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oogle台灣首頁大剖解:2008年台灣網界「洗牌機」?

上周四,Google台灣推出一個重大產品,「iGoogle:台灣首頁」,舉行了記者會,周五也刊出了報導如這裡這裡這裡,可能是記者們寫得不夠生動,台灣網路界與部落客圈子似乎沒特別反應,但我們若仔細看看這件事,會驚訝的發現,台灣網路界豈能不反應?顯然,這個產品和這一年來Google陸續推出的繁中版如GmailPicasa、甚至AdSense的層級不太一樣,它竟含有好幾個由Google台灣自行開發的「新產品」,也就是說,總部根本沒有類似的產品,總部只提供只有一些模組、一些基礎、還有一些外部人士無法取得的Google資料,剩下的由台灣Google奮力完成。這提醒了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Google台灣不只是一個外商的在地化中心(localization),也是一個「開發中心」,由簡立峰率領的這個辦公室已被總部賦與「在台灣創造適合本地的新產品」的權力,且這團隊的確不負所託,將繼續創造新產品。

在美國市場,任何一間網站或公司只要知道「Google is coming」,準備做競爭者產品,一定感到莫大的壓力。Google有何好怕?第一,它錢多,真的有夠多,投資人給它28~45倍的本益比,手頭上有40億美元的現金、70億美元的短投隨時待命;第二,它技術強,而且不斷的以「降低latency為首要目標,幾乎所有的Google家族產品(包括社群網站Orkut、相簿網站Picasa)都是同類型網站中最快的,它願意砸錢與設備與技術與人力,將整個stack改善再改善、客製再客製,以換來那「半秒」的速度進步,讓Google產品的使用體驗明顯比其他網站順暢;第三,Google的「搜尋」尤其領先業界,而搜尋可能會成為未來所有網站與網路行為的唯一入口,甚至到手機與電視上面去。因此,當Google台灣準備好好的、專心的推出一些在地產品的這件事,讓我們不禁直接聯想到,Yahoo!奇摩在台灣的96%市佔率、盤驁已久的第一名王座,雖然不至動搖(也拜目前Alexa或ARO排名以PV與逗留時數為主的算法所賜),但台灣的網路生態,乃至於前20名的排行,應該有機會被「洗牌」。

而,這場洗牌活動,或許從2008年開始

怎麼說呢?先來看看iGoogle台灣版到底在幹什麼?只要對準Google台灣首頁的下方的淺藍底的區塊中的「iGoogle:台灣首頁」按下去即可(注意:假如發現怎麼還是英文版的內容,有可能是因為你已經以Google帳號登入,而之前你設定過自己的iGoogle,只要先按右上角的「登出」,就可以看到「iGoolge:台灣首頁」)。這次的iGoogle台灣首頁,有五個重點產品值得一書:

第一,最左邊的「Google新聞,台灣版」:別小看這個新聞小插件,它和原先在iGoogle的「News widget」很不相同,不但加了焦點、國際、台灣、財經、娛樂以及其他六樣分類可選訂,新聞品質方面也不再只是拿Google News機器搜來的新聞囫圇塞。據說Google有作過田野市調,發現台灣網友最愛的正是「新聞」。這點也反映在Yahoo!奇摩的「新聞」次域名(news.yahoo.com.tw),竟在創市際ARO排名上和Yahoo!在全球最厲害的「Email」產品(mail.yahoo.com.tw)並駕齊驅,而英文版的Yahoo! News和英文版的Yahoo! Mail卻有近20倍的落差。Google台灣奮力推出的這個「新聞插件」,據說讓總部非常驚豔,已決定以這個版本為全球版本,取代原先在英文版iGoogle的news widget,也就是說,台灣Google所製作的作品準備成為全球iGoogle的預設(default)插件,全球網友初用iGoogle都會看到這個news widget。

第二,中間上方的「熱門搜尋排行榜」: Google台灣團隊看準,台灣網友應該會想知道一些Google內部收集來的網路資料,因此設計了這個分為四區塊(tab)的插件。第一個區塊是「關鍵字排行榜」,就是拿Google內部的每日收集的各關鍵字搜尋次數的機密資料,將它們排出前十大。每個關鍵字的「熱門程度」(以灰色圈圈表示者)為它的總搜尋次數,而它的排名則依照最近一日的搜尋次數,若分不清楚這兩者的可以以「股價」和「漲跌」來區分。這個排行真的很有趣,從此以後我們天天可看到「今天熱什麼」,譬如平常沒什麼人在搜索的貓空纜車蕭萬長海綿寶寶哈利波特等等,竟被列入昨天的前十名。另外的「圖片」區則是自Google Image最近最常搜的圖片的資料,「影片」區則自YouTube內部資料抓取昨天被點擊最多的台灣影片(不過,據說這個和陳士駿上上周六的「YouTube即將推出台灣top 10影片」之宣示並無直接關係);而「網站」區則是昨天被搜尋最多次的「網站名稱」,這樣的搜尋叫做「navigational query」(瀏覽型搜尋),這種事我常幹,就是我不想記住址或懶得在住址欄一字字敲pchome.com.tw等種種原因,總是直接在Google打「PCHome」,再點進Google給我的第一個超連結。這樣的query據說佔Google搜尋關鍵字的大宗,而且不太容易改變,因此特別分出來為一區塊,也讓第一個區塊的「關鍵字」可以每天變來變去。

第三,中間下方的「Google推薦」:這部份有點師法韓國Google首頁的味道,但整個程式是Google台灣自行製作出來的。

第四,右邊的「個人工具」「常用工具」:這兩部份基本上是拿美國iGoogle本來就有的差件,再搭配中文翻譯。不過像Picasa相簿的插件,Google台灣覺得原版做得不太好,索性自行再研發一套新的。

第五,是一般網友比較沒去注意的,仔細看看iGoogle台灣版,和它的老大哥iGoogle英文版比較,有沒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沒錯,就是那些「頁簽」(tab)了。一般的iGoogle插件,一支插件就是一個區塊,只能顯示一樣東西、做一件事。但Google台灣特地自行開發了「Container插件」,也就是讓每一個widget裡面都可以放自己的tab,不但自己用在上述四個自行製作的插件裡,也提供給一般網友自己玩。當初Google台灣將程式check in到Google總部,以為只是幾百個插件中的其中一支,沒想到被許多美國網友挖了出來,還倍受好評,讓台灣團隊相當鼓舞。

以上五個部份,只是iGoogle台灣版的第一步。那這究竟和台灣的Yahoo!奇摩有何關係?和其他大網站或整個網路生態又有何影響?這個關係又可以分成兩點(今天怎麼一直在分點敘述)來談,第一,我們可以觀察到,iGoogle這些關鍵插件和Google向來的「讓機器去碰,人不碰」的走向有些不同。Google台灣每天會派人特別檢查「新聞」摘選,也會看看「關鍵字排行」,看看「YouTube」影片有沒有情色成份在裡頭,甚至要怎麼將「瀏覽型搜尋」與一般搜尋分開可能也暫時仰賴「工人智慧」。這讓Google台灣和Yahoo!的「媒體」定位更近了一點。這個動作是正確的。在國外,技客(geek)數量之多,英雄名人輩出,可以帶領全國網友;在台灣,技客數量少,沒有任何power,從前的技客如張忠謀時代的那群人,現在連打字、用email皆不見得擅長。Google若繼續在台灣玩技客市場是在搞自殺,一定要參考參考超級星光大道。

第二,也是本文的題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在記者會後,每位記者都引用了Yahoo!奇摩的回應,也就是「My Yahoo!台灣版將於今年第三季(重新)推出」,網友可自訂個人化首頁,並將自己設定完的首頁分享給朋友等等,但,顯然My Yahoo!似乎只能讓使用者使用「Yahoo!官方插件」(這點仍待商榷),但iGoogle卻對創業家完全開放插件,所以只要台灣的網路創業家動作快,我們可以在2008年初,開始在iGoogle加入HEMiDEMi地圖日記MiniworldMaxpartyStreetVoiceiPeenPpolisFunP推推王…(族繁不及備載)的小插件。

我們也可以用視覺來想像這情景:有一個網友不喜歡「轉台」的地方叫台灣,這裡唯一的電視台叫Yahoo!奇摩,節目相當精彩,作品相當不錯,現在有另一個競爭者出現了,從海外引進技術與資金打算另闢一電視台,此台一開始空空如也,所以聯合了台灣其他的節目製作人,一起開節目、一起經營。iGoogle在台灣的意義,和它在美國不太一樣,而Google相信也絕不會放過這個意義。

套句老話,這可說是非常Web 2.0的一種做法,這Web 2.0不只是讓網友自訂內容,而是「創業家也可以提供內容」。所以,當Google開始猛攻台灣市場時,對於台灣創業家來說,iGoogle會是一個可跟著搭順風車的好機會!做一個新網站和其他台灣大型網站硬碰硬,機會不大,但只要台灣有一個叫做「Google」的一直想打敗Yahoo!奇摩、想在台灣市場多插幾根旗子,跟著它應該比單打獨鬥還有勝算。

iGoogle台灣這些產品,大約是去年底開始發想、開始製作,直接負責此展品的大約有四人,產品經理裕寬是一位很聰明且思考周延的年輕人;Jocelyn為美術設計師,以上兩人皆在台灣出生、小時候到美國,現在仍在Google的Mountain View辦工,常常飛台灣;而技術人員為Kevin和Ray,皆是台清交畢業生,也都是相當有天份且有國際經驗的佼佼者。這個team雖非常迷你,但成員個個超強,所以可在五個月內,在API和外界工程師有的資源差不多的情況下,漂亮的完成了上述幾個插件並受總部注意。我們不必寫這麼快,只要寫一個插件就好,從今天起算,所有的Web 2.0創業家努力想、努力想,做一個自己的iGoogle插件,當2008年的第一道晨曦落在台東,是不是有可能和iGoogle一起在網路界衝浪?到時候iGoogle的台灣插件就不只這一些,創業家可吃到的市場大餅也不只現在這一點點了。

4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