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都自以為是,商機正藏在「自以為是」裡?

今日超級忙碌,再摘以前寫過的《在C點佈局》文章,這本書像一棵被小朋友拔了好多葉子的樹,快要被我摘光了。

這篇在多年後自己讀,覺得頗有意思,它是一個從「自以為是」來找商機的狂念。

文章開始──

我在網路上看到了幾招「心理學魔術」,非常巧妙──

魔術一,先叫觀眾想一個「兩位數的數字」,然後告訴觀眾,兩位數一定要都是單數!

「像17就可以,23就不行。」魔術師說。

據說,當魔術師這樣說的時候,大部份的人都會猜「37」(真的嗎?),因為他們會自然往「高處」猜,那麼,只剩下37、39兩個最有可能的選擇。這魔術其實就是利用「知」與「不知」之間,把握了人的思考方位,當然有些風險,並不是人人都這樣想的。

至於魔術二,則是魔術師的手掌托住一把刀子,慢慢升起,手要遮住刀子,讓觀眾知道手掌內有一把刀子,卻看不到刀子。然後,偷偷將刀子丟掉,再用同樣的手掌動作作勢升起,這時候掌間其實已沒刀子,但觀眾還是會以為掌間有刀子。這也是在製造觀眾的一股錯覺,讓他們以為他們「知道」,反而被「知道」所誤。

魔術三,請觀眾將眼睛閉上,用手按住觀眾的眼睛,一開始是兩隻手指,後來變同一隻手的兩隻手指。這時候,觀眾還是會誤以為魔術師仍然是用兩隻手按住他眼睛。這種錯覺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魔術技倆上面。

魔術四,請觀眾先想一個數字,告訴魔術師,然後讓魔術師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朋友竟然就會很神奇的講出那個數字。怎麼回事?這是利用一些電話的問候語,內藏暗號。觀眾已經習慣這些問候語,不會懷疑,很快就上當了。這也是在利用「知道」來行「不知道」之事!

換句話說,人們的「自以為是」,讓這些魔術成功了!

據統計,矽谷的創業案有95%最後都失敗了,剩下的5%也只有五分之一最後可以獲得穩定的營收、股票上市。意思是說,大部份的創業家最後註定走上失敗的下場,於是,街上有太多的失敗的創業家在遊蕩;平常沒在創業的人,會鄙視這些創業家,要告訴他們怎麼做是錯誤的,要怎麼樣做才「正確」。罵他們、批評他們,都是為了他們好,幫助他們「避免失敗」。

聽起來的確很有道理。但,其實最後怎麼成功的,他們也不知道--因為:

因為世上的事情永遠不會簡單如預料!不過,創業家永遠都有夢想,所以一些投資公司、大廠、甚至社會,從這些人得到好處。其實如果將所有創業家視為一個整體,其實這是歷史上最壯觀的「犧牲潮」、史上最瘋狂的自我毀滅的情操!大部份的創業家都是在撞牆、灑錢、傾家又蕩產的路上,但他們的「自以為是」,讓他們甘願撞牆、灑錢、傾家又蕩產,來換來這麼一點點可能剛好搏中家財萬貫的機會,也造福了其他人類。

不只這個。當時的我,對一個微不足道的案例感到特別震撼,有一位朋友叫小英,她在一家小公司做櫃台,小英的老闆一直以為小英在外面學會計。其實小英只有星期一在學會計,周三、周五是在偷偷的補習留學考試,她其實默默想轉行很久了,她想「出國留學」,想到心神不寧;她把這個夢想,偷偷的放在心裡面,就這樣努力的學、學、學,過了兩年後…。

過了兩年後,小英終於考了出國留學考試,考得還不錯,不過,四個月後,我們很訝異的發現,她……竟然沒出國!

因為,小英突然發現,她就快垂手可得的「夢」,竟然變得好像沒有從前這麼「香甜」?有天她告訴我們,她竟然不想出國念書了!她想放棄留學的夢,現在她最想去的是「印度」,她要去那邊修行一年!於是,她的周三和周五,從以前的英文課,變成去學「瑜珈」……。於是周而復始,已經老了兩年的小英,快樂的模樣,似乎完全不在意她曾經也這樣投資時間在「留學」上!

我們都笑她:「改來改去!」

她卻覺得,或她卻「自以為」,每一個當下,她都做了100%正確的決定。她天天都在告訴我們她有多麼想去印度,就好像當時她天天在說有多麼想到海外留學一樣!

補習班不都是在賺這些人的錢嗎?試想,透過英文補習班可以成功學好英文的機會有多大?但大家都拚命去補習、拚命去補習。

這個世界本來就太複雜了,每個人都會自我假設很多事情。頂尖的魔術師能利用人的自我假設,利用觀眾,玩弄它們,讓觀眾以為他們知情(其實並不知情)。魔術帶來的娛樂,利用觀眾錯誤的判斷,也容忍了魔術師自己的錯誤。這些錯誤讓魔術愈來愈高超、愈來愈好看,也讓人們愈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

其實,只要不要相信自己,有些魔術就能拆穿。

另一件事是「買雜誌」。事實上,根據報導,買下雜誌的人之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真的把雜誌全部讀完,尤其是較為艱澀的產經雜誌,更是常常被人買下就丟在辦公桌或客廳,擺著等它過期。因此,我們可以結論,人買雜誌的時候,都是一個「錯誤」的購買動作!花了錢,結果只是買個空感覺,買來也都不想閱讀。

我買雜誌的機會不多,倒常常在買書。買書的感覺也是如此,買回來,常常擺在旁邊不看。有時會幽默的想,或許書要放在書店裡,我才有時間看?不過,儘管買回家是個錯誤,但這個「錯誤的動作」卻讓我覺得還蠻舒服的。這就構成了消費的動機,下次還會消費。

世界完全不是照我們以為的方式在運作,而在我們「自以為是」的時候,一直都有一些人,冷冷的在一旁賺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人的錢。(以上文章寫自五年前)

2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