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Tada!從網路上最真實的東西,找尋下一個商機

上周最猛的消息就是eBay宣佈即日起將Skype執行長詹士莊(Niklas Zennstrom)拔除,當初的4億美元併購金之中打算在後續再「依未來表現」支付給創辦團隊的17億美元,eBay現在說他們只願意付出5.3億,使得Zennstrom只會拿到原先預計的30%。據這裡的資料,目前Skype總用戶數高達2.2億,還不錯;去年總營收達1.96億,距eBay的2億美元目標,其實也只差一點點,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許,是在profit margin的方面離eBay設定的25%有太大的差距。更有可能是「誠意」問題,Zennstrom當初應該有簽定競業條款,而且eBay大概心想「17億美元的後續付款應該讓你們很熱忱吧」,結果,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人不如歐洲人尖巧,Zennstrom從創投籌了爆多的4500萬美元,大部份時間在搞他的新寶貝Joost,雖未違反競業條款,但大概已沒有太多心情經營Skype。更糟糕的是,Skype這件事或許會引起一些後遺症,像Skype這種在短時間取得大量使用戶,卻無法短時間大幅提升獲利、甚至絞盡腦汁都想不出獲利模式的大型網站與大型軟體服務,會開始有人站出來抨擊:「網路上真的還有新創獲利模式嗎?」

無獨有偶,同一天,微軟也宣布買下了JellyFish,這個網站看起來是個老掉牙的「購物比較」網站,但知內情的人爆料這件事時順便將這件事比擬為「GAMY四大天王」在網路廣告戰爭的下一步。網路廣告這塊,愈來愈成大廠的最愛,也顯然已正式登堂成為真正的cash cow,所有的新創點子都集中在「廣告、廣告、廣告」,把這件事和Skype一事放在一起,會有更多人起來抨擊:「網路上除了廣告相關的點子外,真的還有新創獲利模式嗎?」

想起1980年代,個人電腦準備興起,軟體硬體準備區分,然後是電腦網路……那時候大家看到這個新的產業,就像20世紀初看到「物理」這門學問,不太知道應該不應該將它自「化學」獨立出來,獨立出來也不知該叫作什麼?當時有人叫做「information business」,資訊事業,或「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技術。當然今天的所謂「IT」已經是有點不一樣的定義,在台灣更會有人跟我說「喔你做的是網路,不是IT」,但「infomration」、「資料」這個名字取得真好

因為,假如你要問,今天在網路上有什麼是真的?有什麼東西是以前都沒有的?如果只能說兩個字,就是「資訊」。所以我們要為資訊高歌,為「資料」高歌,「Data tada!」從網路上最真實的東西,找尋下一個具明確獲利模式的下一個真實商機。

Web 2.0開始,創業家從「資料」著手,透過網友的力量去收集「資料」,他們的意見、他們的心情、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數位多媒體珍藏……這些資料網站之多,看到Anobii搞書評, Yelp搞餐館……。最近美國Web 2.0網站開始引進愈來愈重的「社群」觀念,從前是「人」附屬在「資料」之上,現在變成「人」與「資料」平行,你可以像從前一樣看資料,也可以到個人首頁去看資料,把「人」看得比「資料」還重。照這樣下去,應該有機會變成「資料」附屬在「人」之上,也就是整個站根本是以個人首頁作為基礎,而那些資料都放在個人首頁中,由他們個人來經營、表現,增加個人分享資料的意願。但,由於網站各立門戶,這些「資料」,卻開始呈現嚴重的「專業化」,也就是說,你若要想「玩」哪種資料,就是要到特定的某某網站去玩。最近來看,除了Yelp開放API外,Amazon繼續增強Web Services外,站與站之間的「資料」交流,愈來愈少了。第一是因為搜尋引擎,搜尋引擎市佔率愈來愈高、indexing速度愈來愈快,大家都到Google查你的資料就好了,除非想搞「夥伴計畫」,不然不必大費周章開放出來讓其他網站使用。第二,「資料交流」已退流行,現在流行的是「功能交流」,也就是以「widget」方式,開一個小框框給你去嵌在自己的部落格、聊天室、桌面、或你最愛的社群網站的個人首頁中,這些widget會有功能,就算只是資料整合,重點也是在「個人資料」的「呈現」(display)的部份,著重炫麗的flash,而不是在資料本身的有趣度。有些網站如這個很炫的網站Oskope,以各大Web Service的資料做成生動的flash搜尋引擎。由於大部份Web Service自己讓你直接以query來找尋資料,等於把最困難的部份「做掉了」,因此這種東西其實輕而易舉,但又沒有將資料好好的利用了。

創業家忽略了,「資料」,是網路目前已累積完成並擺在那邊的最大資源。「資料商機」肯定還可以繼續再挖掘下去。譬如說,之前在Yahoo!奇摩演講講十大趨勢,第一個就提「分享」,「但我這個『分享』,不是大家想的那個老掉牙的『分享』。」我說,「我是在說『分享者』。」

「Web 2.0網站無論是否能和一代網站這麼多使用者、獲利、上股市,在他們離開後,確實已經改變了這世界。」

「最大的改變是,這世界多了一群『部落客』,人數數以萬計;多了一群討論區的『重度言論領導者』,多了一群每天都想搜書籤分享的『網摘師』,多了一群習慣天天到網站留下自己精闢意見的『大大』……。」

「這些人,會是可以繼續利用的資源。」

這一群人,因為之前的Web 2.0網站,而初嘗到了「分享,有人聆聽」的滋味,就算「分享」到最後只有5%的市佔率,但這5%卻已經真的沉迷於「分享」中,這5%會是一個足夠繼續再做其他事情的力量。這5%的人不會跑掉,會繼續在「資料」這一塊貢獻;但是,當這些Web 2.0的獨立的、垂直市場的資料網站,本身無法做大,中間遭遇風浪而沉船,怎麼辦?創業家該是回歸到「資料」的基本面的時候了,不是以「站」為場地,而是以整個「網」來玩耍。

就在我們都在想「資料怎麼用」的時候,剛好,有些人對現在的社群網站發表了「疲累聲明」,他們出現所謂的「SNF」──「Social Networking Fatigue」(社群網站疲乏症),每次到了一個網站,就有人要請他和本站其他人交朋友,請他開始介紹自己是誰,好累!這次到香港也看到一篇報紙在寫Facebook,有兩個人說好好用,另一個則說「我覺得用這種方式social好累,但自己一人又不知怎麼玩。」

他們在講什麼?他們其實就是在講,為何「資料」不見了?Web 2.0網站,尤其是社群網站,愈來愈不著重現在網路上現有已經擺在那邊的大量「資料」,反而打算重新開始。每一個user profile都是「從零開始」,每一次使用者想發表東西都得「從零開始」。MySpace雖然讓人可以直接選取站內已有的音樂、影片,嵌在自己個人首頁,但選了一片,就佔掉一大塊空間,好像又不是他們想要的方式……。

如何將網路上「已存在」之浩瀚的「資料」萃取出來,唱一首「Data Tada」的歡樂頌?以資料為輔,再穿插以另一種元素,那個元素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其他東西?這一塊可以想的東西還好多好多,現在,先來綁架「資料」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網路老傢伙再說。

19 comments

  1. 前幾日說到要摸未來的「大象」。坦白說,網路絕對不是未來的「大象」,它只是這只「大象」身上的血管,連血液都談不上。所以,網路創業家的未來不在網路本身,而在網路之外。也就是當你摸到了未來的「大象」之後,再想網路罷,也即再想如何利用網路把這個「大象」由部分連接成整體,以使「大象」更有效率,更有生命力。

    註:想想五百年前的「大船」、二百年前的蒸汽機、一百年前的汽車、九十年前的飛機、電報、電話、以及最近二十年突然而來的網路,世界如何隨著「血管」而改變。

  2. 有件很有趣的事情,許多人都認為在網路上除了廣告以外,最值錢的東西就是資料,所以有些人很努力地研究 data mining,也期望能以此賺大錢,嗯…小弟我就認識好幾位這樣的人,但是…

    1. 絕大部分搞 data mining 的人,不管是資訊背景或是統計背景的,都是學者心態,沒有生意頭腦。
    2. 絕大部分搞 data mining 的人,都認為在整個過程當中還需要人去介入就是很遜,所以寧願放著讓他們的系統不準確或是慢慢學習,就是不願意用人的腦袋去幫助系統短時間能夠看起來聰明一點。

    結果就是這些人都沒賺錢,這些公司都快倒了。

  3. 好文章。

    其實我有一個點子,是從我自已的使用經驗而來的,結合『人』和『資料』。

    不過我沒有技術,如果你有興趣,再給我mail詳談

  4. 数据的价值是建立在使用者的基础之上的。即使是论坛里那些灌水回复,只要能有效的让需要人收到,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网络的事业的确也都是围绕着数据的,无外乎:如何方便的创造数据?如何有效的存储数据?如何有效的找到数据?
    但商业价值都是由人,这个数据的使用者,来体现的。所以一项成功的网络事业就要第一考虑人的因素,比如“动机的激发”。(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原本一直潜水,如今做了一个小站,就想着到mr6这里多多留言,做自我宣传,也激发了更多留言的意义)。

  5. 資訊在硬體間的交換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了, 同樣的同步軟體為什麼沒辦法在網站和網站間交換資訊? 我想應該是牽涉到太多既有利益還有資訊安全的問題吧….

  6. 我喜歡這篇 好文,更對樓上的Billy Pan結合人,資料的想法十分有興趣.
    我的MAIL:angela4160@hotmail.com
    可以和我詳談喔!

  7. 「にほんブログ村」http://www.blogmura.com/
    不知道這是否算是接近您的今天所言?
    最近常玩這個日本網站,日本人一向有「情報恐慌症候群」〈笑〉。這個網站乍看之下就像一般日本入口網站,但在“內容”上卻更單純,更直接,更乾脆。
    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書籤類型網站,但實際使用發現相較於一般書籤的“被動”填充,「にほんブログ村」似乎更有“介入”的意味??所以不是讓使用者來“逛”網站,而是來“使用”網站?讓每個人互補不足也各取所需。三個臭皮囊勝過一個諸葛亮, 那116782個臭皮囊咧??
    而且取為「部落格村」也和本地的「鄉民」相呼應?〈笑~〉

  8. 全球各公司之間資訊共用交流,共同成立一間全球資訊庫財團法人,由第三者經營,一起分享人類知識的總合。

  9. 在這個資訊的時代裡面, 誰有辦法掌握資訊就能夠變大. 例如幾天前我去EQO Communication, 一個在溫哥華的創業公司. 他們的想法也是一樣. 創立的短短一年半裡面, 已經拿了兩輪的創投資金. 但是賺錢對於他們來講不是第一要事, 而是怎樣衝會員量來增加自己的資訊.

    資訊時代很早就已經來到了, 只是怎樣去運用這些資料才是關鍵.

    回到加拿大的日子, http://seanyhpan.blogspot.com/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