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不只是黔驢技窮的最後附加功能
上周有兩家社群網站同時正式公告推出IM服務(instant messenger,即時線上聊天軟體)。其中之一是全球最大社群網站MySpace,這個網站雖然還在成長,但自從Facebook變成作業系統後之後顯然已「失寵」,還遭威力使用者的唾棄,我側面觀察還隱隱發現已經出現白領與藍領的對立,也就是一些自認高尚的人開始唾棄MySpace這種少數族裔或肥胖女生在上面騷首弄姿,好好一句話不說,盡說一堆拼音不全的「火星文」;但美國畢竟不是由10%的天才所率領的,記得之前的新聞好像提過,50%的民眾不知道他們的老鄰居加拿大到底在美國的東南西北,美國年輕人有80%不知道太陽系有幾大行星,因此高檔的Facebook和低俗的MySpace,應該還是會並存一陣子。不過,在此時推出自己的IM,並且要求會員一定要下載到自己電腦,在旁觀者來說是高招,在那些正醞釀著公幹MySpace的威力使用者眼中卻真是不折不扣的「賤招」,連貴為Wired雜誌都刻意貼出「MySpace is for losers。」
MySpace顯然是為了保住它目前近二億的會員數,所以才推出下載IM這招,來「鎖」住會員,提高會員轉換到其他競爭對手的困難度。而另一個社群網站CyWorld,也在隔天對美國市場推出了IM的服務。不同的是,這個Cyworld在韓國早已有了IM服務,而且將整個社群架在它minihome之上,minihome並不像線上遊戲這麼複雜,甚至不像愛情公寓有這麼多「房間」和「花園」,只是一間房間和幾個虛擬寶物,它就顯然打中了「甜蜜點」(sweet spot),成功的擄獲韓國全國上下人民的心,它實名化極高的會員數高達1700萬人以上,佔韓國上網人口超過一半、全國人口超過三分之一。奇怪的是,同一招在日本、中國大陸與美國並不成功。美國的Cyworld雖未公佈任何數字,但到裡面去晃一圈,看到全部都是亞裔的小妹妹,大概就知道它不可能有多成功。現在Cyworld要來跟MySpace搶IM的丰采,翻牌的機會多大?
先別說機會多大,我覺得最失落的地方是,IM豈只有這樣玩而已!
我們今天人人都有在玩IM。現在好像吃飯喝水,IM就像電話機一樣,只是另一種便利的傳輸方式,但,讓我們回想一下當初自己第一次玩IM的感覺。1996年左右,ICQ推出最受歡迎的IM服務(對大陸網友而言應該是QQ的體驗),那時候大家抱著有點好奇又有點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態度,下載了這個ICQ Client到自家電腦,然後小心的一一加入好友的號碼,接著,和他傳了一封信:「hi!」回想那個滋味,就算只是聊一些「剛剛在做什麼事」、「等一下想去哪吃飯」,也好玩得爆了;假如還搞上多人會談,幽默的無釐頭哈啦幾句,更是好玩到不行。IM當初之所以會這麼好玩,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它是一個「和面對面對話不太一樣的交流層級」,無論是對一個好友或對一個陌生人,IM為人際之間的「交心」,多開了一個特殊的「頻道」,在這頻道裡,可以用和從前不太一樣的方式對話,也可以觸及從前不一樣的話題。
但,我們再問問自己,在當初的感動之後,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們有再玩過任何讓自己「感動」的IM嗎?
商學院教的產品周期論真的教得很好,竟然也可運用在互聯網上面。IM就像推出史上第一台電風扇,人人搶購,價錢很高都有人買;後來,電風扇變成大家都該買的日用品(commodity),只看功能、只看價錢,競爭很激烈,買下它也沒有任何感動感覺。近年來,IM明顯已經進入成熟期,大廠推出的如Windows Live Messenger在全球有1.2億以上的使用者,第二名Yahoo! IM則有8000萬名會員,這裡也提到,大陸的QQ Messenger則有1.5億會員,AIM也有4300萬名以上會員等等,這樣的會員數字,已經笑傲整個網路界,沒有幾個網站或網路服務可以比過了。其他新創的IM為了和大廠競爭,竟只能在「功能」上面改進,譬如之前造成轟動的Xfire專門為線上遊戲使用者推出改良版的IM,Trillian可以和所有市面上的IM互通,Meebo則又加上透過網站介面與網路傳輸的IM,Gabbly等則讓拜訪者之間也能IM;還有手機的IM、企業員工之間用的IM(collaboration)等等。
現在,看看MySpace的新IM能做什麼了不起的新鮮事?它基本上竟還是和其他IM一樣,加朋友、聊聊天,聽說還有影片分享、音樂分享,然後點一下就可以送MySpace規格的訊息給好友。目前有1700萬會員下載,我猜想這些下載的人,應該就是把它當作另一個IM吧。那Cyworld的IM又做什麼了不起的新鮮事?也是讓同時在線上的會員可以聊聊天或傳送正式的訊息(cygram),旁邊的大頭圖用的是Cyworld的虛擬人像(avatar)。再看看也有Saki和AirWaves兩個插件,讓另一社群網站Facebook也可以搞IM,但也是讓會員之間可以聊聊天,如此而已。換作是電風扇就算了,但IM這麼厲害且美好的東西,就僅止於此?
諷刺的是,這些社群網站社群網站的爆發力,我們大家都看到了。其實現在這些社群網站所擁有的東西,譬如好友名單、群組、我的最愛、相簿等等,在2002年以前的「第一代社群網站」都擁有了,但後來的社群網站摸對了使用者想自行經營一個個人空間(personal profile)的渴望,大家都摸對了,於是在各國與各個年齡層都可以爆發出大量的需求,這幾年來造就好幾個不到30歲的百億富豪。所以,當設群網站推出IM時,其實我們是滿心的期待著它會怎麼玩這個「IM」,沒想到社群網站推出的IM卻這麼的……唔,IM。
當然,對社群網站而言,他們考量點已經不同。現代聰明人玩網站有「三S」,之前常講的「甜蜜點」(sweet spot)佔了兩個,意指摸到一個之前不知道的東西,而在不必刻意行銷的情況下會員數自動往上衝衝衝;但達成甜蜜點後,所有的人都跑來這裡玩得不亦樂乎,也總有玩膩的時候,也總有其他競爭者會不斷的把會員騷走,這時候,網站再祭出「第三個S」,也就是想辦法製造「黏性」(stickiness),讓會員數保持住,並不容易被轉換掉。此黏非彼黏,不只增加PV,而是真的像蚊子被沾沾樂黏到這樣,這招許多電子產品都在用了,譬如你一旦買了Nokia手機,習慣它的注音服符號的簡訊傳發介面,就不太可能再轉到SonyEricsson。IM的好處也正在這裡,大家都知道「IM一旦下載,好友名單都在上面了,不易轉換」,但IM這麼棒的東西被拿來當作留住會員的拼死一搏,被當作只是一些網站的次功能(feature),多麼可惜!
人是社會動物,互聯網理論上把人與人之間全部連在一起,我送出的封包和美國總統布希送出的封包可以在太平洋海底某個光纖電纜擦身交會,而,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的「新方式」,實在太多了,所以才說互聯網就像大腦一樣,只用了5%。我們若拆開「Instant Messenger」這個字,instant是即時馬上之意,messenger是「信差」,這位信差,不見得只能送「短箋」給你的線上朋友,或許還可以送其他的東西?或許還可以促成其他的交流?就和當初第一次玩IM一樣,那種「另一層面的交心」的感動?我一直在想的一件事就是,參考看看PTT和其他BBS之前很成功的「丟水球」模式,我覺得對陌生人的IM,應該還可以再開發得好一點,尤其是社群網站本來就強調「亂逛也很好玩」,現在的IM卻都太嚴肅,不然又太開放(像Gabbly),這個方向,我們會繼續去思考與開發。
社群網站沿用從前的元素,再改一改,結果又摸到比從前更大的甜蜜點,是Web 2.0這段期間最有斬獲的網站。同理來看,現在再想一個新的IM出來,應該也有機會再創社群網站的奇蹟。以社群網站從前的熱門度並不大,現在是這樣子;那IM現在已經這麼熱門,這規模會更可怕。而且IM已經並不難做,許多open source或模組化程式都已經存在了,只要改一改就可以上路;問題是要做什麼?留給創業家(包括我在內)一起思考。
“和麵對面對話不太一樣的交流層級”
可能是大學時就玩膩了IRC, 到ICQ,MSN出來的時候, 並不覺得特別驚艷或神奇.
玩IRC的時候,可是每天都玩上好幾個小時,連修課學分都酌量減少了.
有滿多網站和工具,都可以透過 IM 來玩一些有趣的事情,包括了透過 IM 來看 RSS 彙整資訊等 🙂
最進大家常說的 Twitter 和 Buboo 也可以透過 IM 來即時傳遞和觀看訊息,假如搞社群的網站可以直接透過現有的 IM 工具,將自己的功能依附在原本使用者的習慣上(像是這邊說到的 Gtalk 機器人),或許是更有 power 的一種思考模式呢。
我寫了一篇相關的教學文
透過 GTalk 讓 Twitter, Buboo 在同個視窗更新
收藏至20ju.com
其實如果IM這東西玩得這麼低俗無趣,倒還不如玩微網誌~Twitter 和 Buboo呢!
太陽系有幾大行星?
講到Gabbly,我到想到之前就想過的一種玩法:Gabbly + Sphere 的模式 for 廣告,搜尋…或者Gabbly + Clipmarks for 個人資訊保存…
赞成楼主观点~IM只有先行者或者特定的背景下防可成大气~
現在IM不大都變成使用MSN嗎?
還會有人用新的IM嗎?
這樣朋友名單不又要再重加一次..
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所以用了MSN後就不太想再換了..= =
所以做IM會有市場嗎?..
這是我的疑惑…= =
做IM還會有市場嗎?
上次跟Y! manager談過為什麼不去跟QQ談購併,manager說得很妙,「使用者大多都是草民階級,廣告價值很低」。
搞這麼多IM channel出來,要怎麼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建议王志东 学习这篇博客。
看了 王志东 点击科技 名为lava的IM,我就想,除了开放接口意外,没有任何创新,而实际上可创新的地方又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