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全球化,Locality Globalized

1995年,在台灣某處偏遠的海邊,有一座快要廢棄的房舍,當天的天候不佳,才過中午,已下起傾盆雷雨,天空灰暗得好像世界末日,海風呼呼的猛吹,從外面看過去房舍在勁風中搖搖擺擺,好像隨時都會被吹散吞噬,景象頗為嚇人。

但房舍的窗內,卻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幾盞白日燈光照亮了這五坪的小教室,暴風慘亂的雨聲中,夾雜孩童的悠悠朗讀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鐘聲噹噹響起,下課了,坐在位子上的二年級的小芳,卻一點也沒有高興的樣子,她眼眶紅了,拚命告訴自己不要哭不要哭,但臉頰還是咕溜滑下了一行眼淚。

昨天,這個教室還有五位同學的,今天她最要好的朋友小英已經轉學,剛剛台上的林老師更親口告訴她們,今天是她最後一天上課了,還不停的跟她們對不起,說希望有一天能帶她們到台北玩。林老師只待了三個月,已經是所有老師中待得最久的了。

以上是虛構情境。都市化的衝擊下,台灣許多鄉間小學面臨的只有兩條路:繼續存活,就得辦法多引進一些城市的學校的資源,如老師、課本,等到沒東西可以引進了、撐不住了,只好關了學校,遣散學生,叫他們自己想辦法搭火車上學。

到了1999年,情況有了轉機,因為好幾所鄉間的小學校不約而同的,在存與亡之間找到了「第三條路」來解決廢校危機,他們利用學校旁邊的礦坑來辦「一日體驗營」,吸引城市學校的學童前來一起讀書,還借用周遭的步道、茶園,變成學校的大操場;通往海邊的步道,沿途植物、山海地質景觀都是天然的教材,甚至還有一間學校舉辦了前所未有的「浮潛畢業典禮」,偏遠學校告訴全台灣的小學生,「不必到紐西蘭遊學了!到我們這邊來吧!」這些小小學的孩童們一掃孤單,變成台灣最幸福的小學生,天天都有來自各地的小朋友和他們一同上課學習出去玩。這樣的學校,目前全台灣有556所,一開始他們是政府的頭痛麻煩人物,自從遠見雜誌伊甸基金會連手發起台灣第一個公益創投方案,推出「小學生.大未來」系列,進一步推廣這些小學校的故事,可能為台灣其他學童找到了556個「遊學新地點」

而這則小故事,只是想引出今天主題。大家都知道「在地化」(localization)這個字的意思是把一個海外的東西拿到本地,順著本地修改之後賣給本地人。這個字的相反詞應該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但這個字已經被當作幾乎是一個現象,一種趨勢,成了大企業的理所當然、應該無所不用其極去追求的一條路,但好像也是大企業才應該走的一條路,「全球化」這個字眼的濫用之下,讓它早就失去了那種和「在地化」剛好「相反」的美妙之處。所謂相反,就是並非把海外的好東西帶回來,而是把在地的好東西帶出去,所以我在localization和globalization之間,提出第三條路來走,事半功倍,不必流太多汗水,那就是「在地全球化」(Locality Globalized)

看看矽谷兩家原本的在地報紙,就是「在地全球化」的最成功代表,一個是San Jose Mercury News,一個是San Francisco Chronicle,講這兩個英文名各位不見得有印象,但講到「聖荷西水星報」和「sfgate.com」,或許各位就有聽過了,問題是,它們只是兩家在太平洋彼岸的當地報紙,大家怎麼會聽過了?因為它們已經成功的將自己轉型成足以登上國際舞台的國際報了。它們就像台灣偏遠地區的這些小學一樣,可說非常成功的把他們的「在地優勢」給「全球化」了。

你說,在地的東西,除了民俗藝術品和小吃之外,有什麼好全球化的?事實卻是,每個小地方,就像偏遠小學一樣,縱使再不起眼,也一定找得到足以睥睨全球的「賣點」。這兩份報紙並不位在美國傳統的政治或經濟中心,但它們剛好位於所謂矽谷的兩大城市舊金山和聖荷西,是當地的「地頭蛇」,五十年前矽谷沒什麼,因此它們在美國並無什麼知名度,自從70年代起矽谷熱潮一波接一波,比如Google買YouTube這件事來說好了,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國際大新聞,但對於矽谷這兩份報紙而言只是司空見慣的本地的「地方新聞」,說到跑矽谷這裡的地方新聞,全球各地其他的報紙根本打不過它們,因為它們的記者隨便幾個親戚朋友就可以為他帶來來自Yahoo!GoogleeBay,甚至微軟Intel的最新消息,隨便牽幾條線就可以搶到YouTubeDigg的獨家報導。最近看網路上的報導,也會發現這兩份報紙的網路版往往在各IT技術或網路議題上,成功的佔到了搜尋引擎的「頭條」,怎麼搜來搜去,都還是這兩份報紙所提供的新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高科技密集的城市如西雅圖的Seattle Times、達拉斯的Dallas Morning News、甚至本身也有Silicon Alley的紐約各大報都有收到類似的「在地全球化」的好處,譬如西雅圖的專欄作家搞了一個「Stealth Startup of the Week」,猛力推出外地記者摸不到的情報。這些當地小報,並沒有像台灣556所小學面臨危機,但說實話一個local報紙做了一百年也不可能做到太大,這時候轉個方向,抓準在地優勢,成功的「在地全球化」,便將未來無限拉長了。

二十年來,國界概念逐漸淡化,各項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立,愈多的跨國交易,就需要更多的「在地化」(localization)。尤其是2000年後、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的這一波中,許多眼界宏偉的台灣創業家抓住這趨勢,將「在地化」變成自己向歐美人士推銷的強項,當然這裡指的不是在地台北,而是在地的北京、上海,以同文同種的優勢行銷自己,幫海外企業帶入中國大陸。譬如知名美國華裔創投家Dragon Venture趙光斗從網路泡沫中浴火重生,大陸發展多年後,二年前取得美國主流種子創投DFJ的一兩億美元的資金在大陸成立DFJ DragonFund China,成為極少數向美國主流籌得資金的赴大陸投資的台灣創投家,也讓其他困在台灣籌不到美國資金的創投家非常羨慕。另一例則是很受台灣網友喜愛的韓國免費空間上載網站CLUBBOX,儘管裡面都是看不懂的韓文,據說竟還有高達20%的內容來自台灣網友,使得韓國公司那邊派代表來台灣談合作,打算藉台灣同文同種的「在地優勢」進軍大陸。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在地化」是否已經太多人在做了?

而且,許多外國網站公司到當地「在地化」,已履傳失敗案例,比如CyWorld在美國履推不順,OhMyNewsMyspace在日本,Windows Live Messenger在大陸也沒好到哪裡去,好像「在地化」已經不見得是隨便一個「外國人」想做就可以做的了。網路公司雖然全球無國界,理論來說,可以放在非洲,也有可能成為美國青少年天天看的網站,可是這樣的網站成功率低,因為從點子開始,往往要在當地實地生活過的才可以細緻的分析出這點子在當地到底可不可行,然後到公司的設立,在當地徵人用人及主機的問題挑戰度極高。接著牽扯到網站的整體設計,美國網站傾向鮮豔可愛簡單,歐洲網站傾向端莊豐富,日韓網站則炫麗精緻,大陸網站慣以爆多內容集中在一頁,而且在網站內部用字遣詞方面,若沒有抓到當地人的口味,等於出發前就輸了一半。完成網站後,行銷方面「該參加的活動還是得參加」,「該見的人還是要見」,若人不在當地,許多突然而來的電話或邀訪無法配合,更白白錯失許多機會。關於「在地化」在大陸的各種挑戰這點,台灣網路創業家在大陸可說經驗豐富,北京一批網站前鋒,上海一批內容前鋒,這一條事業之路可說做得非常辛苦。

「在地化」既然這麼辛苦,除非,你就在大家最熟悉的台灣本地搞「在地化」,這次在和台灣創業家接觸,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創業點子其實並不是「點子」,而是一種「改良過的進口網站」,他們看到目前Yahoo!奇摩在使用上有什麼小缺點,將這些一一列出並修正,然後加上海外一些成功網站的元素,換個名字推出來,這幾乎是一種「使用情境」的創業方式,許多創業家喜歡把網站當作房子在裝璜設計,他們認為,再「在地化」一點,大家會覺得更好用,但這樣的點子,試圖把海外的好東西帶回小小的台灣島,為台灣在地量身訂做,本身可說是完全錯過了網路大格局的最大優勢。前陣子在某場合聽到台科大的盧希鵬教授的講話,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之前網路在台灣的泡沫化比海外嚴重(因為倒得幾乎沒剩幾家),是因為太多競爭者的情況下,規模經濟被分散了,台灣的市場就這麼小如牛豆,如果有三個Yahoo!奇摩、三個104、三個巴哈姆特、三個手機王,就不容易達到足夠撐起經濟規模的財務境界了。盧教授建議創業家,「不必帶人潮過來,把自己帶到人潮」。

「把自己帶到人潮」,正是「在地全球化」的美妙之處。下一個十年,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在地化」,而是另一批的「在地全球化」,大家不是把海外的東西透過跨國貿易帶進來,而是將在地的美好之處淬取出來帶到海外,機票這麼貴, 貨櫃一個這麼大,距離這麼遠,一個創業家憑自己薄薄之力怎麼搞「在地全球化」?這就是互聯網的功用了。開一個網站,將在地的最大強項帶到海外去,不需太多行銷,不需要在當地再一次的在地化,就有機會靠一條網路連線,在全球的每個地方都各別爆發出新的亮麗成果,台灣就像是一所偏遠小學,如果可以像那些小學一樣把握身邊的當地的花花草草,視它們為寶藏,把這份在地的寶藏帶出去,就像矽谷兩份當地柴米油鹽小報,一躍成為全球人士都在點閱觀賞的國際級商品。

這點尤其是部落客可以把握的商機,我們看到知名作家魚夫的網義賣原住民的商品,據說一天賣到二萬元台幣;我們看到帕樂比英文小公寓,以英文為號召營造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中台灣消費者的喜好。這些當然很好,取外地商品來在地化,但也不可能做到太大。我常常在想,為何我們不能反過來,以台灣在地一些優勢作成好題裁,開出一個全球級的部落格?比如說,台灣農夫很會接枝種新的產品,如果開一個部落格詳細介紹牛奶芭樂彩色甜椒鳳梨釋迦三倍體西瓜的種植故事,只要找一間翻譯社隨便翻成英日法文,輔以照片,在海外可以賣很好的廣告價錢。

這並非筆者第一次提起「在地全球化」,只是第一次以正式的字眼提出此想法。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個字,推動起來比較容易,這也是我個人的夢想以及深信的商機所在,外銷、外銷、外銷,網站是最容易外銷的載體,網站是唯一可以輕鬆行銷全球60億人口的可能性,只要抓住本站10個月來提出的網路的一些成功案例加以發揮,以極低的成本,便有機會打造一個響噹噹的全球金品牌。無論您喜不喜歡,我自己打算先行開始,也歡迎您來加入。

11 comments

  1. 感謝MR6提出或創造出具戰略高度的概念或理念--在地全球化。這不僅是網路產業,似乎台灣的問題也都處於這種出路之下;我們那些政府官員或專家、學者們,都應該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6先生看來不僅這樣想,在文章最後又提出“自已要先開始了,歡迎來加入”,真是言行必果,本人搶先加入。
    來到6先生這裡,想必都是想創業之人,而無論是技術高手或點子主人;如何做出來是一會事,如何讓大家使用,讓更多的人使用,又是另一會事;要走出去,把在地的好點子與全球接軌,是這個越來越邊緣化的小島明顯的出路。為達在地全球化,顯然,除需要對世界的了解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懂得國際事物之人才之接引,如像6先生這樣的人才。因此,當6先生多次表明願幫本地網站美國化(美語化)時,都興奮不已。
    6先生,謝謝您!

  2. 說到偏遠小學,在宜蘭有一間人文國小,是佛光山跟教育部合辦的。學校以人文為中心,有點類似實驗小學的學校。我去看過一次,真的跟一般台北的學校不太一樣,很多台北人真的把小孩子轉學去宜蘭,住在當地,老公租個房子,在台北上班,週末就開車回宜蘭,像渡假一樣。他有網站的,可以打宜蘭人文國小…應該就可以看到

  3. Mr6說的真好。不過我想補充一點就是其實在軟體的角度上,「在地化(Localize)」和「全球化(Globalize)」其實在軟體(或網站)開發的角度上並不是反義字。他們是在說兩種不一樣的東西,而且是可以想輔相成的。

    在地化(Localize) : 是指產品外觀根據當地的文化所做的修改。比如說度量衡的標準、語言、文化習慣等等的東西。基本上屬於比較表面形象上的,是使用者接觸到的。目的是讓使用者認為產品是當地的東西,可以很習慣的接受。

    全球化(Globalize): 是指做出來的軟體是有全球觀的,基本上是就架構而言。產品本身是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使用而不會有問題,比如說unicode的編碼。使用者比較感受不到這一層次的東西,因為都是在後台運作的。不過全球化的產品的好處是可以很容易的在地化。把語言的模組一換,度量衡的模組插上,使用習慣接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當地的產品。

    基本上全球化是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的,而在地化是改進產品時改變的,並沒有衝突。

    以上是小弟的小想法,藉此舒發一下。比較是以軟體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詞。而Mr6說的是另一套觀念,只是用了同一套詞而已。

  4. 具體的概念是配合原始的資源加上適當的包裝再予以推銷出去,基本上在6先生之前的文章也提過前面Andy老大所提想法的實例,就是Yahoo和Google在不同文化區所使用的策略.我們並沒有看到google Taiwan針對台灣市場開發出不同的樣件,其實重點只是在語言模組的改變,所謂後台的運作還是相同的,這和Yahoo台灣公司獨立並擁有自主收購在地網路公司的權利操作是有差異的

    更準確的來詮釋心目中對於在地全球化,可以很簡單的說呼應外銷這樣的概念,可是依附在主體上的內容還是需要大量的精緻化和主題操作的,很久以前在畢業專題上研究香蕉絕種的可能,那個時候剛開始流行用google來找資料,才發現已經有十分多個連結闡述相同的觀念,雖然沒有論文條目已經使用這個標題,但其中的內容已經足夠去建構一個香蕉王國

    然而我們發現什麼,界定內容還是重點,怎麼看一個小島是很主觀的事情,這個小島上的人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主流和邊緣怎麼去界定哪些是市場所需求並強烈尋求的,這中間的分野更需要精準的眼光,或是說,更跨界的一點疏離反而會是更好的態度

    google的爬蟲可以爬到任何地方,可是對於BBS這樣傳統的框架內卻還有距離,換一句話說,一般人看台灣可以看到任何地方,可是對於一些封閉(但未必傳統)的話題還是無法全然了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我竹科的同學可以跟我解釋TiVo或是數位客廳的全部架構,可是他本身可能連電影都不太看.也沒聽過蔡明亮或是盛夏光年

    說這些的重點是數位內容絕對還是需要被篩選和精準的眼光去選取的,Dean&Deluca這樣的銷售方式適合台灣概念文化的推銷,或許整個論調還是圍繞在銷售的前端上,不過精於跨界的小弟在下我,身為一個出身文學院的工程師,想先誠懇希望有機會加入6先生所提所謂"先行開始"

    望回覆

  5.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也是一個很好的引子
    既然引子來了那我就順便把"手機王"帶出來
    這裡點子王多,技術人才濟濟
    手機王在公益活動,數位服務,縮短數位落差一直有所深耕
    過去也許比較低調 但是隨著像各位一般有志之士的推動
    也讓這些推動變的相對順利一了一些 能見度高了一些
    當然不只是偏鄉地區的小朋友學習問題
    社會上許多弱勢族群也是需要被關切
    2005年的時候手機王與中原資管合作 利用網站協助喜憨兒基金會
    販賣中秋月餅來
    2005至今…兩個單位依舊合作著推動桃園縣復興鄉拉拉山水蜜桃的銷售
    一樣是利用網站
    當然這幾年來還有幾個方案就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http://gyds.sogi.com.tw/ 這些資訊

    我們看這些利用 iT 來協助弱勢 創造價值的行為
    背後可能不是什麼具有龐大商機的點子 也不是什麼莫測高深的技術
    只是一個行動力跟執行力的問題
    如果各位也願意投入的話 不用等 mr6 開動希望列車
    請到手機王網站看看 http://gyds.sogi.com.tw/
    喊出在地全球化的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真的會對推動公益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我同意這些弱勢族群絕大多數問題在於錢
    但是如果出發點是我們自己可以撈到的商機
    而非替他們創造商機
    那麼 IT 只是暫且成為你我與他們的強心針
    一時半刻刺激了 但終將淪為掠奪他們 無聲工具

    PS: 不是來唱衰 也是經驗分享 小弟有幸在過去幾年
    親自走過這些歷程

  6. 好文,深刻说出了本地化和本地化的一些问题。这句很有道理,呵呵

    美國網站傾向鮮豔可愛簡單,歐洲網站傾向端莊豐富,日韓網站則炫麗精緻,大陸網站慣以爆多內容集中在一頁

  7. Mr. 6
    我願意逐步的加入 期許自己有所作為!!
    雖然我不會寫程式 不會設計網頁 但是我有想法 我願意思考 我願意創新!!

  8. Mr 6在如此多產的速度下還能維持文章(內容與文筆)的品質,真是強者。另外,所謂創業的業,應該不止是事業,是不是也包含志業呢?在這篇文章中嗅到一點味道,希望能多看到一點。

    我相信網路的潛力不只存在於其對商業模式的影響,而是整個way of life,很希望看到更多人對於網路的社會人文面有更多創意。

  9. 每每看了wr.6的文章都有莫名的興奮,興奮什麼呢?好像"我"也有機會成為下一個Google的老闆;不過激情過後總有些惆悵、有些懷疑、有些疑問,這些感覺通常隨著煩惱瑣事而深埋在心裡;「全球在地化」,對我而言,長年居住在台灣,熟習這裡的一切,也沒有什麼機會出國,自己的英文程度也不高,想要搞個網站點子來做「全球在地化」有可能嗎?最重要的是,一個台客抓的住「全球的口味」嗎?或許Mr.6的文章不是要寫給像"我"這樣的人看的,雖然我也常常莫名其妙的發想很多點子,也想過把點子做成網站。

    如果外國的網站想在台灣在地化那麼困難,那從台灣做全球在地化會比較簡單嗎?全球的人種、文化、習慣、習俗等都不盡相同,要把台灣最好、最精粹的網站元素外銷,也要考慮到全球的口味適不適合,就近一點來說,台灣的網站到大陸去有幾個成功的?那可不是把繁體中文改成簡體中文就可以行銷大陸的,更何況要全球化。

    對於Mr.6的熱情與專注於推廣台灣網站升級成全球領導品牌的心有尊敬與感動,也是因為他的網站,讓我常常在想做網站的點子,或許是我過於悲觀,如果,一個點子全球化不行,十個呢?百個呢?千個呢?愛迪生也不是做了 1600 多次耐熱材料和 600 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如果我能想出上千個點子;總會有一個符合全球口味,受到全世界歡迎的吧!

  10. 看了大家的留言,發現每個人從文章中讀到的東西都大不相同,有人感染了mr.6的熱情,有人分享了自己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有人看到網站行銷有人看到全球與在地的差距,
    而我,則是看到台灣農業該被推上世界舞台,哈哈…我不是農業系的學生,我唸得是中文,但是卻對於台灣的農業有著難得的在地人的驕傲,每年我們吃那麼多空運來的櫻桃富士蘋果,但是台灣有太多太多新奇好吃的水果,值得政府花心思去將農民的成果推上世界舞台,而不是永遠都只靠政治笑話佔版面…(今天看到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居冠…orz)
    想想這台灣水果該怎麼行銷可以贏過美國那顆蘋果…n…..

  11. […] 就這樣,把鳴鳳古道的行程交代完了。現在要來談談我們所住的這家民宿。因為感覺到民宿經營者的用心,這份用心讓我聯想到我也蠻認同的「在地全球化」(locality globalized from Mr.6)的概念。我將之闡釋為如何將本地的特色發揚到極致,並將之行銷到全世界,讓不管身在何處,但對這些特色本地文化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與之交流,甚至產生活動(也包括經濟活動),而這樣在地全球化的概念將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而有機會實現。類似這樣經世濟民的想法,我也曾經試著想過(台南行腳9),不過當時完全摸不著邊際,只是一個粗淺的感慨,而沒有具體做法,無以為繼。但是4月底住宿在獅潭的這次,讓我又能想把這些想法給溫習一次。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