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Q不完!IQ,EQ,AQ,CQ,BQ,我選「No Q」

這次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職場雙B術、美麗新女力」文章,它講到一種上班族應該學習的新概念叫「BQ」,就是Beauty Quotient,美麗商數。文章說,打扮美美的上班,為女性帶來更多的自信,「…舒解著辦公室僵化而緊張的氛氛,男同事在一旁更是看得心情愉快,工作效率大增。」

是嗎?旁邊人連忙把「BQ」二字抄下,她的本子裡已經有好多個「Q」,從一開始的IQ測量大家的腦袋水平,EQ(Emotional Quotient)則是我們的情緒合群商數,到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CQ(Creative Quotient,創意商數)、MQ(Moral Quotient,道德商數)、SQ(Spiritual Quotient,信仰商數)、FQ(Financial Quotient,財務商數),然後現在又有BQ,也有人搞笑「BBQ」。

總之,我們住在一個,Q不完的世界!

以我的直覺,接下來,Q這個東西還會繼續走下去,比如會出現目前Q始祖的「徒子徒孫」,像EQ生出了「SQ」,Smiling Quotient,微笑商數,幫助你EQ搞更高;BQ也會出現「HQ」,Hairstyle Quotient,髮型商數,長長髮絲飄過去讓同事招架不住;我們會慢慢看到,諸Q們也會互相搞「併購」,於是出現「IEQ」,智慧與態度兼美的職場達人,還有「MCQ」,愛搞怪又有道德觀的新新人類…。反正大眾傳媒每次想推廣一個新題目,廠商每次想賣它的產品,作家每年賣一本書,就要想辦法為我們上班族已經忙碌又痛苦的上班日子中,硬多塞一個Q,英文字母一共有26個哪,後面還有好多個Q可以取用。

我認為,上班族要成功、要快樂、要幸福、要有競爭力,上班族想要與眾不同,真正關鍵不在什麼Q的「什麼」,而是後面那個「Q」

Q,就是「商數」的意思。智商的「商」就是這樣來的。這數字,和我今天過馬路等紅綠燈上面的秒數數字很是不同,等紅燈我看到要等70秒,70秒後就沒了,但這些IQ、EQ、AQ…有的沒的「商數」,卻會跟著我們一輩子,它雖然沒有被量化(註:是「尚未」被量化),但目前看來,誰比較多,誰比較容易成為職場上公然的贏家!

仔細瞧瞧,Q其實是個陷阱,普天所有努力的上班族同胞,當貨品擺在架上,一個一個比價錢、比功能、比美觀。當我們將很多個Q如此琅琅上口,下次看到任何人,面試五分鐘之後,我們可以直接下評語:「這個人的IQ很高,EQ不行,AQ還不錯,BQ高於平均值,CQ比剛剛那個差一點…」,最後雖然不至於給他一個分數,但已經把他的高低排出來了!Q根本是個「比較」的量尺,給社會主導人士一個快速評量下面幫忙做事的人的工具(你有聽過有人在評郭台銘、蔡明介的IQ、EQ、BQ嗎?)它也是讓同儕之間互相推擠下馬的工具,只要你在幾個Q上面贏人,基本上,就是被主流職場接受的一個保證。

職場年輕人,不該被這樣一堆不知其來何由的「Q」給定位。不,不只是職場上,任何一位活生生有熱血在身體裡奔流70%是水的人類,都無法被簡單的幾個「Q」給定位。每個人的特質都有它的緣由。有一個笑話說,你生日那天,發生什麼事?答案是「這世界多了一個人」。嗯,「多了一個人」,聽起來是個微不足道的事?但每個人的被製造,都是萬分之一機率打中的生命奇蹟。看我們的DNA,記錄了幾千萬組的「個人設定」,大自然已經告訴我們,人是不能用幾個Q來說盡的,為何要用幾個大大粗糙的「大綱」來把自己Q進一個比較表裡?人人都是美的,人人都有可用之處啊。

可惜的是,謝謝了這些方便的Q理論,主管們常常就直接as is,不會再去追究它緣由,反正,你EQ不好就是不好,你這點就是差!你就是遜掉了!很少人去探究,一個EQ顯然很差的傢伙,拙於應付他人,每個環節都不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解決那點,他就成為有潛力的員工。而EQ差的人,一路跌跌撞撞,後來有可能也順便養成了其他人沒有的特質。但,這特質若還來不及被叫成一個新的「Q」,沒人會把它當作評分標準。

很多有潛力的人,就這樣被幾個Q給打進冷宮,被遺忘了。或是被視為次等,有缺陷。

在加拿大求學時期,我其實就有很深的感受了。老外社會很重IQ,他們喜歡「聰明絕頂的人」,在亞洲,聰明還要謙遜,謙遜之餘也還要努力,只靠一顆大腦的人,並不是我們所崇拜所學習的對象。但在海外,那些大腦怪人才是大家所崇拜的對象,大家閒暇時,也喜歡解一些很難的題,然後考考對方誰解得比較快,大家都想讓其他人羨慕與崇拜。我那時候就默默的覺得,IQ這件事還真「殘酷」,天生就註定,天生就排好,把自己排進這個排行裡面,假如是排在中下,自己很不爽;若排在前幾名,也只是高興個幾年,畢業後,我會飛到更好的學校、進入更棒的公司,我身邊又會充滿更多的IQ更高的人,我的排名又掉下來。這個排行,是一輩子永遠排不完的。

不過,你說,接下來的其他Q,其實都不是要評量,反而像是鼓勵大家、指導大家職場的正確方向,不是嗎?但這是另一個陷阱,看,EQ是可以學習、可以提升的,但它肯定也帶有一些天生的特質,有些人或許在EQ上就是沒有sense,有人就是不能CQ,有人心脆弱一點無法AQ,於是,又落入IQ那樣的「一層又一層,比一生比不完」的可憐循環。可怕的是,當我們將EQ叫得這麼習慣,這個「特質」變得愈來愈「理所當然」,主管連想都不用想,就開始以它作為大方向之一,看人或看考績,就「只評兩種Q」、「只評三種Q」。一個原本拿來勵志指導的方向,終於還是無奈的變成了評比的標準!

昨天,我在MSN上面問朋友一個人的電話,朋友說了,我跟他「3Q」,然後他回我,「No Q」。我想想我這幾年的想法,應該可以用「No Q」來形容。

No Q就是,有這個guts說,我哪個Q都沒有,我哪個Q都不信。

什麼都不信,就是說當有人問我,你覺得你的IQ如何,EQ如何,你或許還是給他一個他想聽的答案,但心裡說三次,「No Q」、「No Q」、「No Q」。

我拒絕被幾個Q決定我的特質,我拒絕被幾個Q排行在浩浩人海之中!

每個我,都是大自然的奇蹟,是一個獨特的無法被幾個Q給道盡的我。這叫做,真正的尊重「自己」的存在。我也是個寫作者,不能保證明天不會也發明一個Q,但是今天可以偷偷告訴你,選擇「No Q」至今,我們無怨無悔。

29 comments

  1. 被除數(分子)÷除數(分母)=商數…

    我覺得發明這些東西的人,是不是腦袋應該要去Q一下囉!

    當一個標準已經過了成熟期而快要步入衰退期時(產品生命週期曲線),自然就會有不同的人或機構,再訂定出另一個標準,然後,推廣,然後,開始收驗證費等等…

    台灣企業想要雇用什麼都會的人,但給得薪水卻是三流的,那還需要這麼多Q嗎?

    最後,給各位一個忠告:老闆永遠是對的,因為他準時付薪水給你,並且承擔企業風險,如果你跟老闆不合,那就另謀其路吧!

  2. 一個德國男孩很晚才會說話,被認為可能有弱智,當他被中學退學時,老師說:「你一定會一事無成。」1901年,他22歲找不到工作,父親讓他在專利局安插了一個基層公務員的職務。
    1905年,他發表三個論文,震驚科學界,那一年被稱為世界物理年。艾西莫夫稱他為「一人革命」,愛因斯坦想出E=MC平方的時候,跟我同年,剛好26歲。

  3. 如果拿這篇文章,和Mr6在半個月前寫的《學校應留住「排行榜」,拒絕競爭對孩子思考無益!》對比一下:

    “家長不知道的是,當他們幫孩子「拒絕競爭」,他們真的可以將競爭整個杜絕掉,讓一間中學教室變成「人人平等」嗎?家長們急著將他們兒時回憶中最殘酷的「排行榜」連根拔除,但他們可知道,沒有排行榜的後果嗎?

    “我在加拿大,深深嘗到「沒有排行榜的後果」。我們只有Honor Roll,沒有排名,大部份的同學都在Honor Roll上面,有了等於沒有。一間沒有排行榜的教室,讓大人從表面上看起來,孩子「人人平等」,但在孩子心中,顯然不是這樣。”

    “我認為,學校無論怎麼進化,一定還是要設置「正副排行榜」。一定還是要有一個「正排行榜」,這個排行榜呢,抱歉,就是一個要讓孩子們比成績的排行榜,鼓勵孩子們去思考、在智慧上取勝。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實的世界,那些會思考又願意努力找方法去追求榜首的學生,就是第一名。”

    然後在本篇文章,則說:

    “很多有潛力的人,就這樣被幾個Q給打進冷宮,被遺忘了。或是被視為次等,有缺陷。”

    “職場年輕人,不該被這樣一堆不知其來何由的「Q」給定位。不,不只是職場上,任何一位活生生有熱血在身體裡奔流70%是水的人類,都無法被簡單的幾個「Q」給定位。”

    “我拒絕被幾個Q決定我的特質,我拒絕被幾個Q排行在浩浩人海之中!”

  4. 太心有戚戚焉了~"no Q"是我常回應的一句,原以為只是不經意的回應,沒想在這理詮釋出來,是如此有趣有意思~~我還能說什麼呢…讚啦!!

  5. 你根本只是陷入 Q 的精英教育迷思中,人家發明這些 Q 是要讓人們知道自己的能力,缺點所在,去跟昨天的自己比較,讓自己更加完美,而你整篇文章中的 Q 都在跟別人比,那當然只能吃鱉,知道自己的缺點,才能讓自己更好,更接近完美。

    自己的思考論點不夠通盤,就想在那裡說拿 No Q, No Q 也只不過就是一個逃避自己缺點的想法而已。

    這篇文章,也不過就是一個 阿Q 思考模式而已…………

  6. 看到筆者對"Q"的解析,完全顛覆了一般的見解,
    個人覺得Q是應該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期許,
    我十分同意不應該拿Q來評定別人,
    更應該拿Q來反省自己,做到見賢之齊才對
    不見得是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
    拿EQ來說好了,若是從小到大EQ都沒有成長,
    那也不代表自己從來沒有成長進步嗎?
    或許"Q"如筆者所說,不應該是拿來評定人的標準,
    要把"Q"拿來當成讓自己在各方面,更加進步,才對.
    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自身修養是沒有所謂最高,最好.
    永遠都向上看,才能保持不斷的進步

  7. 好文,推。
    不只 Q 來 Q 去,還有 RnR、ARCI、RACI…
    台灣職場病了,外國放個屁、台灣拼命聞~

  8. 覺得筆者的no Q,很像一本繪本(you are special)一樣,表達不被外在的標籤所困住自我。但這些Q,其原意不是要人們了解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改進。因此這些Q常被當作評判一個人的標準,本人愚見,IQ EQ AQ CQ等等,這些Q並沒有那麼令人討厭,要看你用何種眼光去看待。

  9. while I was in SCB BANK as project financial controller , I got the whole Q you named it. I was the one to contribute whole financial projects delivering successfully but the returned is I chosen leave for CFO position on the other company. So, I always attached my signature while I was in bank with 3 Q

  10. 一開始, 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 聲稱已開發出一種標準測量人類智力的工具, 稱為 IQ, Gene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後來, 大家開始察覺好多成功人士IQ並不高, 再發現, 根本它不能測量人類的整體智力, 只是測量很片面的智力, 所以得啖笑
    後來, 有人提出情緒智商(EQ)的概念, 直至成功人士大多EQ高, 廣為大眾及學者接受.
    再後來, 大家發現IQ+EQ仍不足, 提出AQ (逆境智商) 才是成功之道
    再後來, 有學者提出CQ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 認為創意高的人才很重要
    再後來, 再有學者提出 FQ (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財商), 認為高FQ人才能致富, 高IQ+AQ+EQ+CQ的人大多也不能致富
    之後再來還有, SQ (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SQ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MQ (Mental intelligence), MQ (Moral intelligence), BQ (Body intelligence), PQ(physical intelligence), PQ (Practical intelligence), 等等等等

  11. 我應為最重要的 Q (在今日市場需求的環境):

    1) FQ (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財商)
    2) AQ (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 逆商)
    3) SQ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 MQ (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4) MQ (Men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 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5) SQ (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 IPQ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6) BQ (Body intelligence Quotient) / PQ (Physic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7) MQ (Management Intelligence Quotient)
    8) IQ (Traditional General Intelligence. 即一般的IQ)
    9) AQ (Academic Intelligence) / SQ (Scholastic intelligence)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