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nda小姐的離開,談部落格的平行製作

Amanda

一天五分鐘美女播科技新聞的影像部落格網站「Rocketboom」今早傳出大消息:影片中的美女Amanda,竟然離開Rocketboom。 

這件事剛好切合我一直想寫的這個「共同部落格」的主題。美女離去後,Rocketboom接下來一定會想盡辦法提醒全球網友:「Rocketboom不是只有Amanda,沒有Amanda我們一樣精彩。」的確,像Rocketboom這樣的影像部落格的製作,看似個人所為,背後肯定仍採多人「垂直分工」,也就是說除了主持人Amanda,至少還需要一個人提著攝影機,說不定還有另一人專責後製,這也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共同部落格」的做法,畢竟,這樣的做法遠比我們台灣黑人陳建洲部落格的影片裡常常看不到黑人自己(因為黑人自己要拿著攝影機),還要「專業」多了。但「專業」真的能讓創意繼續如泉湧源源不絕嗎?

參考美國好幾個大型部落格,發展到今天,早已從原本一個作者,變成好幾個作者共同寫作(co-author)。這樣的「平行分工」的方式(而非垂直分工),才是真正的「一加一大於二」。透過「共同寫作」,部落格可以在同一個大主題下提供好幾個不同的觀點。譬如才剛過一歲生日已號稱自廣告商獲百萬年薪的TechCrunch,除了原本的Michael Arrington外,已加入了Marshall Kirkpatrick等。另外投資資訊部落格InvestorGeeks更是由Peter、Dan、Jason、Vince等投資專家各自發表作品,同樣的投資部落格SeekingAlpha更分類成能源股、通路股、網路股等,由各類專家分別寫作,甚至就只是像BoingBoing這種提供一些隨興網路內容連結的網站,也因為背後好幾位作者共同貢獻所見所聞,每天的內容皆非常豐富。

2001年起,部落格開始改變人們閱讀的習慣,事實上1990年代並非沒有人寫網誌,只是部落格發明了大量連結的寫作傳統以及trackback的技術機制,讓整個網路世界變成一個順順利利、舒舒服服的閱讀大草原,讀者可以滑過來、滑過去,還有RSS訂閱等等,部落格變成容易上癮的讀品。另外還有一個原因當然就是所謂blog service provider的普及化,譬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Blogger,還有Wordpress提供簡易且強大的管理介面,只需二十分鐘就可架站,每天只需花十五分鐘上載,享有漂漂亮亮的版面和全世界緊密的連結,但部落格還有「共同寫作」的功能,則是許多人都忽略掉的。

部落格共同寫作,和所謂的維基機制(Wiki)與韓國發起的一些平民新聞平台如「Oh My News」的感覺又完全不同了。上述這些Web 2.0式「平台」充其量只是一個「公平的舞台」,讓所有人都可以寫作,但這樣的平台顧及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大原則,卻流於笨重,廣而不精,散亂而不專注,會有它自己固定的市場,但永遠無法完全取代分散在各處的個人部落格。

昨天遇到一位資深產業專家說得好,他說,Wikipedia美其名為共同製作,裡面其實仍是由一小部份的專家(或熱心提供內容者)掌控大部份內容,也就是這些掌控,讓它的內容品質保持著一定的水準。這樣看來,「共同寫作部落格」由更小的作者群共同完成,水準更高。而這些小型個人部落格,由於只專注在作者個人拿手的單一主題,吸引了這個主題相關的忠實讀者,像游擊隊衝入叢林佔了一個小山丘,這時候若加入「共同寫作」的機制,則可以在這個小山丘上慢慢培育更多的軍隊、建立一個新國家…。

「共同寫作部落格」與Web 2.0的關係又更微妙,「共同寫作部落格」絕不是Web 2.0精神,因為它仍是一個封閉的製作機制,但它有可能讓部落格更進一步的「專業化」、「豐富化」。部落格的sidebar常常裝有Tag cloud、Flickr、Del.icio.us等Web 2.0的widget,事實上像這些widget,如最近MySpace甚至開始提供可傳SMS簡訊的widget,讓部落格本身成為Web 2.0的重要推手,「共同寫作部落格」讓部落格的影響力更大,也繼續透過各種方式影響網路,與新的Web 2.0。

話題又回到了美女剛離去的RocketBoom,與下一代部落格:影像部落格(vlog)的「下一代」。雖然影像部落格已算掀起潮流,但目前的分工機制多落為「攝影師兼影片後製、主持人兼企畫編輯」這樣的分工方式,事實上,影像部落格不需要這麼專業,更有趣的應該是由一些共同想法的人,一起平行的去製作經營一個影像部落格,或許各製作人分住在世界幾個點,同步貼上關於自己生活周遭的影像故事,就像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些共同製作的文字部落格一樣。

台灣受日本精緻文化薰陶,有很多熱愛自製動漫、數位圖象的藝術工作者,卻未必具備足夠的美式創業家精神,於是遠慮的思謀者便喊出了提高數位內容產值的活動,當我們走到南港軟體園區的數位內容辦公室lobby的投影牆,就會看到台灣數位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能量還真充沛,但這些藝術家與策進者所注重的是要以「專業」的包裝,將這些原創藝術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節目或行銷,這樣是不錯,但我建議不妨也考慮一下部落格,尤其是「共同製作部落格」的途徑。

全球網友閱讀部落格已成習慣,我現在更是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各地朋友轉寄來的YouTube影片,裡面很多只像American Funniest Video那樣的家用V8搖搖晃晃中所拍攝的作品,藝術工作者應該群起自製部落格,以共同部落格的方式,降低個人的工作量,讓部落格天天就像超級報紙一樣的內容豐富,送到全球網友的面前,不外乎是一個藍海策略。

也就是,某種型態的vlog,由好幾位藝術工作者共同製作,在同一個主題之下,頻繁地更新新的內容。

藝術工作者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創業家,但創業家最忌諱的就是裹足不前,創業之路有如迷霧深奧,任何人都無法予以指導,只有自己可以「做下去」來換取新的視野。等到自己的作品已經完美,所有後製都完善了,自己也已經寫不動、畫不動了,最後也失去了原先那股原創衝動的原味,這是網路創意家有時碰到的問題:愈包裝,就愈不好看。

而部落格,剛好讓創業家能「有什麼就放什麼」,抓住當初讓自己悸動、讓自己瘋狂的那一點點感覺,也可以把這小小的感覺,透過無垠的網際網路,感染給全球的觀眾。

美女離去後,該是把部落格重新介紹給所有創意家的時候了。(附圖摘自GigaOm)

6 comments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