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那麼多語言有屁用?不如用母語多讀點有深度的書(舊文分享)
某天,我坐在某大飯店的lobby等人,順便東張西望。在這裡,大理石像不用錢的,從一樓鋪張到三樓,「喀」、「喀」的清脆鞋根聲,碎散在挑高大廳的冷空氣中,正中央一盆巨型的鮮花,而門口的那扇旋轉門把外面城市的喧囂全擋在外,戴白手套的服務生只讓你進來。
這樣一個奢豪飯店中庭,連沙發的觸感也很棒。我找到一個空位讓自己坐下,不遠的前方,坐著三位女性,穿著非常典雅。我也不知怎麼形容那種典雅,一位著純白色的棉裝,另二位是標準黑色套裙,年紀大約都是35~40歲。我在這樣的沙發坐下,胸膛不自覺抬了出來,好像自己也是這飯店擺設的一部份,要配合著五星級水準。然後,我不自覺的將眼睛輕輕閉上,聽到了三位女人的對話。
聽不懂,因為全都是日文。你知道,日文就算聽不懂,從女人的嘴咬字出來,仍是非常的輕柔,字句中含著飽飽的微笑,溫暖的。
我輕鬆的享受這一刻。看她們從名牌包包中拿出錢包,咦,那位穿著白色棉裝的女客人,竟突然說起英文,「My purse is like this. Simple and delicate.」她拿出一張白色的紙信封,向旁邊兩位開玩笑這就是她的錢包,另兩位也跟著與她笑呵呵的說起英語。
天,這位日本人的英文怎麼發音這麼好。唔,大概是在西方長大的,像宇多田光一樣。
嗯,我又再四處張望一下,找尋我等待的人。
這時候,驚奇的是,前方的女人對話又轉換語言了,她們這下,吐出一串我很熟悉的語調。天啊,她竟說起了中文、國語、普通話,而且說得如此之好!
奇怪,這群人乾脆說中文不就好了,為何要日文、英文夾雜運用?原來,她們好像正在聊各國的事情,內容不外乎是哪國的美食啦,建物啦,還有語言。對,語言顯然是她們這幾位的專長。接著,她們說,「這件事應該用XXX形容……。」那個XXX,又是另一個我沒聽過的歐洲語言,義大利語?德語?然後,三人輕輕的笑起來。
我開始想像,她們三人肯定有一人,應該就是這位白衣的典雅女人,這幾天就住在這間頂級酒店的樓上。她代表某國際企業,來台北出差的;她擁有一只雅致的輕型皮箱,伴她走進每一座機場,踩進每一間五星級飯店,度過每一個旅居國外的日子。她早以習慣隨身帶著五隻手機,每到一城,就拿出當地的電話號碼。等會兒上樓,她也會使用一下飯店的健身設施,在溫水游泳池游個兩圈,稍晚再讓自己到附近高級餐館飽食一頓,喝個小酒,獨自一人,看著城市的夜,靜靜的寫下明天忙碌的排程。
很抱歉我用了這麼多字,來形容在高級飯店碰到的這三個女人。我形容這些,是因為這一切,曾經是我的夢想!
成為一個「跨國經理人」,世界四處飛;不必進公司朝九晚五,因為搭飛機四處拜見與巡視,就是他的工作。這樣的一個工作,在大企業內部有好多位,要求不外乎都是──最頂級的國外名校畢業生,MBA學位,儀表談吐自若,最重要的是,熟悉多國語言!
人各有專長,有人對「語言」既有興趣又有天份。我認為自己勉強可算是這樣的,從小在台北學英文就比其他小朋友快,到加拿大的高中,學了兩年日文,全班第一名,到暑假可以自己跑去日本餐廳點餐;在溫哥華交對朋友就可以學廣東話,但我自閉,所以也靠自學學了廣東話;最後,我一度還曾打主意趁在加拿大時光,好好的把法語學起來。但後來,自己悟出一番道理,整套思考也不同了,連當初那個「飛來飛去的跨國經理人」的夢想也捨棄不要了。現在的我,連片假名都會念錯,到香港出境也從來講不出半句廣東話。我的興趣、志業有所轉換了。
我看到了,比語言還深一層的東西。
回台灣,同事和我聊天,說他們好羨慕我有這樣的語言成長環境,多國語言,在這社會代表的竟然是「競爭力」。結果,信不信,我竟然跟他們建議,別特別去學英文了!英文電影不加字幕,你真的都看不懂嗎?老外和你說話,真的說不出口嗎?其實要表達誰都行,要看懂英文誰都看得懂,能溝通就夠了;你要賣產品,能賣出去就好了。除非,你要表面很好看。
表面很好看,就像那幾位典雅的女人。
除非,你真的很想追求大家的讚美。就好像大家看到那位典雅的女人,眾人圍繞著她,欣賞她口吐十國語言的雍容華貴,欣賞得下巴差點掉下來。
在我看來,多國語言只是一種「表面功夫」而已。語言不重要!雙語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三語、四語?從前在班上還有一個同學,號稱懂七國語言,他是很愛搞笑的,碰到捷克來的小男生,跟他比對好幾種,對話來對話去的,我們嚇呆了。後來想想,兩個小男生對話,可能講什麼呢?大概就是how are you doing或you are stupid還有一大堆髒話這樣吧,面對一群康橋雙語小學生,我想提醒他們,重要的是「文化」,而非「語言」;對雙語學校來說,中英文皆行人人都OK,但要兩邊文化完全深度浸淫,仍是最大的挑戰,我在溫哥華只看過「偏中」或「偏西」,從沒見過任何一人完美的做到過「雙語、雙文化深度」。
既然雙語、雙文化深度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是「三語」、「四語」?「十國語言」,那是沒有用的。因為只會懂得基本的對話,看懂基本的新聞,對它的文化,依然沒有深到可以去理解它。人類智慧,不只是理解語言而已,在我看來,語言只是謹次於長相、外表,是人類最天性的膚淺東西,當然有些人終身目標就是把自己的外表、把英文發音弄得「看似很好」,但最後,修一個外表給誰看?修一口好英文給誰聽?這樣的一個好的「表象」,讓你「製造」了什麼嗎?或是一肚子的學養嗎?當你進棺材,有什麼東西留給世間、留給後代?
假如我們這麼注重語言,或許就代表,我們的重點放錯了。重點一放錯,職業生涯的表現也不會太好,也不會太紮實。
所以,我希望鼓勵這些總覺得自己英文不如人的朋友們,落後,沒什麼語言素養?至少有一個母語吧!如果看得懂這文章的,母語很有可能是中文吧!中文的世界裡,還有好多好多的智慧,全世界除了刻在金字塔的古埃及文以外, 5000年的故事,也大都翻譯成中文了,許多根本就是中文寫出來的。我們天生腦子這麼大一顆,為何去追求一個,只能作膚淺表現的「外國語言」?我想,等我兒子長大,我會跟他說,你要當「雙語孩子王」,但千萬別忘了,語言只是你的工具,是生活的工具而已。真正讓你更有「智慧」的,還是在自己的母語!用它去寫作,用它去思考,用它去聆聽,用它去閱讀。它很深、很多,一輩子已經讀不完、聽不完、寫不完了!
所以,每天晚上,請不必再走進「華爾街美語」去亡羊補牢了!人生幹嘛苦苦追趕一個怎麼追都不完美的東西?不如走進「誠品書店」,讓那五萬本書的書海,就在今夜,將我們智慧的人生點亮吧。
中文已經是世界最多人講的語言了,當然只要稍會英文,那確實吃香,但要會文化,中國文化就有夠學了
我不同意你說的!!!!這根本就是逃避不學國外語言嘛!!!
To 2樓
作者在此文所強調的因該是文化部份 抵觸的是“只為了表現而去學習多國語言”. 並不是一桿子打翻所有學習語言的動機. (“等我兒子長大,我會跟他說,你要當「雙語孩子王」,但千萬別忘了,語言只是你的工具,是生活的工具而已”)
現在的時代, 很多人都盲目的將時間放在學習各國語言上, 卻忘了去學習中文裡沈澱了數千年的智慧. 與其貪多嚼不爛, 不如將時間專注在學習母語的文化跟智慧. 如工作或生活需要第二語言來減少翻譯的成本, 再花時間去學習所需要的語言.
母語真的很重要~
一對兒女,最好在十三歲之前,背讀經典(只需跟讀即可),因為人的大腦「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也就是人大了之後再也無法像這段時期能輕易記住這些經典。而背記這些有何用?用處可太大了,以致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為什麼如此這樣說?因為第一,它讓你建立了此生的語言詞彙「資料庫」,溝通表達不缺語詞及句型;第二,經典本身即為精華,前人之經典思維,使以後之人生際遇事件有了很廣闊的「連接」或聯想空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文是世上人類最有效率、最容易理解及最容易掌握的語言(此為非討論這些之處,只需相信即可);人類的未來若語言能統一,一定統一在中文之下。為人父者,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切記!切記!
我喜歡這篇文章
相當新穎的看法,謝謝分享
我寫了篇博客關於精通,所謂的精通就是熟練其深度,但大家都知道很難可以精通很多東西,除非您是天才,勉強地嘗試去精通很多東西,到頭來沒一樣東西精通。贊成“能溝通就好”,不過母語和英語是需要的。
我聽過太多華人或所謂ABC講的英語,其實就是那5000字在那邊DO LOOP,通常只要流利順暢就很唬人的。但要能深入文化、經濟、體育、藝術、科技….等話題,我的務實經驗1000位只能找到2位,大部份都講的坑坑巴巴….
活到老學到老,台灣人現在欠缺多吸收外來的文化和知識
沒錯英文現在大家都會,但是其他國家的語言呢???
那些用裝的ABC也只會強調他們英文能力好像真的有這麼回事,但是他們其它的語言都講得不好沒有甚麼值得好討論的…
本人會這麼反對筆者寫的這篇文章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的工作和他所形容的 “跨國經理人”是差不多的,但是不是靠一張嘴,靠的是專業工作技能+80%以上的七國語言通,這種工作並不是人人能做的好的,也是要花時間去學習經營的..
如果台灣人一直沒有國際觀學別的國家的語言也不在乎別國的經濟文化水準的話,我們就只能一直原地踏步,愛我的國家但是無法為我的國家發聲不是很可悲嗎??
我相信有人連母語的文化都不完全知曉,
但是什麼程度是真的了解?
歷史老師?亦或是研究文化的博士?
這篇文章網著很偏激的地方去了,非常不客觀。
當你想理解一樣東西,都是興趣使然,
跟你正在學語言、學電腦、學雜七雜八都沒關西,八竿子碰不著。
我不信學語言會花你整天的時間,連抽一點時間看母語書的時間都沒有。
這篇文章可以改標題,換成:「懶人的藉口」較為貼切。
去看看那些新加坡的人,為什麼他們始終在亞洲四小龍屹立不搖 也是因為他們熟悉多種語言 也會講華語甚至閩南話 英文就更不用講了..更別說是其他歐系語言
看看瑞士 國家面積大概跟台灣差不多 但是人口素質再加上三國語言 (雖然他們有分四國語言的語區) 但是他們幾乎都會學三國的語言,他們沒有加入歐元區,就單單的一個小國還是可以自立自強…
而且筆者還說英文電影不加字幕,你真的都看不懂嗎?老外和你說話,真的說不出口嗎?其實要表達誰都行,要看懂英文誰都看得懂,能溝通就夠了;你要賣產品,能賣出去就好了。除非,你要表面很好看。
我更不同意他說的,甚麼叫做賣產品,能賣的出去就好了?? 你理面不用放英文說明書教人家使用方式嗎? 如果一個外國人問業務賣東西是甚麼,業務都沒辦法好好解釋或是告知安全操作方式,那如果賣出去到了國外發生重大事件,責任是誰要扛?? 還有一些運送方面的飛安文件,通通都是外文的?? 不學好外文怎麼去簽署?? 這些都已經超越了所為叫 ” 表面很好看 ” 這些都是有沒有專業素養不是嗎??
12 樓中2 我完全贊同你的說法!!!!
虧筆者他自己還是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 還移民加拿大!!!
想學多國語言就去學,不想學的只要自己覺得會開口說話就已足夠,那又如何?不管會幾個國家的語言,重點是要有辦法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活下去!如果只是仗持著會多國語言而自視甚高,也是枉然……
作者應意在鼓勵眾人深化文化涵養,
尚無貶抑駕馭多國語言,可襄助跨國企業經營之意。
完全同意,勿將工具當成本質,否則也不過是工匠罷了,能雕琢出美麗的作品卻失了靈魂。
樓上每位發話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發現,其實在中文上的涵養都已經非常足夠,文辭通順,表達清楚!! 但是現在許多年輕人卻是連基本的斷句都不會啊….
我想,作者的立場若是指現代年輕人學語言的態度(根本還不知道為什麼要學),我是支持的!!
擁有多國語言的能力的確是我曾經夢想過的,因為我夢想環遊世界認識各國朋友。現在,依然還是我的夢想沒有變過。未來,我也會讓我的下一代學習多國語言。因為,我會也帶著他們環遊世界。
作者應意在鼓勵眾人深化文化涵養,
尚無貶抑駕馭多國語言,可襄助跨國企業經營之意。
很好奇13樓的回應:
—————————————
吳曉德 wrote:
12 樓中2 我完全贊同你的說法!!!!……
—————————————
你自己不就是 12樓 + 2樓的回應者? 為什麼要自問自答後,再加上一句:
—————————————
吳曉德 wrote:
虧筆者他自己還是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 還移民加拿大!!!
—————————————
是自己在那裡唱雙簧吐槽時,忘記改留言的名字嗎?
全世界語言的種類至少有2197種(以世界最暢銷書籍《聖經》的外語譯本為例)所以不管哪裡人,其實母語是最終要的,母語背後其實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多學一種語言只不過能讓你有機會,能力多去了解另一種文化,但往往現代很多人就如筆者所言只想學語言,卻不了解文化
也因此語言本身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本身並無高低之分,能真的了解文化的人才有高低之分…
其實我看完作者的文章後,總有種文不對題的感覺。
比較像是作者對某些語言學習者其學習心態上的一些想法。
這些話我感觸良多,真的與其去追求自己不懂不會的,不如去把握自己會的、已經有的。跟説著滿口沒有深度、文法錯亂的語言可能不難,但要説出漂亮又內涵條理的語句才更讓人敬佩。
整篇下來不是很能認同
現在的確是有一堆人盲目的學語言
但你不能說沒有用
你的文章都不時會出現英文單字了
難道你說在你的生活環境
學了語言一點屁用都沒有?
語言的內涵文化 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去學的
何況當你看不懂他國原文書 只想靠翻譯本去學
內容.
剛看到這篇舊文,又想起當初追著Mr.6的原因,用字遣詞,竟是恰當好處。於是忍不住又讀了兩遍,越發覺得有趣起來。
其實,我以為Mr.6寫這篇文章從主體:學好母語,所以Mr.6自己也特別注意文字雕琢,而後深度之深,再從用字計較、描述場景,最後總歸概念都是很好的。而整篇文章,我個人認為是以下幾點:
1. 學習多國語言很好,但那僅是溝通用,未必深入了解文化,例如color with colour的分別。
2. 如果語言學習不理想也沒關係,Mr.6告訴你,我們的中文博大精深,詩詞歌賦闕言格句,也夠好好耕耘了。每個人,只要願意努力與用心,Mr.6告訴你的是:總有發揮之處。
泰半上就是鼓勵各種學習語言的人了,真要給Mr.6擊掌肯定!
我自己的日文老師 也常說 不會日文沒關係 身體要顧好 全世界有XXX人不會日文
當然另外要說的是 說出來的話 是否有內涵及深度 說的好或不好 語言真的只是種溝通工具 當自己領域有無人能比的專業 自然別人會用你的語言跟你溝通
母語 之所以重要 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工具 不能夠理解及使用就學不好東西 對於語言能力差的人 同時學習2種語言 反而會照成學習障礙
我的日文老師 是專門研究語言學的
我很喜歡學語言, 剛好媽媽是國文老師, 所以從小時開始養起看書的習慣. 我很慶幸學了中文, 中華文化下的幾千年書畫產物不會中文還真看不懂.
看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大, 因為喜歡跟人溝通, 所以不知不覺間也學了好幾種不同語言. 移民到美國, 所以學了英文. 近年來墨西哥人多, 所以順便也學了西班牙文. 本身喜歡看日本漫畫跟文化, 所以學了日文. 對韓國流行有興趣, 所以學了韓文. 決定幾年後到埃及走走逛逛, 所以學了埃及象形文字跟阿拉伯文. 因為跟印度同僚有接觸, 所以學了印度文.
想把語言學好, 我覺得其實不難, 最主要就是看你有沒有動機跟那一把勁想去把它學起來. 本身對各國文化跟其語言的發展都很感興趣, 所以學起語言來, 感覺還蠻快樂的.
我並不覺得雙語、雙文化深度是不可能或是很難的,說實在的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這樣的人。雙語、雙文化有時候反而能幫助我們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文化。
我贊同筆者多讀語言不如多讀點書的想法,但很難不指出一個現況:有許多我們需要的資料、文獻,其實是沒有中文版本的。我想英文只是一個幫助我們踏出去的工具,畢竟這個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說中文,而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國際化的社會裡,擁有溝通的能力才能讓我們發光發熱。
我認為擁有中文做為我們的母語是一項優勢。相較起來,我們學習英文、了解歐美文化的機會與難易度實在是簡單太多了!而要妥善利用這項優勢,我們就得多讀點書同時也加強點自己的外語了!
語言是工具的一種,同時也代表很多當地文化及歷史意義!!
希望大家可以注意到這點~不然讀再多的書,學再多的語言也是枉然。
用再多國的語言也無法掩飾真正的自己
語言是工具 知識跟智慧才是根本
不要為了學多國語言而學多國語言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再多國語言也是徒然
讓我衍生想到電腦其實也是個工具,重點是你能夠做出什麼內容。
我不赞同,我个人就是从小学习三种语言,国文虽然不算精通,中文学的最好,你们的网络用语我都会呢,然后是英文,但是我也了解中国文化,也了解我自己国家的文化,打算以后学习了解欧洲的文化,现在在学习日语和韩语,也了解他们的一些文化,所以你根本只是在逃避,因为学习语言不是只能通过阅读基本会话的书,可以通过看当地的电视剧或节目,还可以透过和当地人聊天来学习,这样也能学习到文化,你大错特错了。
我都覺得作者所說的有一點偏頗,雖然不是全錯。
首先,如要學好一種語言,就必須對語言背後的文化也有所學習(這點也不用加以證明,都是通曉的事實,也有不少語言學者認同)。
因此,真能夠「精通」多種語言的人,我相信不會猶如作者說的,沒有「文化」或「深度」。
那可能作者指的只是那些學多種語言,又沒有把每種語言學得夠深程度的人。
>語言只是謹次於長相、外表,是人類最天性的膚淺東西
但全篇文章最不同意的點就在這裡。
首先,語言已包括自己的「母語」,如果依照這句帶出的意思,就是指「母語」也屬於人類最天性的膚淺東西。
就如我所說語言背後是帶著文化的,如「母語」屬於人類最天性的膚淺東西,也就是指說話的自己國家文化也是膚淺東西。
與全篇文章想帶出的重點更是相互矛盾,含邏輯謬誤。
當然,作者的意思可能是想指「多種語言」,並以英文口音作為輔證。 所以我只好說作者的論述不夠精準,我也不在這多加論述,免得太刻薄。
這點剛好帶到第二個論題:
>當然有些人終身目標就是把自己的外表、把英文發音弄得「看似很好」,但最後,修一個外表給誰看?修一口好英文給誰聽?這樣的一個好的「表象」,讓你「製造」了什麼嗎?或是一肚子的學養嗎?當你進棺材,有什麼東西留給世間、留給後代?
希望作者所說的只是如他所說的「有些人」,並不是指全部人。把英文發音弄「看似很好」,為了修一個外表給人「看」,
這個論點是可圈可點的。 舉一個例子,一個在家努力學習魔術的人,如果這人把魔術都連得很好,但從不給人「看」,這樣還有意思嗎?當然,學語言其中一大目的應為溝通,但學好口音就像畫畫一樣。一些人對畫畫的要求可能只是畫火柴人(當然火柴人也可以畫得很好)或一些簡單圖像以協助表達自己的意思,對畫功並不講究。但一些人還會對畫畫有興趣及出於更上一層樓而進一步學習,模仿大師的名畫。學語言一樣,人人目的不一樣,有的只是為了最簡單的溝通,有的純喜愛語言背後的文化或為了「完全」掌握該語言。
如果斬釘截鐵地說人們學口音就是為了「表現」,這根本是妨礙別人加以進步的說話或讓自己不進步的籍口。再舉一例,為什麼我們不會對學日文,俄文或法文等等的人作出口音上的批評?例如學習俄文要學會大舌震動,才能發出某種發音來。發不出大舌音不會嚴重影響溝通,但對於學習外語不應都是盡力學習全套語言嗎? 但奇怪的是,人們都不會批評那些人要故意發出大舌音。為什麼? 說穿了第一人們都不懂俄文,不能加以批評,而英文略懂一點就加以批評什至「糾正」別人不要模仿口音。第二,自尊心作祟,因為英文是世界通用及主流的語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如別人英文口音比自己好就感到有威脅而出於妒嫉(大家心底內都會有英文口音何為好的標準),而嘗試討厭別人學好英文(口音)或阻止別人或諷刺別人學好英文(口音)。
但很多人都不會承認自己就是這麼一回事。
除了以上不認同之外,作者說的也不妨有理。
認同的點是學好自己的「母語」,因為連自己「母語」都學得不好的人,更不要說學外語會學得好。當然會有人是例外,但這屬於少數。大部分對語言有天分的人都對自己母語掌握得不錯,儘管有些人會極力說自己母語能力不好以標榜自己外語能力強,這種態度在我看來是極不可取及極為膚淺的看法。把母語學好就等於深入認識自身國家及社會文化和價值觀,而學習外語就是把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學過來,再與自己已擁有的文化和價值觀作比較,最後經過去蕪存菁的步驟,提昇自己,社會及國家的質素。語言好比一門鑰匙,打開不同的寶庫。如果只學習一到兩種語言,更甚者不去學習外語,無疑是把自己和國家推去固步自封及衰落的境地。當然,學語言要講求興趣和能力,能多學就學多一點,少學也有益,但絕不能不學!
就像「一些」美國人從不說英語以外的語言,那麼這人接收的知識和文代只僅限於美國,而缺少多種角度去看事物,自然思想和觀點都流於片面! 所以說「語言只是謹次於長相、外表,是人類最天性的膚淺東西」,從此不再學習外語,根本就是把自己變成井底之蛙的思想。當然,作者可能只是想請求人們多欣賞自身和國家的寶庫內有的東西,但也不可把立論把語言批評得一無是處的東西,相反她是人類的智慧基石。沒有語言,人們沒有溝通,國家和人類的進步會受到極大限制!
不追求空空的外表,表面的東西是對的! 但有時何為表面何為內面,這兒是有一條非常難界定的界線!
語言不只是你的工具,不只是生活的工具而已。她是人類的智慧基石。
最後,想給一些人忠告,不要孤芳自賞,也不妾自菲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 還不如好好孝順父母」
「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 還不如好好學會做人」
「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 還不如好好保養身體」
「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 還不如…」
那奇怪了,賺大錢為什麼就一定要忽略那些呢?為什麼不能賺大錢又孝順父母,好好做人,同時身體健康? 同理這篇文章,會七國語言為什麼就一定要膚淺? 邏輯很怪。
孤芳自賞又如何。生命的價值是誰定義?怎麼定義?又該如何定義?
Mr.6就是酸葡萄,外加被資本主義給綁架,可憐幫QQ。
最後,文化該怎麼定義?如何定義?由誰定義?
很不一樣的想法,但是很不能認同。
多會一種語言就是多一種能力,
但要不要深讀自己母語的文化、內容,
那就是個人的內涵,
完全不是拿來比較的兩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