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K】公益可以這樣玩(上)
【本站客座博客FUNCK,「到台灣找我玩,同志!」站長】
公益與我
絕了,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和「公益」這兩個字扯上關係。
回想起一年多前,大陸人士來台即將逐步開放的氣氛已至,我捫心自問「台灣準備好了嗎?」,我的膝蓋不到三毫秒就回覆我一聲30秒長的「NO~~~~~~」。的確,近幾年來台灣政治的本土化走向,雖然提升了台灣人的文化自覺,卻也加深了兩岸自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隔閡。我承認自己是個逢「凡事」則向「錢」看的人,因為我相信經濟力是架構起人們生活內容最基本(但不是最重要)的業力題材。然而在面對大陸人士赴台這件必然的生活內容時,我發現仍和我一起待在台灣島上生活的人們絕大部分都還沒準備好。不論是在知識或是意識上,我們都還有好多好多功課要做,才能妥善面對來自對岸的人和生意。這些功課若能做好,對於台灣人的實質生活與文化自信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能讓大陸人士把台灣的好給分享回內地去。
2006年下半,我和Eddie搞了個網站-「到台灣找我玩,同志!」。我們希望能搞出一些東西讓兩岸的人們輕鬆地玩,並協助大家把大陸人士赴台情境下該做的心理功課給「玩」好。我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找「文化施力點」,我們在找除了阿里山、日月潭、周杰倫、小S之外,台灣到底還有什麼獨特的文化資源是深入台灣民間的?是令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是可以讓外來遊客簡便地體驗的?是值得讓遊客傳頌回家鄉去照著玩的?是遊客一旦參與了還能加深與台灣的互動情誼的?思索了三個多月,我拎著一個乾枯的腦袋,從一間乾枯的便利商店買了一罐乾枯的咖啡走出來,把口袋裡那團早已被我揉得乾枯的發票給習慣性地扔到騎樓下一個乾枯的發票箱裡面……瞬間,腦袋逢甘霖普降….「捐發票」!就是你了!
於是我們發起了一個部落格串聯活動-「到台灣玩不帶走一張發票」。這活動仿效台灣商家無償提供放置發票箱空間的模式,邀集華文世界的部落客捐出其blog一小塊版位放置簡體字的宣導鏈結圖像,讓經由搜尋或閒晃逛到這鏈結圖像的內地網友,能有機會認識台灣特有的公益文化-「捐發票」,進而在未來赴台時具體實踐。直到今天,每多一位串聯者,都讓我們的心中多一份強烈的感動與感謝。特別是來自大陸、港澳、星馬、歐美的串聯者,這些來自台灣以外的「台灣加油」,都讓我們有種很想跑到街上找個人來分享「台灣好」的衝動。就這樣,我生平第一次跟公益扯上關係了,也讓我有些心得,很想與許多投身公益活動的朋友們分享。
公益反過來玩
一般人的印象中所謂的「公益團體」不外乎就是「幫助弱勢團體的團體」。也就是說,把特定弱勢族群設定為「被幫助對象」,並從社會大眾中尋求資源來幫助這對象,這大概就是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公益團體的認知,甚至是公益團體策動公益活動的模式。但是在這個「行銷擁擠」的時代裡,要把資源從社會大眾裡給牽引出來導入一個公益專案,的確是個艱難的行銷任務。但是,如果是「反過來」呢?如果被幫助的對象是「社會大眾」,而所謂的資源是「公益事業」呢?
以「到台灣找我玩,同志!」來說,我們並不是一個以公益事業為任務導向的團隊。我們的情境題材是大陸旅客赴台,我們的幫助對象是即將面對這個情境題材的社會大眾,而我們尋尋覓覓後找的一個旅遊文化資源是「捐發票」-一個公益事業。
思路快卻不小心想偏了的朋友們,請容許在下稍稍提醒一下,我並非鼓吹大家應該掛著公益的羊頭做自己的狗肉生意(我也強烈建議人們不要有這種念頭),也不是提倡把弱勢族群當成活招牌。我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芸芸眾生都有各自的問題或需求等著被解決或滿足,許多廠商每天都在調度資源來產出服務與商品,以滿足市場上的需求,進而獲取的利潤與資源。正也因為解決了問題、滿足了需求,廠商手上握著的東西變成了「不只是東西的東西」,而是「有價值的資源」,也就是能「持續導入資源的資源」。
來!從推廣「到台灣玩不帶走一張發票」的視角來看,你眼中的「捐發票」將不再只是「濟弱扶貧的行動」,而是極為寶貴的旅遊文化資產。它不是被掛在博物館裡面的台灣民俗文物,而是同珍奶、雞排、大腸包小腸一樣,活生生地存在於台灣當下時空裡的大街小巷中的「活文化」。它對於外來遊客而言提升了旅遊消費的心靈充實度,對於台灣民眾而言,更能提振低迷許久的自信與觀光經濟。換句話說,「捐發票」這件事情將可從「資源引用者」的角色轉變成為「價值提供者」。也正因為社會大眾在某個面向成為價值的「接受者」,也將更能被激發出主動參與的動能。而在另一個面向,「捐發票」原本設定的受惠者-弱勢團體,也將能獲益更多。
如果換個角度,把社會大眾當成需要被幫助、被滿足的對象,將原待援的人事物轉化、包裝成有意義的故事、有價值的資產,來幫助、滿足這些對象,我相信各個公益團體各自的公益事業專案,都將不僅僅是「待援的事情」,而是「有價的題材」,公益與一般社會大眾也將有更多達成雙贏的可能。
思路快卻不小心想偏了的朋友們,請容許在下再次稍稍提醒一下。你並沒有錯,我的確只是在打嘴炮。很抱歉!把公益事業轉化成有價題材的確是個挑戰,我也的確沒具體的「轉化公式」、「教戰守則」、「公益達人DIY」可以提供給推廣公益事業的朋友們。對於公益事業的認識、行銷題材的想像,在下還有很多地方要跟站在「公益最前線」的前輩們請益,也希望以上「反過來玩」的想法可以跟大家碰撞出更多樣的學習機會。不過,為了彌補這則嘴炮的空乏,接下來我在提一下「反過來玩的好所在」好了!
思路快卻不小心想偏了的朋友們,請容許在下再再次稍稍提醒一下。被你說對中了,我就是「又要」說「部落格」了。事情是這樣的…
(下回於今天下午分曉)
我是大陆的朋友。发票在国内很多人的意识中,一般都是不要的。所以,当你所说“捐发票”的事情,我都奇怪这个怎么和公益挂钩了。
我想,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要让大陆的朋友知道。捐发票为什么是公益的?
腾龙兄所言甚是!有劳您用鼠标点击我,便可知晓「捐发票」的来龙去脉啦!也欢迎您的博客一同来串联咱的活动,三口油 ^ ^
http://www.comeseemeintaiwancomrade.com/blog/invoice.shtml
跟公益有關的東西~ 也是前幾天看到的~
提供給各位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handsomebb&article_id=9616757
PTS有不少優質的節目、活動~
節目以人本為主,才能吸引本土觀眾的喜愛
就像台灣肥皂劇飛龍在天、霹靂火、各大綜藝節目~
藝術水準不高、收視卻是呱呱叫~ 因為他們的主角是「人」~
跟收視觀眾生活貼近的「人」~
藝術搞得高高在上、再加上貼近人、這種藝術境界就會更受歡迎了~
就像國家地理雜誌拍的各國黃髮垂髫真實無邪的眼神一般~
最能抓住讀者、觀眾的心~
「台灣好」立意蠻不錯的~
台灣也有不少門面廣告,下面這部是我蠻喜歡的:
http://www.wretch.cc/blog/handsomebb&article_id=
8227606
與其批評台灣爛、不如多說台灣好~
要推動觀光、promote台灣,
除了花錢打廣告之外,國人的嘴就是最好的免費活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