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電子報今年生意竟更好,證實了人際之間的「塊狀」現象?

這星期在美國連番出現幾篇文章,他們都是在說,現在大家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上面,或放在噗浪,或放在twitter,或放在YouTube……認為它們是最新的「發佈通路」?可是,今年,竟然有一個最最古老的「發佈通路」,繼續傳出成功案例!還屢創新高!

這個古老的「發佈通路」,叫做「電子郵件」,也就是──「email」!

啥?email?

其實我這邊在一年半前也有一篇文章提及這件事情,當時提到一個叫「The Daily Candy」的「電子報」,本身沒有網站,主要透過email發送,一開始專作「女性觀眾」,常發送一些試用品給她們,很受都會女性歡迎!很快的,據維基百科資料,The Daily Candy在2003年就以3百萬小賣給某家創投,這家創投再以1.25億美元(台幣40億)賣給固網業者Comcast,40億!一個email電子報可以值40億!你說誇張不誇張!

但,更令人吃驚的是以下──

除了Daily Candy那個特殊成功案例之外,那篇文章的「主角」,也就是那個Thrillist的「電子報」,當時並沒有怎麼了不起,只是因為到了2008年才正式變成「網站」,這個「梗」讓它很有被報導的價值,而當時它「只」有50萬訂戶,不過,一年半後的今天,Thrillist竟然已經成長四倍,來到200萬個訂戶!而且還在幾個月前出手買下另一間網站JackThreads,今年則誓言號稱要創下高達1000萬美元的銷售紀錄。

電子報的奇蹟,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同樣是之前寫過的另一篇文章的主角「HARO」也在今年傳出捷報,「HARO」只是一個email清單,收集了一些「願意受訪者」的email,然後將這些清單介紹給需要訪問一些特殊人士的「記者」。去年這位「HARO」創業家靠這麼一個單頁網站,已經吸引了7萬5千名「素人受訪者」加入他的名單,平均一天要寄三次信給這些人,而且也有2萬5千名記者已經使用他的服務,而他的收費模式是徵求「廣告」,擺了一個文字的小廣告和連結在每封email的標頭,這則廣告一則要$1500至2000美元(台幣6萬元左右),十二個月以後,他竟然賺到了一百萬美元,到了今年,HARO終於被另一間公司Vocus高價併購,併購金據說高達2000萬美元(台幣6億多),就一個email電子報,可以賣到6億。

這周的文章,還去找到其他同樣也是「電子報」的成功案例,都是在今年還做得相當不錯,譬如有一個叫「GeekChicDaily」的電子報,已經有42萬名訂戶,最近得到150萬美元的投資,另外還有一個叫「Testing Table」的電子報,已經默默在那邊兩年,最近亦傳出被投資。此外還有一個叫「DailyWorth」的電子報,大約也是40萬名訂戶,專攻女性理財,後來被富比士列為網路上的前100大女性「網站」!另一個叫「Letter.ly」的也值得注意。

除了這些外,還有另一個部落客也跟著寫文,他經營一個「StartupDigest」的email電子報,這電子報做的事情更簡單,除了一些創業家的訊息之外,他們會看你在哪一座城市,每周寄給你一個適合創業家去的活動,目前經營了六個月,一周增加1200名訂戶,這個創業家表示,他選擇以email來寄送這些訊息,從他們首頁表單的點擊率來看,email的方式顯然相當有效

看到以上成功案例,我們很興奮,但是,興奮之後,我們要先「避免」下了以下這個錯誤結論:「電子報有商機!」

唔,難道,都這樣了,電子報還沒有商機嗎?

因為,看看上述爆紅的「電子報」,說真的,他們其實都有其他相對應的「競爭網站」,而且那些競爭網站都比電子報的規模還要「大很多」,只是,那些競爭網站,犯了一個全天下網路人都會犯的錯──不理會「email」

所以,以上這些創業家,只是做出了一個已證明有市場的網站的「電子報」版,就起飛了。換句話說,這些電子報的經營者,充其量就只是將已存在的「網站」之成功的元素,「移回到」到電子報而已。重點不是在「電子報」這個東西仍有機會,而是「電子報」是大家都應該再「移回去」的好地方!

說到這裡,一定要談談自己的經驗:去年在聯合新聞網的鼓勵下,來到聯合電子報平台開了一個email電子報,叫做《Mr.6網路趨勢報》,其實都是聯合新聞網的工作人員自行由部落格上稿,我沒有投注任何心力,但,擺在上面、寫得如此艱澀無趣的文章,幾個月以來,訂戶是每天增加,到現在也有大約5000人的訂戶,仍繼續增加中,有趣的是,我很確定這些訂戶並不是原本的讀者,因為現在在公開場合碰到一些聽眾,他們會特別表示,「謝謝我的《Mr.6網路趨勢報》。」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總一愣,才想起這個新的「報」。

我一開始是寫「書」,寫了12本,書店的書沒人翻;接下來以「部落格」寫作,透過部落客與推文網站傳出去。後來再開了facebook粉絲專頁,立刻感覺到自己多了一些以往都碰不到的「新讀者」,後來再有《Mr.6網路趨勢報》,又出現了一批「新讀者」。每次「換跑道」,我所得來的「新讀者」的數量永遠不會太多,以我的速度,大概就是半年內多得了幾千位,但是──

如果我沒有去試一個新的「區塊」,我就算過了50年,也不會多幾千位。

如果我每半年都去試一個新的「區塊」,我每半年都可以多幾千位。

如果視「facebook」為一個新「區塊」,電子報又是一個新「區塊」,還有好多其他的新區塊可以嘗試。如果還加上「地理」因素,到了其他城市,又可以重覆的在以上這幾個區塊一一再走一次。

原來,人的世界,是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

中間有無形的「牆」,兩邊的人,碰都碰不到,讀的東西不一樣,看的東西不一樣,用的東西不一樣。大家住在同一個城,卻是不同的世界!

讀研究所的時候,有些男生女生,條件很好,他們卻表示,在大學的時候,「從來沒交過男女朋友。」我們追問,難道都沒有機會?他們只淡淡的說:學校都是女生(或男生),科系裡都是女生(或男生)……。當時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震撼我們,天啊,有這麼「嚴重」嗎?

後來,我們也發現,在現在這個年紀,有些人很想要締結更好的姻緣,但卻一直沒有機會。你說,這麼多朋友介紹都沒有機會?他們只能無奈的表示:「就是『碰不到』啊!」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裡,為什麼沒有機會?他們只能說:「碰不到的,就是碰不到。」這有如「向左走、向右走」的情境,不斷的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人的世界,真的就是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

有趣的是,到了網路上,也是如此。網路上大家都有facebook帳號,其實不是大家都有,650萬用戶扣掉重覆的,全台灣還有一半以上的上網人口沒有使用facebook;他們在何處?

你說,有的網路人天天上電視,但就是還有人還不認識他(她)。

有的廣告,以為已經鋪天蓋地的灑出去,但就是有人有看沒到,看了沒到,看到了沒知覺。

這時候,只能一直去不一樣的「區塊」去建立自己的新「網站」,多多的試,才有效果。

我們每個人,為了人生的豐富,為了更成倍跳上去的前途,應該繼續的往外擴,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出去。如果大部份的人無法跨區塊,那麼就需要「旅行團」,來帶著大家一起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跨出去。

你鎖定了嗎?花半年的時間去開發一個新區塊,人生的豐富度會「成倍」的往上疊。

13 comments

  1. 很另類的思維, 突破傳統框架,
    在這裡看多了Mr6文章的網友, 總以為要跟得上網路時代的腳步,
    總以為要用最新的技術才能吸引網友目光, 才能提高網站流量….

    但茫茫網海中, 有太多區塊是我們從未想過,
    而這些區塊的網友或許也不想追求最新的網站,
    也許連facebook都未曾進去過吧!!

  2. 確實重點不在於電子報, 而是在於網站的idea, 像這裡mr6舉的例子, 就算是用一般網站的經營方式去做, 相信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功。我想電子報的最大優勢是主動出擊, 而不是等待用戶上門來。

  3. 利基型專業個人煤體只要有固定客戶,做好口碑,應該都還不錯,像Mr.6,重點還是市場區隔跟提供價值,不如辦一個"疏解壓力報",專門介紹各式各樣的舒緩壓力的方式,哈哈….不過煤體賺錢是很辛苦的,愈來愈像"慈善事業"….

    mac

  4. 每一個不同的通路

    的確都有不同的族群存在

    所以提升業績的一個簡單方式

    就是直接開拓一個新的平台以接觸新的客戶

    這種方式已經被證明有效

    屢試不爽!

  5. 電郵本來就是很值錢的東西
    在香港,發幾萬個宣傳電郵一次就需要幾千塊錢
    一點也不便宜
    尤其是OPT-IN的電郵地址 開啟率也較高 收費也較高
    電子報聽起來雖然十分古老 但是卻是十分有效的獲利模式

  6. 結論還是電視最有用嗎?(ex:有誰不認識胡瓜?)
    網路的用戶是被太多新鮮的東西分散掉了,所以要分族群去經營(就是6先生說的一塊一塊)
    利用網路病毒式行銷的話,或許不用一塊一塊,專注一個平台即可.

  7. 最近也開始注意電子報這件事情,早在十幾年前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在電台時開過個人電子報(那時候根本還沒有每月吃到飽的adsl計費制),還嘗試著將電子報改為橫軸捲動以及增加十分鐘的線上廣播。沒想到現在都有youtube了,隨著垃圾郵件容易被直接丟倒垃圾郵件去,具有真正會員的電子報也慢慢被人所注意,就像pchome購物,只要訂購了一次,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信,就算不看,買東西時也會記得pchome線上購物,看來電子報終於慢慢「回歸正軌」了。^^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