (一直被朋友罵笨蛋)
    我可以理解版主所謂"真空"的感覺, 對我來說就是雖然在美國生活環境不錯 薪水也很好 , 但畢竟是一個人在外 總覺得人生沒有move on, 沒有親人在身邊 沒有老朋友聚會家常, 雖然日常生活過的愜意 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難道我的人生就是要這樣看似美妙卻平靜的過一生? 我回來之後雖然每天看著政治新聞生氣 對男朋有生氣 跟家人吵架 , 但在自己的文化生活著 至少知道自己為何而快樂 為何而生氣, 生活有著起起伏伏卻很真實, 我想在異國生活的快樂真的有百分之50建構在別人羨慕的眼光裡, 其他百分之五時就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冷暖要自己吞, 最重要的不同是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 除非你是真的很融入外國生活就不要想台灣的生活, 否則這種鄉愁會把自己搞的更不中不西 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歸納了幾個結論 決定在外國生活的人有個特色: 要不1.很有個性 要不就是2非常沒有個性, 這樣才可以把人生過得很坦蕩沒有牽掛. 最吼留言只希望台灣可以越變越好, 台灣人根中國人還是有一點不一樣, 中國人一出國絕對是抱著不回中國的態度, 台灣人畢竟還是很愛這塊土地, 希望大家可以ˇ一起把他的更好吧~

  32. 在美國待了快二十年 結了婚 也兩個小孩。不知道是不是生了孩子的關係 最近這幾年真的很想家 想跟家人多點時間相處 在美國雖是生活憂穫 相比之下還是比不上過年過節能跟家人朋友噓寒慰暖 在一起團聚。跟先生多次爭吵討論想搬離家人近點 每次都吵的不可收拾。 該怎是好 想勸告在外遊子 若是有愛你的家人 跟掛心的親朋好友 若是還在決則回不回台灣 。回家吧 不管如何 家是最好的

  33. 我在德國待了15年 現在慢慢開始思考這類問題
    畢竟浮萍的感覺一直存在
    年輕抱著一股熱情到異鄉追求自己理想
    現在 畢業了 也在不錯的公司工作7年 但在白人社會升不上去管理階層
    雖有自己的專業 但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讓我去思考這些中年危機 甚至晚年危機

    在台灣地親人親
    但必須說實話 除此之外 居住環境跟專業發展當然不比德國
    照理講 應該這問題的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我想是自己鄉愁所致吧

    也在思考可以保持2邊的做法 但身邊真的無人能問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類似的經驗分享或有前輩可以諮詢?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