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就有四!三點贅述,帶來四個新能力

您要作計畫了。手邊有張白紙,你在上面會先寫下什麼?

我會先寫下,「1、2、3」。

三個要點。三套計畫。三條方向。

大家會發現我常在一篇文章,一次提到三個新網站。有人問我,真的每次都是在同一天看到三個新網站嗎?不,多數時候都是從一個新網站開始,先擺著,直到出現第二個,有些靈感,看到了某個趨勢、某條方向,就將第二個與第一個串在一起。這時候,為了寫出這篇文章,我往往還會想辦法,再找來「第三個網站」

不要小看這第三個,這個「找到第三個」,接著將它與第一、第二整合在一起的動作,蘊含著很棒的事!這就像丟球的小丑,只往天空丟一顆,人人都會;丟兩顆也還可以。但丟三顆以上,就需要眼睛與節奏的配合。

一次寫三個網站,就好像將自己訓練成丟球的小丑,這個訓練,在許多地方都很受用!

我喜歡一次做三套計畫。比如說,今天晚上要吃什麼?我提出三個地方,火鍋店、泰國菜、日式燒烤;寫文章,喜歡一次寫三點,第一、第二、第三。演說專長的題目,喜歡歸納為三點,第一、第二、第三。跟別人講網路談感想,我也喜歡分成三點描述,第一、第二、第三。「分成三點」,好像已成了我的習慣。

什麼事都要「分成三點」,其實是很辛苦的事。很多時候是臨時想出來的。常常和我一樣歸納三點的朋友們大概就知道我在講什麼,那通常只是一個矇朧的靈感、印象,然後要在那剎那即逝的靈感在腦中還有一點點水漬之前,把那水漬很快的「分成三類」,而那三類必須成三國鼎立的穩穩站在那邊,中間串連還要有幾番道理,最重要的是,講第一點時,講得再高興,勿忘了第二點、第三點,不然講完第一點忘了下面要講什麼,就糗大了!

實際來說,寫三個計畫,也不完全是因為太豐沛的想法,如果可以,為何不集中在一項講完?這是某種必須堅持的怪癖嗎?其實,若要追溯到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因為「安全感」在作祟。「三」,好像就是一個「比較容易贏的陣仗」,一次推三個出去,被刷掉兩個,還有一個,比較不會輸;這陣仗一出去,互相幫忙,也容易成功。這是一個個人打仗的習慣。

可是,我也意外接收了,第三套計畫的好處了。要知道,在許多的狀況下,我們是很難找到第三點的,當我們習慣的努力去「找三點」,無論那是怪癖還是情感補償,我們竟也順便慢慢的養成了以下四個新能力:

第一個能力,創造力大增!「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是拿來形容腦筋靈活的人,而這件事是可以「練習」的。我常常覺得,「舉出三點」真的可幫助腦筋的運動,這個運動主要是在加強我們的「創造力」,譬如現在在路上已經決定考慮買一個包包和一張貼紙給這位小朋友當生日禮物,我們還可以再想第三個禮物,該想什麼才好?每次提出「第三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被強迫要立刻努力思考一個新東西,這新東西不能和第一點與第二點有所重覆,一定要創新。久而久之,你就是能舉一反三,創意充沛!

第二個能力,全方位思考!這有點像在作「平衡報導」,當你提了前兩種做法,到了第三點,往往是要為第一點與第二點做個更完美的包裝,這時候,你必須以比較大的視野來「三點一起看」。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專注」。「計畫訂一個就好了,做完再做第二個!」但,您可知道?太過專注,有時大部份時候「呆」了而不自知,「傻」了無法應變,而且「死」走到死胡同自己都不知道!多多想想第三點,可以訓練自己的大格局司考,以防止陷入框框的情勢發生。

第三個能力,重新理解許多事!第一點一定是當初的初衷,這初衷很強烈。但,有常常去「思考第三點」的人就能理解,通常在想第三點時,我們都會專心的想第三點,努力的想、拋開一切的想,暫時都不會「倒回去想第一點」。甚至,我們堅持要把第三點都寫完了,才倒回去開始寫第一點;把第三點已經想清楚了,再回來想第一點,很奇怪吧?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第一點是如此重要的一點,假如想完第三點再回來想第一點,會驚訝的發覺,這第一點的感覺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樣了,也可以重新的去詮釋它,感覺更海闊天空了。

第四個能力,無敵的邏輯特訓!一直很注意訓練自己邏輯力,之前在美國GRE的邏輯考試可以在幾乎沒有怎麼準備的情況下就輕鬆拿下滿分。我覺得每次思考第一、第二、第三,就是在作訓練邏輯。寫文章的時候,第一點、第二點相差如此之遠,要怎麼把這兩點串起來?好不容易串起來,還要加入第三點,第三點又要怎麼塞進這套邏輯裡頭?為何三點會有關係?這些邏輯特訓,一開始要畫在紙上,到最後,在腦子裡面便可以直接開始咻咻咻的繪圖,快速成型。

寫這篇文章,主要想為這些常常被嫌「腦子想太多」、「一次想做太多事情」的人平反。畢竟,腦子太好,才會想太多嘛!而腦子不夠好,想多一點也能讓腦子愈變愈好!習慣在紙上畫「1、2、3」並不是不專注,而是送給自己4個新好習慣。你手邊有紙嗎?做什麼事,都先寫下「1、2、3」,無論什麼樣的狀況,都盡力分三點好好的贅述吧!

14 comments

  1. 我同意這論點
    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
    不管工作或私下生活
    我都已經習慣條列式選擇或說明

    不過,有一個壞處就是讓我自己變得很制式化
    常有人說,我講話很像謝震武
    我想應該說,像是律師說話也會以條列式為主吧!
    不過,這真的有很多好處就是了!

  2.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這個是美國著名顧問公司麥肯鍚提出的思考理論,由於人的Mindmap空間有限,因此一次只能提出三個論述。太多了讀者會接受不了,同時模糊了自己論述的焦點。另外同時在演講時,只用三點論也能使聽眾能接受;否則上來就說:"我要報告的有下列七點",聽眾會多麼絶望啊….

  3. 分類是理解的源頭,但分類得好是需要下點功夫的。中華文明中有一個古老分類術,非常形象易懂,就是「天、地、人」三才分類法;「天」象徵規則、次序,「地」象徵條件、環境,即「天」的依托或前提,「人」象徵變化、動源,即「天,地」之間的那部分。雖是古老術,但也符合現代科學,例如系統動力學已證明事物同一層級基本要素超過三就變得混沌。顯然,「天、地、人」三才也符合要素之間的正交(獨立)及含概全部場域要求的。總之,了解了這一招,認識事物將事半功倍;有了「分類準則」,宇宙萬事萬物,無不清晰明瞭,井然有序。

    例如,數學公式,它不外形式(天:如加、減、剩、除、等號等形式關係)、變量(人:如X、Y等)、及條件(地:公式成立的條件、前提、環境、變量的場堿等)組成;理解它也只需從這三方面去思考即可。

    又如,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分類,若理解概念,也是從特性(天)、外延(地)、符號(人)去把握即可。網路,也是從連接(天)、設備(地)、內容(人)去理解把握。
    等等…

    總之,可以舉出無數事例,而幾乎找不到反例來。這個傳統分類最大的好處,是能令人「觸類旁通」,是故中國通才較多,常能出類拔萃,寫下可歌可泣的中國歷史。

  4. Good point!
    I agree tha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Although sometimes we don’t know where’s end for one single subject. Still I found it’s interesting to ask myself could it had more? And most of time I got the sweet outcomes.

  5. What you have just described is stated in the Chinese Book of Change, 易經.
    現在所謂的 “氣" 古字是"三". 來去,去來 的 路(6).

  6. 世界上有两难,一是全面,二是细节,这两难都解决了,您就基本上成功了——这个年头说话不能太绝对,哈哈。

  7. 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也是如此嗎?老闆說這樣做,你總不能一直說這樣不行吧!但人總是一直犯這種錯誤。

  8. 不過,我最近覺得"想得適可而止"比較好一點
    我之前一直在想創造力的問題
    結果因此被推銷快六萬元的百科全書(英文)
    因為業務員說:"全世界只有一個人看完比爾蓋茲,他九歲就看完了"
    後來又說:"這套書可以當傳家之寶"
    這本書是:"對知識真理的追求", “所有知識都是被考證過的,不像網路上…"
    我居然像是被催眠一般簽字
    當天打電話給他
    居然不能退(因為有些法律漏洞)
    至今當初的訂金還沒拿到
    我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件事情"超級業務員之死"
    結局先寫好了 放在我的部落格上
    我發現這整件事情很有創造力
    原來我不需要買百科全書
    只要碰到一些困難
    就會激發自己的潛能
    如果有跟消保法相關的問題
    可以問我~
    P.S.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快六萬塊的書,在七天內無法退貨?再問我吧~

  9. […] 讲举一反三的好处的文章有很多可能,我个人觉得文笔很棒的推荐给大家有三就有四这个文章非常经典。这个是一个很经典的思维模式,也可以作为写作模式,也可以是思维方式。 前段时间看到有一本书叫做《金字塔理论》麦肯锡出的,还没读,感觉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回头好好研读一下。 Tags: 阅读 […]

  10. […] 接下來的第三層呢,我想是簡報技巧專家教過的最重要的一點。我會將簡報快速分成幾個「大要點」,或許這也呼應之前寫的「有三就有四」。有些人的簡報風格,可以不必「一、二、三」,行雲流水,從一片笑聲開始,在一片笑聲結束,這需要高超的表達技巧,也要更靈活的臨場反應才行,我沒這麼厲害,所以我用笨方法,把簡報分成幾個大要點,這樣一來,整個架構已呼之欲出,只剩下「把球丟到正確的籠子」了。 […]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