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批評的人很多,懂得看時機的很少
我們活在一個滿注重團隊合作的時代,團隊合作,互相批評指教很重要,但我發現,會批評的人很多,懂得看時機的人很少。
什麼意思?
週末在東區某知名百貨公司的美食街,攔截到一對年輕夫妻(應該是夫妻)的對話。
只見那位老婆從提袋裡拿出三個小錢包,一看就知道是血拼的成績,從她的表情看出來,她是在問她的老公,哪一個比較好看捏?
「嗯,不錯,」老公指著第一個,認真的說:「不過,花紋有點多。」
「那,這個呢?」老婆拿出第二個。
「唔,這個嘛,」同樣是仔細端詳,老公說:「也很好看!只是有一點點太紅了!」
「……第三個好看嗎?」老婆說。
「這個嗎?」老公看了一下,「真的也不錯,就是大眾款式了吧,容易撞包。」
對話大約是這個樣子,然後就站起來去點餐了,不知道後來他們有沒有繼續那段對話,但以上這段對話相當有趣──
你,有聽出哪裡不對嗎?
看起來,這老公算是很認真的在以他的肺腑之言在幫老婆評價包包,換作是我我都是隨便回答一番!不過,這對話,以及那些對三個包包的評價,「時機」好像不太適合。
簡而言之,人家老婆又不是還在專櫃挑包包,她是已經全都買下來了!這位老公是在「事後」才指點批評,對著已經放在提袋裡的三個包包,已經沒辦法修改,卻被講說一個太紅,一個花紋太多,一個太大眾,當然這只是聊天的題材,但一定要這樣講嗎?聽到的人會舒服嗎?
一樣好笑的「事後批評症」,出現在許許多多其他場合,每次聽到我都跳腳不已──
比方說,婚禮!參加很多婚禮,有些長輩會湊到新郎新娘的結婚照旁邊「評頭論足」,拍得怎樣又怎樣,但那些都是已經拍完的,講這些話有意義嗎?會讓一切變好嗎?雖然都是熟人,雖然也都是「肺腑之言」,尤其在這浮華虛幻的世界實在很需要更多的實話啊!但,他們沒有意會到,他們批評的時間,是在「事後」,因為是在「事後」,他們可以不要這麼真實好嗎!
另外就是「看房子」,帶朋友來參觀房子,某朋友將新房批評得一敗塗地,主人一臉尷尬,因為已經買了這房子!他心中一定覺得很不高興,這個朋友真的不知道她已經買下此地、準備要住這裡了嗎?還是該朋友不想要她這個朋友了?
我發現,大多「事後批評症」真的不是故意的,他們就是少了一根筋而已。或許他們知道有禮貌,但因為太喜歡批評了,已批評成性、成習慣,就會不知不覺「口出惡評」,是不能怪他們的。有些人真的不懂何時該誠實,分不清楚何時該說什麼,在「事後」才說話。
有趣的是,批評的人總是時機不對,不只在「事後」,也有在「事前」的,暫且將它稱為「事前批評症」。
這種症常見於職場裡的會議室內,以前常碰到,就是總是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先批評了半天,高談闊論,好像什麼安排都有問題?
這些事前批評者,嘴巴停不下來,常常導致衝突,或者會議開始旋轉,時程被延後再延後,你一定也碰過這樣的人吧!
無論是「事前批評症」或「事後批評症」,這些批評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批評的時機不對,而時機對的時候,他們卻閉嘴了。
比方說,「事前批評症」的這些人,到了「事後」,反而常常是保持緘默的,因為結果已經出來了,或許他們反對的東西結果竟然沒有問題,所以他們會保持緘默,再去批評下一個攤。而「事後批評症」的人,在事前卻不好好的看,比方說那位老公好了,在老婆在選購時,只顧著想趕快離開,最後人家都買好了才開始挑剔……。
所以說,會批評的人很多,但懂得看時機的人很少,因為這樣,還是少交幾個太愛批評的朋友,或是,勇敢的告訴這些朋友、同事、長官:
時機對的批評,就是益友,而時機不對的批評,只會損傷友情!
我是很喜歡你的,也接受你的批評,但下次,可不可以請你注意一下時機對不對?
(圖片來源:Caius Durling)
大部份人都只會批評,所以團隊通常都要規定,講1個批評的同時也要拿出3個解決方案,不然原來的批評就是最佳方案
事前批評不好,事後批評也不好,時機真的很難抓。
批評的時機,和如何正確的批評讓對方採納且不傷和氣,
才是該了解的。但是這些類型的書,書店也擺放一大堆了…..
事後的批評,挪到事前,就是「建議」了。
事後批評其實是為當事人好,希望提醒他下次能夠注意留心,下次能夠有更佳的決策。但是,的確「事實」已經發生了,也無法改變了!先換個角度,給當事人一些鼓勵與讚美,找適合的時機再點出看到的瑕疵,應該會比較容易被接受!
陪老婆買包這件事呀,最好事前事後都別批評,能夠事前建議當然很好。不過大抵是建議他這個月預算有點緊喔!買了這個可買不了其他東西,要不然就要減少其他享受了。
工作亦同,除非那個爛決定會影響團對成就或是造成損失,如果最多是浪費些資源、小繞點路。那錯誤又何妨,走錯路的人頂多自省一下就繞回正軌了~那種沒有站在對方立場,又事不關己的無謂批評真是令人厭惡!
什麼是對的時機? 結果對了, 就是對的時機, 結果錯了, 就是錯的時機.
不想聽建議就別問 (愛自己選擇的就好了), 若真想聽意見就要有被批評的心理準備. 被問的人如果知道對方喜歡聽 “好聽的” 意見, 硬要自己說上違背心裏想的, 如果不能修飾的像說一朵花, 最好還是閉嘴…
有些人愛評論, 別人沒問他們自己也能說上幾句, 這種人就是惹人厭!
第一個要看時機,第二也是要看對象。
有些人不管事前事後都不能接受批評,對這種人就少說為妙了。
批評是台灣人的強項
這就是說話藝術的問題了,
事前批評說的好就會讓人覺得你深謀遠慮,
事後批評說的好就會讓人真心覺得你是幫他檢討。
反之,就會讓人生厭。
劉墉有寫過一篇文章
http://www.haodoo.net/?M=u&P=I0903:11&F=-1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同意「不想聽建議就別問」。不想聽真心話的也別問。既然問,就真心聆聽和考慮別人的意見。人雖然天性喜歡聽好聽的,但是如果所有人只會說甜言蜜語,不說真話,那麼溝通就沒有用了。
说得也很对,对于事后感到有糟糕的事物事情,一般不作批评,可是也赞美不起来,太对不住自己良心了,真是很为难
事前批評的話就會影響到對方的決定,而事後批評就只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可惜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的情緒…
所以我都會先確定對方是真的想知道我赤裸裸的建議或看法,才會多嘴
有時候對方詢問其實只是想聽到一個認同,讓自己開心,這樣的話何必潑冷水壞了人家的情緒呢~
完全不懂這篇文章的意義,我各人覺得結論上應該是想表示「只能說對方想聽的好話唷!」
事後批評這種行為,與其看時機更看內容吧,
難道選手們參加完比賽成績不盡理想,事後不用反省檢討嗎?難道是用「都發生了不然是想怎樣啦」這種態度?
有具體意見的檢討反省是好的;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的例子中,
老公至少有提出具體不好的地方避免下次再犯,而不是單單的說「醜、難看」。
那麼最終問題,是否是出在主動提問確無法接受意見的老婆?
現在在職場上,產品設計出來後,必須吸收客戶以及市場使用者的經驗,
不斷對產品做更新。
難道有外界批評,我們也能對他們說「都做好了不然想怎樣?要就用不要就別買」這樣嗎?
在許多產業中,連網路上僅僅是「難用」這種沒啥建設性的批評也很重要的。
批評這種東西很講究時機沒錯,旦那個時機是由「聽」的人去取決這個批評的含意不是嗎?
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豆腐心找藉口啊。
前面打太長,打到忘了說說事前批評這個問題。
中斷下來想想…
其實也不用打這麼多,很想問問撰文者或是完全贊同這文章的人,
請具體用實例說出怎樣是「對的時機」?