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網站」興起,傳統工廠登上網路界
最近看美國許多網站點子似乎有重覆的跡象,譬如搞音樂的一大堆,搞拜訪者串聯插件的也一大堆,另外一個常讀到的題目是「搜尋引擎」,人人都想當Google,原因簡單:關鍵字搜尋是真的會賺錢的。最近就有專作自然語言搜尋的PowerSet、專作馬賽的搜尋Equilink等等,不過上上周TechCrunch連續提了兩則關於真人幫你搜尋的「人腦網站」點子,終於一新耳目。
首先先是知名連續創業家、台灣創市際Jason的好友Jason Calacanis,於五月底宣布推出Mahalo。Mahalo是人腦搜尋引擎,假如網友跑來搜尋一個常常被搜的字,譬如「拉斯維加斯旅館」、「Wii」、「美國總統大選」,那它很可能會給你一套早就準備好的充足資料,包括七大最好的網站,還有一些特別數據,比如搜尋「姚明」的話,它順便列出姚明的身高體重,以及簡單的生平資料,還有粉絲網站、姚明的照片大精選、姚明的影片大精選等等,簡直比在Google上亂搜還好了幾百倍。
據這篇文章資料,目前Mahalo養了40位打工的員工專門在幫人搜尋,已經完成了4000筆資料,每一筆資料都可以應付12種不同的關鍵字。預計到明年底可以準備2萬5千筆資料、涵蓋30萬個關鍵字。一個「人腦搜尋引擎」若只做100個關鍵字,或許只能涵蓋5%的人,但若做30萬個關鍵字說不定能應付至少30%的搜尋需求,這樣的話,已經夠棒了。人們用Google是因為它既快又準,假如有另一個搜尋引擎「有可能」可以比它還準,我們不會在意再開一個視窗去搜搜看。而且我還想到,像這些常有人搜尋的熱門字眼,同時也是最被Spam蹂躪的領域。到Google搜尋「夏威夷」或「婚禮建議」,前十名的連結或許不能亂點,搞不好是假網站還又順便幫你安裝spyware。然後既然人腦搜尋永遠贏過Google,這個Mahalo假如真的在明年底準時準好30萬個關鍵字結果開站,那Google實在沒有理由不把它買下來;就算不買,Mahalo自己生出的關鍵字廣告(說不定也是人腦精選過的)肯定也是獲利金雞母。
另一個網站ChaCha又是完全不同風格的「人腦搜尋引擎」,透過聊天室的介面,直接有真人跟你對話,跟他說:「我想搜尋王建民」,他就會自動回答。雖然這間公司本身有點爭議,目前90%來搜尋的都是惡作劇,不過我覺得這樣的介面本身會有機會,因為人並不一定要全部回答,現在已有一些聊天室會自動放一些東西,譬如「早安,請問您今天想搜尋什麼?」這句話肯定是機器寫的,至少也是按個鈕出來的。然後我問了一句:「請幫我找王建民到底在哪裡出生的?」接著ChaCha可能會回答:「請等一下下,我正幫你搜尋。」大概也是機器回答的,過三十秒會自動再告訴你「對不起,讓您久等了,請再等一下,我們已找到23筆資料正在比對中,馬上就好…。」然後才是真的ChaCha客服所輸入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假如知識管理做得好,每一次都可以保留,下次需要可回收。
另外一個也可以勉強算是「人腦網站」則是Sproose,但它用的是網友的腦而不是聘來工作的腦。這是一個可以「順手評分」的搜尋引擎,譬如在裡面輸入「王建民」,可看到一般的搜尋結果,每一筆結果旁邊有一個「推」或「埋」,你可以順手將裡面最棒的資料推一下,下次有人搜尋「王建民」,那筆資料就會排在前面。但這樣的網站顯然不太符合人們使用搜尋引擎的習慣,而且眾人搜尋的關鍵字極度分散,想找到曾經被推過的關鍵字還真不容易;而且推的大多也可能是在spam。這樣來看,Sproose反而比較像是「反例」,證明我們應該請幾顆真正的腦袋,來幫網站做些人工的事,不應該將這「責任」推回給網友去做。兩周前寫的韓國網站TagStory一文,接受中時電子報的郭至禎總編簡短語音採訪,提到OhMyNews在韓國還請了幾十位記者,貢獻至少20%的內容成為每日根基,它是一個「人腦網站」。但不知為何,到了美國,它只請了兩名編輯,結果就和以WikiNews為首的其他那一整群的新聞網站一樣,無法進入主流市場。
Mahalo、ChaCha這幾個「人腦網站」會不會成功?仍待觀察,但它們之所以順利收到這麼高額的創投資金,還是因為剛剛那句老話:「人腦永遠比機器好」。目前網路四大天王GAMY所有的服務幾乎都是由機器去全自動進行,所以以財務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人腦網站」都有被併購的價值;時間愈長,併購價值愈大。最重要的是,機器網站注重的,是怎麼在接獲網友要求自動的給他最好的東西,而人腦網站注重的,卻是如何在接獲網友要求後,馬上將複雜的「建議」提供給作業員,以及如何給作業員最棒的工具,來分析出東西丟回給網友。所以今天你若和Google同時開始做一個「人腦網站」,Google除了人多、錢多外,並沒有技術上的優勢。「人腦網站」目前在學界大概也是相對冷門的題材,沒有一家廠商或實驗室有任何技術上的優勢。因此,創業家只要搞一些鬼點子,讓這些「人腦」、這些作業員工作得更有效率,或許馬上勝出。
「人腦網站」的實際做法,我之前想過好幾個。譬如,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車上打手機到「104/105查號台」,開車的時候,按104都很危險,別說是用手機上網還是什麼的,所以我一直覺得可以做一個「複雜版」的「104查號台」,除了幫我查餐廳的電話,還順便幫我查查關於它的其他資料;這些資料不必到哪裡去查,其實只要幫我查Google即可,我告訴你關鍵字,你將Google結果從抬頭到摘要逐一唸給我聽,就算在車上也可掌握全世界。這種服務好像聽過中華電信有在提供了?付費模式也簡單,可和電話帳單結合在一起。
另外,既然台灣有這麼多在家工作的「接案SOHO族」,既然已有人在做超小型辦公室的出租,或許也可以做一個「線上秘書」服務。請一位秘書實在太貴,我沒這麼多事給她做,但身邊沒秘書又很不方便;假如四位SOHO族分享一位秘書助理呢?我們要做的網站,就不是只是聯絡這位秘書而已,還要讓她可以一次做很多事情,同時處理好幾個「老闆」的行程安排,也同時幫忙接四支不同的電話,還要可以傳真;而且確定四位老闆佔用的時間平均分配,不能獨厚任何一位。有趣的是,若這些背後的軟體設計得當,我們可以充份的把「人腦」發揮到極限,假如助理一天工作八小時,每一位「老闆」不見得只能分到二小時,說不定可分到四小時;而秘書也不會覺得好像有四倍重的負擔,形同只有一個老闆。最重要的是,四位老闆分享一個秘書,支付原薪的一半,就已經很吸引他們去付這個錢,那這位秘書也因此可享有平時在外工作幾乎兩倍的薪水,這個網站也有很豐厚的利潤可抽。
更妙的是,「人腦網站」的創業起步,可以用「邊打邊走、見招拆招」的「安全創業法」來進行。譬如先前的104查號台的點子,可以先請一位工讀生來家裡工作,然後告訴我認識的所有朋友,可以打這支電話幫你查Google;沒人查沒關係,我自己查,一邊作訓練。另一位「線上秘書」點子更是如此,可以自己先以全薪請一位助理,讓他先當自己的助理,然後慢慢找人來付一點錢分享這個人力資源,從這邊慢慢摸索出該用什麼軟體才能增加效率,然後開始登報,慢慢找客戶也慢慢擴編助理人數。
科技始於人性,且人性永遠有機會贏過科技。網站的共同缺點就是,它們都是機器,雖然享有了從前傳統工廠從來沒聽過的低成本與免費鋪貨管道,但也因此永遠受制於「不能有人力生產線」的瓶頸。別以為高科技工廠全都是精密儀器,其實像「背光模組」產業這些大廠,都是靠人工去組裝產品,還不是照樣力拚其他靠機器賺錢的大廠。網站亦同,若哪位網站創業家能率先把網站和人腦真的連在一起,將傳產的人工配製移到網站來,聽起來,還真的有可能是一派讓創投覺得很有道理的Web 3.0。
付費得到更精準資訊的 104 類似服務 — 已經有
共用的線上秘書 — 已經有
🙂
一個難搞的老闆,大概就能讓一位秘書煩死了。
把網站想成是一個大型的ERP或PM平台,再試著把所有的人拉進來做分工合作,只要替這些人想好安排並鼓勵他們做最重要的那個動作(非得是人才能做的),把其它動作盡量自動化,便是一個不錯的人腦網站的應用了…
^_^
線上秘書的想法,過於理想化,如果僅僅只是查詢Google,我想應該不會有很多人需要吧!
人腦+電腦的組合,不就是 web2.0 的精髓之一嗎? JohnYeh的想法沒錯,電腦負責平台,自動化等等繁瑣的事情,人腦負責智慧型的判斷與品質的管控,應該會很棒。
其實,智慧型搜尋已能做出,只不過“大智者”不噱以營利為目的。據知,該“理解系統”能把文章的主題自動淬取出來,與google搜出來的98%以上垃圾相比,真是精確多了。想想google的廣告亂配對,真是見鬼了。
都能讓機器理解了,為何不能讓人(學習)理解?善學網受到啟發,正積極開發中。這實際上是教育問題,可能是未來的教育。
是不是留言要审核?我刚的留言怎么没有发送成功?
交流成本真高,刚写了半天的,又要重写:
博主所说的创意,在N年前,大陆地区就有了。哪个时候我们叫“人肉搜索”。最早是出现在论坛,当时论坛里边有人发一些问题,很刁钻的。然后大家就寻找答案。经常的是某人发一个照片,问照片上的人是谁。
后来,新浪网借用这个创意,搞了一个爱问(www.iask.com),让用户可以提交自己的问题。然后由众人来回答。
再后来,百度学新浪,推出了一个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因为百度有搜索引擎的资源,所以百度知道迅速火爆。现在百度知道累计了:已解决问题数:16516046,待解决问题数:551737 。
如果博主所说的项目是新近的项目。那么这个点子应该可以认为是美国人抄袭中国人的创意。
我覺得這又有點像是返璞歸真。剛開始楊致遠在自己的電腦上用人工搜尋表列了他當時知道的一些網站,這等於是近代搜尋業的祖宗。然後搜尋業開始壯大並主宰了網路業。各種搜尋引擎紛紛出籠,「用機器代替人工」,靠的就是強大的機器計算和搜尋能力。等於是結果現在又開始出現「用人工代替機器」的手工業。就好像現代人吃多了機器生產的速食產品後,又開始想吃最自然原味而且只能小量生產的蔬果一般。
另外补充一个,好像YAHOO在大陆的网站有一个“知识堂”(http://ks.cn.yahoo.com/)也是类似百度知道的产品
中華電信在104/105之外確實推出了1288這個服務號碼!
但是資料量與準確度不知如何?可能打看看才知道~
人腦成本高,優質的人腦成本更高!
但有時候要判斷搜尋結果是需要優質的人腦的……
線上祕書已經有了,在「世界是平的」書中有提到,最大的線上祕書公司是印度人設的,還會幫高階主管做剪報檔。而且是24小時/7天/365日的全球無休服務。其實…業務助理更適合用線上祕書來取代,只是這樣會讓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我的想法是,想這樣的人腦搜尋的機制,從廣義面來看,其實yahoo的知識+就具備有這樣的概念。
根據知識+的流量,往往一個問題丟上去,很快就會收到回應,提問者還可以針對回應再將原本的問題加以補充。
從人們用搜尋引擎的動機去思考,根本上就是要將心中的疑問解決,所以才會去做搜尋的動作。而人腦搜尋,只是將原本的機器搜尋,換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滿足疑問者的需求。事實上,像yahoo知識+,就很符合這樣的概念,而且貢獻答案者,是廣大的使用者,並非受雇的工讀生。
反觀人腦搜尋,說實在,是在走回頭路,也就是回到web1.0,由特定人提供資訊,因此資訊集中,與UGC的觀點,實際上是背道而馳。
另外,小梅子說的沒錯,共用的線上秘書這樣的服務,很早就有,我記得該產品好像稱作”虛擬秘書”。
我覺得這是迴歸基本面,網路帶給人們的最重要機能是什麼?
就是無遠弗屆的資訊交流,以及迅速的溝通。
但是,太過大量的資料,造成搜尋引擎的重要,如何精準的搜尋
如何能夠讓搜尋答適所問,這可能在機器上就真的比人腦差了。
除非設定更複雜的比對方式。
我認為,一般問問題的方式,就是5W1H,
What, When, Why, Where, Who, How.
從這六個字開頭的問句,所需要的答案就不一樣!
我每次都很希望我能夠在搜尋頁面上,打上
什麼是XXX, 怎麼做XXX,之類的。呵呵~
我相信,更多人投入搜尋引擎,以後這些就更接近人工智慧。
當然,6先生這篇提到的人工搜詢,或是人工整理網頁資訊,
也是最直接了當的一個方式。其實可以充分發揮其他的想法!
我想這種模式到最後,都會有一種原因無法克服,正因為人腦比電腦聰明,相對也不可控制,所以security會是最大的障礙
請人搜尋?為甚麼不用wiki.
除了他們多了google的結果外,用維基百科比他們好得多.
安石的電話秘書
http://www.enspyre.com/htmlpages/service_phone_answering.htm
還有其他搜尋,譬如儲存在潛意識的其他資料,人腦和機器搜尋不到的,那就只有進入另一更深的非物質界層次搜尋 ~
喜欢Sproose的idea, 虽然不知道具体做得如何. 人脑和机器的配合应该是关键. 网络(网路)上每个人在浏览信息(资讯)的过程中对各个信息源都有自己的评价, 为什么不把这些评价保存下来, 给后来人的信息搜索提供一个参考呢? 如果每个人自己看完了就完了, 评价抛之脑后, 这是对人类的脑力资源多大的浪费啊?
Compiere在中國的發展
自从2002年本公司成立以来,我们源科公司已从事Compiere 开发五年多时间。由去美国Compiere公司接受培训到自己实施开发Compiere,期间做了五十多个项目, 在各行业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如果您下载了Compiere, 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ERP, 因为Compiere会计模块源于美国, 根本不太适合中国使用。业务流程与实际也有一些差异,报表功能比较简单。如果你选择一套普通的ERP软件,很多功能也一样不符合一般的需求,实施起来也会不太理想!我们有很多客户和行家, 对在早期,很多软件开发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开发团队,一个开发团队里需要很多人员组建而成,一般需要5~40个人 (视乎公司情况),才能把一个项目实施完成。由此看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人力和物力,项目完成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期间可能还会有不同的开发人员替换,甚至还会有开发人员为了想在离职前能够拿到一笔高额的离职金,用交出程序的密码和原代码等资料来威胁公司。由此可见,软件公司重新聘请的开发人员或其他岗位人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培训,这样会使公司运作的项目得不到及时的支缓,从而影响项目的成功。
另外, 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一些大型的ERP企业,也有一些项目是不能成功上线例子。即使上线了,但其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运用此软件的客户也花费了一大笔项目费用。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某些大型的软件公司不会根据该客户的业务流程,而专门帮他们去做适当的修改与二次开发。就算能够修改的, 也会受到一定开发上的限制,而且有些软件公司一般不会提供源代码给他们的客户。当软件公司因种种原因而倒闭或撤离时,客户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更改及开发,也因没有源码而告终,从而使ERP项目运用得不是很成功,有些甚至会因此停用。
有些客户花了几百万去开发ERP项目,但最终结果是项目没有完成或者还要自己组建开发团队来开发原因之一是客户选择ERP时只是信服该ERP软件已有同行业某一家大公司、大企业成功运用的案例,对于软件的流程只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或一些表面的了解,其中的功能是否完全适合他们使用呢?他们也不知道。或许只能用其中的30% ~ 40% 功能,购买软件所花费的费用大部分都是用于购买该软件的许可证上,而并不考虑软件是否适合公司的流程。
就 像近期德国SXX公司被美国最大垃圾运输厂商 Waste Management 公司控告上法庭(http://tech.mop.com/it/2008/0327/1554195144.shtml),就因为SXX公司的销售人员过分地推销他们的ERP软件,把客户的要求都答应了,并且认为该软件的开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结果这个软件并不符合客户想要的功能及流程。如果要在原有的软件基础上重新开发或修改,这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开发成本非常昂贵。由此看来,一些企业用几百万或上千万的资金去购买一个软件的许可证费用 , 这使得购买该软件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风险,并且之后还需要支付聘请顾问的费用,甚至还需要特别从国外聘请高薪顾问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无疑使得企业运用ERP的成本大大增加了。
总括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大型的管理软件公司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并且公司内部还需要有一个IT的支缓队伍,如果做一些大型项目时,会担心成本太高,而且担心不能做到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ERP。相应而言,就产生了我们这种中小型软件公司。
源科公司已做了5年多的 Compiere ,对Compiere 也非常的了解,Compiere是一个很好的开发和开源的工具,它在某些地方是其它软件公司不能做到的, 例如:它具有字段的安全性,它具有自定义开发工具的功能,它每一个字段都会做一个AUDIT,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有很多人来支缓我们的Compiere ,有庞大数量的程序人员在学习开发Compiere,而且它还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功能。比如万一帮你们实施的开发商倒闭了,你不用担心,因为你选择它的同时,也拥有了这个软件开放的源码,你可以得到全世界的人来支缓你, 你也可以随便在中国找到可以支缓Compiere方面的相关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选择学习开发Compiere,自己去修改它、开发它,把它做得更好、更完善。正因为我们是一个开源的软件,有本地的支缓,也有全球的支缓,你可以随时找到技术人员来支缓你,对客户来说也是一种保障。经过50多个项目累积下来的经验,在 Compiere的基础上我们公司定制了一个具有本公司特色的Zoapiere ERP & CRM ,它里面包含了十几个不同的行业。
现在,我们公司会陆续开放一些行业的源代码,为什么要开放 Zaopiere 里的源码呢?因为,他里面包含了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它可以支缓繁体和简体,它具备了很多功能,客户也无需重新去开发它。而客户也会有开发人员去不断把系统做得更好,不断改善它。我们公司也可以从中获取更加完善的版本及功能。
对客户而言,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第一, 客户无须支付昂贵的软件许可证费用;第二,客户可以先了解该系统,看看该系统是否符合他们所需要的流程以及功能; 第三,客户可以因该系统可以做到的功能,而知道未来开发所需要些什么东西; 第四,客户所支付的费用都是用在开发该公司业务流程上。
Zoapiere 已包括Zoapiere 制衣版 ERP, Zoapiere 仓库版 ERP, Zoapiere POS版 ERP, Zoapiere 商贸版 ERP, Zoapiere 分销物流版 ERP大家可下戴使用.
作者:Henry
编写于2008年5月22日
来自:http://www.zoapcon.com
Compiere 美國母公司在並沒有往中國發展…
Compiere 也的確不是一個完美的 ERP 和 CRM 解決方案
但是只要用戶可以修改工作流程和找一個好的ERP顧問
還是可以用的
Adempiere 就比 Compiere 更開放
版本更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