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值得轉換成Facebook迷你小插件的破點子

才創立三年的社群網站Facebook已在網路上產生了網路的第三勢力,可能自成「作業系統」,自擁一個可以在上面另作軟體的「平台」,和工具型與媒體型網站成三國鼎立局面,從此將有一批網路創業家將放棄自己架網站,直接做「小插件」搭築在社群網站已吸引到的人群之上,好好的發揮創意來「玩」他們。這就像看綜藝節目製作單位怎麼用創意「玩」藝人,你今天請了五位藝人上節目,該設計什麼遊戲讓他們在電視上玩?藝人都很笨,觀眾也沒有用大腦在看電視,所以不能設計太困難,卻要有互動,也有表現,可能有些意外的亮點,盡量不要很快容易膩……只要想出來這個遊戲,不必做多麼了不起的事,或許有機會像iLike,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就靠Facebook帶來嚇得下巴掉下來的100萬名新會員!另外,這篇文章也比喻得很好,從前Facebook提供一個簡單的「戳會員」(poke)功能,讓好友之間可以打聲招呼,現在超過210種應用像雪片般灌入Facebook,創業家的創意已經讓會員可以「咬」、「抱」、「騷癢」、「賞一記刺拳」。創業家一直在想,還有哪些小插件,可以做進這一套新的「群眾作業系統」?

既然是「玩群眾」,有些時候就不必太嚴肅了。網路環境有一些小玩意,本身是獨立網站時沒什麼了不起,假如做成插件呢?以下三個破破爛爛的「玩網路」的網站,點出了三個可能可以做成爆紅插件的大方向。表面上看起來很無聊,一染上社群,或許能像氫氣碰到火苗馬上爆炸:

第一個是「A Few URLs」。想像以下情境,今天我們看到一則關於陳士駿訪母校靜心小學的新聞,覺得很有趣,就把這則新聞的位址從上頭的住址欄剪貼到MSN或email裡寄給別人。但假如我這邊同時也想寄陳士駿已不是單身陳士駿父母周六也在場聽講的新聞呢,我會以上三則新聞的位址一一剪下來,再一一貼在某個地方,然後寄給別人;下次想再給第二個人,我再把那封信或那張MSN再叫出來,把三個住址一起框選並剪貼到MSN或email寄給別人。很麻煩吧!「A Few URLs」這個網站,就讓你可以加入好幾個URL,把它們做成一個單一網址,然後用一個位址就可以找到它們(也可順手變之為縮短的TinyURL),從此你只要剪貼「這個位址」,就可以一次再一次的寄給所有人。

當然我們應該也有其他辦法,譬如將三個位址都加入HEMiDEMi,給它設個獨一無二的標籤「陳士駿故鄉行程新聞」,以後直接剪貼這個標籤的首頁位址,但這樣的走法,畢竟還是繞了一大圈,而且至少有70%的上網人口尚未有使用線上書籤服務的情況下,並不能奢求每個人都會用這招。基本的剪剪貼貼仍然是「基本盤」,雖然每個線上新聞都有「轉寄給朋友」的工具,許多人還是習慣自己剪貼網址,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朋友。我們知道,用電腦做任何一件事其實都有十幾種不同做法,但人們最常用的,還是已經習慣十年的「那一招」。「A Few URLs」有擊中這一點需求,但可惜的是它自己目前也是一個獨立網站,用起來不很順手,假如這服務可以更搭配著某一載體,譬如搭著社群網站、搭著部落格,變成一個插件式的小工具,提供一個可「連剪好幾則文章化為一個URL」的小工具?我還蠻看好的。

第二個是「My IP Neighbors」,也就是「我IP的鄰居」。每一個網站都有一個IP,但這IP卻常常不見得是獨一無二,如果你購買的網站伺服服務的層級不夠高,則網站空間提供者往往將好幾個網站放在同一台機器上,分享同一顆微處理器及同一個硬碟。「My IP Neighbors」網站讓你輸入自己購買的域名,比如mr6.cc好了,竟然和192個其他網站一起host,那些域名什麼奇怪的名字都有,這個網站和這些人住在同一個家裡,真的有點吐血;再看看TechCrunch.com,則看到喔原來它的原來日本版法國版英國版都是放在美國遠端的伺服機裡。「My IP Neighbors」在上周被digg了二千三百四十一次,顯見這個簡單的網站在IT的群體中頗被激賞。

像「My IP Neighbors」這樣的工具,隸屬於「讓你知道更多你不知道的你最在乎的網路事實」,這樣的工具不容易做,但做出來的話會讓人覺得「很有用」。社群網站其實很需要這樣的小插件,告訴訪客一些有用的訊息,或也告訴該個人首頁的主人一些有用的訊息。比如說,就針對來訪者的IP好了,告訴對方在同樣的區域(譬如台北市)在有今天有多少人來拜訪這個網站,現在還在線上的還有誰?試想我可以在遠在美國的Facebook直接和一個同樣憑IP判斷來自台北的人開始閒聊,馬上加入他成為好友。聽起來是蠻老套的玩法,有沒有在社群環境中發酵過?值得一試。

第三個更無釐頭也更有趣,叫「IP Spotting」,它會直接查到你的IP位址,然後為這個在現在這時刻屬於你的IP位址做一系列的「網路紫微斗數」,譬如假如你的IP是「151.199.53.145」好了,它先把四個數字拆開來,告訴你它們的質數關係,然後用這IP畫成一個bitmap黑白圖,再告訴你這個圖很像某一張照片……然後告訴你其他的驚人發現,譬如你的IP數字全部都是奇數耶,你的IP化成五張樸克牌是「two pairs」,恭喜你的IP竟可以製造出一個條碼,你的IP化成地圖座標的話是在非洲好望角和南極之間的一個沒人去過的地方……,每個IP下面都有留言,留言者的IP也秀出來,點進去也可看看他的IP的紫微斗數是怎樣。

這個網站可以說無聊,但我們也不得不說,IP還真的是一個「全球共通的語言」,在沒有使用代理的情況下,人們當下的IP還真的是獨一無二。更有趣的是,所有來到這個無聊網站的IP,都已經被自動的就上述每一個項目(是的,包括樸克牌牌好壞、地圖座標在哪裡…)打分數,所以這個網站已經為29萬個IP打過分數。我就在想,這樣的網站若做成插件,可以自動對來訪的客人的IP作比對,然後自動的產生一大堆好玩的資訊,再用這些資訊來排名、來交錯,甚至來配對,它每來一個人,就會抓到它的資訊,每天來一百人就是多了一百條資訊可以發揮出好多東西。不見得要以IP作比對,也可以從使用者名、email住址去「打分數」?雖然打出的是無釐頭、沒道理的分數,卻也瞬間為來訪的這些素眛平生的陌生人,製造了吱吱喳喳閒聊的話題,這樣的小插件會很成功。

創業家之所以應該考慮做小插件,因為社群網站顯然還沒到最高點。Facebook的下一步,一定會想辦法打破「社群網站是給小孩子玩」的範疇,它會玩「全民市場」,就像今天的微軟Office全民皆玩、Yahoo! Email全民皆用,Google搜尋引擎全民皆仰賴一樣。套一句投資客喜歡說的話:「社群網站還有一波漲勢」。

值得振奮的是,從各國傳回的數據來看,社群網站確也已經慢慢跨過青少年的鴻溝,據加拿大的Digital Home對加拿大上網人口的統計,17歲以下的上網人口有83%曾經玩過社群網站,而18~29歲則有74%玩過。有趣的是,連30~39歲的有60%也曾「接觸過」社群網站,40~49歲有45%接觸過,50歲以上的竟然也有33%接觸過,接觸的原因不外乎是家人、部屬、晚輩的推薦,而對加拿大上網人口做這樣的報告有它的公正性,因為加拿大並不是一個像美國矽谷這麼重度使用的地區,仍然有這麼多人接觸過正統社群網站(不是部落格社區,而是像MySpace、Facebook這類),而且老人的接觸率還蠻高。可惜的是,目前這些老人會繼續用下去的仍不多,這些接觸過卻沒有用下去的,有高達44%都是因為同樣的一個理由:「他們仍比較習慣用其他的方式與朋友或陌生人互動」,而上了五十歲的網友更有高達67%用以上這同樣的理由。

不過,由於接觸率高,只要社群網站繼續的成長,繼續推陳出新招,我們可以期待這些老人開始使用社群網站。這些小插件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瞄到這篇ZDNet的Steve O’Hear這篇為題「The Social Web」的專欄文章就在討論最近向來是上班族的最愛的Linkedin已經被Facebook取代,但他們仍深信兩者方向不同,兩者應有「共存」的空間。但我並不認為如此,因為Facebook現在全力支援鼓勵小插件,Linkedin卻非;Facebook有社群引擎在後面隨時攪和一飛沖天,Linkedin卻非。隨便一兩個打到甜蜜點(sweet spot)的小插件,下個月可能把Linkedin完全打敗在地上了。社群網站有他自己的好處,我們不能確定社群網站會成長到什麼程度,但我們可以確定,有創意的創業家們,有機會靠一些小小的創意,一兩個不起眼的小插件,和它一起飛上枝頭。

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