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noo,一個善於利用人性的新投票網站

最近一周最有趣的新網站應該是Avanoo.com。我們看到MashableDownload SquadVentureBeat皆撰文介紹了此站,不約而同的將Avanoo形容成一個「群眾智慧」(wisdom of the crowd)網站,提供了生活碰到的哲學(與爭議較大)問題的更大範圍的解答(providing larger answers to tackle th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of life)。打開此站,會發現上面列出一些「我很熟悉,卻仍然很想知道大家都怎麼想」的議題,譬如:「你認為全球暖化問題會在我們有生之年造成大災難嗎?」</a、「網友的留言應該經過審核,還是永遠馬上出現在留言版?」「怎樣的情況下才算得上是欺騙了枕邊人?」「殘忍的狩獵應該合法嗎?」等等,令人很想知道大家怎麼看這些問題。不過,再看此站一眼,會發現它真的有些巧妙之處,比較下來前面那些偉大的Avanoo官方說法反而沒講到此站最棒的重點。

Avanoo的本質,只是一個「投票網站」,但投票網站還蠻猛的,開站不久就吸引了1萬3千次的投票數,為什麼這麼厲害?除了靈活運用ajax讓版面保持超級清爽簡單之外,讓Avanoo真正產生爆發力的美麗地方,在於它加入了三個其他網站不常看到的創意設計。這三個設計疊起來,讓Avanoo很容易吸引很多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在上面,貢獻更多的「智慧」,然後又吸引更多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上面、貢獻更多的智慧。這個循環聽似複雜,但加起來的話,整套package或許可以打中某個「甜蜜點」;和其他一些網站亂槍打甜蜜點的方法相比,Avanoo可說還蠻細心的以人工去培育這個甜蜜點的。

第一,首頁直接顯示偏激結果:從前的投票網站慣性將「投票結果」畫一個圖表顯示出來,有些投票網站自以為聰明,知道顯示了投票結果形同提早曝露答案,對讀者失去誘惑,所以刻意設計先顯示投票問題,你得先投下神聖的一票,才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投票結果。這招在運用多年之後,效果已像沒啥彈力的橡皮筋。而Avanoo的方式相當迥異,它開闢了「第三條路」給自己走,在首頁顯示的,既不是問題,也不是投票結果,而是一連串的投票者針對某一個投票問題的「個人留言」(每則留言本身也可以被推或埋)。每一位投票者除了投了神聖的一票,都可以自由的留下自己的意見在下面,這意見許多相當偏激,被Avanoo自動拉到首頁展示,吸引其他網友進來投票,也讓留言者會明天會想回來再看看自己留言被幾個人支持了。

第二,想知道下一步?你得再給更多:這點最妙。一般投票站可能僅止於對一個問題投下神聖的一票,給你看目前投票的結果,然後就結束了。但Avanoo有趣的才剛開始。首先,你只要填入使用者名和密碼,不必email認證,馬上就可以開始回答第一個問題,Avanoo也如約定的馬上讓你看到這個投票的結果,每個選項各得幾票。接下來,你還可以點進「Quick Wisdom」觀看更精細的分眾結果,譬如男性、女性怎麼看、美國和美國以外的地區怎麼看,不同的年齡層怎麼看,不同的收入水平怎麼看,不同宗教怎麼看,不同種族怎麼看,不同的職業項目怎麼看?在「Custom Wisdom」區,你還可以選擇看譬如「住在美國境內三十~五十歲的男性黑人,每個選項各投了幾票?」這樣的功能,幾乎可以把所有其他的投票站一併幹掉了,不過,Avanoo哪來的這麼多個人資訊?填資訊不是使用者最討厭的事嗎?Avanoo說,想看更精細的結果,得先告訴Avanoo關於你自己的相對資訊。比如你想看「男性怎麼看」的結果,得先告訴Avanoo,你是男的還是女的?你想看「種族怎麼看」,得先告訴Avanoo你是哪個族裔的人?而Avanoo是要帳號才能進去的,所以我透露的每一條關於自己的背景資訊都會自動存入Avanoo的資料庫,下次我又回答某個問題時,它至少知道我是「男、華裔」!Avanoo不急著逼你填資訊,而是像「釣魚」一樣,一點一點的誘使使用者提供更多資訊。

第三,多提些人性邊緣的問題:上述兩點,只是針對第一次進來的試用者而來,當你投了幾次票之後(像我不知不覺就投了三票了,也告訴Avanoo我住在台灣、我是華裔、我是男的),下一步,Avanoo當然希望你一來再來,每天都回來玩。它把目前所有的投票問題全部端出來給你看;這些問題用ajax在「一頁化」版型下顯示出來,而且問題取向經過精心設計。我們知道一般可以投票的問題分成好幾種,有一些問題,就是那種「大家都聽說過、卻沒有一個肯定解答」的問題,碰觸到人類最基本的人性,也透過男女與各族群不同的反應來反映出人性的矛盾現象。這些問題,其實不必專家來解答,真正令人想看的,反而是來自普羅大眾最真誠的答案,以及分眾的答案,而正是Avanoo的強項(見第二點)。Avanoo又悉心將這些問題分成幾類,譬如「男女關係」、「政治」、「科技與人性」、「職業運動」,有興趣的人就會去那一類逛逛有哪些問題,還可以照時間排列、投票數排列、最爭議(最五五波)的排列,當使用者看到還有這麼多這種「聽說過但一直很有爭議」的問題,好有趣、好想知道。這時候,只要有一個問題打中使用者的興趣,讓他為了這問題開始留言、辯論,那Avanoo更可以進一步讓此仁兄變成忠實使用者。

我們知道,投票網站何其多,包括FreePollsSparklitAlxnet PollSoapNutsLoveToLead.InfoHotSoupIntenseDebate等,投票功能在今天甚至已成了架站工具、免費討論區的標準配備,任何站都可以隨時自己弄一個投票功能,投票網站已經沒有生意可做了。但,就算網路再如此進步,目前真正能將「群眾的智慧」好好的、完整的、大量的萃取出來的網站仍不見一二。這一塊是很有意義的。從前曾以「312名無聊員工」一文提過「成分分析機」,這一個有趣但簡單的網站竟每日仍吸引上萬點擊來亂玩,假如能將這些無聊的網友集合去回答一堆有建設性的問題的話,形同就是開設了一間擁有312名員工的中大型顧問公司!也曾以「史上最大的Crowdsourcing」為題發表看法,認為股市的資金面上其實並不需要散戶的支持,但散戶仍如此之多,單單台灣的晶圓雙雄股票就吸引了超過幾十萬的散戶購買,幾十萬人耶!這些人的智慧與精力,在讀完文章做了一大堆分析之後,只下了「買、賣」其中一個決定,並無什麼創意,沒有創造什麼價值,對於人類而言,豈是可惜!假如能讓這些人研究後,告訴你一些除了「買、賣」以外的意見,然後給他們不定的酬勞呢?是否能吸引一些散戶來貢獻更多的智慧?

韓國最大入口網站Naver於2002成功推出知識搜尋服務開了先河,台灣的Yahoo!奇摩知識+也在二年內做出驚人成績,美國Yahoo! Answers跟進,再加上一些有的沒的如Wondir.com,可惜的是,目前這些所有試著「萃取眾人智慧」的網站所用「獎勵法」,仍有些「無中生有」的味道,譬如知識+是用頭銜、巴哈姆特是用虛擬的巴幣鼓勵發文,都是很有創意的方式,但或許不是人人都容易接受;尤其是30歲以上、社會經驗較多的族群,他們或許較「實際」(說難聽一點就是較「現實」了),他們對這些虛擬的稱號與金錢不見得有興趣,但網站又不可能給他們實際的稱號與金錢(要給也要給很大才有用),但,人總是有「劣根性」吧,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人們一定會想要的?

有,譬如,想吵架的慾望。你平常可能三天才上一個網站看一次,但一但在某處留言和某位網友對幹起來,你會變成一天回去三十次,和這位網友吵出一個勝負為止。三個月前報過ConvinceMe線上辯論網站,網友紛紛興奮回應,但只聞風聲不見站,目前最快推出的為「癮科技」(Engadget)團隊,剛剛推出了「癮科技PK:我的一張嘴、說服全世界」,才開站不到三周,現在已累計了24個話題,總共有2千多則留言!譬如「Engadget報導蘋果股價,誰對誰錯?」的這個爭議話題,一共有7000多次的投票,目前支持Engadget無罪的以5226票對2281票領先,回應中最多的是jojo0821的激情回應,獲1246支持票!癮科技團隊是目前全台灣對海外市場最熟也最有執行力的創業團隊之一,幾乎每一個月過去請益一次,交換意見,每次都帶回滿腹的想法,也期待他們其他創意新作品。

而Avanoo挖的,顯然又是人類的另一種「劣根性」,那就是,要命的「好奇心」。人類的好奇心源源不絕,靠這一點絕對可以比「送錢」還要有吸引力,因為好奇心,所以想去知道其他人怎麼看這個爭議的問題,也想知道其他族群看法又有何不同。除了好奇心之外,更值得創業家思考的,還有什麼其他的「劣根性」,可以再發掘一下?是怒火中燒的妒意?還是搶走別人東西的快感?或是兒時願望的終極實現?亞洲人喜歡呼應Nokia,「科技始於人性」;到了互聯網上面,人人全部相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社會;有社會就有醜陋面,就有人性上無法靠文明控制的弱點,創業家可以做一個網站讓這些人進來「交手」,在上面好好的挖掘人性的基本面,挖到大寶藏,不只上納斯達克,還被記入人類的歷史。

13 comments

  1.   針對滿足「想吵架的慾望」而設立的網站是嗎?

      就像「交友網站」其實滿足的是人們「想要戀愛的慾望」、「購物網站」滿足的是人們「想要購物的慾望」等等一樣。

      嗯,這或許可以稱作「情緒經濟」吧?

  2. 慾望經濟最成功的獲利典範, 應該還是成人網站, 如果成人網站裡面也加入一個投票機制, 佐以積分系統,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把一條牛再多剝一層皮…

  3. “想吵架的慾望",
    這點在ptt上最能看得到,
    有些人專門喜歡討戰,
    然後一堆鄉民看熱鬧,
    最後出現專家來踢館,
    如果把這種現象轉移到網站或blog上,
    自然能反映到點擊率上。

  4. 除了好奇心和想吵架之外,
    路過的網友之所以熱心的投票,
    應該也是想透過支持擁有相同意見的團體,
    尋找歸屬感,
    進而達到強化自己的價值觀的目的吧。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